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了解三国英雄人物,梳理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了解赤壁之战的英雄形象。

2.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赤壁之战人物形象的异同,理解《三国演义》“因文生事"的文学创作原则。

3.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体会《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实质是拥美德、反暴政。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鉴赏《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理解“因文生事"的写作手法。

2.难点:体会拥美德、反暴政的主题思想。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对话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由杨升庵的《临江仙》导入。

过渡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梁启超《李鸿章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英雄荟萃的《三国演义》,去品品英雄的人生,看看三国的风云。

二、比一比,三国英雄知多少?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作英雄?

过渡语:《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塑造了500多位人物形象,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那么你对英雄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课件: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

过渡语:《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

2.《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英雄?

过渡语:那么《三国演义》中,你知道的英雄有哪些?

教师出示课件:猜猜以下描写是哪位英雄?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

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第一回)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第一回)

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赵云: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三、说一说,三国英雄哪家强

过渡语:英雄不胜枚举,那么三国英雄哪家强呢?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它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正所谓“英雄亦造时势”,我们一起走进赤壁之战,观英雄之风。

1.赤壁之战中英雄人物哪家强?

学生活动:分八个小组进行讨论发言,点明主要事件(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中计,草船借箭,黄盖受刑(苦肉计),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义释曹操)。感受主要人物形象:诸葛亮、孙权、周瑜、鲁肃、蒋干、庞统、关羽、刘备)

教师课件展示:第四十三回——第五十回章节回目,并配以相关事件图片。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小结: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中,曹操说道:“吾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寨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失丈夫之志也。"曹操在经历了赤壁之战后,一路被赵子龙、张飞、关羽围追堵截,回思横槊赋诗时,昨日今朝大不相同。而这前后境遇的变化,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的斗智斗勇的故事展开,对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换等,都做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既体现了各路英雄的智谋与勇气,又写出了一场战争的紧张、激烈与惊险。

四、辨一辨,英雄形象之真伪

过渡语:那么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是否都是真实存在的呢?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传奇性经历与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很早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事迹在《三国志》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罗贯中正是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写成了这部雅俗共赏的《三国演义》。那么,《三国志》中对赤壁之战及其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和《三国演义》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展示《三国志》中对赤壁之战主要人物的描写。(打印相关资料发给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准备)课件展示如下:

1.曹操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210)春,曹操下求贤令:“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同年冬建铜雀台,颇有以此招揽天下人才的意味。)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诸葛亮智激周瑜》:将铜雀台建造时间提前至赤壁之战前的建安十二年(207年),然后通过诸葛亮之口虚构曹操建造铜雀台是为了实现平生的一大誓愿。

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儿女也……”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曹操亲口对诸将宣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对比表述。

教师小结:作为封建统治者,曹操好色不假,但曹操之知己桥大老(即曾做东汉太尉的桥玄)与操场素不相识的江东桥公(大桥、小桥之父)并非一人,曹操岂有夺回桥玄二女之理?作者通过虚构故事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地道好色之徒,令其站在道德审判台上。罗贯中将其缺点放大,实际包含了对于赤壁之战成败的分析评判,形象地告诉读者:腐败好色,昏庸专横是曹操兵败赤壁的主要原因。

2.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

《三国志.周瑜传》注引《吴录》载: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且说孔明偶来江边,闻说玄德来此与都督相会,吃了一惊,急入中军帐窃看动静。只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孔明大惊曰:“似此如之奈何?”回视玄德,谈笑自若;却见玄德背后一人,按剑而立,乃云长也。孔明喜曰:“吾主无危矣。"遂不复入,仍回身至江边等候。

周瑜与玄德饮宴,酒行数巡,瑜起身把盏,猛见云长按剑立于玄德背后,忙问何人。玄德曰:“吾弟关云长也。”瑜惊曰:“非向日斩颜良、文丑者乎?"玄德曰:“然也。”瑜大惊,汗流满背,便斟酒与云长把盏。少顷,鲁肃入。玄德曰:“孔明何在?烦子敬请来一会。"瑜曰:“且待破了曹操,与孔明相会未迟。”玄德不敢再言。云长以目视玄德。玄德会意,即起身辞瑜曰:“备暂告别。即日破敌收功之后,专当叩贺。"瑜亦不留,送出辕门。玄德别了周瑜,与云长等来至江边,只见孔明已在舟中。玄德大喜。孔明曰:“主公知今日之危乎?”玄德愕然曰:“不知也。"孔明曰:“若无云长,主公几为周郎所害矣。”玄德方才省悟,便请孔明同回樊口。孔明曰:“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玄德问其意。孔明曰:“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玄德再欲问时,孔明催促玄德作速开船。言讫自回。玄德与云长及从人开船,行不数里,忽见上流头放下五六十只船来。船头上一员大将,横矛而立,乃张飞也。因恐玄德有失,云长独力难支,特来接应。于是三人一同回寨,不在话下。

教师小结:《三国志》中对刘备的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左将军刘备在联军作战中不辞辛劳,身先士卒,勇敢拼杀,功勋卓著,而且有主见,有军事头脑。《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突出表现是对军师诸葛亮言听计从,唯一一次正面出场是被周瑜骗去见面,对于身后埋伏五十名刀斧手浑然不觉,若非关羽行坐不离,则“吾主休矣"。但是罗贯中描绘刘备平淡无奇,不是为了贬低刘备,因为刘备主要以宽厚“仁君”出现于作品中,赤壁之战中的平淡无奇无损于其仁君形象。

3.周瑜与诸葛亮

《三国志·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三国志·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周瑜一杀孔明:《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周瑜谢出,暗自忖:‘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鲁肃劝住,并请诸葛瑾劝说孔明投靠孙权,不曾料想孔明反劝诸葛瑾投靠刘备,周瑜闻诸葛瑾之言,转恨孔明,存心欲谋杀之。)

周瑜二杀孔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瑜曰:“昔曹操兵少,袁绍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我已探知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吾亦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

肃又将此言告孔明。孔明笑曰:“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此次借刀杀人也未成功,诸葛亮反激,用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嘲笑周瑜不能陆战。周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军马,往聚铁山断操粮道。)毛宗纲评:孔明耐得,周瑜耐不得。

周瑜三杀孔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周瑜限下十日让诸葛亮造十万枝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最后草船借箭达十万馀。)

周瑜四杀孔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派丁奉、徐盛去追赶,却已晚……孔明曰:“吾料定都督不能容我,必来加害,预先教赵子龙来相接,将军不必追赶。”……于是二人回见周瑜,言孔明预先约赵云迎接去了。周瑜大惊曰:“此人如此多谋,使吾晓夜不安矣。"

毛宗纲评:周瑜第一次调拨两路军出去,而丁、徐二人空身来见,竟无成功,是曹操可胜,八十三万大兵可胜,而孔明一人必不可胜。

教师小结:第一:周瑜忌才故事大多出于作家的艺术虚构。我们在《三国演义》这场战役中看到的既是一个志向远大、谋略出众的军事统帅,同时又是一个肆意破坏吴蜀联盟关系的阴谋家,他多次设计图谋陷害诸葛亮、刘备,一个心胸狭隘、缺乏大局观念的忌才小人形象跃然纸上。第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重塑形象最为显著,《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不过是吴蜀联盟的牵线人,他准确而全面分析了曹操南征荆州的客观形势,有力地促进了孙刘联盟的建立。但是整体上来讲,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三国演义》这场生死大战中将诸葛亮塑造成聪明过人、高度自信、善于应变,智慧超群、料事如神的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不同之处(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人物,把资料打出来发给学生)。

五、想一想,塑造英雄的意图

过渡语:我们通过赤壁之战看到了《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这些英雄豪杰的形象是有异于《三国志》的。因此有言曰:“《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而赤壁之战却是三分虚,七分实。”那作者塑造这些英雄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1、具有“拥刘反曹贬吴"的倾向。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在于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现实依据则在于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从根本上说,还是普遍的明君仁政思想的体现。“拥刘反曹”的实质在于拥美德、反暴政。

2、《三国演义》既遵循史家“实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