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A.已开始饲养猪和狗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2.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的数千年间,水稻、玉米和小麦这三大谷类植物区如同工业革命后的煤、铁、铜,对人类历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三大谷类植物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农耕起源的多元化特点 B.从一开始就体现了物种的交流C.这三大谷物区中非洲起源最早 D.西亚和东亚谷类植物最早交换3.下列图片是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牛耕已成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 B.都可用于研究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C.都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D.都采用了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4.“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之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材料旨在说明贫富差别的出现(

)A.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冲击 B.随着生产力发展会消失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D.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5.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6.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时期)中发掘出大型环壕、房址、陶窑、中心水池遗迹、大型墓地等。其中一处环壕周长约1945米,壕宽9一13米,深2一4米。墓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初步预测墓葬总数达数千座。这可用来说明(

)A.早期先民开始定居生活 B.仰韶文化发源于杨官寨C.原始农业影响先民生活 D.人类步入父系氏族社会7.下列图是食物物种原产地分布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C.③地区是苹果、豌豆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菠萝8.元朝王祯著有《农书》,他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因地制宜D.注重农时9.我国古代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春秋管仲《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汉晁错《论贵粟疏》:“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注重对小农经济的保护B.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D.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10.七八千年前,中国的农业与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不能说明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B.人类出现定居生活C.农业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 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11.2013年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达成世贸组织首个全球贸易协定,其内容涵盖了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这一协定(

)A.缓和了国家间贸易纷争 B.有利于世界粮食的安全C.缩小了南北间发展差距 D.保证了全球贸易自由化12.食物的生产(包括对食用植物尤其是谷类的自觉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其主要原因是(

)A.增加食物供应 B.杜绝饥饿发生 C.促进科技发展 D.加剧贫富分化13.魏晋时期,小麦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三吴水灾,谷贵民饥,淮河流域则“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大明七年(463),南朝孝武帝诏云:“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由此可知,小麦的广泛种植(

)A.扭转了南方落后局面 B.提高了备荒防灾能力C.改善了民众饮食结构 D.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14.“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推动(

)①人类趋向定居

②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考古发掘,洛阳含嘉仓铭砖上载有一大批纳粟入仓时,在场交纳或职在监督的官吏,其中包括中央级官员、本仓官吏以及押送粮食来洛阳的外地官吏,还有保卫仓窖粮食的武职官员。待粟米验收后,上报主管官吏具名签署,才算完成交验手续,入窖封存。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经济逐步重心南移C.国家治理规范有序 D.窖藏方法贮积粮食16.《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17.据统计,人类成功驯化的56种大种子作物中,地中海地区有32种,美洲有11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种,澳洲只有2种。据此可知古代(

)A.亚欧大陆生产力水平较高B.农业生产最早起源于非洲C.澳洲地区的粮食产量最高D.美洲提供必不可少的作物18.含嘉仓始建于隋朝,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号称“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使用的储备技术有A.陶器储存 B.地窖储存C.机械制冷低温储藏 D.真空低氧保存19.希腊素有“橄榄之国”之称,自古以来,希腊人民就对橄榄树有着特别的情感,视其为智慧、和平与胜利的象征。关于古希腊的橄榄种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橄榄树多种植于土地肥沃的地区B.橄榄是古希腊人的主要粮食作物C.橄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20.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A.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非洲为人类贡献了大麦C.南亚最早培育出水稻 D.美洲培育出甘薯和辣椒二、材料分析题21.【说一说】材料

1916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农业信贷法》决定成立联邦土地银行,专门为农场主提供长期贷款,保证农业经营者在资金方面的需求;1929~1933年,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美国农业遭受重大损失,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依据该法律,联邦政府通过稳定粮食价格来稳定农业生产。美国政府在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发展农业。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对农场主的补贴政策开始发生变化,1993年通过的《综合预算调解法》和《全国羊毛修正案》里规定了农产品的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这些标准有的是低于正常情况下的补贴,这说明美国政府不再是通过财政补贴来发展农业,而是通过市场的办法,利用市场导向发展农业。——摘编自韩太平、何运安《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特点。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这些岩石由于日夜光照的温差而自然分裂成平整的石片。如果人们在岩石上烧火,然后突然往上面浇水,岩石也会整整齐齐的裂开。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路口处再用木头和硬梁修建,起初房子是建在山上,久而久之也在谷地里建房子。当时的人依靠简单的刀耕火种为生,既没有灌溉也不用人工施肥,一旦耗尽了原先耕地的地力就迁到别的森林地带去。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这样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这种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大津巴布韦必然要被废弃。材料二: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特色,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一特色的原因,并分析大津巴布韦最终被度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2.A3.B4.A5.D6.C7.D8.B9.C10.D11.B12.A13.B14.A15.C16.C17.A18.B19.C20.D21.示例措施:成立联邦土地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