《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教学笔记_第1页
《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教学笔记_第2页
《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教学笔记_第3页
《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教学笔记_第4页
《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教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学》教学笔记

第一编: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绪论

中国医药学在历史上的重大成就(明确)

1.医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劳动中的医疗实践。

2.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我国人民数千年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

等活动紧密相关的。

3.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一一受到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

深刻影响。(如《易经》)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周代:有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医(外科)、兽医4个医学分科。

2、中医学来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A、《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补充]:《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各81篇,共144839字。书中论述

了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其内容包括:对习医、行医

和医德的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体质学说,医学心理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

经络学说、运气学说、防治学说、疾病病因症侯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

针灸学、养生学各九卷。

《内经》:之“经”字,其本义是指织物的纵线,引申为常道,即义理、法则、原则。

《内经》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五行(2)、藏象(3)、经络(4)、病因病机(5)、病症

(6)、诊法(7)、论治(8)、养生

[补充]:A、《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著,托名秦越人(扁鹊)所撰写,它以问难答疑方式

讨论了八十一个医学理论难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预防养生等方面,其内容不仅是解释《内经》中的疑难问题,并且还补充了《黄帝内经》

的不足,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更为详尽。

B、《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既《伤寒论》《金匮

要略》。它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辩证等方法,对外感疾患和内伤

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治疗的辩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

原则。

(1)、《伤寒论》:着重探讨外感疾病的诊治问题,除了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纲领;并记

载了113首方剂。

(2)、《金匮要略》着重讨论内伤杂病的脏腑辩证方法,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千

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C.《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书中共收载药物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书为中医学体系提供了较系统

的药物学知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

二、中国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了解)

1、明代隆庆年间的人痘接种术。

2、宋代宋慈《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名著。

3、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掌握)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了解)

1、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辩

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的概念——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和中医预防医学三部分。

3、中医基础学——是关于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既包括历代公认的比较成熟的基

本理论,又包括一些医家基本问题所阐发的大量的学术见解。它不仅使中医学具有基础

学科的某些特征,而且还对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起着指导作用。

4、中医临床医学——是中医临床各科队各种病症的具体认识,包括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

各种解决病症痛苦的措施、方法和经验。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历代医家不

断探索和验证积累发展起来的。

5、中医预防医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

发展、传变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整体观体——是统一、完整性和联系。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

包括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与生理机能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符联系。它

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沟通,在功能上是

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与外界环境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能

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稳定的机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联系性,

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稳定性的思想,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一观念贯穿在中医学对

生理、病理、诊法、辩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

1.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1.1形体结构:人体由若干脏腑等组织器官组成,这些器官是相互沟通,任何局部都是

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在形态结构上有着密切的关联。

1.1.2基本物质:组成各组织器官,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

津液)

1.1.3机能活动:组织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同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

间的密切联系性,它们互根互用,协调制约,相互影响(如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

机能活动、心身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所以,古人

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融合。

1.1.4病理变化:各脏腑组织之间,各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而产生复杂的病理变化。

[生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若干组织器官所组成的,人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有

着各自不同的机能活动,从而表现出整体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

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五脏代表的是整个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

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含于这五个系统之中。

A、生理方面: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

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组合成一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精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

一的机能活动。每个脏腑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活动,而在整体中又有着各自的分工合作,

这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B、病理方面: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是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同时,脏

与脏、脏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传变。

1.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1)、生理方面: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并通过体内的自然调节机能,在一定的生理限

度内,保持着人体与自然界的适应统一。生命活动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成”所谓天地之气,即指自

然界供给人类以生活的物质。法,即是规律,顺序。

A.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

A.1人的机能活动受着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时气候与人体五脏功能相互通应,即四时之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促进和适应关系

或影响作用,如肝气通于春,心气通于夏,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

《灵枢.五瘾津液别》指出了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趋于体表,故表现为皮肤

致密,汗腺易开,漆漆汗出的情况;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容易闭行于内,故表现为

皮肤致密,汗腺紧闭,少汗多尿等情况。

A.2、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有所影响。

人体的阳气白天运行于外,趋向于表,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着响应的调

节,使人的机能也产生似昼夜晨昏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A.3、地理区域是外界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的不

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如:北方人多壮实,多寒实之体,南方人多瘦削,多虚热之质,越是濒海,痰湿之

体的比例越多。

(2)、病理方面:

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

化,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

《素问・移精变气论》提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内经》中指出:春季多温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多痢疾(包括消化道传

染病)、泄泻(消化不良);冬季多病伤寒。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

重,故有“夫白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3)、诊断治疗方面:(简述)

中医学强调,诊察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的考察,对任何疾病所

产生的症状,都不应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

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一一见书P6页。阴与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和人体内的一对相关联而对立相反的事

物或现象,也可以标示一事物或现象内部一对相关而对立相反的属性。

如《类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

[补充]阴阳的主要涵义:

1、阴阳是指实体

即指具体的有形可见的实体,如自然界可见的日月、水火、天地、阳光雨露等。

2、阴阳是指气

即指宇宙中云性不息的无形之气。

3、阴阳既指有形实体,又指无形之气。

4、阴阳是指事物的属性

一般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表达。

(1)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一)、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事物现象及属性的阴阳分属表

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亮度事物的动态

阳天上外右昼春夏温热干燥明亮动升刚兴奋

阴地下内右夜秋东寒凉湿润晦暗静降柔抑制

(二)、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2)、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易经•系辞上》说:“太极是宇宙的究极本源,按“气一元论”的观点,亦即气或元气;

两仪是指阴阳,亦指天地;四象是指太阴、少阳、少阴、太阳,亦指四时二八卦是指天

(乾)地(坤)雷(震)风()水(坎)火(离)山(艮)泽等自然界有代表性的事物

和现象。元气动静而分为阴阳二气,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又产生了四时一、八

卦、亦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四时更替,八卦相错,则构成了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称的。

昼夜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示意图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关系表现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一)、阴阳的对立

阴阳对立——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

斥。对立是统一的前提,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1、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阴与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一对事物或现象,或一事物或现象内部一对相反的属性。它们

是矛盾的,因而它们并非互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相互对抗、相互作用。

如寒与热,升与降,出与入、动与静、左与右等都是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2、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制约一是指阴阳双方的相互抑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或相互牵制,与一般哲学意义的

制约,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同。

阳平阳秘——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了统一,取得

了统一,取得了相对的协调平衡,即“阴平阳秘二

A、阴阳双方有序的运动变化,有利于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自然界则表现为气候的

正常发展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阴阳双方是对立的,对立的阴阳双方一般具有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的运动趋势

如;(1).寒热不两立,水火不相容等自然特性。

(2).阳热亢盛至极一阴气排斥于外一真热假寒证即阴阳格拒

阴寒偏盛至极一阳气格拒于外一真寒假热证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又称“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

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中。

1、阴阳相互依存

(1)定义: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的前提,即阳依阴而存,

阴依阳而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与下,升与降,寒与热,明

与喑,兴奋与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2)、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破坏——“孤阴”“孤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最终“阴

阳离绝”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定义: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二者之间,经常处于此增彼减或此减彼增

的动态变化之中。

2、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不是保持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这种动态

就包含着阴阳之间的消长。事物就是通过阴阳双方的消长关系,才会达到事物

保持本身阴阳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促进了自身不断地发展变化。

动态平衡打破——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例:A、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过程。

B、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和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3、阴阳的消长过程是指阴阳双方在数量上的减少和增多,故可视为事物变化的量变

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

(1)阴阳的此消彼长——可分为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两种形式。

(2)阴阳的此长彼消——可分为阴长阳消、阳长阴消两种形式。

(1)(2)出现在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过程中。

举例说明;以四季更替进行说明。

如;夏天的过度炎热和干旱,是阳长阴消的太过,冬天的过度寒冷和冰雪,是阴消阳

长的。

4、阴阳的皆消与皆长

阴阳的皆消与皆长,具体可分为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和阴随阳长、阳随阴长四种运动

形式。

例;(1)四时寒暑的更替过程中,春夏期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而出现降雨增多,

随着气候的转凉而雨雪亦少——即阴随阳长和阴随阳消的正常变化。

(2)如;人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既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

亦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化生能量(阳),增长

了气力,则是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变化。

[重点概念]1、阴阳互损一一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双方中一方不足,不能化生、资

助或促进另一方,可累致另一方也虚衰。属于阴阳的皆消。

2、阴损及阳——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气亦虚,属于阳随阴消。

3、阳损及阴——由于阳气虚衰,不能激发阴精的化生,导致阴精也不足,属于阴随阳消。

举例说明;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对阴阳互损的病征,补养阴阳双方中的先受损一方,

可使另以方也得到充实;或重点培补阴阳双方中受损较重的一方,则另一方也可随之增

长。

4、阴阳消长与互根互用、对立制约的关系;

(1)、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理是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

(2)、阴阳的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制约基础上的盛衰变化。

(3)、阴阳双方的皆消和皆长,是建立在阴阳的互根互用基础上的消长运动。

(四)、阴阳转化

1、定义——是指相互对立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一般是指事物或现象总体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属阴,属阴者在

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属阳。

2、阴阳双方发生转化所具备的条件:

即“重”“极”“物极必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一般出现在其发展变化的极期

阶段,即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如《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3、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内在的根据一一阴阳的互藏互寓。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

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3、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质变的过程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的一切形体结构,既有联系,又

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

1、就人体部位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

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内侧属阴。

2、就人体脏腑而论: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

转化,维系这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生理功能才能得到

稳定发挥。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一一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

就会产生疾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基础。

A、阴阳偏盛

盛,指邪气盛。阴阳偏盛指阴邪或阳邪偏盛,是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阴偏盛:是指病理变化中阴邪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侯是实寒证,即为“阴盛

则寒”

阴胜则阳病一阴盛又能损伤阳气而导致阳虚,因此阴盛的实寒证往往可以兼有阳虚。

2、阳偏盛:是指病理变化中阳邪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是实热证。

阳盛则阴病一阳盛又能损伤人体阴液而导致阴虚,因此,阳盛的实热证往往可以有阴

虚,即为“阳胜则阴病。”

B、阴阳偏衰

衰,指正气虚。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阳偏衰,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

病理状态。“精气夺则虚”

1、阴偏衰——是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亢盛而出

现热象,即为虚热。“阴虚则热”。

2、阳偏衰——是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阳气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

现寒象,即为虚寒。“阳虚则寒”。

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有互根互用关系,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

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不能生阳,继而又出现阳虚现象。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不能生阴,继而又出现阴虚现象。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2、辩别疾病证侯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身防病

2、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2)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药物性能属阴属阳

药性(四气)寒、凉温、热

五味酸、苦、咸辛、甘(淡)

升降浮沉沉、降升、浮

第二节五行学说

[概述]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

间的一切事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

展与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掌握)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儿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行是指运动变化。

[了截]五行——既五材(特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五行是引申指五种物质

的性质和作用。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指五行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

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

概念。

1、木日曲直——曲直:是指木具有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

展、条达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

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稿——稼稿,是指土具有播种、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化生、承载、受

纳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从革:是指金具有顺从、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

降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寒凉、闭

藏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见P22页表2—3:五行属性推演归类表。

3、

4、

5、

(五)、肾

A、概述:

1、肾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主藏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素问》称为“封藏之本”。

(2)、主水液代谢,故有“水脏”之称。

(3)、主纳气,故有为“气之根”。

2、沿革:

(1)、《类经》强调肾内寓真阴、真阳,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故肾又有“阴阳之本”

之称。

(2)、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3)、《灵枢・本藏》曰“肾合三焦、膀胱。”

B、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是指肾有摄纳、贮存精气的生理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机体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

狭义的精:仅指生殖之精。《灵枢.本神》所说“生之来,谓之精”既指先天之精。

肾藏精的精气:(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本”是出生后机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

质,又称“脏腑之精”。

(1)(2)的关系:一方面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赖先天之精的支持。

另一方面,先天之精也须依赖后天之精的培补。

肾所藏“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

所臧“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

人体生长老已过程与肾中精气胜衰有关。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具备生殖能力。肾气的盛衰是机

体生、长、壮、老、已之根本,齿、骨、发的生长状态及生殖能力是观察“肾气”盛衰、

判断生长发育状况及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

(重点概念)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

质。“先天之水”

[天癸与肾的关系]:1、肾气盛方能天癸至。

2、天癸是肾精充盈的产物。

4、男精与女血又是天癸至的结果。

(2)、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者水脏,主津液”机体

水液代谢是在肺、脾、胃、肾、肠、膀胱、三焦等综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肾起着主宰作

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A、肾的气化功能是津液代谢动力。

B、肾为肺脾气化之根。肾藏精,为元气化生之源。元气具有激发、促进各脏腑功

能的作用。其中肺对津液的宣肃、脾对津液的转输,其动力皆源与肾。

C、肾是调节尿液排泄、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津液排泄有呼吸、汗

液分泌、排尿三条途径,与肺肾相关。

(3)、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气,促进其吸清呼捉、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一、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与自然界天地上下交感相应。肺为脏腑之华盖,人体之精

气籍肺之肃降,下纳于肾。

二、从肾与呼吸的关系来看,肾为元气之根,肾通过潜藏于内的元气对肺进行激

发、推动和摄纳而参与呼吸过程,以保证肺能有效地呼浊吸清。

三、从金水相生的关系来看,肾、肺为子母之脏,一主水,一主气,金水相生,

水气通调,百脉和调,呼吸乃顺畅。

肾不纳气——表现为咳嗽、呼多吸少、气短不续,兼肾虚,治疗当以补肾为主。

[肾的生理特性]

(1)、肾性潜臧“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主藏精、臧血、纳气。

(2)、肾恶燥。肾为水脏,主臧精、主津液。

(3)、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对人体的孕育、成形到整个发育成长过程起着决

定性作用。

(4)、肾为水火之脏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

心的生理功能简表

功能含义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心之阳气充沛,阴血充盈,脉道通利,是维心气不足,心血亏虚一心

脉管中运行的功能持血掖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慌、心悸、面色无华、舌

血液运行正常,以营养全身。主要表现:心质淡、脉细无力

脏搏动正常,面部红润光泽,舌质淡红润泽,心血瘀阻,脉道不畅一心

脉象和缓有力前区疼痛、面色灰喑、唇

心主血亦有生血的作用。色青紫、脉细涩或结代

是指心具有主宰整个人精神思维活动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心神失常一或失眠多梦、

体生命活动和主管人的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或精神错乱、或反应迟钝,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脏腑形体它窍等的生理活动,使全身各甚或昏迷、不省人事;脏

功能。方面生理活动保持协调平衡腑功能紊乱,形体官窍功

能障碍。

肺的生理功能简表

功能含义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肺失宣降,呼吸障碍——

肺主主呼吸之气:肺司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

咳嗽、气喘、胸闷、呼吸

是指人身之气为肺所主,气,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

不利

气司通过肺司呼吸,而主呼吸主一身之气:其一,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

宗气生成不足——身倦乏

之气和一身之气结合,生成宗气;其二,一呼一吸,一宣一

力、少气懒言、呼吸无力、

呼吸降,调节全身气机

声低气怯

肺主肺气宣发:使水液向上向外输布,以濡润体

肺失宣降,水道失于通调,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表;代谢的浊液,经呼吸道和汗孔排出

水液的输布、排泻障碍一

脉行体内水液的运行起着输肺气肃降: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以濡润脏

一无汗、尿少、水肿、痰

布与排泄作用腑组织;经肾的作用,代谢的浊液,化为尿

水液排出体外。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

肺朝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肺气虚弱,血行障碍——

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肺朝百脉,

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咳嗽、气喘、胸闷、心悸、

以助心行血

百脉然后再通经脉输送到全唇舌青紫

身的作用

肺主

是指肺具有辅助心起着治节呼吸之气,治节全身脏腑气机,治节心

制理调节的作用血运行,治节津液代谢

治节

脾的生理功能简表

功能含义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是指脾具有对软食物进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不良

运化水谷:脾对水谷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

行消化,吸收精微和水——食欲不振、服胀、便

脾主转输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液,并转输至心肺的功能澹或服泻,甚至倦怠、消

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的基础上,吸收其

运化中的水液,生成精液,以濡润各脏腑组织

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一

脾主运化主要是脾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

痰饮、水肿

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脾主脾气虚弱,不能摄血——

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脾统血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旺胜,

皮下出血、便血、尿血、

的功能能统摄血液,不致发生出血

统血崩漏(脾不统血)

肝的生理功能简表

功能含义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调节情志活动:气机调畅,精神愉快,心疏泄不及,肝气抑郁——性情孤僻、抑郁

情开朗,不易郁怒不乐、多愁善虑、

暧气太息

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胆汁脾胃不和——腕部胀痛、纳呆、呃逆、暧

分泌排泄正常,则有助于消化吸收功能气、泛酸

肝脾不调——腹部胀痛、腹泻、水谷不化

是指肝具肝胆疏泄失常——胁肋疼痛、口苦、厌食、

肝主

有疏通畅黄疸

达全身气维持血液运行:气机调畅,血液即不瘀滞气滞血瘀——胸胁疼痛、或肿块

疏泄

机的作用又不外溢(气行则血行)气逆血溢----出血,如吐血、咯血、月经

过多、崩漏

调节水液代泻:气机调畅,水液输布排泄气机不畅,水液输布排泄障碍——痰饮、

正常(气行则水行)水肿

调节月经和精液排泄:气机调畅,血盈胞

疏泄失常——女子月经不调,男子精液排

宫,女子月经痛调;疏泄正常,男子精液

泄不畅或妄泄

排泄通畅适度

肝不藏血(藏血失职)——出血,如吐血、

蚂血、咯血、

是指肝具

贮藏血液:濡养肝脏,制约肝阳,防止出月经过多、崩

肝主有贮藏血

血漏

液和调节

调节血量:随着机体动、静的不同,调节肝血不足(藏血不足)——头昏、目眩、

藏血血量的功

外周血流量,营养相关组织器官筋脉拘急、肢

体麻木、妇女

月经量少或闭

肾的生理功能

功能含义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主生长发育:肾中精气是生长发育的物质

肾中精气不足——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或

基础和原动力。肾中精气充足,则生长发

迟缓,成人早衰

育正常

主生殖:肾中精气产生天癸而主生殖。肾

中精气充足,生殖功能正常

精是构成肾中精气亏虚——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

人体和维功能减退,产生男女不育症

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

主生髓、充脑、化血:肾精充足,脑髓充

肾主精微物质

满,记忆力强,思维敏捷,耳目聪明;精

(或称精

生髓而化血,精足血亦足肾精亏损,脑髓空虚——记忆力减退,思

藏精气)

维迟钝,头昏耳鸣;精亏则血虚

肾藏精,是

指肾具有

封藏精气

化生肾阴肾阳:肾阴滋润各脏腑之阴,肾

的作用

阳温煦各脏腑之阳。肾阴肾阳为人阴阳之

肾阴肾阳不足——肾的生理功能减退,产

根本,调节全肾阴阳平衡

生阴虚内热和阳虚内涵的病变;可导致其

他脏腑的阴虚或阳虚

肾对水液的气化作用,包括分清泌浊和司

开合两个方面

是指肾具肾主水是在肾阳肾气的作用下完成的。肾

有主持和的阳气充足,气化正常,则水液之清者上肾的阳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

肾主

调节全身升固摄体内,水液之浊者下降排出体外,碍,若气虚不固,开多合少,则为多尿、

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遗尿、尿失禁;若气化不利,合多开少,

平衡的作则为尿少、水肿

是指肾具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

有摄纳肺的具体体现。肾中精气充足,摄纳正常,

肾主

所吸入之能助肺纳气,则呼吸均匀和调肾气虚弱,摄纳无权——呼吸表浅,呼多

气而协助吸少,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纳气

呼吸的作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六腑的生理功能:

a.共同的生理功能:化水谷而行津液。

1、化水谷——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

2、行津液——六腑具有参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

b.生理特点——泻而不臧,实而不能满。

c.七冲门——是饮食物进入人体经过消化吸收过程至糟粕排出体外必须通过的

七个重要的入出口。(《难经。四十四难》)

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咽

贲门——胃幽门——太仓下口小肠大肠——阑门

魄门——下极

A、月旦

1、位置:位于右胁下,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2、形态: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存胆汁,胆制汁又称精汁、清汁;故

胆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清净之府”。

3、(重点掌握)生理功能: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贮藏排泄胆汁失常

胆汁来源于肝,贮存于胆.,胆气疏泄,

贮藏排泄胆汁—厌食、腹胀、腹

注入肠中,已促进消化

胆泻等症。

胆气虚怯——胆怯

判断事物,做出决定

主决断易惊、善恐等神志异

与人的胆量、勇怯有关。

常。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B、胃

1、解剖部位;(简述)胃又称胃脱

胃分为三部:(1)上部:上脱,包括贲门;(2)中部:中院,即胃体部分(3)

下部:下院,包括幽门。

2、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运动特点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润

恶燥。

胃的生理功能及特性简表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受纳水谷接受容纳饮食物,以利于消化胃不受纳——纳呆、厌食、脱胀

腐熟水谷初步消化饮食物腐熟障碍——胃脱胀痛、暧腐食臭

胃失通降一食滞胃脱,则胃脱胀痛;胃

胃保持通畅下降运动,则受纳、腐

胃主通降气上逆,则呕吐、呃逆、暧气;影响肠

熟功能正常。

腑传导失常,可出现便秘。

(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1、受纳水谷——即接受和容纳。水谷、即饮食物。胃主受纳,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

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胃之所以能主动摄纳,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胃气主通

降,使饮食下行一食下则胃空一>胃空则能受饮食一使人产生食欲。

饮食入口一经过食道一容纳于胃,故称为“水谷之海”,“太仓”“仓縻之官”

2、腐熟——是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过程。

食糜传入小肠后,在脾的运化作用下,精微物质被吸收,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胃为

“水谷气血之海”

3、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的表现:

(1)、受纳腐熟不及如胃气虚弱、胃气不降——无食欲或食后胃吃疼痛、暧腐吞酸,或

食后呕吐。

(2)、摄纳腐熟太过,如胃中火旺——消谷下行过快,食后不久即饥饿欲食。

(难点)为什么胃是“水谷之海”?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虽然是消化过程的开始,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胃的受纳腐熟,

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产生,直接源于饮食物而

作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三)、小肠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接受贮盛由胃下来的初步消化的饮

消化吸收不良——腹

小肠受盛化物食物,并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

胀、肠鸣、腹泻、便澹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和津液;将食物残渣下传大

等症

肠,多余水液经肾膀胱形成尿液

1、概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受盛——即接受、贮藏。凡胃所受纳之饮食物,皆受盛于小肠。

化物——由于小肠比较长,所以饮食物在小肠中停留较长一段时间,进行着进一步

的消化,这就是小肠的“化物。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脾胃肝胆有着密切关系。

2、小肠主泌别清浊——是指经过小肠化物之后的饮食物中,包含着精微物质、水液和

食物残渣,小肠的泌别功能就是使它们区分出来,精微部分(包含水液)被吸收、

残渣,小肠的泌别清浊,主要是只小肠的吸收功能。

泌一即分泌,使包含的液体流出。别一即分别,使不同的物质分出。

清一指水谷之精微。浊一指食物的糟粕。

化物和泌别清浊的过程。是脾主运化及胃主通降的功能在小肠中的体现。离开了脾

的运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和水液的吸收就不能进行,“化物”和“泌清”就

不能实现。没有胃的通降作用,食物残渣就不能下传大肠,“泌浊”也就不能实现。

小肠消化、吸收不良的病症一一腹胀、肠鸣、便澹。

(四)、大肠:

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在传导过程中,吸收水液,将食物残渣变传导变化失常——泄

肠传化糟粕、主津

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泻或便秘。

1、概述:古人称“回肠”“广肠”,回肠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之结肠、盲肠,广肠即直肠。

2、传化糟粕——传化,包括传导和变化。传,传送;道,同导,引导。传导,是指大

肠接受小肠传来的食物残渣,并逐步向下传送,引导而至肛门排除体外。变化,指

将食物残渣(糟粕)变化为粪便。在这一过程中大肠还将食物残渣中剩余的水分吸

收,才能形成有形的粪便。《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一一不能传化糟粕,出现大便异常,或大便秘结。

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及水液的吸收与布散,以及糟粕的排泄过程,是许多脏腑的共

同作用。经胃的受纳腐熟、小肠的化物与泌别清浊,脾的运化,大肠的传化糟粕等而完

成,是胃、小肠下降运动的延续,是在胃气主通降的主导下进行的运动。又肺与大肠相

表里,大肠的传导还需要肺气的宣发肃降来调节。

(五)、膀胱:

1、概述:

膀功能生理作用主要病变

胱贮尿肾与膀胱气化正常,则贮尿排尿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或癖闭

排尿功能正常膀胱气虚失于约束——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

膀胱与肾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灵枢.本输》说“肾合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2、膀胱藏津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臧焉。”对膀胱葬的“津液”,一是指尿

液,一是指人体中正常的水液。

(1)、膀胱藏的津液为尿液:人体的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水液通过脾、肺、肾、

大小肠、三焦等脏腑的作用,经肾的气化,生成尿液,下注并贮藏于膀胱,待膀胱充盈

到一定程度时将尿液排除体外。

(2)膀胱藏的津液为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