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A)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A/2D/wKhkFmY-7b-Ad0ULAAIhIV-D1R8164.jpg)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A)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A/2D/wKhkFmY-7b-Ad0ULAAIhIV-D1R81642.jpg)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A)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A/2D/wKhkFmY-7b-Ad0ULAAIhIV-D1R81643.jpg)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A)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A/2D/wKhkFmY-7b-Ad0ULAAIhIV-D1R81644.jpg)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A)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A/2D/wKhkFmY-7b-Ad0ULAAIhIV-D1R816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A)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溃退(gu1)舀水(y5o)白洋淀(d1ng)
B.绥靖(suf)旭粉(zhi)蹿一蹿(cu5n)
C.寒卷(jin)那晓(fu)颤巍巍(chAn:
D.挥防(ti)惊骇(hai)迫击炮(p6)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眼花喙乱晨曦血腥闪烁
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玦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
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一
江阴要塞,_______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B.占领控制封锁
C.占领控制封闭D.占有牵制封锁
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
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
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触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去辜冬带,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士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老阚凶失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以至落茶不杂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
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
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
通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
扮春天;,.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二、阅读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
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
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
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
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
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
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
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
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
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
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
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
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②一⑧/⑨一15B.①②一⑦/⑧一15
C.①/②一⑤⑥一⑥D.①/②一⑨/⑩一⑩-15
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
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3.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
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③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
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⑤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J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
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
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便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
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14.“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1分)
15.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2分)
16.“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
分)
17.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3分)
18.第⑧段中加点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4分)
(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
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
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一把装着情报的小
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
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
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
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
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
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
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
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
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
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9.“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
类词中的词和词。(2分)
20.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A、严谨B、严峻C、严密D、
严厉)的搜查。
21.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的态度。
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
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4分)
24.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作文(30分)
26.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
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
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B卷)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环绕(r*o)悠闲(yiOu)B.霞不可当(rui)与水(y*o)
C.穆渡(heng)击退(kui)D.热躬(ju)奇迹(ji)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制栽赃物B.拂晓富丽唐皇
C.丝绒精彩D.尖利鬼鬼崇崇
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判断正误。对的打“M”,错的打“x”(2分)
(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
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
争时期的白洋淀。()
(3)《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
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4)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
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7.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
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1)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这段话的含义。(2分)
8.根据句意,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2分)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美国侵入伊拉克,杀害伊拉克人民,是非正义的战争;
9.李阳同学去文具店买钢笔,你觉得他怎样和营业员对话才得体?(3分)
李阳指着柜台中的钢笔对一位三十五岁左右的营业员说:“①"
营业员拿出两支钢笔让他挑选。(李阳想再多挑选几支),他对营业员说:“②
”李阳挑好后问:“请问多少钱一支?”营业员答:
“九元五角J(李阳嫌贵,不想买)他说:“③J
二、阅读(40分)
(―)(19分)
历史,现实,在雨中()了一一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他们
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雨下得更大了.
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他们坐在书桌前就
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小小的人儿,急切地回答艰难的问题: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
少……许许多多这类问题。小脑子充满了数字,书包装满了练习簿,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是爱和盟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很久,很久直到
任务了结时。……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
残酷历史()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
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和对自由的()――世世
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
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
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一一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我
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
纸。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
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0.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2分)
11.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3分)
12.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2
分)
1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4.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3分)
15.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3分)
16.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3分)
(二)歌声
⑴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进行在艰难的道路上。
⑵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一一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在那迷蒙的烟雾中,在那
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
脱出来的吗?
⑶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树木
残根……还清晰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靖、被残害的过往。
⑷仰望山头,路还多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险道,不就是自由的
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
服于艰苦的。
⑸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
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⑹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在山
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
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7)微风轻拂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
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
们的记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合
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
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
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了!
⑻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
始了未尽的旅程。
⑼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10)“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
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
(11)三十多年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首歌?侵略者不是正在窥视着每
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屠杀的罪犯吗?我还清楚地记得:在
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
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住她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
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12)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唱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
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13)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
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声……叫人激动、颤栗的唱歌!
(14)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
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说明: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1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
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
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17.(3分)第⑷段中“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①。⑸⑹两段中运用的修
辞方法有:②;例:.
③;例:..(6分)
18.第①段文字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的心志;
“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
又指。(3分)
19.“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第(11)段划横线的文字对第⑬段的描写起到了作用.
21.(5分)从全文看,(⑷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2.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
中国,“九•一八”的炮声,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喊声,时时
使我们警醒。但是就在最近几年,日本教科文组织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把“侵略”中国说
成是“进入”中国,把它自己放在了正义的一方。请以“战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
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字数不少于500字。
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卷(A)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憎恶(z4ng)琐屑(xi4)涎水(xiAn)
B.诘问(jie)惦记(diXn)胡同(tdng)
C.哀悼(dao)奔佟(sang)取缔(di)
D.颓唐(tiH)糟糕(zao)骷髅(ku)
2.下列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组是()1
A.蹋败和蔼烦躁噩耗B.仲胀惧惮尴尬呵斥
C.潦倒交卸渴幕焦灼D.跋涉赋闲狼藉伎俩
3.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触目伤怀(心,心中)人头部泳(形容人多)
B.情不能。(停止)隼孥昏厥(出乎意料)
C.情邮于中(聚集)犹豫再三(重复三次)
D.识文断字(判断)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②此后,我就更其.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
③这些日子,家中彳艮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物色搜集光景C.物色收集情景
C.查询收集光景D.查询搜集情景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布下单勺的日子。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连线,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一一《阿长与山海经》一一《朝花夕拾》
B.朱自清一一《背影》一一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C.钱钟书----《围域》-----小说
D.余秋雨一一《信客》-----J、说
二、阅读(其中(一)15分,(二)15分,(三)18分)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J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
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
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
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
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
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
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
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J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
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8.选段中先后两次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流出的泪是()
(2分1
A.伤感愧疚的泪B.伤心悲痛的泪
C.离别忧伤的泪D.感激动情的泪
9、选段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0.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
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
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
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11.选段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
结,其作用是»(2分)
12.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从中选出两
项正确的。()(3分)
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问的深厚感情。
(二)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
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
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
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
么心理?(3分)
14.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什么?(2分)
1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2分)
16.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4分)
17.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4分)
(三)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
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
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
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
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
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给了他的孙子孙
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
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
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
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
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
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
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
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中突然听到一声
“崇昌一一”,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
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
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8.选择恰当的词语埴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3分)
A.慈祥B.慈善C.慈爱D.慈悲E.朦胧F.噱咙G.依稀H.模
糊
19.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3分)
20.“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2分)
21.“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
种心理?(3分)
22.“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
现。(2分)
23.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3分)
24.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
本文则侧重写,体现了父恩难忘。(2分)
三、作文(34分)
25.仿照下面两句的格式,发挥想像,再写出三个关于书的比喻句(字数可比例句略多)。(4
分)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26.有句歌词唱到:“回家的感觉真好!”一提到家,就会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家是我
们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和归宿。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家,小到血亲之家,大
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扩而广之,乃至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群。我们每个人都
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充当着不同家庭的成员。
根据提示,请你围绕“家”这个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30分)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卷(B)
一、语言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信问(jie)怜孀(m)B、序雳(pi)解目伤怀(zhU)
C.琐屑(xie)丧事(sdng)D、石堆(dul)身体不济(ji)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长妈妈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B.我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C.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凄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恶耗通报。
D.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强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老王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
该是更港的不幸.(深刻,表程度)
B.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净青布棉袍。(颜色浓)
C.这本书很渗,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深度)
D.对于遭受战乱,饱经不幸的伊拉克人民,我军表同情。(很,十分)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鲁迅,原名周作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以及散文诗集《野草》。
B.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小说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春》《背影》《济
南的冬天》深受读者青睐。
C.《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散文集是《杨绛散文》。钱钟书是她的丈夫,其小说代
表作是《围城》《子夜》,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
D.余秋雨,是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
献专家”荣誉称号。他的名字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5、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拟人)
B.长妈妈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
煮饭老妈妈看家。(借喻)
C.一年中,父亲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
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排比)
D.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设问)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父亲老实厚道佟狗感.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
位.
B.我那时真是限也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
钱;就送我上车。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去手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D.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
部贽誉。
7、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按要求修改三处画线的语句。(3分)
①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②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③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
的横断山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1)第①处句子缺施动者,修改的方法是。
(2)第②处“开创”一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3)第③处“改变模样”表述不够具体生动,宜改为:。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词正确的一组是(2分)()
(1)我只不过替他()了几句,说明了事实的真相。
(2)在联合国大会上,某个超级大国为自己的假裁军真备战进行().
(3)双方的合同,写得明明白白的,我实在不愿意再()了。
A.辩护辩白辩解B、辩解辩护辩白
C.辩白辩护辩解D、辩白辩解辩护
9、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
(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60
字以内,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4分)
二、阅读(39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9题。(22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
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
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
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
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
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
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
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0、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2分)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2分)
12、用横线在文段中画出插叙的语句。(2分)
13、"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2分)()
A.因为“我”不聪明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D、因为外人不可信
14甚是仔细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加点字的含义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文中两个“踌躇”,说明,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皿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
(3分)
(1)“迂”解释为:.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7、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分)
18、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19、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17分)
祖传青瓷碗
①落日照着那只旧船一起一伏,芦竹映衬着这古朴的木刻般的景色.老人一动不动地蹲
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斜拉桥。他脸上毫无表情,眼角皱纹向下斜伸
着.新建的独塔式斜拉桥使他孤僻的性格更加古怪了。
②大桥落成剪彩那天,是他摆渡生涯的终结。
③他不能离开他的渡口。每天傍晚都这样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
大桥,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他往日的顾客。
④听到凌乱的脚步声,他知道儿子和孙女又送饭来了。儿子在镇上做临时工,他是一个
不安分的人。
,,爷爷,爷爷,吃饭了。”小孙女捧着青瓷碗跑过来。这只青瓷碗也是老人心爱之物。他
兄弟分家各得一只,但兄弟的已经和主人一起入了坟萤。青瓷碗厚实笨重,形体大而容量小,
虽不是越州名产,但它的古朴也是别有风味的,不过老人对它的钟爱,却是因为这是祖传家
珍,神圣可敬。老人历来用它吃饭,成了不容更改的规矩。而现在,渡口废弃,渡船闲下来,
用这碗便成了他怀旧的一种慰藉。
他拉一下披着的黑布衫,没回过头来。
儿子一步跨上船,一边跺跺脚,好像考察一下船的适用度,一边说:“爸,你以后别再来
这儿了.在家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好不好?”
老人知道儿子早在打他的主意了。这船陪他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浪涛,他靠了它立门面,
翻造房屋,又靠它娶儿媳,现在儿子要用它来搞运输,搞长途贩运,他感到格外凄凉.他敌
视地看了一眼儿子,•一声不吭。
“爸,你快吃饭嘛,都凉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爷爷,你快吃饭嘛。“小孙女用碗碰碰老人。
老人一转过身来。不料碰落了他那祖传的青瓷碗,一声沉闷的钝响,碗碎了。小孙女呆
住了。老人抡起他的粗手掌,瞪圆布满红丝的眼睛,怒视他素来钟爱的小孙女。
儿子忙过来护住女儿说:“爸,碗碎了就罢了,也该换新的了。”
老人把怒气发在儿子身上,指骂着:“你这败家子,败尽家当的是你!”儿子耸耸肩,讪
笑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翻屋不是拆了旧屋吗?”
老人暴怒了,喘着粗气,抖动白短髭,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好久才哼了一声,跳
下船慢腾腾地穿过芦竹回家去了。
“爷爷生气了。’'女儿泪汪汪地说。
父亲淡淡一笑,背对着晚霞,看着那郁郁青青的芦竹说:“来,我给你做吱吱管儿玩。”
20、①③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2分)
21、④段中说:“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你认为“儿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22、“爷爷”的思想性格特点是什么?(3分)
23、本文运用了对比、象征的手法,请举例说明。(3分)
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以《祖传青瓷碗》为题,其意图是什么?(最少写出两个方面)(2分)
25、下列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祖传青瓷碗》的旨趣最为接近(4分)()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D、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三、写作(40分)
26、在你人生的十多年里,肯定会有无数个美好的瞬间:当你考试失利时,同学鼓励的眼神;
当你生病卧床时,父母的一举一动;当你生活不如意时,老师娓娓道来的话语。
请你以“生活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可适当议论、抒情,表现
普通人的金子般的心地和博大的爱。
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A)
一、基础知识(前6题,每题3分,第7题5分,共2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河堤(ti)惟妙惟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示例
- 2025年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差异对比
- 2025年航空备品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分析仪器及装置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5年精细药液过滤器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临时办公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区域航空维修合作与发展协议
- 2025年合作伙伴商铺经营合同
- 2025年企业商业保密合同
- 2025年交通服务费用回收协议
- 2024-2030年中国紫苏市场深度局势分析及未来5发展趋势报告
- 销售人员课件教学课件
- LED大屏技术方案(适用于简单的项目)
- 城市自来水厂课程设计
- 2024智慧城市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 Lesson 6 What colour is it(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接力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历年国家二级(Python)机试真题汇编(含答案)
- 第五单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亏损企业减亏专项治理方案
- 《垃圾发电厂炉渣处理技术规范》
- 设计质量、进度、服务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