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单选题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失败C.照搬苏联模式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D.改革对于东欧没有任何作用2.控制论是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控制、通信的科学,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提出,同时期苏联很快出现了大量批判控制论的文章。但1961年,苏共中央党代会正式为控制论正名,称其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工具”,进而将控制论写入党纲。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关系影响科学理论地位 B.苏联改革影响科学理论地位C.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科学理论 D.苏联重视理论对经济的作用3.下表为1980年部分国家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乙国应代表国家人口/百万人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甲2282590011360乙265120504550丙117115709890丁5644307920A.美国 B.苏联 C.日本 D.英国4.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A.苏联解体B.北约成立C.中国崛起D.欧洲的联合5.据此可知,苏联60年代平后期的改革(

)苏联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工业产值(%)年份全部工业联盟所属工业联盟共和国所属工业195010067331955100534719571006941960100694196510049511970100505019751005149A.扼杀了共和国和地方的积极性 B.导致了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C.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D.扩大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6.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曾明确提出和平共处是苏联在核时代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但他同时又认为和平共处能够实现,首先归功于苏联核威慑、归功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一认识(

)A.无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B.促成全面冷战对峙的形成C.有利于战后苏联经济重建 D.为改革提供必要舆论支持7.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现政治笑话“井喷”的现象,此时苏联民间各种辛辣讽刺时政,抨击权贵的政治笑话纷纷出台,流传甚广,以发泄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据美国学者统计,流传下来的794则政治笑话中仅70年代就有211则,占四分之一。此现象表明(

)A.社会制度制约苏联改革效果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藏失败危机C.西方“和平演变”成效显著 D.戈尔巴乔夫政治经济改革的失败8.1943年,苏联某州的统计报告指出,在国家统一供给无法充分保障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对于工业城市和地区的居民来说,集体农庄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这表明,集体农庄市场A.促成新经济政策恢复 B.解决了战争的保障问题C.强化了集体农庄经济 D.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10.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这些措施A.维持了苏联超级大国地位 B.打开了苏联改革闸门C.改变了经济衰退趋势 D.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11.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12.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两极格局的形成13.1947年,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A.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地震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C.持续的国内战争 D.东南亚金融危机14.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持改革的最早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5.1970-1980年,苏联炼钢产业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比美国分别多出0.6倍和1.1倍;谷物联合收割机数量比美国多15倍,而收获的谷物却少得多。这体现了当时苏联A.工业建设进程缓慢 B.农业技术水平落后C.经济发展效益低下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16.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时期,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 D.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二

2009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材料三

柏林墙倒建于1961年,它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目前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什么。(2)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温总理一席话的?台湾居民可以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最早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被当局允许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倒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成一个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18.【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材料一

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材料二

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53-1960年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比较表年份中国粮食总产量(百万吨)苏联粮食总产量(百万吨)1953年166.8382.51954年169.5285.61955年183.94106.81956年192.75127.61957年195.05105.01958年197.65141.21959年169.68124.71960年143.85133.2——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和樊充、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比较中国和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C【详解】依据材料的内容可知,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发展本国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导致东欧剧变,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排除A项;东欧剧变只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而非失败,排除B项;“改革对于解决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没有任何作用”这种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1961年苏联改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控制论在刚提出时,正处于冷战爆发时期,因此苏联提出大量批判文章,但1961年苏联改变对控制论的看法并写入党章,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批判斯大林的需要,B项正确;1961年时美苏关系依旧紧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对科学理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受体制僵化影响,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下滑,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故表中乙的情况与苏联一致,B正确;1980年美国经济复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A不符题意;表格中的丙反映的日本,C排除;1980年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改革,使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故丁是英国,D排除。4.A【详解】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完全解体。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故A符合题意;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冷战格局进一步加深,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崛起和欧洲的联合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的表现,故CD不符合题意。5.C【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中后期,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推动下,(中央)联盟所属企业的产值在苏联全部工业中比重增加,地方上加盟共和国所属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反映出苏联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集中领导,C项正确;扼杀了共和国和地方积极性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1964年赫鲁晓夫时期已结束,排除B项;扩大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与材料内容、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苏联。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既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又认为和平共处的实现建立在苏联核威慑的基础上,说明当时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高层还是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的认识当然不利于苏联经济结构的改变,A项正确;冷战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题干涉及时间是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苏联领导人依然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苏联战后重建需要发展各行各业,尤其是农业和轻工业,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赫鲁晓夫关于外交与重工业关系的人认识,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二者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据材料“民间各种辛辣讽刺时政,抨击权贵的政治笑话纷纷出台,流传甚广,以发泄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据美国学者统计,流传下来的794则政治笑话中仅70年代就有211则,占四分之一”可知,70年代的苏联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已发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藏失败危机,B项正确;是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制约苏联改革效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集体农庄市场属于农村,为属于城市的工业城市和地区提供食物来源,这一过程即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因此集体农庄市场极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故D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战争的问题,故排除B;材料主旨是说的集体农庄市场与工业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单方面强调集体农庄,故排除C。9.A【详解】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故选择A项;对外开放在197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10.D【详解】戈尔巴乔夫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的探索性和启发性,故D正确;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打开局面,后来转向了政治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故AC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打开了苏联改革闸门,故B错误。11.D【详解】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的活力,故D项正确,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摆脱”。点睛: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中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12.C【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见山是山,界线分明”指的是战后美苏对抗形成两极格局。“世界变平”反映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是经济全球化。而两极格局的终结其标志是苏联解体。故C正确。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结束【详解】1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受英国的殖民统治,A符合题意,所以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所以BCD错误。14.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中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故选B,排除A;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都在赫鲁晓夫之后,排除CD。15.C【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钢材原料和谷物收割机的数量远超于美国,但是粮食产量却少于美国,这说明的是苏联的经济发展效益低下,属于粗放型农业,C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排除A项;从机械化程度来看,其农业技术水平并不落后,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美国处于劣势,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戈尔巴乔夫允许“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益大增,说明这一举措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促进了农业发展,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允许“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与推动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农业措施,无法体现“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排除D项。故选C项。17.(1)历史原因:1949年,败局已定的国民党退往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2)理解:一方面表达他热爱祖国、热爱台湾的情感;另一方面更表达了他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与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台湾居民赴大陆:1987年开始。(3)建立的原因:美苏冷战的两极化世界格局形成与德国国家的分裂。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4)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政治政策利好;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国际形势变化;等等【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1949年兵败退往台湾是两岸隔绝的历史原因。材料“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强调的是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2)材料“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体现的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1987年起,台湾居民可以赴大陆探亲。(3)根据材料“它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是导致德国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倒塌的原因需要从东欧剧变、民心所向等方面分析。(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政治政策利好、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心所向和国际形势变化等。18.(1)特点:政治体制过于集中的弊端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割裂;存在政策内容不符合实际和执行不力的弊端;高层决策机制不稳定,政策缺乏连续性;片面追求国内建设,忽视发展外交关系。(2)原因: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历史意义的重新认识;普京等领导人的推动;重视爱国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可分析出政治体制过于集中的弊端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根据材料“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可分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割裂;根据材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可分析出存在政策内容不符合实际和执行不力的弊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高层决策机制不稳定,政策缺乏连续性;根据材料“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可分析出片面追求国内建设,忽视发展外交关系。(2)原因:根据材料“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可分析出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根据材料“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