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课老师:虞海珍联系电话:66279099E—mail:
jwcddk@.en教育学教育学
温馨提示同学们,请签到,三次不上课者,视同自动放弃该课程学习权利,期末不给成绩。课堂上请关闭手机,谢谢!第七章课程与教学1、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2、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内涵3、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及落实4、德、智、体、美诸育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和任务回顾: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第二节教学(一)
第三节教学(二)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课程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吕型伟任上海市教育局负责人时,一所中学高考连续三年剃了“光头”,校长被讽称为“光头校长”。
怎么回事呢?吕型伟悄悄到学校考察,发现学校环境十分整洁,师生举止也很文明。校长告诉他,学校周边环境很差,家长素质也低,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沾染了很多坏习惯。所以,他就把办学目标定位:培养正派的、有一技之长的人。
吕型伟感慨万分:“你真了不起,教育界能出你这样的人是骄傲。我要召开全市校长会议,讲你三年剃‘光头’是光荣的!”因为教育在此回归了教育本身:当它面对生命时,不是急于得到肤浅的、一时的成绩,而是着眼于人复杂而又长久的生长。教育对生命所产生的那种遥远、阔大和不可比拟的影响,常常超出一般人的设想。所以,他以淡定的心态去对待成功、对待成长。
当然,这位校长更幸运遇到吕型伟——中国教育界的“常青树”这位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我更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多的这样的校长和教育局长,这是中国教育最璀璨的希望。第七章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的相关概念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三、泰勒原理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2.课程定义的三个观点
(1)课程是知识(传统的观念,人们普遍的认识)基本思想: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并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的。特点:体现社会选择、社会意识,是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问题:“见物不见人”,重视学科教材,强调权威,忽略学生的意志。学习者服从课程,是接受的角色。第一节课程概述
(3)课程是活动。(尚在研究中)
基本思想:强调全面性,除认知外,还有学习者其它心理成分也必须考虑;
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主体,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兴趣、重视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
(2)课程是经验。(这个观点学术界影响大,逐步被人们接受)
基本思想: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课程。
特点: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结合,强调学习者主体角色。
问题:
解决了“教育中无儿童”“重物轻人”的问题,但教师教学产生困惑。第一节课程概述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
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昆虫记》的诞生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他观察研究的热情,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他有时在野外纹丝不动地伏在地上,从太阳升起一直观察到太阳下山。他为了捕捉一只昆虫,常常跟着昆虫跳来跳去。他观察雄槲蚕蛾“求婚”的过程,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当快要取得成果的时候,槲蚕蛾“新娘”却不巧被一只螳螂吞食。法布尔毫不气馁,从头再来又整整观察了三年,才得到结果。
因为如此,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写的《昆虫记》共十卷,这部巨著在生物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节课程概述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是一个人直接的亲身经历,它是人的直接阅历积累,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直接经历包含成功的经历,也包含失败的教训,没有亲身体验便没有深刻体会,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修正错误的过程。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获取他人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来提高自身经验的过程,它通过撷取别人的长处和经验积累,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来缩短自身经验积累的时间,达到快速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常见途径是参观交流、模仿、读书、再思考、培训、二次开发等。
一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一切事情都靠自己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一个人所接受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所以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是缺一不可的。这时我们认识知识的途径。
现在课程的发展,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融入了现代课程的主流。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各种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智慧,这也是我国目前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课程概述
直接经验表现为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的组织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杜威—直接经验论证者);
间接经验表现为学科课程,分别从学科中选出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历史悠久(缺点:概念到概念—书本到书本)
第一节课程概述
2.关于知识与能力
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知识
=
能力?”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如果他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第一节课程概述
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第一节课程概述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收获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第一节课程概述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云雨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材料一:北方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冬小麦主产区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亿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材料二: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在紧急抗旱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工作任务。第一节课程概述本题学生错误答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只知道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知道加大财政支出;2、知道要改革灌溉方式,答不出技术推广要点;(非常普遍)3、知道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不对,但只知道通过行政命令来限制。主要失分原因是:1、知识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对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系统,造成调用知识困难或错误。经济手段包括三个层次: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等。2、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欠缺,信息提取不全面。从材料三中,(1)可以找到经济手段运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2)“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3)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价格杠杆)。3、思维发散性不够,围绕一点反复阐述。第一节课程概述
“知识
=
能力?”这是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最本质的争论点,也是课程的古老问题。
知识与能力:两者内在联系,不可分开。
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3.分科和综合:课程发展的主要问题。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有要提倡。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或茅盾、或问题)相互作用,作为课程的内在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对于课程发展的具体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家,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第一节课程概论三、泰勒原理
泰勒是将评价正式引人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第一个人,被称为是美国“教育评价之父”。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泰勒模式是世界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无论同意还是反对,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1.泰勒简介:第一节课程概论
③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教育目标的表述应当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的。学校的教育目标,“都应该是陈述要学生发生的变化”。“陈述教育目标的目的,是要指明期望学生产生的各种变化”。2.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①课程设计和编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②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1.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2.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第一节课程概论(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所指的教育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因为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习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认为学习经验必须组织起来形成连贯的计划,才能使它们产生“积累效应”。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第一节课程概论在泰勒看来,评价就是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1)确立评价目标。(2)确立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他设计了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为:第七章课程与教学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原则三、教学组织形式第二节教学(一)第二节教学(一)(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础)(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双能力)(3)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双精神)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双边活动2.教学的任务3.教学的重要意义(1)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3)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第二节教学(一)(3)
教学过程一种师生交往活动—交往说。
4.
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5.教学活动本质界说(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1)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发展说;(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实践说;(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的认识过程;(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第二节教学(一)(1)定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
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二、教学原则1.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教学的教育原则体系(8个)直观性原则(2)基本要求①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②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第二节教学(一)(2)基本要求
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性原则(1)定义: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
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节教学(一)(1)定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
进行。系统性原则(2)基本要求: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②教学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节教学(一)(2)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巩固性原则(1)定义: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
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
和保存。第二节教学(一)(1)定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2)基本要求: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量力性原则第二节教学(一)(1)定义: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2)基本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方向;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③实事求是。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第二节教学(一)
(1)定义: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
实践结合起来。(2)基本要求: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②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二节教学(一)(1)定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
别差异。
(2)基本要求: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因材施教原则孔子的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因此我要压压他”。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第二节教学(一)案例分析一:
请结合实际分析以下案例:
江苏某学校周围十多公里的农户大都种菜栽瓜,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多年来经济效益一直不高。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编写了《葡萄栽培法》、《草莓栽培技术》等乡土教材,还利用校内三亩闲地创立园艺场,作为劳技课的基地;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农技员为兼职教师。这样,做到“项目”、“教材”、“基地”、“师资”四落实。老师常将学生带到田头,边讲边示范。学校发给每个学生50棵草莓种苗,让学生在自留地里种植,一季下来学生除添置学习用品外还小有积余。他们在校当学生,回家做先生,帮助父老乡亲们迈上了致富之路。
试说明以上案例体现了哪一条教学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哪些具体的要求?第二节教学(一)案例分析二:
地理课上,为了使学生理解有关经纬线的概念和意义,某老师说:“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远洋轮船出现了严重的故障,在自救无果的情况下,船长拿起电话,向总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长,你怎么说呢?”
一学生作打电话状:“喂,总部,我们出事了,快来救我们。”
“我是总部,请报告你们的位置。”教师追问。
该生迟疑了一下,小声回答了一句“我们在太平洋上”。
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学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员怎样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应该报告船的准确位置!”
于是老师把“如何在地球上确定某一位置”的问题抛给学生来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从探讨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门牌号;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到平面直角坐标系……
就这样,关于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被学生们理解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该教师的教学突出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为什么?试结合本案例谈谈该原则的贯彻要求。第二节教学(一)案例分析三: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叙事:
在课堂上,我教学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课已经进行了一半,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好像仍没有掌握,别的同学都在做练习题,他们几个却在左顾右盼,没有动笔。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问他们:“为什么不做?”“不会做”。几个孩子都低着头,不敢看我。“动脑筋想想,总要试一试吧。”我耐心地劝导。无声。“试也没用,我一做就错。”一个胆大点的孩子答了一句。我沉默了。也许这几年的学习经历,已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尝尽了失败和挫折,连他们自己也丧失了信心,懒得动笔了。“那就算是做错,也请你们再错一次,好吗?”情急之中,我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要求。
看着我恳切的眼神,这几个孩子终于拿起笔。我趁机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板书,并继续鼓励他们:“只要你们敢于尝试,就算做错了也没有关系。第二节教学(一)
只有当你们做错了的时候,我才知道你们的问题出在哪儿,究竟有什么地方不懂。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你们了。知道吗?”上讲台的那个孩子做完了。果然做错了,全班同学议论纷纷。而我却用平和的语调对他说:“谢谢你做错了这道题,谢谢你。”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我没有理会,继续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错例,它可以提醒我们不要犯这种错误。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道题,看看错误出在哪里?”……临到下课的时候,这几名学习困难的孩子全都学会了。
我知道,今天我的一句话,给几个失落的孩子带来了阳光和希望。下次,我要给更多的孩子“错”一次的机会,成功就蕴含在无数次“错”的背后。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突出体现了哪一个教学原则?试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教学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第二节教学(一)(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3.国外教学原则体系赞科夫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他主要针对凯洛夫传统教育,提倡:(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第二节教学(一)
德国著名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他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并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同享盛名。高斯在上中学时,有一次在数学课上打瞌睡,下课铃声响起时,他醒了过来,抬头发现黑板上有一道数学题,以为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便匆匆地抄到练习本上。回家后,他埋头演算,就是算不出来,但他不气馁,不妥协,锲而不舍,终于求得了答案。他把答案带到课堂,老师见了大吃一惊,瞠目结舌,原来那是一道一直被认为“无解”的数学题。一个真实的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感悟: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自然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第二节教学(一)
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改革家,吸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结构主义课程代表,发现学习法的提倡者。布鲁纳(4)反馈原则。他提出:罗杰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指导教学模式创立者。
(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第二节教学(一)(1)班级授课制的三个概念:班、课、时,目前在世界范围最
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三、教学的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
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2.
班级授课制(2)班:把学生按照年龄、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教
师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把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展开的活动,按学科、学年、分成许多小部份;份量
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
时:把每一节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如50分钟。第二节教学(一)①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③由于学生是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的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优越性:第二节教学(一)4.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局限性: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较多地是被动接受;
②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较缺乏;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④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第二节教学(一)小组合作学习5.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分层教学小班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是社会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产物,是教育公平性、公正性,便于因材施教。第七章课程与教学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二、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改革与发展三、教学手段及变化四、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第三节教学(二)第三节教学(二)
2.教学方法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产生巨大作用,教学方法的独立性及其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概念: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第三节教学(二)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是世界范围运用最古老、最广泛、最普通方法。要求: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优点: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有利于
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缺点: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节教学(二)定义: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
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
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优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缺点:难以照顾每个人。谈话法第三节教学(二)定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
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
教学方法。要求: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优点:有利于水平相当的学生交流思考,促进口头语言能力缺点:容易脱题。讨论法第三节教学(二)定义: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
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
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1.准备工作充分;
2.及时、具体地指导;
3.帮助学生总结。优点:学生亲身参与,认知过程比较完整,培养学生观察、思
考、动手能力。缺点:不成熟,停留在趣味上,忽略深层次结果。实验法第三节教学(二)定义: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
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
践的教学方法。要求: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优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知识,加强理解。缺点:方式的选择不当,就无效果。实习作业法第三节教学(二)定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要求: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4.科学掌握练习量
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优点:有效的发展各种技巧。缺点:量不好把握,因人而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少,无效果,多,完不成,影响休息、心理。练习法第三节教学(二)定义: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
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
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获。优点:获得直接经验,扩大学生眼界缺点:走马观花参观法第三节教学(二)创建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基本观点:学生应当学习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基本法则)等;基本结构要通过学生在学
习中发现并完成知识结构的构造过程,而不能简
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实现。优
点:与讲授法相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
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持续、全面的智
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缺
点:
时间长,对老师是挑战。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二战后),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法第三节教学(二)注重运用发展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不同认识阶段的特征,即: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c.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d.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探究—研讨法纲要信号图式由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创立,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使用这种图表能够有效地贯彻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发挥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范例教学法德国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倡导,他认为范例具有基本特征:基本性-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基础性-针对学生、与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宜性而言;范例性: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第三节教学(二)创
立人: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基本原理:采用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做法,运用环境的暗示信
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情感相统一、
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发挥作用,注重发挥无意领域的
潜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信。具体做法: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
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消除
学生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2.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
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
3.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
电源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暗示教学法第三节教学(二)美国作家欧亨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病房看见窗外一棵树的树叶,在萧萧秋风中,片片飞落。凄凉的她,默默的看着落叶,身体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着:当树叶全部掉光的时候,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知道后,就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枝头。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而就是因为这片生命的片绿,给了她生的希望,最终她战胜了病魔,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个故事让人感动:感动老画家的善良,感动病人的求生愿望,感动生命的奇迹.......更惊奇暗示心理的作用。《最后一片叶子》第三节教学(二)创始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基本特征: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
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智力方面。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情感和经验。
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具体做法: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优点: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必须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
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弱
点: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许多,这
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非指导教学法第三节教学(二)
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时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案例分析四:第三节教学(二)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哪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的要求?“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种子以外部分叫什么呢?”“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第三节教学(二)
某校初三语文课上,老师和同学们正在解读鲁迅作品《孔乙己》。
一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老师说:“对!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个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宝宝用品销售工作总结
- 化妆品行业美工美妆产品包装设计思路
- 运输行业话务员工作总结
- 网络科技行业助理工作总结
- 游戏公司客服工作总结
- 体育行业训练方法分享
- IT技术培训实践心得
- 肌电图室护理工作心得
- 备案代力合同
- 社区护理学大创项目计划书
- 降温池施工方案
- 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一套
- 2024-2034年中国玻塑混合镜头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在线网课知慧《内经选读(浙中医大)》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2023医院隔离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
-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围手术期高血糖的管理
- 农贸市场安全生产
- 江西省新余一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仓库智能化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