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课时达标检测(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课时达标检测(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课时达标检测(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课时达标检测(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课时达标检测(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达标检测(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1949~1978年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宜春六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解析:选A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2.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D.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解析:选C50年代初,我国对外面临朝鲜战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封锁,对内面临落后的生产力要求提出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3.(2017·长沙二模)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解析:选B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4.某地1948年有雇农80多户,贫困户190多户,中等户110多户,富户18户,地主27户。到1953年,雇农有3户,贫困户有70多户,中等户330多户,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新富农有4户。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运动()A.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B.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D.使农村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运动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用农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地主土地所有制,两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故B项错误;1953年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后,虽然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但出现了新富农,说明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分给农民,与集体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5.(2017·临沂三模)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阶段时间人数第一阶段1950~1953年1708名第二阶段1954~1956年5853名第三阶段1957~1958年1654名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解析:选A材料呈现的是1950~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冷战的格局下,“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的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的留学生数量增多(1950~1956年),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减少(1957~1965年),故A项正确。6.1954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54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1954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D.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材料中将“为、时、应、得、其、凡”等字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主要是便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故C项正确。7.(2017·商丘模拟)“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解析:选A“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落后的地方,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8.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解析:选B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9.(2017·唐山三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道:“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C.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解析:选C1956年中苏关系尚未恶化,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毛泽东认为工业化同时应当注重农民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苏联农业化问题,故D项错误。10.“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是1958年流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反映出()A.当时人们对人民公社的衷心拥护和赞美B.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直线发展历程C.小农经济是阻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解析:选D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离,故D项符合题意。1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解析:选C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能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故C项正确。12.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解析:选B1977年恢复高考,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材料三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11分)解析:第(1)问,结合当时两极对峙的国际背景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分析原因。第(2)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再就是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第(3)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外交方针提出后给中国外交所带来的变化上比较概括分析。答案:(1)原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对立;中国“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限制;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朝鲜战争的冲击等。(8分)(2)目的:为“一五”计划的开展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6分)(3)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国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5分)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苏联: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12分)解析:须围绕苏、中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这一核心问题得出结论;要概括出苏、中各自探索过程的特点,并联系相关史实,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结论进行充分论证;对认识进行适当升华。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在先后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成到已经建成”三个阶段,但是事实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脱离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1991年解体;中国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拨乱反正,重新定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改革开放,初步立足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答案:示例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