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经济体制转型模式的选择渐进式vs激进式经济体制转型的两种方式: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市场化改革。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式,即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
一、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
所谓激进式改革亦称“休克疗法”,是指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市场经济的条件和要求,通过全面迅速的改革,在短期全面打破旧体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1990年波兰首先采用“休克疗法”、1992年俄罗斯正式启动“休克疗法”,之后成为东欧国家的主要经济转型模式。“休克疗法”的始作俑者:杰弗里·萨克斯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85年首先向玻利维亚政府提出的经济战略就具有后来所谓的休克疗法的内容,因治理恶性通货膨胀而名噪一时。后来,担任波兰、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蒙古、俄罗斯等国政府的经济顾问。萨克斯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所有成功的经济都在向大致相同的经济制度迈进,即共同地以市场、可兑换货币、私有制、公司制、开放性贸易等基本内容为基础。于是,剩下的就是经济转型或过渡问题。休克疗法包括宏观经济稳定化特别是货币稳定、自由化和私有化三个内容。休克疗法的意义在于较快地创造稳定、创造市场体系和创造游戏规则,让经济自由和市场力量成为结构调整的基础方式。“中央计划机构一退出原位,市场马上就会繁荣起来。”“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成功实施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最初实施,收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效。该疗法实施不到一周,恶性通货膨胀便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1986~1987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0~15%,1988年为21.5%,1989年为16.6%。国民经济经过短暂的下降也逐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1986~1987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0~15%,1988年为21.5%,1989年为16.6%。国民经济经过短暂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实行休克疗法的第二年,即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9%,但随后几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势头。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初战告捷,为萨克斯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玻利维亚发生的惊人变化,被世人称为"玻利维亚奇迹",萨克斯本人也被誉为"国际金融界的金童",休克疗法也由此享誉世界,备受世人瞩目。俄罗斯“休克疗法”的领导者:叶戈尔·盖达尔叶戈尔·盖达尔(1956年3月19日-2009年12月16日俄罗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于1992年6月至12月担任俄代总理。期间,他曾竭力推行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经济改革。1999年,盖达尔与其他几位俄罗斯政要共同发起成立俄右翼力量联盟。2009年12月16日,盖达尔在莫斯科因病逝世,终年53岁。“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盖达尔的“500天计划”盖达尔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休克疗法的第二步,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1991年1月,盖达尔任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委员会主席。1992年8月19日,叶利钦宣布:每一个出生于1992年9月2日前的俄罗斯人都可以一张面值1万卢布、可以自由转让的国有资产的认股权证。在随后的私有化中,大批资源性、垄断性企业低价转让给企业、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大量财富迅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了官商结合的特权阶层的暴发户,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根据俄罗斯经济部1999年调查,工业企业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为28%—32%,3个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45%(1995年为41%)。“休克疗法”导致国有资产内部瓜分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为什么选择激进式改革?
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对渐进式改革失去了信心我们上面讲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就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和内容的改革,但是,这些国家的改革效果都不理想。到80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入90年代,情况更糟糕。经济负增长、货币贬值、财政赤字猛增,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广大民众强烈不满。因此,人们对局部的渐进式改革失去了信心。叶利钦认为,50年代以来的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80年代戈尔巴乔夫实行渐进式改革提振经济失败,人们对渐进改革失去耐心第二,政治动荡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仅引起人们对传统计划经济的不满,而且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失去了信心,进而引发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动荡,各国共产党政府纷纷倒台。因此,渐进式改革在这些国家失去了政治基础。第三,西方国家的影响和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西方国家都把采取休克疗法,立即实行自由贸易和经济自由化作为提供贷款和减缓债务的条件。为了获取外援,这些国家不得不接受这些条件。
激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
第一,在改革方式上,按照完整的改革计划,通过法律法规,以休克疗法和大爆炸的强制方式,整体快速地推进改革,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改革的任务。第二,在改革内容上,根据西方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行包括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全面的改革。激进式改革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思想的。激进式改革的主要特征改革彻底改革速度快、时间段激进式改革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避免危机和失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因此,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所有的市场要素,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他们认为,经济转型好像是跨越一条很宽的壕沟,如果用两步跨越必然跌入深渊,只能一步跨越。所以,坚持激进式改革的经济学家认为:第一,将计划经济通过局部改革过渡到一种“市场社会主义”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一步跨越。第二,除非私人产权得到正式的确立和保护,否则企业不会以理想的方式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第三,除非价格扭曲得到彻底纠正,否则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并不能产生出对社会效率的结果;第四,除非与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如货币自由兑换,否则不可能取得经济的增长和进步;第五,经济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先确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所谓华盛顿共识,最初是在解决拉美国家债务危机过程中,相关国际多边机构为拉美国家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在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国家相继爆发债务危机并导致经济衰退。为此,拉美国家开始了经济改革。针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于1989年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了一个国际研讨会。在会议的最后阶段,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约翰·威廉姆森综合与会者的意见,提出了一个旨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即所谓华盛顿共识。激进式改革的政治宣言:华盛顿共识1)加快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2)放开价格,实现经济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3)紧缩银根,控制信贷,回笼货币4)本国货币在国际上自由兑换,实现贸易自由化;“华盛顿共识”激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其要点是要通过私有化、自由化、制度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来实现改革在短期内获得成功。由于华盛顿共识秉承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华盛顿共识在指导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作为一揽子改革方案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推广。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和俄罗斯都先后采纳在这种方案指导下的休克疗法的改革方式。渐进式改革是指在不全面打破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通过对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部分的、逐步的改革,来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双轨并存中逐步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过渡。
二、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
1、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随机行走与东欧国家明确提出回到欧洲区、俄罗斯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私有制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目标不同,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目标。知道改革的方向在河对岸,但不知道具体在河对岸的哪一点。由于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上,往往给相关制度的重新安排和反悔留下余地,从而使改革有关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的。因此,改革的制度安排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2、通过双轨制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谓双轨制是指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在总量中所占有的比重不断增大,逐步改革旧体制部分,最终完成向新体制的全面过渡。它的最大特征是在改革过程中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这其实是一种增量改革,或者说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的改革。在双轨制中,最典型的是价格双轨制:即同一种商品采取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管理制度。其具体做法是计划内产品按计划价格供给与分配,超计划的新增产品按市场价格出售。随着市场的扩大,市场交易部分的增大,逐步放开计划价格,实行向市场价格的并轨。此外,在所有制、企业制度、就业体制、住房体制、社会保障等领域都采用了双轨制的办法。价格“双轨制”从实践的后果看,双轨制对实现体制的平稳过渡起了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双轨制到单轨制的渐次改革,使得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因体制的转换受到影响,反而由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旧体制的不断变革受到促进,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使民众得到了每一步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实惠。同时,为改革旧体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如剩余劳动力的安排、改革成本的支付等。“双轨制”的好处其次,由于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充分照顾了民众利益的刚性要求。当人们既想改变旧体制,又渴望利益不受损的时候,双轨制无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要求,减少了改革的阻力。第三,新体制的出现和发展往往对旧体制的改革形成压力和动力,有利于促进旧体制的改革。第四,双轨制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新旧体制的认识,提高人们对新体制的适应能力。当然,双轨制也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第一,由于双轨制设置了大量的租金,使得寻租行为泛滥,形成了对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机制培育的阻力,产生了反对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利益集团。第二,双轨制的存在,促使人们倾向于向市场外寻找权力的庇护,权钱交易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加剧了权力的腐败。第三,双轨制具有过渡性,它并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因此,具有效率的损失。同时,也具有回归旧体制的可能,断送改革的成果。“双轨制”的弊端3、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强制性变迁是指在政府对制度变迁的目标具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由政府通过命令和法律的形式所实现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进方式。诱致性变迁是指个人或企业、地方政府等在制度不均衡导致获利机会时,受利益的诱导所进行的自发性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推进方式。4、边际改革边际改革是将市场化改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解为较小的单位,然后逐步在空间和时间上扩展和推广。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具体表现为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增量后存量等渐次推进。这实际上是一种先难后易、因地制宜的改革策略。5、先试点,后推广通过试点,积累改革经验,发现改革中的问题,避免改革的重大失误。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分离。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坚持政治上的稳定和相对集中,同时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不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多元化。
为什么中国可以实施渐进式改革?
因为国民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人人都在前期的渐进式改革中获得了收益,并对改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由于改革是在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改革的模式和道路,也规定了市场化的可能性边界和基本的约束条件。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不能在否定一切的基础上全面推倒重来的,在改革的内容和方向上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且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一定是渐进的。1、两种改革方式的速度与性质人们之所以把中国的改革称为渐进式改革,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改革称为激进式改革,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改革的推进方式和推进速度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种改革推进方式和推进速度上的差异实际上是难以准确概括这两种改革方式的根本差别的。因此,很多人不同意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这种提法。有人将它们称为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其实,这两种改革方式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推进的方式和速度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改革的性质和目标的不同。三、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是在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过渡。其真实目的是“转型与转向”并举,即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2、两种改革方式的适用条件启动改革的时机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区间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构:完备或破缺外部环境:国际地位与地缘政治。寻求改革“合法性”的处理改革时序安排掌握改革的主导权对社会利益分化的调控
3、两种改革方式的成本比较改革的收益与改革的成本改革的收益是通过改革建立的新体制,能够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实现比在旧体制中更多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体制改革之所以会发生,它总是因为新的体制能够给人们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好处。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在新的体制下能够获得在旧体制不能获得的获利机会,使人们的收益有所提高。但是,体制改革是要付出代价和成本的。只有当新体制运营起来之后所能提供的净收益(总收益减去运营成本)大于的旧体制的净收益,而且必须满足如下条件:Wn-TC>W0,体制改革才会发生。Wn是指新体制运行起来之后能为人们提供的长期预期收益。TC是指人们为进行体制改革所付出的总成本。W0代表旧体制所能为人们提供的净收益。上面不等式表明,只有把改革成本考虑进去之后新体制的收益比旧体制高,改革才会实际地发生。假定Wn和W0已知,则改革能否进行,就取决于改革成本的大小,或者说,改革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种改革方式使改革成本最小化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改革的成本呢?改革成本改革的成本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交错或旧体制已被打破,新体制尚未确立而使经济处于无效率状态所造成的国民收入的损失,以及在此过程中由于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改革进程受阻等引起的效率损失。它包括改革的实施成本和改革的摩擦成本。在改革的过程中,旧体制不可能一下完全打破,新体制也不可能一时就能建立,因此,新旧体制交错。由于新旧体制各自发出的信号相互冲突、人们不适应新体制、缺乏对有关新体制知识等原因,会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经济效率的损失。这种在改革过程开始之后一切由体制决定的信息不完全、知识不完全、制度预期不稳定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以理想的最优状态为参照系),我们称之为实施成本。改革的实施成本当然,渐进式改革并不是不改变人们的利益关系,也不是说这些改革的阻力会由于改革进度的放慢而消失。它所以能够减少改革的阻力是因为:第一,由于不是一下子全面地触动各种既得利益,从而使各种反对改革的势力不会在同一时期内结成反对改革的强大同盟;第二,这种方式有利于缓和由投入产出时滞所引起的阻力。因为采取这种方式时,新体制的逐步成长会使社会内部产生出越来越大的经济能力为人们提供及时的补偿。同时,随着新体制的成长,人们对改革的观念和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从反对改革变成支持改革。思考:渐进式改革为什么阻力小?不顺利的改革:非帕累托改进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如果改革后新体制运营起来之后所能提供的净收益(总收益减去运营成本)能够大于的旧体制的净收益,而且满足如下条件:Wn-TC>W0,那么改革虽然可能会发生,但也不一定能够顺利进行。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即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在改革的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会受到绝对或相对的损害,而不是只有人获益而无人受损,它具有非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因此,改革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并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如旧体制的既得利益、每个人获益相对量的大小、补偿的不完全性等因素,都会使人站出来反对改革。这种对改革的反对或阻碍、抵触,也会引起经济效率的损失。这些由改革的社会阻力所造成的时间和物质的耗费,即因社会上某些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抵触和反对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就是摩擦成本。改革的摩擦成本改革成本最小化TC=IC(S)+FC(S)MinTC=IC(S)+FC(S)帕累托式的改革成本最小:一致同意改革的次优方案:从帕累托改进到卡尔多改进市场化改革绩效或经济转型的绩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外一些经济组织和科学研究机构,如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传统基金会、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对经济转型国家市场化改革的评价方法。它们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激励和约束,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评价一国市场化改革的绩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化程度;二是经济增长。4、两种改革方式的不同绩效1、市场化程度从市场化程度来讲,我们可以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绩效作出如下的基本判断: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其具体表现是:微观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成;社会保障体系有了基本框架;市场经济运行所要求的法律法规基本建成。与前苏联各国比较,中国市场化程度更高。2003年弗雷泽研究所发表的各国经济自由度的研究报告中,中国经济的自由度总指数为5.49,俄罗斯为5.04。在美国传统基金会2003年发表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中国的得分为3.55,在123个被测评的国家中,名列第101位,而俄罗斯得分3.7分,名列116位。另外,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联合发布的《2007年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国和俄罗斯的自由度得分都为54分,中国排名119,俄罗斯排名120。2007年由包括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卡托研究所等在内的经济自由网络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报告》中,在141个经济体中,中国得分为6.3分,排名86,俄罗斯得分5.8分,排名112位。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还不完全,既有权力不完全,也有责任不完全;市场体系中的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严重缺陷;法律法规有缺陷,而且得不到有效执行,产权保护不足,市场潜规则大行其道等;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能力还非常有限。第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得到发挥。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机制已经形成,经济自由化程度得到迅速提高。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行政垄断、政府管制、地方保护较严重。总体而言,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比东欧国家要低,比前苏联各国要高,还是个准市场经济国家。2、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绩效,实现了经济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而且市场化改革也不断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进步。1979—2005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6%的增长速度,GDP增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人均GDP则由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05年的14043元(1714美元),年均增长8%。而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却表现为经济负增长、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人们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下降等严重局面。从1991年到1998年,俄罗斯的GDP下降46%,相当于卫国战争所造成的损失。直到1999年,由于卢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俄罗斯才开始实现经济正增长。到2010年,俄罗斯的GDP才能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改革期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一直高居不下,1992—1995年,分别为1486、875、303、130%。四、对两种改革方式的客观评价●不同的国情约束条件决定了改革方式的选择●两种改革方式各有利弊,不能以暂时的绩效作为判断依据。“不论是激进还是渐进,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与方式。人们对激进过渡方式所产生的问题容易看得比较清楚,如经济衰退,通胀失控,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等等。以此来否定激进改革或者说渐进比激进更可取,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客观的,因为渐进改革容易把问题掩盖起来,改革过程也有诸如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且搞不好或许还会使问题积重难返,导致改革停滞。”五、对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理性认识对中国改革成功的不同解释警惕“中国模式”陷阱渐进式改革模式与改革红利应该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相比,在绩效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这种差异的存在,中外经济学家都有不同的评价和解释。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把中国改革期间出现的经济增长称为“中国之谜”。
“中国之谜”论
萨克斯对中国改革成功的解释起点不同论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所提出的挑战,新古典经济学家所作的反应是:一方面,他们把中国改革的成功当作一种例外,认为中国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有利的初始条件或内部条件,不具有普遍意义;另一方面,他们强调,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是十分有限的,中国的改革正在陷入困境,而这种困境正是由于没有实行彻底的自由化路线所导致的。萨克斯等人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中国是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开始改革进程的,而东欧和苏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两个合伙人餐饮合同协议书
- 小学合作合同专业版
- 个人房屋赠与合同注意事项
- 居间合同范本参考
- 2025届河北省阜城中学 高三上物理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25届物理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物理高二上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宁一中2025届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榆林市吴堡县吴堡中学物理高一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自考复习资料】00776档案学概论(章节考点)
- 1.3+化学键【中职专用】(高教版2021通用类)
- 小学教育课件教案动物的进化历程:从古生物到现代物种的进化过程
- 石墨聚苯板与普通EPS对比分析
- 信访工作课件
- 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年度总结报告
- 物联网政策和法规
- 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污水处理厂管道工程施工方案1
- 齿轮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
- 化学锚栓承载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