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5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5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5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5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5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五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与方法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文言文断句需要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2023年新高考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改变了前几年四选一的客观题形式,采用了8选3的自主断句的形式。因此,掌握主观题断句的方法和选择题断句的技巧十分重要。学案49精准断开句读复习目标: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借助语法、语境准确断句。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有标志断句法1.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会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会断句。边练边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答案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加强宗室力量来震慑天下,因此皇室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和睦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上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2.动词和形容词句子中作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边练边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节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答案

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解析

在这段文字中,有多个动词“行”“有”“衔”“走”“死”“返”“复”“回”“巡”“告”等,结合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关系,可以断开。参考译文

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3.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断句时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句读变得一目了然。(1)断句时,应注意以下六类虚词

类别常见例词断句技巧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类别常见例词断句技巧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2)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以、于、为、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3)虚词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邪”“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清。边练边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答案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参考译文

齐王得了恶疮,派人到宋国接文挚。文挚到了,察看了齐王的病,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愈。虽然如此,大王的病一旦痊愈,就一定会杀死我。”太子说:“什么原因呢?”文挚回答说:“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了,那我就必死无疑。”太子叩头下拜,极力请求说:“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父王真的要杀先生的话,我和我的母亲以死向父王为您争辩。父王一定哀怜我和我的母亲,望先生不要担忧。”文挚说:“好吧。我愿拼着一死为大王治病。”4.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对话词来判断人物间的对话,从而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边练边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9处。(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

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节选自《宋书·袁淑传》)答案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参考译文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希望他们一起尽力相助。袁淑、萧斌一道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殿下三思。”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就说:“我过去在殿下手下供职,常常想为殿下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应竭力听从殿下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得风邪之症,可能这是他的病又发作了。”刘劭更加愤怒,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殿下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成功之后,会为天地所不容,大祸也就临头了。希望殿下立即停止此事。”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上衣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停止。”袁淑出宫回到省署,绕床行走,直到四更天才睡下。5.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固定结构,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文言文中还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准确判断。边练边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介子)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氏博议》)答案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参考译文

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衡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相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情况,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6.常用修辞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表现在语句运用上,具有前后相连、句式整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边练边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节选自《贞观政要》)答案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参考译文

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武帝末年,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随从的官僚们也都跟着戴大帽穿高靴,乘车随从,整天谈论佛家教义,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二)无标志断句法1.抓谓语中心词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但需要注意的是,确定句子的谓语中心词还要全面考虑,要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谓语句,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了。2.借助语境目前高考采用的题型均是有语境的断句。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纪事本末体、人物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应明晰中心、论据、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前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只有把握了语境,才能正确断句。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亲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阙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标号。(

)答案

CEG解析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中,“古者圣王”是主语,“为政”是谓语,“之”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句子结构完整,在“政”后停顿;“列德而尚贤”中,“列德”与“尚贤”并列,用“而”连接,联系紧密,在“贤”后停顿;“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是假设复句的前句,“人”后断开。参考译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政令时说:“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使他接近。”因此国中富贵的人听了,都私下里商量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的地位。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贫贱,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为国君所信任的人听了,也私下商量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被信任,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亲疏,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在国君身边的人听了,也私下商量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处在国君身边,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直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侍卫、城中的民众、边境的百姓听了,也都争着做仁义的事。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君主所凭借着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一种方法;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也只有仁义一条途径。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以德行给予位次崇尚贤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在那个时候,以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劳绩来决定赏赐,衡量功勋而分给俸禄。因此,官员并不永远富贵,人民也并不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二、突破断句题两类题型题型一:主观题形式断句主观题断句“三步骤”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看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如果是史传类文本,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断句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重点把握前述六类断句标志。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断句完成后,应将全段文字通读一遍,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与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是否相符。典题精析(2023·新高考Ⅱ卷,节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标号。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答案

EFG参考译文

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自保全。苻坚率领一千余骑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军的溃乱。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却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我说没有谋略战术,苻坚一类的人就是这样。”太宗说:“兵力的使用有分散有集中,贵在分聚各自得当。前代的事迹中,有谁善于这样做呢?”李靖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兵力能合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两地)相距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击,大败公孙述,这是兵力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太宗说:“是这样。前人战例的得失,足以作为后世万代的借鉴。”思维路径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这段文字是议论性文字,要抓住文章的论点、论据。论点为“兵有分聚,各贵适宜”。论据为“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的相关语句。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断句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做完题目后,通读全文检查。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需要结合文意,重新思考。题型二:客观题形式断句客观题断句“三步骤”第一步,明语境,知文意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要明确语境,结合前后文大致把握断句文字的大意。如是记叙型的,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是议论型的,则应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断句的前提,也是检验断句正确与否的标准。第二步,看选项,找差异客观断句题是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至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四个选项分两组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对四个选项进行分组。其次两级排除定答案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第三步,断后读,查连贯断句完成后,应将全段文字通读一遍,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与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是否相符。无论客观断句题还是主观断句题,这一步都很重要。典题精析(2021·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典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的,所以想要杀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思维路径第一步,明语境,知文意这段文字处于段首,结合后文可知,这段文字讲述的是戴胄和太宗在对待诈冒资荫者处理方式上的不同意见。从“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可知,上文表现的是戴胄“守法”,皇上可能因戴胄守法而“失信”。第二步,看选项,找差异

首先四个选项分两组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第一处差异在“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中间断不断开上,A、D两项断开,B、C两项不断开,据此可分为两组。其次两级排除定答案第一处差异:“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两项。第二处差异:“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诈冒事觉者”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项。从而确定答案。第三步,断后读,查连贯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应当被流放。”对点训练1.(2023·全国甲卷,节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标号。(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BDG解析

“母异之”主谓宾齐全,“异”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是谓语;“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是宾语。所以,B处应断开。“曰”是“说”的意思,其后即D处应断开。“如此”作“爱我”的补语,“多”作“知”的状语,从语意上看,这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机敏聪慧,长于记忆,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凭借学问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荣登进士第,累官至太常博士、饶州通判。去世时,终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解说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惊异,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他很明白如何孝敬奉养我啊。”尧卿最终做到了孝敬奉养母亲,其心意就像母亲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非常厚道友爱。为母亲守丧,居住在小屋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了也不饮酒吃肉。2.(2022·新高考Ⅱ卷,节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答案C解析

可先在选项中圈出断点相异之处,然后分析其不同,使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第一处,“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有“仓促、匆忙”之意,作“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第二处,“上”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人。韩鸿担任使者,拿着符节出使,降服河北,有人跟他说:“吴子颜是奇才,可以和他谋划事情。”吴汉为人质朴宽厚,说话缺少文采,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他,(皇上)多次召见他,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皇上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皇上已经攻破邯郸,诛杀了王郎,召见邓禹留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打算向北调发幽州精锐骑兵,众将领中谁可以派遣呢?”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公讳三齐,字表渤,别号膺赐。性纯孝,事父母,未尝疾言遽色,问安视寝,虽严冰溽暑,弗少懈。岁乙丑,予与公偕试郡中。夜半闻扣户声甚急,趋启视,得母病家报。公仓皇燃火促装。诸同人慰止之,公泣曰:“功名岂重生我者哉?”遄驰归。父病昼夜侍榻前浣牏拭秽衣不解带者旬余。及殁,公躃踊哀痛,柴毁骨立,几灭性。与弟二人同居,事母无私蓄,事叔父如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