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STEAM校本课程_第1页
二年级STEAM校本课程_第2页
二年级STEAM校本课程_第3页
二年级STEAM校本课程_第4页
二年级STEAM校本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1"\h\z\u第一章会跳舞的蛇 2第二章空气炮 5第三章风向标 7第四章神奇泡泡 12第五章三维立体贺卡 15第六章初识维生素C 18第七章排箫 21第八章悬浮风车 24第九章魔术存钱盒 27第十章明轮船 30第十一章反冲小车 33第十二章解密照相机 35第十三章空气空间 38第十四章考古大发现 41第十五章无限镜像 45第十六章单眼看世界 49第十七章瓶中彩虹 52第十八章谁动了我的西瓜 55第十九章传音小能手 58第二十章气功瓶 61第二十一章潜望镜 64第二十二章彩虹试纸 68第二十三章指纹探案 70第二十四章连锁反应 73第一章会跳舞的蛇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了解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3.学会利用声音让小蛇跳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教学难点:声音高低的产生原因。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小刀*1、毛绒铁丝*1、纸杯*1、纸*1、剪刀*1毛绒铁丝*1、纸杯*1、纸*1、剪刀*1试剂————四、教学过程(一)回顾: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哪位小朋友愿意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找2-3位同学分享,老师总结。(二)情景引入玩游戏: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其余同学闭紧双眼。老师随机让讲台上的同学说一句话,请同学们猜一猜说话的是哪位同学?为什么同学们会猜出是谁在说话呢?因为我们听到了他的声音,而且他的声音是和其他两位同学的声音是不一样的。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为什么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猜出是谁在说活呢?(三)探究——声音任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把手轻轻的放在喉咙上,然后先尝试着只是张嘴作出说话的口型,但是不发出声音,感受下喉咙有什么变化,然后再轻轻的发出声音,再感受下喉咙的变化。根据这个对比两个结果,你能猜出来我们说话为什么(发声的时候,喉咙有点震震的)能发出声音了吗?发出声音就是靠喉咙里面的一个东西振动,比如我们把手放在桌子上,桌子如果想要发出声音,我们只要敲一敲就有了,此时桌子有没有振动呢?给你们三秒钟的时间感受一下,3、2、1挺停,感受到了么?我们人能发出声音,是因为我们有声带振动;桌子发出声音,桌子自身也振动。我们在说话或者唱歌的时候声带就会在我们的喉咙里振动,正是这样的振动发出了声音。可是接下来老师又有个问题了,这个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可是这个声音又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让我们听到声音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是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在空气中传播,一直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带动我们耳膜的振动,这样我们的大脑就能让我们听到声音了。所以如果声带不能正常的振动,我们就不能发出声音;如果我们周围没有空气,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也就不能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可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都有声带,我们周围都有一样的空气,可是为什么每个人说话的音调都不一样呢?为什么爸爸说话的声音要比妈妈低很多呢?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接下来老师准备了一个神秘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任务二:跳舞的小蛇1)桌子上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完成一个任务了,我们先从材料盒中拿出一根短的毛绒铁丝,我们自己把它做成我们喜欢的形状,比如说绕成一条小蛇,卷成一个圆、一个爱心等等,做好之后我们把它放在桌子上,现在我们在手不碰到这个毛绒铁丝的情况下想办法让它动起来。学生思考尝试,如果做成功了就举手告诉老师,请同学们分享下你们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学生分享(例如用手敲桌子它就会动,吹它也会动)。那我们现在改变一下方式,把难度加大,如果我们现在把纸杯倒扣在桌上,再将我们做好的毛绒铁丝放到纸杯的底部,现在我们的手不可以触碰到桌子和纸杯,你们还有什么办法能让纸杯上的毛绒铁丝动起来吗?2)纸杯上的挑战老师提示:(想一想,刚才放在桌子上的时候我们用手敲桌子,是为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为了让桌子振动,桌子振动就会带动毛绒铁丝动起来了。那在纸杯上的毛绒铁丝在什么情况下会动呢?(纸杯振动的时候),那除了手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在我们不碰到桌子和纸杯的时候让纸杯振动呢?)学生讨论。是声音,看来有同学想起来我们这节课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了,前面讲的声音并不是白讲的哟。现在利用你们材料盒里用的材料(白纸、纸杯)想一想怎么利用声音让纸杯和毛绒铁丝动起来吧,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a)每人一个纸杯;b)先用笔在纸杯的一侧中间的位置画上一个“×”,大小适中,然后用剪刀将这个“×”划开(老师做);c)将纸卷成圆筒状,插在纸杯上划开的“×”里;d)将纸杯倒扣,杯底朝上,将做好的小蛇放到杯底的中间位置;e)让学生对着纸卷成的圆筒的一端发出“啊”的声音,观察毛绒铁丝。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在空气中这种振动会向远处传播,当我们对着纸杯上的圆筒的一端喊话时,我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就通过圆筒中的空气传播到纸杯中,引起纸杯中空气的振动,从而带动纸杯底部的振动,这种振动就会让纸杯上方的小蛇翩翩起舞了。(五)生活中的应用1)夏天买西瓜时,敲一敲判断其是否成熟了:这是因为熟西瓜多水,声音低沉,也就是音调低;而生西瓜发出声音音调相对较高,声音清脆。所以人们就凭拍西瓜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就可判断西瓜是否熟。另外生西瓜与熟西瓜的结构有区别,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相同,凭此也可区分西瓜是否熟。2)宇航员在月球上谈话,即使离得再近,也必须使用无线电对讲机: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因此,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说话。宇航员要听到别人说话,需要用对讲机将声音转化为电磁波后再还原为声音或在口中含有一根金属棒作为声音的介质来传播声音。3)用录音机录一段自己朗诵课文的声音,然后放出来听,其结果是自己听录音机里录到自己的声音怎么也不像自己的声音;但让别的同学听来比较却又说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没什么两样:原来当别人听你说话或听录音机里放出的录音,都是通过空气、外耳道、中耳、内耳、听觉神经这途径传导入耳内的,它们都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声音的,因而其效果也是一样,所以别人直接听你说话或听你的录音,都会觉得两者很像。而自己听自己说话,声音是经过牙齿、牙床、上鸽骨、下鸽骨等骨头传入自己的内耳,也就是说听自己说话是通过骨导式传递听到。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音介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于是我们就会觉得从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并不像自己的声音。五、分享总结学生回顾老师总结第二章空气炮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认识大气压的力量2.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3.通过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力教学难点:了解大气压力的特点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器材吸盘*1、乒乓球*1、空气炮实验套装*1空气炮实验套装*1、吸盘*1试剂无无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GB4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GB4㈡情境引入你们看,老师手中的东西是什么?(吸盘)是吸盘,我现在需要两个小助手,来帮我做一个小实验!好,两个小助手,一人一个吸盘。现在,我要请你们两个轻轻的把吸盘放在桌子上,轻轻的,看谁的速度最快!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两个人的速度都非常快!那接下来,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我的要求是,用你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把吸盘紧紧的按压在桌子上,看哪个小朋友最快?好了,现在我们两个小朋友都做完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谁的吸盘最紧?(教师让两个孩子分别拉对方的吸盘)哇,是不是都很紧?根本就拉不起来。好了,请两位小助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想一想,吸盘为什么拉不起来呢?=3\*GB4㈢实验过程解释大气压力这个就是空气这个大力士的威力。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空气大力士)看过视频我们了解到空气是有压力的。地球表面覆盖这一层厚厚的大气层,我们每天呼吸的时候吸的是什么啊?(空气)非常棒!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很多很多的空气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里面的空气都会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对各个方向都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叫大气压力!小朋友一起来看看自己的吸盘。首先把它轻轻放在桌子上,这时候观察一下,吸盘中间的空气存不存在?(存在)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把吸盘拉起来了。然后同学们用力按压吸盘,把里面的空气挤出来,再拉一拉。能不能拉起来?是的,不能。现在相邻的两个同学都伸出我们的右手。面对我,左边的小朋友的手掌代表吸盘和桌面中间的空气,右面的小朋友代表吸盘外面的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首先,两个小朋友都用力推对方,但是要保证用一样的力,用力,保证平衡。好,非常棒!接下来,我要吸掉吸盘里面的空气,左边的小朋友跟着我做,1、2、3抽掉你的手掌……哇!我们右面的小朋友也就是外面的空气会怎么样?(往左边跑。)是的,当我们抽掉吸盘里面的空气时,外面空气的大气压力大,里面的大气压力小,它会把吸盘往桌面上挤压,所以我们不容易把吸盘拉开。这就是大气压力。2)影响“空气大力士”效果的因素制作空气大力士——空气炮,完成如下探究。接下来看看老师的空气炮,它能够把我们的蜡烛熄灭。那同学们,你们觉得它离蜡烛最远多远还能把蜡烛熄灭?空气大力士为什么能够把蜡烛吹灭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放的距离近一点,1、2、3嘭!蜡烛熄灭了。当拉起塑料杯底的气球膜时,杯内的体积、空间增大,空气量有什么变化?(增多)松开手后杯内体积瞬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减少)杯里的空气被挤压后压力变大还是变小?(变大)对,压力变大,杯中的空气流就会向唯一的开口集中冲出去。又因为开口小,空气威力大,所以能把远处燃烧的蜡烛吹灭。想一想,空气大力士一定能把蜡烛吹灭吗?拉起和刚刚一样的长度,1、2、3(离蜡烛远一点)咦?蜡烛怎么没有灭?是的,距离太远了。当气球膜拉伸形变大小样的时候,空气大力士的炮口离蜡烛近会更容易把蜡烛熄灭!我们来看一看当我们的空气大力士和蜡烛之间的距离相同的时候,是气球膜拉伸变形大蜡烛能够被吹灭,还是拉伸变形小蜡烛能够被吹灭?请试一试。非常棒!当气球膜拉伸形变大的时候,蜡烛很容易熄灭;当气球膜拉伸形变小的时候,蜡烛不容易熄灭。但这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空气大力士距离蜡烛的远近相同)。这说明,蜡烛能够熄灭和空气大力士炮口与蜡烛的距离有关系,也和空气膜拉伸形变的大小有关系。3)生活中的大气压力在我们生活中大气压无处不在,说一说生活中大气压有哪些应用呢?吸管喝奶茶、钢笔吸墨水……你还知道哪些呢?和同学们分享吧。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

第三章风向标一、教学目标1.理解风产生的原因,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了解风向标的使用发展史。2.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风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制作风向标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纸张*1、剪刀、细线、蜡烛、笔、风向标套件纸张*1、剪刀、细线、蜡烛、笔、风向标套件试剂四、教学过程:(一)回顾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哪位小朋友愿意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找2-3位同学分享,老师总结。(二)情景引入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海边吗?我们请去过海边的同学来和我们分享下他在海边的感受吧。(学生自由回答)他说的真棒,老师听得都动心了,现在就想飞去海边啦!你们想不想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飞过去吧,好不好?但是这里一个小小的问题哎。我们怎么飞过去呢?(发挥想象,自由回答)其实我们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坐飞机等等,但老师刚才听到有个同学说,风!风可以把我们吹过去,带着我们一起飞。这个想象力超级棒。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风,看看风如何能带着我们飞去海边。(三)实验过程1、风产生的原因我们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但离开了它,我们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想一想,这是哪种物质呢?(空气)但你们知道空气也是有温度的吗?就像我们的天气,有时热,有时冷。这么神奇的空气,你们想不想认识下呢?那接下来就让同学们自己通过一个实验,深入的认识有温度的空气。材料:每组一张纸、一支笔、一把剪刀(可公用)、一段线、一只笔、一支蜡烛(多组公用,确保安全,也可老师演示蜡烛环节,学生回家在父母的陪伴下操作最后点蜡烛环节)。1)将纸剪成螺旋状(像一条盘卧的小蛇)。2)剪好后将细线系在蛇的头部,将螺旋纸吊起来。3)细线的另一端拴在笔上。4)横着拿起笔举高,将蜡烛放到螺旋纸的下面,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纸的动向。注意安全,防止纸(小蛇)的下端被烧着。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讨论并分享。我们看到小蛇动啦!请同学们想想小蛇为什么会动起来呢?(因为下面放了蜡烛。)能具体说说和蜡烛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吗?(蜡烛点燃了,在燃烧。)点燃的蜡烛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手去摸它?为什么呢?(因为非常烫,会把手烫伤的。)燃烧着的蜡烛不单单它自己本身很烫,温度高,它还会把周围的空气温度也变得很高呢。此时蜡烛周围的空气就变成高温度的空气啦,我们喊它热空气。那离蜡烛比较远的空气相对来说就是冷空气了。冷热空气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见过妈妈在家里做饭、烧菜吗?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做饭、烧菜时有出现“冒白烟”这种现象吗?冒出来的白烟往什么地方跑?(往上面跑的。)我们的冷热空气也如此,热的往上跑。蜡烛燃烧使底部的空气变热,热空气轻,所以会往上升,不断上升的空气会推动小蛇的身体,导致小蛇开始旋转。总结来说,就是热空气轻,往上跑,冷空气重,往下跑。这样上下一交错,就形成了风。(观看视频)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小蛇为什么会旋转了。现在大家再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或者你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还有哪些东西跟这个小蛇旋转运用的是同一个原理呢?例如走马灯、热气球、抽油烟机安装在灶台的上方(为了方便抽吸油烟)……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风形成的原因,接下来一起认识风的大小和方向吧。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知道在合适的风力和方向中飞向海边,而不会跑偏啦。探究(2):风力和方向风力其实就是指风的强弱、风的速度大小。那你们知道风的大小分为几个等级吗?每一级风有多大呢?风的大小一般分为13个(0至12)等级,数字越高代表等级越高,也就意味着风越大。播放风力歌。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一般用八个方位来表示。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因此,我们常说的北风就是指风是从北方吹来的,西北风就是指风是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如果风向在某个方位左右摆动不能肯定时,则加个“偏”字,如偏北风。探究(3):方向标下面老师就要考考你们啦,首先我们来制作个风向标。风向标原是西欧一些国家教堂塔尖上的装饰物,随着大批欧洲移民涌入新大陆,风向标也“移居”美国,而且渐渐成为美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当时,乡村屋顶上的风向标为农夫提供原始的气象预报,风向标的动物头型象征主人的职业。后来,不少城市居民也开始在自家屋顶安装风向标,不过,他们不求实际意义,仅仅出于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目前一些化工厂等会产生一些危险物质等工厂要求建设有风向标,为了在发生事故时,人员在疏散和逃离的时候能够很方便的判断风向,从而往上风向跑,避免工厂散发的有害物质对人员造成伤害。通过这个要考考同学们是否能正确判断风向,简单了解风力啦。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思考零部件的功能。老师注意利用套件中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判断风的方向,怎么判断风力大小。材料:风向标套件1)将在风兜座上将三个风兜组装好,风兜按照同一方向转圈组装。2)把尾翼插入箭头的尾部。3)把组装好的风兜、箭头组装在立柱上并整体插入底板的小孔上。4)尝试用电风扇(回家尝试用电扇)或者嘴吹,风兜转动的快慢就是风力的大小等级,箭头的方向就是风的方向。注意:里面的小零件比较多,注意安全,防止误食。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老师总结

第四章神奇泡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吹泡泡的实验探究,了解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知识。2.锻炼学生利用生活中简单常见的材料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3.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注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教学难点:液体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器材吸管*1、广口塑料杯*1、搅拌棒*1、泡泡液、棉手套、洗洁精吸管*4、广口塑料杯*4、搅拌棒*1、泡泡液、棉手套*1、洗洁精、肥皂水、洗衣粉试剂无无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GB4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GB4㈡情境引入大家都吹过泡泡,有的泡泡能吹很大,有的泡泡吹很小就破了,有的水不能吹泡泡,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泡泡中的科学,这节课同学们不仅会探索怎么样能将泡泡吹大,还会尝试让泡泡可以像乒乓球一样被接住。=3\*GB4㈢实验过程吹泡泡在广口塑料杯中加入自来水,给每个学生发一根吸管,让学生试着吹泡泡。观察现象并分享。然后向每组塑料杯中加入少量的泡泡水(肥皂水),让学生搅拌,搅拌均匀后继续尝试吹泡泡,观察现象并分享(发现泡泡可以吹起来)。学生思考:为什么清水不能吹起泡泡,而泡泡水(肥皂水)可以吹起泡泡。水是由很小的水分子组成,水分子之间存在表面张力,他们之间就像用手相互拉着一样,这样就不容易吹起泡泡。加入泡泡水或肥皂水后,水分子之间的拉力就会减小,这样能能更容易地吹起来。知识点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一种引力,这种引力在水与空气的交界处就形成一种张力,我们叫做水的表面张力。纯水的表面张力很大,所以无法形成很薄的水膜,但是当我们在其中加入洗洁精或肥皂水等表面活性剂时,这些物质会破坏水的表面张力,让这种张力变小,小到不足以将水膜拉破,所以我们能吹出比较大的泡泡。尝试这几种物质哪些加在水中后能吹出泡泡:洗洁精、洗衣粉。探究泡泡的表面张力实验器材:吸管、泡泡水、棉手套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动手探究,观察现象、汇总问题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吸管吹出泡泡,用手接泡泡破碎吸管吹出泡泡,带上棉手套接泡泡可以在手中跳舞实验结论:用泡泡水吹起泡泡,然后试着用手接住泡泡,发现泡泡一碰到手就会破。用秘密武器,每人一只棉手套,接泡泡的手带上棉手套,继续尝试接泡泡,会发现棉手套可以接住泡泡,并且可以将泡泡打起来。泡泡破裂的原因包括膜中的液体蒸发、风、膨大过度、触碰固体物质等。灰尘和油脂是泡泡的大敌,因为会破坏膜的结构。泡泡很轻,棉线手套表面有许多细小纤维,如同水中的浮游生物能被水的表面张力托住,泡泡能够在这些柔软的纤维上弹跳。接泡泡比赛,看看谁能接住的次数最多。也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分组,多人一组,一个人负责吹起泡泡,另外同组的其他人负责用手套接泡泡,并互相传递,看哪一组传的最远,泡泡持续时间最长。知识链接表面张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小草上的露珠、荷叶上的水滴为什么都是圆形的?昆虫为什么能够“站”在水面上?杯子里装的水高出杯口为什么却不会流出来?这些都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

第五章三维立体贺卡一、教学目标1.了解贺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2.初步掌握剪贴式贺卡的剪刻,拼贴等操作方法。3.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有新意的贺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训练手脑并用的良好劳动习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制作初步掌握剪贴式和折贴式贺卡的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难点:注意贺卡的颜色搭配及和谐。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彩色卡纸*3、彩色纸*3、双面胶、胶水、剪刀、美工刀、彩色笔(颜料)、尺、铅笔彩色卡纸*3、彩色纸*3、双面胶、胶水、剪刀、美工刀、彩色笔(颜料)、尺、铅笔试剂注: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引入讲解贺卡的有关知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独自漂泊在异乡,到了节日就分外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便以写诗来解思乡之愁。其实早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已发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传递祝福的方法,于是在节日里互赠贺卡的习俗就产生了。刚开始时,人们称贺卡为“贺卡贴”、“拜年贴”或“片子”,它起源于汉代的“名刺”,唐代时史称“门状”、“飞贴”,到了明朝已十分盛行了。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贺卡的表现形式,内容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单一的新年贺卡到后来各式各样的节日祝福卡甚至是提倡环保类的贺卡,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另外,贺卡在不同的节日里有不同的叫法,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名称。在国外,人们习惯过圣诞节,贺卡就被称为“圣诞卡”;在中国,人们有传统节日春节,贺卡又被称为“新春卡”,但不论它的名称如何变化,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传递祝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看投影,这些贺卡都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观察并思考。有各式各样的贺卡。并试着将它们归归类。从制作技艺上分:麦杆贴画类贺卡,树叶贴画类贺卡,剪纸剪刻类贺卡,烫画类贺卡,手绘画类贺卡,音乐贺卡等等从造型上分:镂空式贺卡,折叠式贺卡,单页式贺卡,抽拉式贺卡,立体式贺卡。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使得贺卡种类繁多,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贺卡的内容也不再单一,而是集美术,书法,摄影,装潢,雕刻等于一身了。像有些明信片不仅是传递你祝福的工具,更是一幅优美风景的纪实(展示此种贺卡)。因此,有人就喜爱收藏贺卡,通过收藏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为生活增添雅趣。2、立体结构的裁剪方法其实要做成一张精美,好看的贺卡并不难,只要我们在制作时掌握好制作贺卡的三大要素及制作步骤即可自己动手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了。这三大要素为:贺卡主体画面,贺卡的背景及贺卡上的祝贺词。掌握好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按步来进行制作了。如果还要制作特殊结构的贺卡,比如立体贺卡,还需要对贺卡的结构进行规划。我们今天所挑战的任务就是最难的贺卡制作——立体贺卡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在平面的贺卡上制作出立体结构来。立体贺卡就是在卡纸上规划好结构,再进行裁剪,然后把裁剪部分相互折向不同的角度,同学们先拿出一张彩纸来试一试:制作一个立体栅栏先用笔画出栅栏、然后用小刀裁剪,注意中间的栏杆和底端不能裁剪。然后向前后折一下,最后涂色装饰。学会立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之后,小朋友们赶紧利用卡纸来设计一个更有趣更好看的立体贺卡吧,希望小朋友们剪出其他的不同类型的立体结构。开始动手尝试吧。(1)分步完成贺卡的各个部分;(2)将完成的各部分组合在一起制成贺卡;(3)设计主体画面及祝贺词;(4)美化背景及祝贺词;(5)修整贺卡。3、展示不美,不和谐的贺卡样品这儿有些贺卡,大家来看一看,有没有什么不足的方面?同时请同学指出在制作贺卡时应注意的问题:(1)主体画面是否突出,位置是否适当;(2)在贺卡材料的运用上色彩的搭配和运用是否和谐;(3)贺卡词中有无病句或错别字。(4)整体画面是否整洁。(5)贺卡的立体结构是否能够呈现4、进行现场展示和讲评由每组自由推荐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贺卡作品,教师进行讲评,并指出其优缺点。【教学中的注意点】:(1)关于贺卡的起源应讲的浅显易懂,不必花费大量时间来讲。(2)同学观察各式各样贺卡的时间应适当放长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归纳。(3)上本课时,要注重培养同学的独立审美观。特别是对任何有创意想法的同学都要给予肯定。上课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使用“该这样做”或“要那样做”的指令性的词语,最好也不要向同学演示自己制作贺卡的过程,以免同学的思维受到限定,做出毫无创意的作品或只是一味模仿教师制作手法的作品。(4)在讲评时要运用肯定的语气,给同学以鼓励和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5)上课时,注意培养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教会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成功率。(6)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

第六章初识维生素C一、教学目标1.认识维生素C2.了解维生素C对于人生长发育的好处3.知道如何检测某种物质是否含有维生素C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维生素C的鉴别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检测某种物质是否含有维生素C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器材洗瓶*1橙子*1、滴管*8、研钵、六孔板老师提前准备橙子试剂水、泡腾片淀粉、碘酒、维生素C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GB4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GB4㈡情境引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哥伦布,一天,他带领他的船员们去大海上航行,一共有一百多人。这一天,他们在大海上已经航行了好几个月了,突然有些船员觉得浑身无力,走不动路,严重的甚至全身出血,然后慢慢的死去。当时全船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连医生都束手无策,迫于无奈,为了不让这些生怪病的船员连累其他人,哥伦布就把他们丢在了一座小岛上,自己带着剩下的船员继续航行,准备返航的时候再把这些能够存活下来的人给接上。故事讲到这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那么多船员为什么会突然生怪病么?你们觉得他们被丢在一座小岛上,还能存活下来么?当哥伦布到达目的的之后返航,在回来的路途中经过小岛,然而却惊讶的发现那些原本连船医都无法医治的怪病的人们,竟然全部康复了,他们很疑惑,经过询问,那些生病的人们只是在小岛上摘了一些野果吃,吃完就感觉病都好了。小朋友们,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你们知道么?(那些野果能治病、野果是个神奇的药……)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好丰富呀!老师现在要揭晓答案咯。其实船员们生的病叫做坏血病,坏血病的症状就是浑身无力,走不动路,严重的甚至全身出血,然后慢慢的死去。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得这个坏血病么?老师给你们个提示哟,这和他们吃的东西有关。(他们吃了坏食物、他们吃了有毒的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吃了什么才得病的,反而是没有吃某些东西而得病的。(如果人经常不吃某些东西,也会像他们一样哟,小朋友们想一想,平时你们父母有没有经常逼着你们吃一些你们不爱吃的东西呢?我们能不能挑食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导致的,因为他们一直在大海上生活,吃不到,所以就会生坏血病.之后他们被丢在小岛上,因为岛上有野生的野果,吃了之后就会康复。小朋友知道水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作用么?(因为水果里面有很多营养物质)=3\*GB4㈢实验过程水果里面的确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如果长时间不吃的话,就会生病,不仅仅水果中有,蔬菜里面也会有。而和我们的坏血病相关的一个营养物质叫做维生素C。你们知道什么是维生素C吗?(我知道维生素C是什么,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营养物质,我们每个人必须要补充它,不然就会生病。)是不是都没有见过维生素C?我们只知道它在水果蔬菜里面是可以找到的,如果老师现在拿出一个东西(拿出泡腾片),你们怎么知道它是不是维生素C呢?维生素C我们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只能通过实验去检测。这个实验是什么呢,老师现在告诉你们,维生素C它不仅仅是充当营养物质的作用,它还可以产生一个神奇的化学反应哟。通过化学反应我们就可以知道含不含有维生素C。1)维生素C的检测在说明维生素C的神奇之前呢,你们先要做一个好玩的小实验,拿出一袋白色粉末,你们知道它是什么么?(盐、糖、面粉……)小朋友仔细观察,它这个粉末非常的细,要比盐和糖细多了。它和面粉很像,但是不是面粉,它叫做淀粉,也是我们厨房里面经常用到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淀粉倒一点点在六孔板的其中一个孔中。接下来,我们再拿出一瓶暗黄色的液体,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碘酒,平时我们经常用它来消毒,今天我们要用它来做实验。我们用滴管吸一点碘酒,然后滴几滴在淀粉上,然后睁大眼睛观察现象哟(变颜色了,变成紫色了,好神奇啊!)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碘酒遇到淀粉就会发生一种很神奇的颜色反应,那么这个实验和维生素C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再加维生素C,还会有其它变化吗?现在你们的器材里面就有一袋维生素C,今天我们用它来做实验,所以小朋友们可不要偷吃。接下来,我们取一点点维生素C放入刚才变紫的溶液里,观察现象。(紫色慢慢的消失了、颜色变淡了)维生素C能够让这种紫色消失或者变得很淡,这就是检测维生素C的方法,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们一袋未知的粉末,然后让你们检测它是不是维生素C,你们现在会检测了么?2)测橙子是否含有维生素C接下来我们要利用检测维生素C的方法,探究橙子是否还有维生素C。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动手探究,观察现象、汇总问题例如:问题一:如何检测橙子是否含有维生素C,是把橙子直接放进去还是挤出橙汁?问题二:如果变色现象不明显能证明橙子中不含维生素C吗?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对自己设计的检测实验进行调试。总结:我们的确要把水果加到紫色溶液(淀粉与碘混合的溶液)里,但是我们直接把一大颗水果丢进去行不行?切小一点或许可以,但是如果让效果更好的话,我们把水果挤出汁更好。如果紫色慢慢的消失了、颜色变淡了就能证明橙子中是含有维生素C的。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

第七章排箫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2.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声音产生的原因。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声音不同的原因。教学难点:利用简单器材演奏出一首音乐。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两根试管、滴管、直尺、洗瓶两根相同试管、排箫、广口杯*1、滴管*1试剂水四、教学过程:(一)回顾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哪位小朋友愿意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找2-3位同学分享,老师总结。(二)情景引入小朋友们,你们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有没有赖床呀?小明就是一个很喜欢赖床的人,每当周末的时候,他总想在床上度过一天。然而有一天,小明遇到了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当他躺在床上想继续睡觉的时候,窗外边传来了嘈杂的声音,有路过的汽车鸣笛声,有邻居的吵闹声,有远处工地上的轰鸣声,还有楼上发出咚咚的拖拽桌椅的声音。小明把头埋在被窝里面,然而这些声音并没有消失,一直在耳边环绕着。无可奈何的他只好放弃继续睡觉的念头,起床去做事情。小朋友们,你们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么?你们知道这些嘈杂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么?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通过实验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声音不同的原因。探究——声音探究(1):声音的产生小朋友们知道声音产生的原理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相信肯定有小朋友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就是由振动动产生的。任何物体发生振动,都会伴随着着声音的产生。在我们的身边,敲打桌子会发生震动,伴随着咚咚的声音;汽车鸣笛,汽车中的喇叭会发生震动,伴随着滴滴的声音;我们人说话,声带会发生震动,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有些声音是噪音,有些声音却是乐音。那么这些不同的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接下来的实验我们就要去探索它。探究(2):试管加水实验小朋友现在手里每人都有两根试管,尝试着吹它们,观察发出声音的特点。老师提问,如何改变一些条件去吹奏试管,让试管发出的声音变得不同。学生思考并尝试实践他们的各自的想法,老师分析他们的想法利弊(比如可能有同学提出往里面塞如纸巾,这种想法容易操作,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塞入纸巾是不行的,因为纸巾不均匀,会减弱试管中空气的振动,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其他方法)最后引出往试管中加水。每次加入不同量的水去吹奏,仔细的去听吹试管发出的声音,反复的试验几次,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此表打印发给学生填写试管中加水的高度震动发出声音的特点0厘米1厘米5厘米从上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试管加入的水高度越高,音调越高;当试管加入水的高度越低,音调越低。根据加入水的高度的不同,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就可以得出一个音乐中的基本音节,即doremifasollasi。原理:往试管中吹气,会让试管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空气柱越高,振动越慢,音调会越低,反之越高。即试管中的空气柱高度决定了音调的高低。探究(3):试管加水实验排箫制作与演奏排箫器材,排箫中有8根管子,让学生先拿出一根短的和一根长的,然后尝试着去吹,让学生类比直尺实验,猜测短管和长管发出的声音的不同,说出其中蕴含的原理(学生回答)。其原理即和试管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越短的管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越长的管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小朋友们动手把排箫做完成,按照音调的高低把管子排列好,然后尝试着吹出一首曲子吧。世上只有妈妈好:曲谱上的数字即对应的管子序号,老师需提前熟练一首歌做为演示,课堂上让孩子自由发挥。学生初次吹奏的时候,可以在对应管子的下方写上序号,更容易入手。教学总结学生回顾老师总结

第八章悬浮风车一、教学目标1.认识磁铁的性质与作用,通过对悬浮风车模型的制作和研究,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风车的知识2.提升学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磁铁的性质与特点,制作悬浮的风车教学难点:风车转动原理的理解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器材带有两级标志的磁铁*2、铁钉*1悬浮风车套件试剂无无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GB4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GB4㈡情境引入我们一起先来看图片吧!看完之后你们要告诉老师这个图片看到了什么内容?图片中的风车大不大?好不好看呀?以前中国人们劳动,比如磨面呀,中国古代磨面都是依靠人推动石磨来磨面,而荷兰这个地方呢,靠风车转动然后磨面。不单是磨面,荷兰是风车王国,很多都是依靠风车来实现。说到这里,小朋友们觉得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个风车呢?是也不是。是做一个风车,但不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风车,而是要做一个悬浮的风车。一般的风车是不是都有一个支架固定住了?但是我们今天做的风车,要让它没有支架,悬浮在空中。=3\*GB4㈢实验过程1)认识磁铁:(出示磁铁)小朋友认识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物质吗?小朋友的猜测都不同,那我们一起说一说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呢?磁铁可以吸东西而铁不能。小朋友很准确的说出两种物质最基础的区别,那有谁愿意来试一试,告诉小朋友我拿的究竟是什么呢?你有怎样的方法进行鉴别呢?还需要一块铁进行实验。如果两块物质不能吸在一起是铁,如果可以相吸就是磁铁(演示实验:将一块铁与老师的物质放在一起,两种物质吸在一起了)是磁铁。你们知道磁铁可以吸引什么东西呢?磁铁除了可以吸引铁质的物品,它还可以吸其他东西,只不过那些东西很少见,是钴和镍。那磁铁为什么可以吸东西呢?有磁极。每一种磁铁有磁极N与S(出示磁铁并介绍)。N为北极,S为南极。你们在学生活中都有见过什么形状的磁铁呢?(圆形、长方形……)磁铁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常见的是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环形磁铁三种,虽然形状不同但性质是不变的。有磁性,可以吸引铁制的物品,有磁极,当磁铁与铁放在一起时会相互吸引。那小朋友想一想两块磁铁在一起时会有怎样的现象呢?那我们来请一位小朋友试一试吧。(演示实验:将两块磁铁靠近)磁铁相互吸引了。那请你将一块磁铁调换方向再试一试。(演示实验:将两块磁铁靠近)磁铁不仅仅没有吸引在一起并且距离还变远了。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磁铁都会相互吸引也会排斥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在刚刚实验中两个磁铁的磁极有调换。磁极相同与不同分别会有怎样的现象产学生呢?(演示实验)第一次将N级与S级靠近两个磁铁相互吸引;第二次将N级与N级相对两个磁铁互相排斥。总结可得出结论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探究磁悬浮原理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磁悬浮列车?列车下面是磁铁做的,车轨也是磁铁做的,相互排斥。磁悬浮列车因为没有和地面接触,相当于在空中行驶,没有摩擦力,所以行驶起来特别快,小朋友们想一下,如果这个风车也是悬浮在空中,没有轴和它相连,那么它是不是也会转的很快呢?那么如何制作悬浮的风车呢?(在风车上面装磁铁,然后下面也装磁铁,让它们因为排斥悬浮起来)接下来就由你们自己动手制作吧!3)自制悬浮风车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安装磁铁固定木棍,安放风车,调整距离与角度。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第九章魔术存钱盒一、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平面镜反射原理的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3.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注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反射的原理。教学难点:魔术存钱罐的镜面角度设计与摆放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魔法储蓄盒套装*1、平面镜*1魔法储蓄盒套装*1试剂四、教学过程:(一)回顾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哪位小朋友愿意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找2-3位同学分享,老师总结。(二)情景引入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老师课前事先准备好一个魔术储蓄盒。看老师手里这是什么?一个存钱盒,但是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存钱盒,这是一个会吃钱的存钱盒。不信?老师现在就展示给给你们看:展示将一枚硬币丢进存钱盒,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硬币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存钱盒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不想自己也拥有一个这样的存钱盒?今天我们就要来找出这个魔术储蓄盒的秘密,然后自己亲自做一个神奇的存钱盒。(三)探究——平面镜的特点老师取出存钱盒中的镜子,展示给同学们:魔术存钱盒的秘密就藏在这面镜子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秘密,我们一起探究吧。请同学们取出一面镜子,随意观察,尝试通过镜子你会发现什么神奇的现象?例如端正坐直身体不动,只有眼睛可以转动,你能看到哪些景物?如果在我们眼前放置一面镜子,通过镜子我们看到的景物是一样的吗?这种现象叫做反射,也称为平面镜成像。这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始终不变,与物体的大小总一样。(四)探究——魔术储蓄盒的制作探究(1):材料的功能同学们互相讨论各种材料的功能、使用方法等。例如存钱罐的外壳是怎样折叠的、如何固定?(注意看纸壳的折痕)双面胶如何操作会更方便使用、更美观?镜子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这样放?镜子和塑料薄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镜子和塑料薄膜的区别,镜子不是透明的,透过镜子我们看不到后面的像,但是它可以照出对面的景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射。)?探究(2):制作魔术存钱盒1.学生自己动手组装魔术储蓄盒学生打开魔术储蓄盒套装后自己动手拼装,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醒孩子对比塑料薄膜和镜子的区别,从而明白二者在实验装置中的意义。拼接过程中,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2.贴入塑料薄膜,放入镜子。接下来我们把塑料薄膜和镜子放入盒子内,但是在这里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既然是魔术储蓄盒,那么它的魔法要体现在哪呢?大家猜一下?对了,我们的答案就是:明明把小硬币放进去了,我们却看不见硬币放在哪了。所以我们要把镜子放在哪里呀?对了,要把镜子斜着放在盒子的中间。3.使用魔术盒,投放小硬币。好啦,各位同学大功告成啦。我们接下来往我们的魔术储蓄盒里投几个硬币试试好不好?大家投进去了能不能看见硬币在哪啊?是的,看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我们把镜子斜放在盒子里,这个时候盒子的空间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可以通过绿色塑料薄膜看见,另一部分被挡在了镜子后面,而镜子正面照出来的景象是没有被投入硬币的空间部分,镜子里的像和没有被投入硬币的真实部分加在一起,看上去就好像一个整的盒子内部。教学总结学生回顾老师总结第十章明轮船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预先反作用法2.认识拉线明轮船,知道它的基本结构,以及它前进的特点3.使用预先反作用法来设计并动手完成明轮船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轮船的运行测试教学难点:明轮船的运行原理理解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器材明轮船套件*1明轮船套件*1试剂水无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GB4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GB4㈡情境引入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重点分享相同点是哪些?1、谈话:明轮船是指在船的两侧安有轮子的一种船,由于轮子的一部分露在水面上边,因此被称为明轮船。2、介绍:一般有两种推进方式,一种是原始的人力踩踏木轮推进,一种是依靠近代蒸汽机推进。3、说明:明轮船是用明轮推进器推进的船舶,是早期的一种机械动力船。它是由中国古代车轮船演变而来的。=3\*GB4㈢实验过程1)认识明轮船蒸汽机带动明轮,使桨轮转动,桨轮上叶片泼水,推动船舶前进。由于蒸汽机船上装有明轮,于是把这种装有蒸汽机带动明轮来推进的船舶称为轮船。我们还可以用拉线的方法作为动力推动明轮带动船身运行。老师提前准备好完整的明轮船,测试操作:拉线反冲提问:为什么线拉出后会自动绕回?学生操作:边拉线,边仔细观察拉线装置的结构特点。提问:公园里的这种手摇船你们划过吗?交流:它和我们平时坐的船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介绍:其实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明轮船”,你还在哪里见过或坐过不同类型的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2)明轮船原理谈话:小朋友们想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自己亲手做一个轮子在两侧可以在水中运行的小船吗?师生交流:要想做一个小船,我们得先来看看这个明轮船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使用预先反作用法来运行它。认识预先反作用法:谈话:什么是预先反作用法呢?师生互动。谈话:事先施加反作用力,用来消除将出现的作用力或不利影响。如:给树木外表刷白灰防止其腐烂;手提弹簧秤,事先把钢丝做成压缩弹簧,根据重物大小使弹簧拉伸长度不同来称出物体重量。如果对钢制弹簧毛坯预先进行拉伸、扭曲、重新拉伸,最后进行缠绕,弹簧的强度就会更高。自制明轮船根据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分享原理。在拉线上粘贴双面胶成品配件在拉线上粘贴双面胶成品配件在生活中,你还玩过哪些拉线玩具?你能利用拉线装置,结合上节课的小车,设计做一辆拉线反作用力小车吗?动手试一试吧。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老师总结

第十一章反冲小车一、教学目标1.了解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反冲力运动。2.通过制作动力小车,观察行驶的现象,根据现象做出对反冲力的理解;能从汽车运行、飞机运行的动力去判断认识反冲力。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反冲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利用反冲力设计动力小车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器材反冲小车套装*1、气球*1、电池*2反冲小车套装*1、电池*2、气球*1试剂无无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GB4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GB4㈡情境引入老师在课前准备好气球,把气球吹大,然后问小朋友们,如果松手,会有什么现象呢?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再次进行提问,这个气球是由于什么原理会这样飞呢?让同学们思考(老师引导:气球中的空气只能从何处跑出来,向什么方向跑,气球跑的方向和空气跑得方向有什么关系)。=3\*GB4㈢实验过程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都认识哪些种类的小车呢?(汽车、火车、奔驰、宝马……)一起来看看我手中的这辆“反冲小车”,你们想不想试试我的这个小车能否跑起来呢?(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这个反冲小车为什么会跑起来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还记得开始老师演示的气球实验吗?气球运动方向和气体喷出的方向是相反的。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气球的运动就是反冲力作用的结果。利用材料包中的材料,自制一辆F1竞速小车。1)小组讨论制定方案2)动手探究,观察现象、汇总问题寻找动力源:观察现有的材料里面,什么东西可以形成空气的反冲力。组装小车: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组装小车的基本框架。小车运行:如何利用反冲力让小车能够跑起来。根据制作的小车,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车的动力来源是什么?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提供动力?吹起来的气球里面存储着被压缩的空气。在松开气球嘴时,气球内部的压缩空气会瞬间从气球嘴喷出,以至产生一个与空气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从而推动气球向与空气喷出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由于气球固定在小车上,气球的运动从而也带动了小车的运动。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

第十二章解密照相机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相机模型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照相机的构造,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规律。2.锻炼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3.提升学生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照相机模型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特点及规律。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照相机套件照相机套件试剂四、教学过程(一)回顾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哪位小朋友愿意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找2-3位同学分享,老师总结。(二)情景引入嘘!听?这是什么声音?(老师播放照相机照相的声音)什么东西才会发出这种声音呢?(照相机、手机……)看来同学们也喜欢拍照片啊?你们猜猜今天我们的新伙伴是谁啊?(可能是照相机/可能是手机)(三)兴趣点及引导质疑我们都想留住最美的瞬间和最美好的画面,怎么样才能留住呢?(用可以照相机或者手机拍下来)那你们会使用吗?有好多的同学都会使用。看看这是什么?(相机)照相机可以记录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场合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比手机拍出来的效果要好。照相机有很多的种类,你们看看都认识它们吗?虽然它们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它们都有着一样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可以拍出照片)照相机中的影像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赶快打开神奇之门去探索照相机中的奥秘吧!(四)探究实验1、认识照相机的结构我们今天要制作的照相机,这些材料里面的东西,跟其它的照相机比起来结构比较简单,同学们说一说都有哪些部件?有两片纸盒、一个凸透镜、一片透明的膜这三部分在组成。你们都知道它们在照相机中有什么作用吗?纸盒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箱;透明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材料、起到显示图像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描图纸;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有了这三大部件我们的照相机就可以使用啦。神奇吗?但是你们要知道,所有神奇事情的背后,肯定蕴含了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这三种材料的结合为什么会出现照相机那样的功能呢?那就要由同学们你们自己通过探索了解其中的原理。2、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在我们的照相机里谁是镜头啊?谁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吗?凸透镜俗称放大镜。你们仔细观察凸透镜外观有什么特点?(好像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它会聚集光线,把原本平行的光线聚集到一点然后再分散。(老师提问为主,学生自己用凸透镜实际操作观察)如果用凸透镜看一个物体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下,用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你们看到了什么?凸透镜离物体远近不同看到的景象是相同的吗?请同学们自己探索、讨论并分享。用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时,我们可以看到物体会呈现怎样的状态?我们再来看看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会怎么样?(变小了,物体好像倒过来了)【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时、物体的成像是正立放大,当我们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物体成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近会成正立放大的像,距离远会成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就是凸透镜成像的特点。】3、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同学们,我们的照相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你们猜是什么?还记得透明膜有什么作用吗?描图纸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材料,起到显示图像的作用。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手上这两个照相机有什么区别吗?镜头伸缩的位置不一样。请同学来检查一下我们的照相机,看看有没有缺少零件的?我们再来看看两台照相机。第一个照相机在透明膜的上出现的倒像很清晰,第二个照相机透明膜上出现的倒像变大(或变小),比较模糊。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的仔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两个照相机的镜头位置不同,(透明膜)描图纸出现的成像也是不同的,两个照相机哪个是比较清晰的?所以伸缩镜头,在合适的位置观察远处景物是怎么样的?伸缩镜头,在不合适的位置观察远处景物又是怎么样的?镜头前后移动时,景物到凸透镜的位置发生变化,所成的像也会发生变化。总结:照相机当伸缩镜头观察远处景物时,由于景物到凸透镜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成的像也会发生变化。在描图纸的一端会看见一个倒立的缩小(或放大)、清晰(或模糊)的图像。这个就是我们照相机的实验原理。接下来老师告诉你们为什么透明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呢?请看这张图片在前面的课堂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够看见东西。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一个东西上,然后这束光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面,就可以了看见它了。看东西的时候,是眼睛接收反射的光线。我们的照相机很类似,它是透明膜来接收光线。看这张图,左边有一个铅笔,假设有光线照到这个铅笔,这个铅笔的反射出来的光线会平行的进入凸透镜,我们知道凸透镜它会聚集光线,把原本平行的光线聚集到一点然后再分散,直到到达透明膜上面,可是原本铅笔尖的反射光线却跑到了下面,铅笔尾部的发射光线跑到了上面,最后被透明膜所接收,就导致图像变反了,刚刚说的大小问题,这张图上我们也能看清楚,透明膜往前去一点的,铅笔的相就会变小,往后拉就会变大,但是清晰程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4、照相机的制作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镜头镜头透明膜透明膜1)组装照相机:简易照相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镜头,另一个是呈像板(透明膜)。根据图片先做好两部分。之后把呈像板那部分插入镜头的小盒子里面,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简易照相机,使用时从后面的呈像板(透明膜)观察景物即可。2)简易照相机特点:①呈像板可以前后移动,到达适中的一个位置,呈像板上的像最清楚。此过程即是调节相机焦距的过程。②呈像板上的像是倒立的,这个是小孔呈像原理。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老师总结

第十三章空气空间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也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2、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空气也是需要占有一定空间的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塑料小瓶(含盖子),塑料漏斗,玻璃杯子,储水容器,面纸5张,洗瓶,色素塑料小瓶(含盖子),塑料漏斗,橡皮泥课前老师用剪刀/螺丝刀把瓶盖开一个小孔,玻璃杯子和储水容器需要老师自备试剂无无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㈡情境引入老师:有一种东西,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周围,没有它,我们人类就不能生存,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用谜语的方式引出今天实验的主角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才能最直观的看到它们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演示不湿纸巾实验。【纸巾不湿演示实验】1)展示实验器材:老师这里有一个杯子、一张餐巾纸和一盆水,现在老师要把这个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完全的放到水里,大家觉得会发生什么?(学生思考回答)2)演示:将一张纸巾折叠后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将玻璃杯杯口朝下,平着放入水中,用手按住杯子,使杯子在水中停留数秒钟,后把杯子拿上来,然后拿出杯子里的纸巾,观察纸巾,发现,虽然在水中浸了一段时间,但是纸巾没有湿(请几个小朋友自己来尝试),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3)将倒扣在水中的杯子慢慢的倾斜,让学生观察现象(会有气泡从杯中冒出,同时杯子里会进水,纸会湿。这个冒出来的气泡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气泡冒出来了,水就会进到杯子里呢?(学生思考回答)4)原理解释:因为杯子中装满了空气,当我们将纸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竖直的将杯子放入水中时,因为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没有地方呆,所以杯子中不会有水,纸不会湿。当我们慢慢的倾斜杯子的时候,冒出来的气泡就是杯子中装的空气,当这些空气跑走之后,杯子中就有了空间,水自然就会进去,纸就湿了。引入: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㈢实验过程1.空气空间大探索了解了我们刚刚这个实验的原理,接下来我就要给你们一个艰巨的任务了,我这里有一个漏斗,烧杯,生料带,我们知道,如果把漏斗对着烧杯,往漏斗里面加水,水会流到烧杯里面对不对,但是我今天给的任务不一样,我要让你们往漏斗里面加水的时候,水不会流到烧杯里面。1)介绍实验仪器,漏斗,拿出塑料小瓶(不盖盖子),将漏斗插入,将水从漏斗中倒入,水肯定会流下来。2)密封后漏斗加水实验将漏斗插入瓶盖,并用少量橡皮泥密封连接处,然后往漏斗里面加水,观察实验现象。若完全密封后,漏斗里面的水不会流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的现象和原理来解释这个实验的现象。原理说明:老师拿出一个瓶子,里面加满水,再往里面加水,会发现水往外漏出,若把瓶子把瓶子密封住不让水流出,我们还能往里面加水吗?肯定不能!老师拿一个空瓶子,问学生这个瓶子是不是空的,里面有没有东西,学生肯定回答是空的,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出瓶子里面其实是有空气的。我们密封后,瓶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密封后空气出不来,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满了,所以水就进不去。空气和我们其他物体一样,它是要占空间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空气也会占有一定空间,比如我们自行车车胎打气,车胎里面都是空气等。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第十四章考古大发现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耐心、动手能力。2.学生学会自己挖掘恐龙化石。3.了解植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各自特点和区别。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植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各自特点和区别。教学难点:正确识别拼装好的恐龙种类。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恐龙卡片*3恐龙化石、挖掘工具、口罩、护目镜、手套、白纸*2试剂————四、教学过程(一)回顾: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哪位小朋友愿意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找2-3位同学分享,老师总结。(二)情景引入老师这有三张卡片,同学们认识卡片上画的是什么吗?(恐龙)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灭绝了。中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省的自贡地区,那里会经常发现恐龙化石。那这次我们就变身成科学家去看看这次又有什么样的恐龙化石出土吧。(三)解释——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播放恐龙化石视频。(四)探究——恐龙化石探究(1):恐龙分类你可以根据恐龙骨骼化石判断它是什么样的恐龙吗?肉食恐龙:有较大的头和嘴,嘴里有大而弯曲的利牙。有大的头骨和腭骨,脖子短粗。一般用后肢走路。植食恐龙:牙齿平而直,没有锯齿,只能用于咀嚼。头小脖子长。一般用四条腿走路。看视频,简单认识几种恐龙特性。知识梳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角龙、霸王龙出现在白垩纪时代。剑龙、梁龙出现在侏罗纪时代。也就是说,霸王龙不可能和梁龙一起抢食物、争地盘。恐龙大概出现在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那时的恐龙还没有很厉害。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恐龙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始盗龙有着锯齿状的牙齿,说明它是一种肉食恐龙。而且它身体矫健娇小,拥有善于捕抓猎物的双手,可以推测,始盗龙可以迅速捕捉和它身形差不多的猎物。这对于当时的动物来说,就相当于一个突然入侵的强盗,所以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始盗龙。探究(2):化石挖掘材料及挖掘:恐龙化石、挖掘工具、口罩、护目镜、手套、白纸备注:用工具修理时,一凿一锤都要有目的地进行,一定要十分小心,千万小心,不能把化石损坏。等全部挖掘成功后可以进行拼装了。拼装也是有难度的,同学们要有耐心,看视频(挖掘与拼装)。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老师总结第十五章无限镜像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掌握“镜中画廊”的实验原理2.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感,让学生有动力的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妙3.提升学生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教学难点:认识光的反射,知道光的反射所产生的效果与特点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器材无线镜像套件*1、激光笔*1、平面镜*1、弹力球*1无线镜像套装*1学生自备铅笔试剂无无注:试剂和器材多备2组四、教学过程=1\*GB4㈠回顾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GB4㈡情境引入关于旅游,在你们的印象里最深刻的事情什么啊?你们都去过哪里呀?你们去游玩的时候都见过什么呀?(长城、海、游乐场……)那同学们看看这些是什么啊?(长长的小亭子吗?)它的名字叫长廊。你们都见过吗?(见过/没见过)老师去过一个地方,那里的环境非常的漂亮。(是哪里呀?)在那里有一条美丽的长廊,大概有七百多米长。你们猜一猜是哪?它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被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停。全长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它就在我们北京的颐和园里。在我国世界各地有很多条长廊,每一条长廊都有着不同得特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心中的长廊是什么样子的?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能达到好几百米,站在其中一端往里面看,一眼都看不到尽头,看起来非常的震撼。但很遗憾许多小朋友都没有见过。今天老师就通过魔术弥补大家的这个遗憾。=3\*GB4㈢实验过程魔术表演现在老师就开始表演魔术,老师的魔术就和这个有关(举起无限镜像小盒子),刚刚我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一些长廊,都很长对不对,那么接下来,老师将把很长的长廊,装进这个小盒子里面去,让小朋友们不用大老远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看,在老师的小盒子里面就可以看得到,小朋友相信老师能办到吗?竟然有小朋友不相信老师的能力,那你们可要看好啦,老师要开始施加魔法了……好,很长的长廊已经被老师装进了这个小盒子里面去了,现在我来请几位表现非常棒的小朋友来看一看,看看是否能在这个盒子里面看到长廊(抽几位学生上来看)(哇!真的有,好神奇!)有没有哪位小朋友知道老师是怎么办到的呢?现在不知道没关系,那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习这个小魔术了,回家可以变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接下来就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吧。镜面反射原理(拿出一面镜子和激光灯)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镜子和激光灯)如果老师打开激光灯照射这面镜子,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镜子上会看到一个光点)仅仅只是这样么?那就让我们睁大眼睛看好了(打开激光灯照射镜子)(看,镜子上有个光点,不对,墙上也有光点)小朋友们是不是现在发现了,不仅仅镜子上有光点,而且墙上也出现了光点,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可没有拿激光灯照射墙上呀。这个叫做光的反射,当老师把激光灯照向镜子时,光线就会发生反射,这个反射就像一个弹簧球砸到地面反弹起来一样。(老师拿出弹簧球)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弹簧球呀?如果老师把弹簧球这样竖直的松开,弹簧球会怎么反弹呀?会沿着原来的路径反弹,只不过高度没有一开始那么高,只要老师手往下降低一点,会很轻松的接到弹簧球。如果把弹簧球换成激光灯,地面换成镜面,老师拿着激光灯照射,你们猜镜面反射出来的光线会跑到哪里去?会回到激光灯里面去。这就是光的反射和弹簧球的反弹共同之处,它们走的路都是一样的,那么老师如果把弹簧球斜着砸向地面,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还会向之前一样回到一开始的路吗?会斜着弹出去,弹的更远。其实光也是这样的,如果把激光斜着照向镜面,光线也会斜着反射出来。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和光的反射有关的事情呢?(照镜子是不是光的反射呢?)照镜子也是的,其实我们人的眼睛之所以可以看到东西,比如说老师手里的激光灯,是因为有光线照射到激光灯上,然后这个光线又会发生反射,反射出来的光线被我们人的眼睛接收到了,我们的大脑里面就会出现激光灯的图像,如果我们背对着激光灯,人的眼睛就会接收不到激光灯反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就看不到激光灯了。当老师把激光灯正对着镜子的时候,激光灯上反射出去的光线被被镜子接收,而我们也知道,镜子也可以反射光,因此镜子会再一次把这束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可以直接从镜子里看到激光灯了,这和我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也可以说,镜子就相当于一种中间站,就像一个中间传话人一样,老师想把一句话传递给我们的班长,有很多的途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我可以先把这段话传给课代表,让课代表再把这句话传给班长。镜子就像课代表一样,起到了一个中间作用。3)无限镜像原理老师一开始的魔术就是依靠镜子的,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老师具体是怎么做的么?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提示,如果老师在一面镜子的前面摆放一支铅笔,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到一根铅笔了,如果我们在这面镜子的前面再摆放一面镜子,那么在第二面镜子里面,我们能看到什么?(能看到一面镜子和一根铅笔)仅仅只是这样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看第一面镜子,第一面镜子里面会有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己拿出两面镜子和一根铅笔试一试(老师!我知道了,能看见好几只铅笔)。第一面镜子里面也会出现第二面镜子,而且每面镜子里面都会一直有铅笔的图像,而且是反复的累加的,能看到很多只铅笔。光的反射是可以无限反射的。现在小朋友们能说一说老师刚刚的那个魔术是怎么回事么?(就是把铅笔换成一个走廊就行了,短短的走廊经过无限的反射就可以变成长长的无限的走廊。)既然小朋友们都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了,那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小朋友们咯,让你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无限的长廊,就像深渊一样,一眼看不到边。利用材料包中的材料,自制无限镜像装置。4)自制无限镜像装置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朋友把实验器材先拿出来,我们手里的器材刚好只能做出一个无限镜像,所以千万不要浪费或者是损坏哟,否则就做不了实验了。小朋友们再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刚刚给你们看的小盒子,就是利用我们手里的器材制作的,相信这些都难不到你们,不过有两点我还是要提醒一下的,第一:我们手里有两块塑料玻璃片,我们首先需要把它们表面的一层薄膜撕下来,这样它才会更清楚。第二:我们的走廊装饰要贴在镜片上,贴纸有两半,这两半能不能走贴在一片镜子上呢?动手探究,观察现象、汇总问题参考步骤:①认识器材②粘贴镜片粘贴贴纸和透光膜折叠盒子,完工五、教学总结学生回顾教师总结第十六章单眼看世界一、教学目标1.了解望远镜起源和相关的原理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望远镜的组成。教学难点:了解望远镜的原理,认识物镜和目镜。三、教学准备: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单筒望远镜套装1套单筒望远镜套装1套试剂四、教学过程:(一)回顾:请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哪位小朋友愿意举手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找2-3位同学分享,老师总结。(二)情景引入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演唱会或者足球赛?如果我们坐的远、坐的高看不见怎么办?同学们自由发言。有的同学回答用望远镜。对,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接触望远镜。有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同学会发现,灰太狼想要捉羊的时候,经常会站在远处拿着望远镜寻找羊在哪。那哪位同学可以和我们分享下望远镜有什么作用?本节课就一起了解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并动手自制一个望远镜。(三)了解——望远镜的起源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眼镜师汉斯·李波尔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一次,两个小孩在李波尔的商店门前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两人兴高采烈。李波尔赛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李波尔赛跑回商店,把两块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经过多次试验,汉斯·李波尔发明了望远镜。(四)探究——透镜的形状及功能探究(1):透镜的形状及分类望远镜能够将远处的事物变得像在近处一样清晰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手中的材料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点像镜子的两个物体,它们是什么呢?与望远镜原理有什么关系?我们先观察这两个物体的形状。同学们自由观察、发言分享。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与总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个物体大小、厚度不同,一个中间厚,四周薄一点,另外一个中间薄,四边厚一点。老师总结:中间厚四周薄的镜子,我们称作“大肚子”,也叫凸透镜;中间薄四周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