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课件_第1页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课件_第2页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课件_第3页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课件_第4页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学

第二讲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

异同?

西医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属性: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剖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内经》①理论框架的建立《难经》《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①魏晋隋唐时期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明——命门学说产生③明清时期清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瘀血理论叶天士: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纵向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横向④近代与现代。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①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②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观包括病理上的整体观诊治上的整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包括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二、辨证论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二、辨证论治:

病的现象症的病理概括

自觉症状他觉症状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分别是对证候和对疾病的辨析。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定诊断。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杰出代表,不只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伟大军事著作,它超越了战争和有限空间的对抗形式,思维的哲学意涵已经超越了军事范畴,已被全球知识界、军事界、工商界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广为运用。全世界军事学校,奉为金科玉律,列为必修课,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古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二)气的基本概念:古哲学中,指存在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1在您的印象中

精气是指什么?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二、精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气机;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的运动变化: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气化的形式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先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鱼太极图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说明: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阳和大阳含小阴。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阴阳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2你对阴阳最直接、最简单的理解是什么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以阴阳两种属性概括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阴阳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阴阳相互作用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源泉和规律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一、阴阳的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概念源于西周,发展于舂秋战国时期。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1、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1)以人和自然的事物及现象作为划分的对象;(2)以日光的向与背为参照,以事物和现象双方不同的功能属性、运动趋势、位置、发展状态为依据,以水火之特性作为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3)用取象比类(比较)的方法来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1)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分,不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定即不可反称。(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3)阴阳的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同一范畴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

不相关性的事物或现象不能分阴阳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4)阴阳的普遍性——指宇宙中一切相关的事物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天与地出与入动与静火与水上与下等。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5)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方阴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阳中有阴。学

对立———阴阳双方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

结果“阴平阳秘”。(相互的动态的

平衡)基

依存———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本

阴消阳长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内

阳消阴长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由阴转阳形(促)成事物的转化由阳转阴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质变过程消长—在一定的限度内

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阳的阴阳的事物的对立统一事物永远处于运动之中一阴一阳谓之道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6、阴阳自和与平衡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疾病产生。)2、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交感与互藏: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1)阴阳互为消长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2)阴阳皆消皆长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既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机理与形式:极、重、甚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件。

渐变突变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阴阳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源泉和根本规律

自然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辅相成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所固有的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世界的千变万化“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系辞》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6、阴阳自和与平衡:①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生理——自我协调、病理——自我恢复平衡)②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1)阴阳的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的生理病理概念

升高正常降低

正常阳盛生热阴盛生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阴阳俱虚阳阴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阳互损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闻、问、切——四诊治病不懂阴阳,开口动手便错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脉症分阴阳

望闻问切

色泽晦暗语声低微无蜷卧静默尺去者阴力,少言而沉身寒喜暖迟者沉

静,呼吸微弱涩细小

色泽鲜明语声高亢宏躁动不安寸至者阳亮,多言而躁身热恶热数者浮动,呼吸有力大洪滑声高气粗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原则

A、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有余、“实则泻之”阴偏胜“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阳偏胜“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以清泻其热。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消解其偏胜之阴,以温散其阴寒。

实证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

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虚“阳虚则寒”

滋阴制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扶阳抑阴(不宜用辛温发散以散阴寒)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虚证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C、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利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

阴虚: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虚: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性[四气]消除机体的热象。

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祛除阴寒之邪。减轻和消除机体的寒象。辛甘淡—属阳—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咸—属阴—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

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见下一片)味[五味]药物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升浮—上升发散—阳:一般而讲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上行向外,或升或浮、或两者兼见,故为阳—桂枝汤、麻黄汤、补中益气汤。沉降—内收、泻下、重镇—阴: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呕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两者兼见,故为阴,天麻勾藤饮等。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3五行的

直观印象?

武侠小说?

气功?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的概念:#三、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类:1、归类的标准:以五行特性为依据;2、归类的对象:以人和自然的事物或现象为对象进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3、归类的方法:

主要是“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火土金水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

木火土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生生生生生生我我生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土水火金木土水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例: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由于木克土,故“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

克我[所不胜]

我克[所胜]

克克克克克

克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木火土金水示相生示相克汉、董仲舒曾将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概括为:“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谓“比”就是紧挨着;所谓“间”就是隔开一位。意即顺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一位的是相克。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协调平衡,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例:

火木水代表相生代表相克母来顾子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2、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例:(盛气)木土金(复气)子复母仇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1、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有称“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同。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例:

木土水火金

不及:木土

(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太过:木土(过于亢进)(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

乘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有称“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例:金木木土太过:异常不及:金木(亢)(虚)木土

反侮克(正常)克(正常)反侮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火木土金水相乘相侮例:正常情况下金能削木,若木质太硬,或金属太软、太薄,非但不能削木,反而倦刃缺口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表

相生—相互资生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升相克—相互制约化”—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相乘—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气有余。则制自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自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事物发展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变化的异常现象。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太过(木火刑金)(木旺乘土)侮所不胜制己所胜

(木虚金侮)(土壅木郁)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不及五行亢害承制示意图木土金气有余其不及所胜所不胜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一致)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指子母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相反)

(1)子病犯母(2)子盗母气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生理特点;

2、构件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阳可以温煦脾土,脾(土)气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肺金,肺(金)之精津和肺气肃降下行以滋肾精并助纳气,肾(水)藏精以滋养肝血。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关系心之阳气(火)可以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肝心脾肺肾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滋润上行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的清肃太过;肺气的肃降,可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气条达,可以防止脾土的壅滞;脾之运化,可防止肾水的泛滥。(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之泛滥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滞肝土水火肺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1、相生关系的传变虚证:心肝血虚子病及母实证:心肝火旺虚实夹杂:“子盗母气”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1)相乘太过(2)相侮太过不及不及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木水火金土肝心肾脾肺侮乘子病及母母病及子五脏传变规律示意图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补五行图

心肾肝脾

肺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相乘

相侮相乘相侮木火刑金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补五行图

肝肺脾

心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

相乘相侮相乘相侮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五行学说以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以他脏………确定五脏相兼病变;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五行学说根据五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顺逆。主色客色色脉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实则传,虚则受”

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3、确定治则执治法:(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治则:补母(虚则补其母)与泻子(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命门之火)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治则第二节-中医学哲学基础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3、确定治则执治法:(2)依据五行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