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2024·临沂)商鞅把户籍档案细分为“故秦”和“新秦”两种。“故秦”是指秦的土著居民,“新秦”则指三晋的移民与新征服地区的人民。秦人具有尚武善战的传统,三晋的人民则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商鞅的这一做法(B)A.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严苛B.有利于国家合理调配人民C.严格限制了人口的迁徙D.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解析]据材料可知,“故秦”具有尚武善战的传统,三晋的人民则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秦国通过户口分立让秦国土著居民杀敌作战,新归附的人民努力生产,这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的合理调配,B项正确;A项“严苛”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鞅对户籍档案的分类,这有利于秦国合理调配人民,但不是限制人口迁徙,排除C项;户口分立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并非是弱化,D项与史实相反,排除。2.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发展了先秦以来的“鸠杖”习俗并加以制度化。下图是四川新都出土的汉代《养老图》画像砖,描述了戴冠的官员向持有鸠杖的老者进奉食物的画面。据此可知,汉代(C)A.开始形成尊老敬老风气B.传统宗法观念得到复兴C.社会治理融入儒家伦理D.豪强士族社会地位显赫[解析]根据材料,出土的汉代《养老图》画像砖描述了官员向持有鸠杖的老者进奉食物的画面,体现国家尊老敬老,结合所学,孝亲敬老属于儒家伦理,汉代敬老养老的国家制度表明社会治理融入儒家伦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汉代的敬老风气,但不能得出汉代是敬老风气开始形成的时期,排除A项;文化上的宗法观念,比如尊老敬老等内容的影响一直存在,政治上的宗法制度则在春秋战国以后衰亡,排除B项;官员向老者进奉食物,体现老者受到社会尊敬和国家扶助,无法体现豪强士族社会地位显赫,排除D项。3.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B)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但也增加了“通侯籍”“侯籍”等名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B项;户籍的分类会使户籍更清晰,排除A项;西汉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无法体现加强了对民众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信息,排除D项。4.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说明(D)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C.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解析]材料中,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和南渡居民区别登记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并区别征发赋役。而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则“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并承担赋役,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主要依据,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赋役征发问题,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2024·滨州)唐代,《考课令》将户口增减作为评定州县官员考第的一项重要指标,若“抚育有方、户口增益”,则会升进相应的考第;若“抚养乖方、户口减损”,则会降等。由此可知,唐代(C)A.地方考核的标准化B.强化户籍管理维护统治C.注重维护财税基础D.官员行政能力得到强化[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考课令》以户口的增加与减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唐代中央政府对户口数量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户口是中国古代的财税基础,重视户口的增加本质是重视财政收入,C项正确;标准化应强调条条细化的考核标准,排除A项;增加户口作为考核官员指标,不是强化户籍管理,排除B项;官员考核制度与官员行政能力强弱不存在必然关系,排除D项。6.(2024·南通一模)北宋北方边境地区因战争导致人口损失严重、社会动荡,宋真宗颁行“崇善诏”减免全国赋税。此后,宋廷又先后颁布了《天圣定助贫钱物法》《天圣令》等相关法令,进一步明确了减免税的规定、范围、对象以及操作流程等内容。这些救助措施(A)A.体现民本理念 B.重视南北平衡C.发挥教化功能 D.善用社会力量[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通过实行减免赋税等法令来救助百姓,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本思想,A项正确;材料提到北方边境问题,而没有提到南方,因此不能说南北平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救助功能,与教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救助措施,而没有民间参与,排除D项。7.相比于明朝,清朝很少有逃户,人们想方设法挤进政府户籍系统,以保护田产。而“入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进“族谱”,成为宗族的成员。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C)A.户籍与宗族的区别逐渐淡化B.赋役变革推动宗法制的复兴C.宗族治理助力国家制度运行D.清朝人身依附关系走向松弛[解析]由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清代通过进“族谱”的方式加强对人们的限制与管理,形成了有效机制,说明宗族治理助力国家制度的运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利用户籍与宗族关系加强对人口的控制,而不是强调二者区别的淡化,排除A项;宗族管理的强化并不是宗法制的复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利用户籍与宗族关系加强对人口的控制,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D项。8.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异化”主要是指(B)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B.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解析]根据材料“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可知,随着国家权力的介入,民众不再需要自觉而只需遵从。乡约实际上偏离了民间自治的基本精神,逐渐蜕变成朝廷控制民众和社会、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B项正确;尽管乡约与国家权力的结合加强,但其仍具有“尊祖聚族”的意义和“基层教化”的功能,A、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了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9.在中世纪西欧,庄园领主大部分出身武士,他们往往聘请管家替他们打理庄园,管家一方面负责安排庄园里的生产经营活动,处理与庄园外部的经济往来关系;另一方面负责会计组织,考核各项财务收支情况,并对库存财物进行管理。这表明当时西欧(D)A.封君封臣关系逐渐松弛B.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C.庄园主与农奴矛盾缓和D.地方经济秩序有所规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家在中世纪地方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一方面负责安排庄园里的生产经营活动,处理与庄园外部的经济往来关系;另一方面负责会计组织,考核各项财务收支情况,并对库存财物进行管理”,表明中世纪西欧地方经济秩序有所规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排除A项;庄园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经济,排除B项;材料没有庄园主与农奴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0.阅读下图“19世纪末英国地方机构表”。据此可知,当时英国(B)A.中央对地方实施了垂直管理B.地方自治体系化、多样化C.是自上而下的三级政府体制D.地方承担所有的公共服务[解析]材料中自治机构有多种,也有不同的层次,体现体系化、多样化,故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故排除A项;材料是地方机构表,有的自治机构只有一级或者二级,故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公共服务的类别,故排除D项。11.19世纪,英国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些民间慈善机构通常与政府济贫部门密切合作。有学者就19世纪60年代初期之前的伦敦慈善机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英国(D)A.民众邻里互助意识增强B.贫富分化矛盾得以化解C.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改善D.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救助[解析]通过观察表格中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民间慈善机构发展迅猛,并与政府济贫部门密切合作,反映出英国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救助,D项正确;民众邻里互助意识增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的贫富分化矛盾得以化解,排除B项;社会治安得到根本改善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12.(2024·潍坊)下图是1942年11月《贝弗里奇报告》里的一幅时政漫画。该报告较全面地总结了英国战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已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和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战后新型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这表明“福利国家”政策(C)啤酒杯上写着:“社会福利”。士兵说:“这通向一个美丽新世界。”A.旨在保障军人权益 B.已经成为世界共识C.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D.扭转了战争的态势[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贝弗里奇报告》既全面地总结了英国战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又分析了已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成就和弊端,提出了建立战后新型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方案,使士兵认为“这通向一个美丽新世界”,这表明“福利国家”政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C项正确;“福利国家”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军人权益,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看出这是世界共识,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福利国家”政策扭转了战争的态势,排除D项。13.1933年德国出台“莱因哈特纲领”,把5亿马克用于维修住宅和农业用房,对私人经济进行资助和减税优惠,增加对铁路邮局的投资,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德国此举意在(A)A.缓解社会危机 B.提升妇女地位C.彰显制度优势 D.增加社会福利[解析]由材料信息“1933年”“把5亿马克用于维修住宅和农业用房,对私人经济进行资助和减税优惠,增加对铁路邮局的投资”“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提示:一战后,劳动力缺乏,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投入到工作中。而材料中德国政府此举是有意识地压制妇女地位,企图让妇女回归家庭生活,希望借此举达到降低失业的效果)可知,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德国政府企图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国家干预、压制妇女地位等方式来增加就业率,缓解社会危机,A项正确;材料“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说的是让妇女回归家庭,不要和男性竞争工作岗位,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德国此举是为了彰显制度优势,排除C项;“鼓励妇女去过专门同儿童、厨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显然不是社会福利内容,排除D项。14.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批18—25岁的白人青年和少数被谨慎隔离的黑人小组在政府的发动下植树造林、修筑道路、建造公园和修防洪堤。大家都住在劳动营中,每月能赚取30美元,其中25美元必须寄回家。这一举措(B)A.有效缓解了日趋严重的经济萧条B.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C.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军事动员D.有效调和了美国日益严峻的种族冲突[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方面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据此可知,民间资源养护队有助于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B项正确;美国经济大萧条发生在1929—1933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战争动员的信息,排除C项;白人和黑人一起劳动,对美国种族冲突有一定的缓解,但与材料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排除D项。15.随着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出现了大批“自愿失业者”,这些成年人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甚至一些人从来就没有工作过,成为理论上的“失业者”。由此可知,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B)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影响了社会活力C.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丰富了国民生活[解析]根据材料中“自愿失业者”可知,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导致一些成年人产生了“懒惰”思想,使他们完全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这影响了社会活力,B项正确;政府的财政来源于从业人员所纳的税款,而一些人能工作而不工作者却依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这实际上助长了社会不公平,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会加剧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仅“维持生活”不可能丰富生活,排除D项。16.1949—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包括城市贫民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解放和接管期间开展的紧急救济;定都之后,围绕首都的稳定而开展的贫民救济;面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而开展的失业救济。这主要是基于(D)A.调动市民恢复国民经济积极性B.履行政府发展经济的责任C.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尝试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解析]据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紧急救济、贫民救济和失业救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党我国面临着维护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等任务,关注弱势群体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可得出材料中的措施是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需要出发的,D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并没有体现调动市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积极性,排除A项;北京市委、市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不是履行发展经济的责任,排除B项;北京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是基本的社会保障,没有尝试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2022·海南·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