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权法(第九版)
杨立新著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物权法概述第一节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物权法的概念(一)物权法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物权法,是大陆法系特有的概念,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编“物权”编。有些学者认为,物权法的概念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就已经存在物权法和债权法分离的现象,即罗马法关于对物法和对人法的区别。第一节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物权法的概念(二)物权法概念的比较钱明星教授认为“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王利明教授将物权法分为广义的物权法和狭义的物权法。他认为,广义的物权法是指所有以调整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狭义的物权法,是指民法典中关于物权的规定。梁慧星教授认为广义的物权法,指财产归属法,即关于人对财产支配关系的全部法律规范。物权法仅以有体物(动产、不动产)的归属秩序为其规范范围,有时也及于某些特定权利,如权利质权。此即狭义的物权法。通常所说的物权法,指狭义的物权法。第一节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物权法的概念(三)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学说上对物权法进行界定,一般都分为广义物权法和狭义物权法。狭义物权法,是指民法典关于物权的规定,通常表现为民法典的物权编,以及没有明确称为物权编的有关物权关系的专门规定。前者如《德国民法典》,后者如《法国民法典》。在我国,《民法典》之前的狭义物权法是《物权法》,《民法典》颁布后,其第二编“物权”是狭义物权法。广义物权法,是指调整物权关系即人对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仅包括狭义物权法即《民法典》“物权”编,还包括其他有关物权的单行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关于物权的规定。第一节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本书认为,物权法的调整对象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民法典》第205条关于“本编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民事关系”的规定,准确地界定了物权法的调整对象,是一个经典的规定。首先,物权法所调整的对象,就是物权法律关系。其次,物权法律关系的内容,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第二节物权法的性质和特征一、物权法的性质物权法的性质是私法。(一)物权法的私法性质是基于民法的性质产生的(二)物权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第二节物权法的性质和特征二、物权法的基本特征(一)物权法是财产法(二)物权法是强行法(三)物权法是民事普通法(四)物权法是固有法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权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基本原则的含义基本原则是一部法律贯穿始终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二)基本原则的功能1.作为制定该部法律时贯穿始终的基本精神2.作为对法律条文理解的基准3.适用法律时的一般拘束力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权法基本原则概述(三)物权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关系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民法基本原则指导下应当遵守的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的具体化。同样,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又不能是民法基本原则的简单翻版,甚至直接照搬民法基本原则,而是要依据物权法的基本内容确定。只有这样,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才有自己存在的必要。因此,在适用法律时对物权法的理解,首先,应当遵守民法的基本原则,不能违背民法的基本原则;其次,要遵守物权法的基本原则,适用法律也不能违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二、平等保护原则(一)平等保护原则的概念和内容平等保护原则,是指不同民事主体享有的物权地位平等、适用规则平等和法律保护平等的物权法基本原则。平等保护原则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所有物权一律平等2.适用规则平等3.保护的平等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二、平等保护原则(二)平等保护原则的价值1.对物权平等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2.对物权平等保护是主体地位平等的必然反映3.对物权平等保护是私人物权的正当诉求4.对物权平等保护是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客观需要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二、平等保护原则(三)平等保护原则的法律适用第一,把平等保护原则作为物权法适用的一般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第二,在司法实践中,当对物权规则出现争议时,应当依照平等保护原则进行解决。第三,违反平等保护原则的,准许当事人寻求法律救济。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三、物权法定原则(一)物权法定原则的概念物权法定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又称为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设定,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也不得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1.物权类型强制物权法定的第一个内容是,物权的种类非经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创设。2.物权类型固定物权法定的第二个内容是,物权的内容非经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创设。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三、物权法定原则(三)物权法定原则的理由1.确保物权的绝对性和支配性2.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制物权的复活3.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制度,维护社会秩序4.便于物权的公示,确保交易的安全和迅速5.确保完全的契约自由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三、物权法定原则(四)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是指物权法定原则为适应社会实际生活变化所采取的适度灵活变化。物权法定原则固然希望确定的物权类型和内容永久符合社会需要,但是在事实上却存在理想和实践的差距问题。立法总是反映立法当时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对于未曾发生的历史现象,立法永远存在实践的局限性;立法也是各个具体时代的产物,各个时代立法者具有自己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必然导致在法律上的缺漏,使法律不能穷尽社会生活现象。同时,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在这样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面前,物权法定原则受到严峻考验,需要进行检讨,不能过于僵化,需要缓和。这就是实行物权法定原则以后提出的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问题。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三、物权法定原则(五)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效果1.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法律特别规定2.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当事人不得自由设立3.部分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违反的部分无效4.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行为效力不影响其他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四、一物一权原则(一)一物一权原则的概念一物一权原则,也称物权客体特定主义,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在一个物上仅能成立一个所有权,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物。(二)一物一权原则的内容1.一个物之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2.一个物的部分不能成立独立的所有权3.集合物原则上不能成立所有权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四、一物一权原则(三)确立一物一权原则的理由1.明确权利的范围2.避免物权关系复杂化3.避免公示方法上的困难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四、一物一权原则(四)一物一权的确认一物的“物”,应当依照社会交易中的通常观念为判断,是指法律观念上的一个物,可以是单一物或者合成物。一权的“权”,在理解上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共有的情况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一物享有共有权,并不违反一物一权原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对一个物享有一个所有权,他们所共有的是一个所有权,而不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还是一个“权”。第二,这里的“权”虽然是指物权,但是仅指所有权,而不包括他物权。一物一权原则并不排斥在一个所有权之上设立几个他物权。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五、公示公信原则公示公信原则也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其按内容是两个原则,即物权公示原则和物权公信原则。(一)物权公示原则物权公示,是指在物权变动时,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的安全。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五、公示公信原则公示公信原则也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其按内容是两个原则,即物权公示原则和物权公信原则。(二)物权公信原则物权公信原则所着眼的,正是物权变动中公示形式所产生的这种公信力,是指按照法定方法公示物权变动后,不仅正常的物权变动产生公信后果,而且即使物的出让人事实上无权处分,善意受让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仍能取得物权。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并不特别着眼于前者而是后者。换言之,后者才是公信原则的重中之重。第二章物权概述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一)物权概念的发展物权一词,起源于罗马法。在法律上正式使用物权概念的是1811年《奥地利民法典》。此后,《德国民法典》接受了物权的概念,并且以“物权”作为第三编的编名,系统地规定了所有权、地上权、用益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等物权。自此以后,大陆法系各国在自己的民法典中,都规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物权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没有使用“物权”一词,但在第五章第一节中对“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的规定,初步构成了我国民法的物权制度。2007年《物权法》颁布,正式使用了物权概念。2020年《民法典》“物权”编继续使用物权概念。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二)对物权概念的界定1.对物关系说这种观点为德国学者所创立,认为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而物权则是人对物的关系,或者认为物权是人直接对物享受一定利益的权利,至于一般人对物负有的不可侵害义务,是对物的支配权产生的结果,并不构成物权本身的内容。2.对人关系说这种观点也是德国学者创立的,认为无论是债权关系还是物权关系,事实上都是人与人的关系。正因为如此,物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物权作为对世权,可以对抗一般人,物权人有权排斥任何人对其权利的侵害。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二)对物权概念的界定3.权利归属说这种观点也是德国学者创立的,认为物权人对客体的直接支配以及物权保护性均来自物权的财货归属性,即法律将特定物归属于某权利主体,由其直接支配,享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对此支配领域的侵害或干预,这正是物权本质之所在。本书认为,物权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享受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人与人之间对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民法典》第114条第2款规定:“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二、物权的法律特征(一)物权是直接支配物的绝对权(二)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的独立之物的权利(三)物权是以对物的直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四)物权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第二节物权法律关系一、物权法律关系主体
(一)物权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和特征物权的主体,是物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人和义务人。物权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还可以是非法人组织。物权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是,权利主体总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总是不特定的。(二)三种不同的物权主体1.国家作为物权主体2.集体作为物权主体3.私人作为物权主体第二节物权法律关系二、物权法律关系内容(一)权利物权法律关系的权利,是权利人对物权客体的支配。物权是绝对权,是对物权客体的绝对支配,权利人行使物权,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干涉和强制。(二)义务物权法律关系的义务,是对物权客体的不得侵犯。第二节物权法律关系三、物权法律关系客体(一)物权客体的概念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物,是指凡是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财产。(二)物权客体的特征1.物权的客体须是单一物2.物权的客体须是独立物3.物权的客体主要是有体物4.物权的客体须为特定物第三节物权的效力一、物权的排他效力物权的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物上不得成立两个所有权或成立两个在内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权,即“一物不容二主”。物权的排他效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同一标的物上,已有所有权存在的,不能另有其他所有权成立。如果一个人对某物依法取得所有权,则另一个人即使在事实上占有该物,也不能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权。第二,在一个特定物上存在法律上的所有权,但是他人因取得时效或者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时,则先前的所有权将因此而消灭,并不得对抗后一个所有权。第三,在同一标的物上,已有以占有为内容的用益物权存在的,不得另有同样性质的用益物权成立。第三节物权的效力二、物权的优先效力物权的优先效力,又称物权的优先性,其基本含义是,在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利益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或先于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而实现。物权的这种优先效力仍源于物权的对物支配性和排他性,法律赋予物权以优先效力,有利于维护既存的财产占有关系,充分发挥物质财富的效用。物权的优先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二)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第三节物权的效力三、物权的追及效力物权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权的标的物不管辗转流通到何人手中,所有权人都可以依法向物的占有人索取,请求其返还原物。而任何人对此都负有不得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义务,任何人非法取得所有权人的财产的,都负有返还的义务,否则就侵害了权利人的权利。即使是担保物权,也具有这种追及的效力。当然,物权的追及效力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法律上确立善意取得制度后,物权的追及效力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阻碍。第三人如果取得该财产是善意、无过失的,则取得该物的所有权不受物权追及效力的拘束。第三节物权的效力四、物上请求权物权的权利人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时,有权对造成妨害的人请求排除妨害,这种权利称为物上请求权,也叫作物权请求权。法律为保障物权人对物所享有的充分的支配权,赋予物权人以请求他人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恢复原状等权利。物权人在其标的物受到损害时,有请求侵害人赔偿损失的权利,这是债权请求权。物上请求权的目的在于恢复权利人对物的支配权,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目的在于使权利人所受的损失得到及时补偿,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保护物权,但相对于损害赔偿的方法而言,物上请求权的方法更有利于及时保护物权人的利益。第四节物权的分类一、自物权与他物权根据物权的权利主体是否是财产的所有权人,物权可以分为自物权与他物权。自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己所有的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他物权,是指非所有权人根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对他人财产享有的物权,也称限制物权。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都是他物权。第四节物权的分类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根据设立的目的不同,他物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是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他物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担保物权,是以保证债务的履行、债权的实现为目的而设立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都是担保物权。第四节物权的分类三、主物权与从物权根据物权是否从属于其他物权而存在,物权可以分为主物权与从物权。主物权,是指本身能单独存在,不需从属于其他权利的物权,如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从物权,是指从属于其他权利,并为所从属的权利服务的物权,如抵押权、留置权等。第四节物权的分类四、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根据物权标的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物权可以分为不动产物权和动产物权。标的物是不动产的物权为不动产物权,如不动产所有权、地上权、地役权等。以动产作为标的物的物权是动产物权,如动产所有权、留置权、质权等。第五节物权的保护一、物权保护的意义和形式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从民法的意义上说,物权保护的基本方法就是物权本身的保护方法和债权保护方法。物权本身的保护方法就是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债权保护方法就是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保护方法。
第五节物权的保护二、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一)物权请求权的基本内容我国《民法典》规定的物权的自身保护方法,是物权请求权的方法。物权请求权是基于绝对权而产生的请求权,既不同于债权请求权,也不同于物权本身,而是基于绝对权的支配权而产生的,为保护绝对权的支配权的圆满实现而存在的权利。因此,与物权请求权相似的,还存在人格权请求权、身份权请求权和知识产权请求权。这些请求权都属于绝对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是其中一种。第五节物权的保护二、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二)物权请求权的种类1.确权请求权因物权的归属和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享有确权请求权,可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权利。2.返还原物请求权所有权人在其所有物被他人非法占用时,可以向非法占有人请求返还原物,或请求法院责令非法占有人返还原物。第五节物权的保护二、物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二)物权请求权的种类3.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请求权由于他人的非法行为,妨碍财产所有权人行使其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时,财产所有权人可以请求侵害人或者请求法院责令排除妨害,以保护财产所有权人充分行使其所有权的各项权能。第五节物权的保护三、债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1.不登记的动产返还财产请求权如前所述,对不登记的动产被侵占的返还财产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其性质属于债权请求权,即侵权请求权。2.恢复原状请求权所有权人的财产因受非法侵害而遭到损坏时,如果有恢复的可能,所有权人可以请求侵害人恢复财产原来的状态,或者请求法院责令侵害人恢复财产的原状。3.损害赔偿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在他人的非法行为造成了财产的毁损和灭失,侵害了权利人的物权时,权利人所享有的要求他人补偿其损失的请求权。第五节物权的保护四、物权保护与诉讼时效对物权的保护,有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两种基本保护方法。《民法典》第188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一)诉讼时效期间完成的后果是产生抗辩权(二)物权保护的诉讼时效适用保护物权的债权请求权即侵权请求权,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保护物权的物权请求权是否受诉讼时效拘束,应当依照《民法典》第196条的规定确定。第三章物权变动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一、物权变动概说(一)物权变动的概念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动态现象,即物权发生、变更及消灭的运动形态。(二)物权变动的基本形态物权变动的基本形态包括:物权的发生,是指物权与特定主体相结合,也就是物权的取得。物权变动的原因,一是法律行为,二是其他原因,三是某些公法上的原因。物权变动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基本的原因为法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二、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一)物权变动的不同模式1.债权意思主义法国法的“债权意思主义”,是指法律认定由债法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直接引起物权变动。2.登记对抗主义日本法的物权变动模式是“登记对抗主义”。《日本民法典》第176条规定,物权变动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为生效;第178条规定,不动产不登记,动产不交付,不得对抗第三人。日本法的这一规定,创造了第二种物权变动的立法例,以登记作为对抗主义的要件,其实质还是债权意思主义。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二、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一)物权变动的不同模式3.公示要件主义奥地利法的物权变动模式被称作“公示要件主义”,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当事人之间除有债权合意外,尚须通过登记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进行公示,方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4.物权形式主义德国法的物权变动模式以物权意思表示作为本质,以登记作为外在形式,称为“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即物权行为理论也称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即物权行为的成立及有效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具有无因性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构成。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二、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1.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物权行为理论起源于德国17世纪的《实用法律汇编》。2.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德国物权法认为,转移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事实上包括两个行为:一个是决定债权的合意,另一个是决定物权的合意。物权行为理论认为,交付是一个独立的契约,交付中的意思表示是独立的意思表示,交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因此,在基于买卖契约而发生的物权交易中,同时包含了两个法律行为,即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后者的效力不受前者的影响。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二、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2.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也称分离原则,是指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互分离,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与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又称抽象原则,是指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就大多数情形而言,当事人之间之所以必须为物权行为,是因为债权行为的存在,故一方依据债权关系负有给付义务,即债权行为成为物权行为的原因。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二、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3.物权行为理论的优势和缺点物权行为理论着重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的应用,使交易的法律关系明晰,有利于保护交易的动态安全。物权行为理论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完全分离,有时违背社会一般观念,简单的动产交易被分为一个债权行为、两个物权行为,比较令人费解。二是物权行为理论过于强调无因性,即强调保护交易的动态安全,而忽视了对交易的静态安全的保护,对保护原物主的权益不利。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三、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
(一)区分原则的概念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是指依据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和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二)区分原则的基本含义第一,在物权变动上,区分原则所要区分的,是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处分行为),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是债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债权行为,它不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结果,理由是原因行为发生时,物的处分行为还不存在,将来有可能不成就,但是无论如何,债权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三、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二)区分原则的基本含义第二,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的成立不以物权的变动为必要要件,而应根据该债权行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断,不能以物权变动是否成立为判断标准。因此,登记行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权的公示要件。第三,物权的变动以公示为基本表征,由法律规定的公示方式决定物权变动的效力,即以动产的交付和不动产的登记为必要条件,而不能认为基础关系或者原因关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产生物权变动的结果。要产生物权变动的结果,必须进行物权变动的公示。物权变动的成就,只能发生在物权变动的公示之时。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三、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三)实行区分原则的公示效力1.物权公示的一般含义和方式公示作为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指物权变动的基本程序须进行公示;同时,公示也作为物权变动的确认依据,物权的设立、变更、消灭均须进行公示。2.公示的法律效力公示有三个方面的效力:第一,决定物权变动能否生效的效力。第二,推定权利的效力。第三,善意保护与风险告知的效力。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一、不动产登记的意义和性质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和意义不动产登记又称为不动产物权登记,是权利人申请国家职能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的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的事实。确立不动产登记的意义,在于对不动产进行管理,确定产权,并以此作为课税的依据。(二)不动产登记的性质1.契约登记制度契约登记制度首创于法国,也称为法国登记制度,是指不动产物权的得失变更,经当事人订立契约,即已生效,但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一、不动产登记的意义和性质(二)不动产登记的性质2.权利登记制度权利登记制度产生于德国,也称为德国登记制度,是指不动产物权的得失变更,仅有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尚不生效,须经过登记机关实质审查确定,并践行法定登记的形式才发生效力。3.托仑斯登记制度托仑斯登记制度为托仑斯爵士于1858年在南澳洲所创,又称为澳洲登记制度,也叫作权利交付主义。这种登记制度与德国登记制度基本相同。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二、登记的类型(一)实体权利登记和程序权利登记1.实体权利登记实体权利登记也称为实体登记,是指对当事人享有的实体权利进行的登记。2.程序权利登记程序权利登记也叫作顺位登记,是指登记的权利在不动产法上的顺位,即依在一个不动产客体上成立的数个不动产物权产生的时间顺位,决定哪个权利先行使的登记。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二、登记的类型(二)权利登记和表彰登记1.权利登记权利登记是指对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发生、转移、消灭、保存、处分限制等进行的登记。2.表彰登记表彰登记是指对土地、建筑物以及其他地上附着物的物权现状进行公示的登记。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二、登记的类型(三)设权登记和宣示登记1.设权登记设权登记是指创设物权效力的登记。2.宣示登记宣示登记,是指将已经成立的物权变动昭示于人的登记。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二、登记的类型(四)本登记和预备登记1.本登记本登记是终局登记,是与预备登记相对应的一种登记,即将不动产物权的移转、设定、分割、合并、增减及消灭记入登记簿中,有确定的、终局的效力,分为以下几种:总登记、变动登记、更正登记、回复登记、涂销登记。2.预备登记预备登记是不动产登记法上与本登记相对应的登记制度,是为了保障登记请求权而为的一种登记。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二、登记的类型(四)本登记和预备登记2.预备登记(1)预告登记预告登记是指为了保全债权的实现、保全物权的顺位请求权等而进行的提前登记。(2)异议登记异议登记又称为异议抗辩登记,登记的目的在于对抗现实登记的权利的正确性,即中止不动产登记权利的正确性推定效力和公信力。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三、动产物权登记程序
(一)不动产物权登记的范围应当办理登记的不动产权利,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二)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申请1.因买卖、设定抵押权等申请不动产登记的,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2.申请人应当提交相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3.不动产登记机构收到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应当分别按照下列情况办理第二节不动产登记三、动产物权登记程序
(三)不动产物权登记申请的查验(1)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与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状况是否一致;(2)有关证明材料、文件与申请登记的内容是否一致;(3)登记申请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四)不动产物权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手续,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登记事项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完成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完成登记,应当依法向申请人核发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登记证明。对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存在尚未解决的权属争议的,申请登记的不动产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登记的其他情形的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第二节不动产登记四、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
(一)不动产物权登记的一般效力1.物权公示效力登记首先发挥向社会展示当事人的物权变动的公示作用。2.物权变动根据效力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取得、丧失及变更时,未经登记不生效力,唯有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与国家的职能机关的登记相结合,才能实际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3.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这是指以不动产登记簿所记载的当事人的权利内容为正确的不动产权利内容的效力。第二节不动产登记四、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
(一)不动产物权登记的一般效力4.善意保护效力法律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才将不动产权利登记簿记载的权利视为真实,并赋予其社会公信力,从而在信赖登记的善意第三人取得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时,其正当权利不会因错误的登记而被追夺,进而使正当的社会交易秩序得到维护。5.警示效力不动产物权登记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反映不动产物权的详细法律信息,为不动产市场交易服务。这样能够为社会提供不动产风险警示,让社会尤其是不动产取得人了解不动产的全面情况,然后决定是否进行有关的法律行为。第二节不动产登记四、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
(二)我国《民法典》规定的物权变动登记的具体效力1.物权变动登记的一般规则我国《民法典》第209条规定的是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则,即“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作为生效要件的物权登记(1)所有权部分。《民法典》第232条、第311条第1款第3项。(2)用益物权部分。《民法典》第349条、第355条、第360条、第368条。(3)担保物权部分。《民法典》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环保公益宣传品采购与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版:建筑工程专业分包合同模板
- 简易警报器课程设计
-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
- 航天能源课程设计思路
- 电工实训教学课程设计
- 《黑衣“超人”》课件
- 机械冲床课程设计题目
- 色彩搭配系统课程设计
- 米利根案件课程设计
- 2023年新版乌斯特统计公报即将发布
- 污水处理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方案全套资料汇编完整版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日积月累默写模板
- 高危急性胸痛的快速诊断和误诊病案分析
- (完整版)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GB/T 41649-2022木制玩具中甲醛释放量的测定烧瓶法
- JJF 1384-2012开口/闭口闪点测定仪校准规范
- GB/T 33720-2017LED照明产品光通量衰减加速试验方法
- 教师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集合5篇 教师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怎么写
- 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名称
- GB/T 14982-2008粘土质耐火泥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