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研究摘要入园适应是幼儿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幼儿从家庭生活转入集体生活,开始接触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人;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是幼儿教育界中最普遍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了观察法对厦门市s幼儿园某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小班刚入园幼儿适应的主要特点以及入园适应过程组的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方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养成自主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指导其对自我行为进行规范,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快融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环境。关键词:入园适应性问题;教师对策目录TOC\o"1-3"\h\u4206目录 327726一、前言 1756(一)问题的提出 191861.《纲要》和《指南》的要求 1100882.幼儿园工作实践的需要 127417(二)研究意义 1290981.理论意义 1194902.实践意义 11873(三)研究方法 2102571.文献法 2124432.观察法 229070二、核心概念界定 23632(一)适应 23147(二)入园适应性 232418三、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主要特点 226515(一)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中 26928(二)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年龄特点 327422(三)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教养方式 323318(四)男孩入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比女孩严重 319379四、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321885(一)幼儿方面 335041.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3278832.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321903(二)家长方面 4236941.家长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488292.父母教养经验的缺乏 49946(三)幼儿教师方面 488221.对幼儿家庭教育情况缺乏了解 4132992.教师教育技能水平偏低 422328五、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 530758(一)教师方面 5325991.开放式办园,让家长自由择班 552762.开展“以大带小”的活动 5313193.给幼儿无微不至的关爱 539904.合理配备教师资源-新老教师搭班 529173(二)家园合作方面 6274281.提供幼儿提前入园体验的机会 6195522.幼儿园成立家委会 6116343.多种方式家园沟通合作 66538六、结论 717147参考文献 7TOC\o"1-3"\h\u前言一般而言,幼儿在三岁左右,就符合入园标准,此时,幼儿在家庭中已经生活了较长一段时期,进入幼儿园意味着要和其他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真正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生活社会,因此意义重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观点:“成年人的一些不当行为和不良习惯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幼年时期的不好体验或者遭遇,这种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纾解,进而埋在内心深处。”有相关的心理学论述指出,婴幼儿的初期集体生活对于个人今后的性格塑造以及行为习惯有极大影响,这一时期形成的习惯和人格伴随终生。因此,要尤为重视对这一时期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帮助其树立自我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个人品格的塑造;如果幼儿在这一时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人格观念存在缺失,形成不准确的思想观念,就会难以进行改正,而且会对今后的个体发展有负面影响[1]。因此,家庭和教师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开始,”正确合理解决入园适应性,帮助幼儿愉快渡过人生中第一个难关,为以后各种能力和健康人格奠定良好基础。(一)问题的提出1.《纲要》和《指南》的要求通过对《纲要》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教育部分对幼儿在幼儿园中是否接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视,主要是指情绪上的稳定和快乐[2],此外,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着重说明{3]。在《指南》健康领域中,明确定义了健康的概念,即“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4]。认为健康的含义应该包括身体层面、心理层面以及自主适应能力层面。也就是说,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心理健康的范围更为广泛,而且教育者对这一教育内容十分重视;幼儿教师作为一日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十分重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和班级成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园地。2.幼儿园工作实践的需要从目前的幼儿园生活来看,由于幼儿自主管理意识较弱,而且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从家庭生活转入集体生活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会面临入园适应和分离焦虑等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教育者而言,需要重点思考的是如何安抚幼儿的不安情绪,帮助其进行不良情绪的纾解,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当集体生活和学习氛围中来。(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当前,学术界对于幼儿入园适应这一议题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从此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学者主要以入园适应的个别因素影响、应对措施等等方面作为分析内容,在此次研究中,本人以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的心理变化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2.实践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在入园适应期的心理变化特点,从而帮助教育者制定应对措施,引导幼儿积极适应新的环境,排解不良情绪,让幼儿不再从心理上抗拒集体生活,而是喜欢上和同龄人在一起生活,这是家长最关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心。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入园适应心理疏导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笔者从教师和幼儿园视角出发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小班幼儿适应问题的能力。(三)研究方法1.文献法在此次研究中,本人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综合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以此为基础,分析有哪些因素对幼儿入园适应期产生不良情绪,以及主要的外在行为特征有哪些,进而提出应对措施。2.观察法在此次研究中,本人还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对幼儿咋幼儿园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作为此次研究的实践分析[5]。此次研究以厦门市某幼儿园小班为观察对象。3.案例法在此次研究中,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重点关注入园不适应现象的幼儿;并把他们记录下来。二、核心概念界定(一)适应有社会学者认为,适应能力指的是“人或者动物为获得生存和发展,结合外部环境特征,不断改变自身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双向影响作用关系”[6]。在查阅《辞海》之后发现,对于“适应”的概念界定有三种:首先从生物学层面来说,适应是指一种生物学现象,包含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从生理学层面来看,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感官进行长期刺激,从而发生主观感受的变化现象;有心理学家指出,适应从心理学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含义,是指有机体为保持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不断记性自身结构的调整和演变过程[7]。因此,“适应”是指某个个体在适应新环境时,会引起个体结构上的变化;通过自身的顺应和同化以达到平衡状态;从而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二)入园适应性冯喜珍在其著作中提出,“幼儿在初次进入幼儿园的适应期正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适应行为的体现[8]。刘金亚在其著作中对幼儿入园适应做了概念延伸,她指出,对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来说,由于有较长时期的家庭生活经历,一旦突然进行社会集体生活的转变,自然会产生不安情绪,但是能够帮助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认知,进而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幼儿为融入与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会从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幼儿园老师以及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从而度过焦虑期,消除不安情绪,能够自主完成简单的生活和学习任务,此外,能够主动参与集体生活,与同龄人一起交流沟通,能够规范自身行为[9]。因此,“本研究的入园适应性”是指当个题从熟悉的环境进入到另外一个对于个体极度陌生的环境中,能调节机体反应能力,发挥其主动性,与周围环境友好相处,产生一些有利于个体和社会性行为发展;从而身心愉悦地生活。三、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主要特点(一)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中在此次的实际观察中,本人发现以下几个入园适应的特征:首先在自由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频繁,很少有幼儿会在晨间活动中有不良行为反映,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是自由活动对于个人行为约束性较小,而且环节较多,在这一过程,幼儿可以自由发挥天性,因此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当然这与孩子好动的天性有直接关系,而且这一时期的幼儿自我管束能力较差,会出现不合规的行为。而晨间活动之所以不良行为较少,主要是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可以自主选择,幼儿基本都要自己喜欢的游戏或者活动。入园适应不良行为也体现在生活活动中,在盥洗、进餐活动中教师的约束力较薄弱;而且幼儿没有规则意识;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没有按顺序排队,水龙头的水哗哗哗流,饭桌上一堆饭粒,场面不堪入目,导致出现了很多适应不良的现象。(二)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年龄特点案例1:接待新生幼儿入园时,看到有些幼儿哭闹,其他幼儿也跟随着大哭大闹现象。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而自我管束力差的时期,此外适应力也不强,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自然会产生不良行为和情绪;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十分善于模仿,任何人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如果同伴作出了不良行为,自己也会跟着模仿,这也是幼儿不良行为的来源。(三)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教养方式案例1:晨间活动中,强强想把他们组的桌子和后面的桌子对起来摆好,而萌萌正伏在桌子上看图片,强强一边用手使劲地捶萌萌的手背,一边厌烦地吼:“你让用。”萌萌起初没有动,强强继续锤了好几次,萌萌才把手拿开。强强试着把桌子对上,但还是没有搬动桌子。强强又用同样的方式,锤了斜对面伏在桌子上的吴吴。吴吴被捶疼了,直起了身子,强强费力地挪桌子还是没有对好。经了解,强强在家有过失时,家长总是以责打的方式来对待。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入园适应的表现。研究表明,权威性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这是因为权威性的父母对幼儿要求严格,但不过分苛求和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了幼儿主动、自信的性格,能使幼儿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而专制型、放任型的家庭,家长对幼儿进行过度的高压或放任,剥夺了幼儿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处事的能力,因而,容易使幼儿出现情绪和行为控制问题,不利于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四)男孩入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比女孩严重通过对厦门市某小班幼儿园101名幼儿的入园适应问题进行观察,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入园适应不良行为方面,性别也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其中,女生比男生的不良行为要少。这个性别特征以及家庭教育都有关系。埃里克森在其著作中提出,男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外向、好动、带有攻击性;女生基本具有内敛、文静等个性特征[11]。此外,有学者还指出,从天性来看,男生天生热爱冒险、喜欢打斗追逐类的游戏,而幼儿园作为空间教学的场所,自然容易产生不良行为。从女生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女生更偏好绘画、唱歌以及毛绒玩具等等活动,这类活动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因而不良行为较少。有国外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一年临段的幼儿一般喜欢与同性玩伴共同玩游戏。[12]但是这一阶段的幼儿的自我意识强烈,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闹不愉快。而当男生与女生在一起玩游戏时,由于女生比较被动的天性,很难与男性同伴发生冲突,因此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较小。四、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幼儿方面1.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此外,有行为学家发现,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依赖性。比如父母或者家庭成员。在婴儿时期,依恋心理的主要行为特征有紧抓住人的身体不放,哭喊、靠近身体等等[15]。从幼儿成长经历来看,从出生一直到三岁入园之前的较长一段时期,其主要生活场景是家庭,父母以及家庭成员是其最亲近的人,因此对其有强烈的依恋心理。因此,一旦面临离开这些最亲近的人与不熟悉的人群接触和生活,自然会产生不良情绪。[16有学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分离焦虑,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得知要离开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亲人开始集体生活时,处于对未知环境的一种不安情绪,进而产生焦虑。但是有年龄也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的提升,不安情绪会慢慢消退。[17]分离焦虑作为突出的阶段就是幼儿初次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的一段时期[18],幼儿园教育的工作重心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准确的思想观念,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2.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有学者认为,出现入园适应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对陌生的人和事物会产生不安全感,而没有人能够给予其心理上的安全支撑,因此会产生不安情绪。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共分为五个级别,其中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存需求的第二级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于幼儿来说,同样需要满足其安全需求[19从出生到成长的这段时间,父母以及家庭成员能够满足其安全需求,但是进入社会集体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陌生的,安全感一下子丧失了,此外,集体生活会对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约束,而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适应的,会将其认为是一种不安全的环境,由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特征。(二)家长方面此外,从家长层面来看,幼儿产生不良适应性行为与家庭背景有直接关系,比如家长的思想行为、教育观念、以及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等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从社会层面来看,普遍的育儿观念和方式会对家长产生影响,有些家长甚至会对育儿产生错误观念。1.家长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如今,已经有学者开始从胎儿期开始研究学前教育问题,儿童行为心理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社会对于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对于家长来说,由于关注较少,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对续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程度不够。不少家长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孩子更后期的教育方面。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3-6岁幼儿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明显,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入园产生的不良情绪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是孩子常见的现象,因而没有做更多关注。但是,从幼儿的心理层面来看,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和学习不全是抗拒心理,首先,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对这种不一样的生活也会产生兴趣。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针对其产生的不安情绪,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让幼儿出现大声哭闹、拒绝与人交流,从而影响幼儿的成长。2.父母教养经验的缺乏当前,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家长很难在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只能选择由家里长辈来代为照料。但是由于爷爷奶奶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年龄差距,有着明显的思想代代沟,而且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幼儿教育基本不了解,一般都会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其一切需求,进而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根本不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甚至是纵容包庇孩子的出格行为,导致孩子养成错误的行为习惯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主能力都较为缺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此外,有些家庭则是通过聘用保姆来照顾孩子的生活,但是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只是将照料孩子作为一份工作,对于教育方面则没有花费太多精力,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家长因此错过了孩子自主能力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此外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由于幼儿数量众多,而老师数量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照顾不周的情况,这也是家长较为担心的地方。(三)幼儿教师方面1.对幼儿家庭教育情况缺乏了解学者普遍认为,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家长负有主要责任,在幼儿进入社会集体生活之前,主要是家长负责孩子的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在认知、情感、自我意识以及行为习惯等等方面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因此,需要认识到的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等重要,只是有着不同的分工,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而不是将所有家庭教育工作都当成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2.教师教育技能水平偏低此外,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在新学期开始时,需要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此外,由于家长和老师缺乏沟通,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不足,而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也了解的不多,这样一来,老师和家长无法实现有效配合,无法针对孩子的情况来制定教育辅导策略。从幼儿园方面来看,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片面注重基础教育,尽管老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入园适应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应对能力不足。五、教师应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对策(一)教师方面1.开放式办园,让家长自由择班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家长的自主意愿,保证家有选班权利,幼儿园只是提供指导建议,幼儿园需要将每个班级的带班老师的个人教学经历和信息进行公示,使家长了可以进行参考,然后作出自己的选择,让老师之间产生公平竞争关系,促使其重视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在家长接幼儿时,通过组建微信群和保存联系方式来实现无障碍沟通。就孩子的生活情况及时有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打消疑虑,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让家长全力支持自己的工作。最后针对入园适应困难的幼儿要因材施教,应由带班教师与幼儿家长建立沟通和讨论的平台,定期与家长面谈,双方共同取得教养理念的一致性,商讨幼儿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2.开展“以大带小”的活动《纲要》提到“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鼓励、支持幼儿与同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对于教师而言,在入园之后的一段时间,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有趣的集体活动来增进孩子之间的交流,通过让年龄较大的孩子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学会处理日常生活;让中、大班幼儿带领刚入园幼儿一起做早操;通过各类游戏和集体活动,让孩子能够减少不安情绪,逐渐摆脱对父母亲人的依赖心理,让幼儿能够产生一种归属感,不再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产生抗拒心理。此外,幼儿园老师要邀请家长参与到一些户外活动中,比如户外旅游以及一些公益活动等等,这对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有极大帮助。3.给幼儿无微不至的关爱教师要时刻关注新入园的幼儿的心理行为动态,针对孩子的不安情绪,要采取科学手段帮助其进行纾解。教师要突出慈母的角色,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使他们由依恋父母渐渐转向依恋教师,进而感到幼儿园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幼儿园就像家一样温暖。因此,老师应用语言和行动来告知幼儿教师会满足他们的爱。有些孩子的不安情绪较为严重,会有很强烈的不适应感,因此会大声哭闹,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安抚好,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采取温和的方式来逐步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教师可以适当夸奖孩子的勇敢、漂亮,或者等周五放学时发小红花、贴贴纸的方式鼓励幼儿。陈鹤琴在其著作中提到,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喜欢各种游戏,孩子在游戏中能够体会到极大心理满足[20]。因此,针对这一心理行为特点,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类游戏活动,比如丢手绢、老鹰捉小等等,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养成团结互助的意识,增进与同伴的情感交流,从而对幼儿园有强烈的归属感;此外,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日常任务,比如整理桌椅、擦黑板等等,让孩子养成责任意识,提高其对班级的融入度。4.合理配备教师资源-新老教师搭班每年的九月初是我国的开学季,这个时候也是新生入园,由于3岁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生活方面对成人的依赖性强,由于新生班的情况较为复杂,不稳定因素较多,需要有丰富带班经验的老师来担任。一般来说,新生班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处理的事情较多,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幼儿来稳定情绪,适应新环境,老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而幼儿刚刚脱离家庭生活,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人和事物都是不熟悉的,因此也会产生焦虑,因此,老师和幼儿之间想要相互适应,老师如果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中,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只有老师和幼儿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和谐共处,才能成功完成教育内容。新生班是幼儿园教育的第一步,也会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小班教育成果不理想,势必会对中班和大班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因此,本人认为,为避免因为频繁更换带班老师而导致的幼儿与老师的双重不适应现象,应当尽量减少换班次数。这样能够减少老师和孩子的焦虑情绪。对于幼儿来说,适应能力较差,一旦对一个环境熟悉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一旦原有的环境被改变,就会产生不安情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长期处于同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及交流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二)家园合作方面1.提供幼儿提前入园体验的机会幼儿园可以准备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提供场所让幼儿提前两周入园,为幼儿正式入园奠定基础。物质准备:在准备入园之前,可以尽量多地陪孩子一起参与一些活动,比如一起购买学习用品、介绍幼儿园的有趣好玩的一面,让孩子减轻对新环境的不安感。在家庭生活中,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对孩子进行物质和口头奖励。心理准备: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自主处理日常生活,在幼儿园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同时还能结交不少好朋友,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有美好的憧憬。此外,家长要提前对带班老师有一定了解,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老师并非是陌生人,从而减轻孩子对于老师的抗拒情绪。熟悉幼儿的环境:在正式踏入幼儿园之后,家长要陪伴孩子参观幼儿园,比如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游戏设施等等。还可以让孩子加入到这些游戏活动中,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与同龄人打成一片。此时,老师应该借此结汇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以及性格特点,初步掌握幼儿的一些个性特点,便于以后的教学策略调整。综上所述,在正式踏入幼儿园之前,家长要对幼儿园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因为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前期准备工作如果做的充分,对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有很大帮助。2.幼儿园成立家委会由全体家长成立一个小组织,负责有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进行衔接,增进与幼儿园的有效沟通。有效地开展家委会工作,可以让家长明白其作为家长,对幼儿园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的必要性。幼儿园成立家委会,可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考察的方式方法,向家长详细说明各个区域的功能效用,介绍幼儿园所聘用幼师的一些情况,向家长介绍课程的设置及生活制度的安排,既能打消家长的顾虑,也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幼儿入园的一些准备需要,减少双方的沟通障碍,为幼儿入园做好最周全的准备工作。3.多种方式家园沟通合作帮助幼儿尽快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减轻孩子的不安情绪,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教育环境,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教育部门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可以发现,其中重点强调:家长要与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信任,一方面,老师要将孩子的心理行为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找应当办法,另一方面,家长要权利配合老师的工作开展,良好的学前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分工配合,而不是全部有幼儿园来负责所有的教育内容,家长要在家庭教育和孩子行为引导方面投入更多精力[21]。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幼儿入园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而且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老师和家长要建立沟通常态化。此外,这对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家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双方要互相及时沟通,共同分析问题,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月,也是家长与老师沟通最为频繁的一个月,只有通过频繁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教师要搭建好家园合作的桥梁,可由老师牵头,建立家长微信群,将相关信息直接在群内回报,老师也便于将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向家长进行传达,家长有疑问也可以在群内向老师提出,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老师在了解了孩子更多的信息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六、结论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热度不减的话题,笔者着重对幼儿入园生活适应不良进行研究,遵从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一些可行性教育建议。通过整个研究的回顾,发现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做出以下两点反思。首先,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在此次研究中,本人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法,通过对实际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整理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