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诊断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统计学上讲,我们之中任何人来到我们现在待的地方的几率都是极小的。于是你会想,仅仅在这世界上存在这一件事实,就会让我们大家惊喜莫名。遗传学上的各种可能性多得惊人,而可能取代我们现在位置的人更是多得数不胜数。①我们活着,而他们少了点运气吧。若从物质方面来看,我们的存在在统计学上的几率更是小得惊人。整个宇宙之间,物质的可预测的常态乃是随机性,是某种大致的平衡。各种原子及其粒子乱纷纷四散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则是完全组织好的物质结构,每一条共价键都有信息在蠕动着。我们活着,靠的是在电子被太阳光子激发的一刹那就捉住它们,偷来它们每一次跃迁时释放出的能量,把这些能量存入我们自己错综复杂的回路里。我们的本性是违反概率的。能够有条不紊地这样做,又是这么千态万状,从病毒到巨鲸一起都这样做,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而我们在生存的漫长岁月中成功地继续了这一努力,没有漂回到那随机状态,这简直就是数学上的不可能。另外,还有一种生物学上的不可思议,使我们这一物种的每一个成员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此刻都是几十亿中的一个,每一个都在描述着生的机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细胞的表面都载有特殊蛋白质构型的标记,每个人都可由指尖那块皮上的指纹,甚至还可以由特殊混合的气味辨认出来。此外,也有理由认为,我们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样,是一些绝对的、纯粹的实体。我们有种平凡感,这也使我们的惊异减轻。诚然,在我们的细胞和组织中,有一些证据表明,我们有生物学上的隐私(比如,除了同卵双生子,几十亿人中的任何两个人之间,他们的身体对对方细胞膜能加以辨认并且排斥),但在我们的头脑中,却存在某种滑动。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敢肯定地说,他的头脑有着像指纹或组织抗原所规定的特殊性。人的大脑是大地上最公开的器官。它向一切开放,向一切发出讯息。当然,它掩藏在头骨之中,秘密地进行着内部的事务。但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是其他头脑里已经想过的东西的直接结果。我们在大脑之间传递着思想,如此具有强制性,如此迅速,致使人类的大脑在功能上处于融合的过程中。想想这一点,可真是令人惊讶。关于自我的整个可爱的概念——认为自我具有自由意志、自由进取心,是自主的、独立的孤岛,这种古老的奇思妙想,原来是一个神话。我们还没有强大到成为足以取代那个神话的一门科学。如果你能用某种类乎放射性同位素的东西,给我们周围像浮游生物一样不断游动的所有人类思想的片段都做上标记,也许你能从整个过程中看出某种系统的秩序。但为什么实际上整个过程看上去又几乎完全是杂乱无章的呢?那你这种视象一定有误。如果说,我们拥有这样复杂,有时看起来这样强有力的一个器官,这样大规模地应用它,只是为了制造某种背景噪声,那是说不过去的。在片段的谈话、几纸往日的书信、书刊的断章残篇、关于老影片的回忆以及纷乱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掩盖之下,一定有更加清晰可辨的信号存在。或许,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学着使用这个系统,而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整个的进化过程几乎还都在后头。我们今天产生并在大脑之间快速传播的思想,就好像在香港和波士顿的宴会桌上同时讲着的笑话,就好像我们发型的突然改变,就像今天流行的所有歌曲。它们不过是日后更复杂的聚合结构的原始阶段,可以跟生物进化早期漂游在浅水洼里的原核细胞相提并论。后来,时机适宜的时候,那些片段之间出现了融合与共生,那时,我们就会看到真核的思想,看到思维的后生动物,看到思维彼此生长在一起的巨大珊瑚礁。这样的机制已经存在,并且无疑已经能够发挥作用,尽管迄今为止的全部产品基本上还是些片段。但不得不说,从进化的角度来看,②我们运用大脑的时间还极其短暂,不过区区几千年,而人类的历史怕要延续几十亿年。在这几千年中,人类思想一直是斑斑块块地分散在地球各处。这样的思想交流,或许有某些规律,规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运行的临界浓度和质量。到了二十世纪,我们才大规模地彼此靠近,才得以在整个地球范围内开始融合,而从今往后,这一进程可以迅速向前了。如果进展顺利,前景相当可观。很侥幸,我们已经看到,点点滴滴交流的思想汇集成今天的艺术和科学的结构。做到这一步,只需要把那些片段在大脑之间传播起来,直到某种自然选择做出最后的选择。选择的依据也是适者生存。真正让我们吃惊的,总是那些突变型。我们已有过这么几个伟大的人物,他们像彗星一样,周期性掠过人类思想的原野。他们对从其他头脑倾泻而来的信息有着稍为不同的感受器,还有着稍为不同的处理器,因此,经他们的大脑流出来再汇入整个大流的是新思想,充满了种种新的意义。巴赫就是这样,从他那儿来、汇入音乐大流的,是原基。从这个意义上说,③巴赫的《赋格的艺术》是进化途中的人类思想之鸟生出的有羽的翅膀。但是,从今往后,我们也许不会这样依赖突变型。或者,我们周围有了更多的突变型,多到我们认不出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密集,更不受限制、更执着的交流,需要更多开通的渠道,甚至是更多的噪声,还需要更多一点的运气。我们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旁观者,扮演这样的角色让人困惑。作为参与者,我们对事物的进程没有选择;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就是这样的。④作为旁观者,我的劝告是,站开点,给这个进程让点地方。(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关于几率和可能性》)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短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一努力”指能够有条不紊地把电子每一次跃迁时释放出的能量存入我们自己错综复杂的回路里。B“生物学上的隐私”即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生物学上的特点,如对别人(孪生除外)的细胞膜能辨认且排斥。C.“一个神话”的说法,表明“认为自我”“是自主的、独立的孤岛”的奇思妙想就如同神话一样完美。D.“突变型”指那些真正让我们吃惊的经过伟大人物的大脑流出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充满了新的意义。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宇宙中各种原子及其粒子一般处于随机状态,乱纷纷四散着,而人类却是完全组织好的物质结构,所以人是万物之灵。B每个人细胞的表面都载有特殊蛋白质构型的标记,根据指纹或特殊混合的气味可以辨别出每个人,根据气味更容易辨别。C.人类能够运用大脑才几千年的时间,人类思想还是分散各处,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思想会大规模地彼此靠近并开始融合。D.属于“突变型”的伟大人物像彗星一样,会周期性地出现,他们掠过人类思想的原野,带给人们震撼,给人们以启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可通过大脑互相交流思想,大脑在功能上处于融合的过程中,很难说有像指纹或组织抗原所规定的特殊性。B人类的思想看起来像浮游生物一样不断游动,几乎完全是杂乱无章的,但可能有着某种系统的秩序。C.人类现在产生并在大脑之间快速传播的思想,还处于原始阶段,类似于生物进化早期漂游在浅水洼里的原核细胞。D.更密集,不受限制和执着的交流,更多渠道,甚至是更多的噪声就会让人类思想的进化产生更多的“突变型”。4.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用毋庸置疑的语气,铿锵有力地阐述了人的生命的偶然性。B句子②中用“怕要”修饰“延续几十亿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C.句子③运用比喻,语言生动,阐述了巴赫的《赋格的艺术》的意义。D.句子④作者说得轻松,富有幽默感,劝告不要干扰思想的交流与进化。5.本文关于几率和可能性的阐述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B.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C.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D.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B.从六朝和唐代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C.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D.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A.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B.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C.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D.长江流域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表格名称:①时间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唐代后期宋朝工具/特点木石农具②曲辕犁④领先地域黄河流域③长江流域长江流域A.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B.②青铜农具C.③黄河流域D.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5.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6分)山东省济宁市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文学的自觉”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我们知道,在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学创作的自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说《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自觉创作的结果,它们最初的产生可能都是自觉行为。但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经史、音乐,对社会、政治乃至强权表现出较大的依附性,而且关键是创作者不是有意进行文学创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创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不过应承认,由于《诗经》、楚辞、《汉乐府》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以文字形式流传。这为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自然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记述事件的模仿对象。《古诗十九首》就是人们仿照两汉民间乐府进行创作的尝试。虽然我们至今仍无法确认它们的作者,但它们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有着较大差别。它们不依附于经史,不依附于政治和强权,也不再是只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存在。超

然客公

号应该承认,早在先秦人们就看到了“情”与“文”的某种特殊关系。但先秦两汉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他们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魏晋以后则不然,陆机所说的“诗缘情”的“情”则未加任何限制,凡属于人类的七情六欲无不囊括其中。钟嵘更是遍举了人世间形形色色之情,甚至把女子“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的得意之情亦涵盖在内。由此可见,先秦两汉与魏晋虽然都讲情,但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们从不太重视情到以情为重,从带有枷锁的情到不拘一格的人类的真情;从表现社会的集体的情,到抒发个人的独特的情。这标志着文学观念的转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独放异彩,是与文士们对“情”的观念态度分不开的,更直白地说是“情”解放的结果。(摘编自胡红梅、胡晓林《魏晋“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其中萧绎对文笔之分的阐述里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这就是文体辨析开始的标志。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体现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人的觉醒催生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B.《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文学自觉创作的结果,关键原因在于当时其创作者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C.两汉民间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D.由于受到儒家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文学自觉”观点的一项是()(3分)A.萧统编纂的《文选》,没有收录经、史、子等思想学术类文章,只精心编排了赋、诗、骚等37类文体。B.谢灵运诗中大量出现形式严密的对偶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等。C.《涉江采芙蓉》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彼此强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D.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将萧瑟秋景与诗人失意的心绪有机结合,有很强的感染力。4.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题意的一项是()(3分)选项材料说法或推断A《文心雕龙》有韵者笔也,无韵者文也B《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一直只以文字形式流传C《古诗十九首》满足创作者的抒情需要D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更自觉地追求语言形式美5.材料二认为,“人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先声。请结合《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材料一: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来自《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材料二: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选自《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材料三: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B.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发明了成功率高的“熟苗”接种法,这些得到伏尔泰赞扬。C.中国古代人民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体现了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智慧。D.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B.宋代丞相王旦,因孩子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人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成为史料记载最早的人痘接种成功案例。C.英国的医师爱德华·金纳通过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从而创造出来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D.清代医书《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用“人痘法”接种天花疫苗,是将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鼻孔内,出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免疫力。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洪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可以证明原始疫苗是物理方去制成。B.因为“时苗”毒性大,会威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C.巴斯德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他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里德招募志愿者参加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但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天花接种疫苗毒性程度接种方式接种结果自然发出的痂接种接种发出的痘接种大↓小时苗熟苗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A.熟苗接种非常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比例很低。B.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C.采用时苗法接种人体,毒性大,安全性低。D.无论时苗还是熟苗,对天花病毒都能起到防护作用。5.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山东省济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是思想的巨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者、塑造者、导引者,他的伟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气质,尤其是他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感动、激励着历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作与日月同辉者,首推孔子与屈原。《论语·子张》载子贡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的“太史公曰”据信有120余篇,大多秉笔直评、画龙点睛,彰显客观公正的史学观。唯有对孔子和屈原则是带着浓烈的个人感情,以读其著、寻其迹、“想见其为人”的基本相同笔调,发出了触动人们心灵的赞叹。司马迁以伟大史学家纵览古今的高远眼光,盛赞屈原与孔子一样“与日月争光”,是对屈原历史影响的至高文化定位。汉代以后,屈原的地位虽然可能难与孔子比肩,但屈原的“与日月同辉”仍是后人的共识。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屈原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比的精神导师,他们以不同的途径与方式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做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创始儒学,继往开来,以其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确立了精神方向、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屈原则是通过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展示个人品格修为、精神意志和生命指向,为历代中国人树立了典范与榜样。没有孔子,中国人传统的“三观”就不是现在这个面貌;没有屈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就缺乏一个昭示日月的坐标。屈原对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最大贡献,还是他伟大爱国者的形象屹立于民族精神之巅而影响了千秋万代。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在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里,也展示在我们所见他的所有修为中。他对祖国的热爱赋予他对楚国山水草木、世俗民情以炽热的眷恋之情;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与对祖国的热爱是高度一致的;他的命运乃至喜怒哀乐与国家兴衰、人民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处污泥而不染、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高洁品格,是他爱国精神的不竭动力;他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进而统一天下;他在国都沦陷、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悲愤和痛苦中,毅然以投水自尽的壮烈结局诠释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屈原正是以不朽之作和刚毅的行为完美呈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包括官吏,乃至国相、重臣,他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但屈原却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一再表示至死不变。以至于百年后,贾谊写《吊屈原赋》,都难以理解他的忠贞和执着:“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屈原的思想脱胎于南北文化大融合。屈原生活的时代,已进入南北文化大交流时期,黄河流域诸子百家的理性精神,深深影响了屈原。其诗作中,寄寓着丰富、深厚、系统的理性精神。《文心雕龙·辨骚》中说“楚辞者,体宪于三代”,指屈原作品取法于《诗》《书》《易》《礼》等三代的经典。事实上,屈原是一个以长江文化为底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诸子百家精华而形成的文化巨人,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晶。屈原既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华民族的伟人。(摘编自王志民《屈原的文化高度:与日月同辉》)材料二屈原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可以说屈原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屈原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强烈的家国情怀,屈原几乎成为“爱国主义”的代称,从南宋以来,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存亡的紧急关头,屈原及其作品就成为激励广大士人坚持民族气节、救危图存的精神寄托与支柱。第二是志洁行芳、独立不阿、宁折不屈的人格精神。在浑浊的现实面前,屈原没有任何妥协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一点圆通解脱的方法,最后他只能以执着的态度为全其节操而选择自沉。屈原是最为纯正高尚的理想人格的光辉典范。第三,“骚体”文学的原创精神。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也比较短,创作手法上基本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给中国的诗人种下了浪漫因子。屈原早已无可争议地成为“骚体”抒情文学的创始人和“骚体”文学最有成就的诗人,屈原之作已成为千古绝唱。(摘编自戴锡琦《从浪漫主义的本质解读屈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者,对民族品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司马迁对孔子和屈原的评价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有悖于秉笔直评的史学观。C.屈原的国家观念之强烈、爱国情怀之执着,使汉代的贾谊都仰慕赞叹乃至惊疑。D.屈原的思想充满着以儒家思想为底色的理性精神,为中华民族确立了精神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文化史上,只有孔子与屈原,可以被称作与日月同辉者,可以看出二者同等的至高影响力。B.屈原和孔子共同塑造了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做出了贡献。C.屈原完美的人生追求,高洁的精神品格和坚决斗争毅然投水等行为,完美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D.东晋祖逖闻鸡起舞,南宋文天祥正气凛然,都可视为在民族危亡时屈原激励士人坚持气节的有力证据。3.下列屈原作品中的诗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B.“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C.“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领域内容意义民族精神人格修为文学成就爱国主义情怀志洁行芳人格始创骚体文学精神支柱坐标典范

千古绝唱A.爱国主义情怀是屈原光辉思想的核心,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大贡献。B.屈原志洁行芳的人格魅力主要得益于受儒家君子修身思想的熏陶影响。C.成为千古绝唱的“骚体”文学是承载屈原爱国精神和人格修为的载体。D.这三者的发生发展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割裂的。5.结合课内《离骚》中的诗句和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6分)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是新时代文化文艺领域的重要趋势,不仅显著优化了文学艺术生态,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也引领文学研究守正创新、走深走实。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和激励下,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迸发创造热情,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也托举一批文学新人闪亮登场。我国文学研究者结合我们的文学实践,以中华文化为根,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我国文学发展实际的研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③近年来,在各类学术年会和学术论坛中,“活古化今”“全球化”“国际视野”“新机遇”“新境界”“新使命”等成为高频词。可以看出,不论是在宏观理念还是具体研究方法上,学者们都更自觉地激活古代文艺理论,深挖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显示出一种深沉的自信。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协专门设立了中国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明确提出“新时代文学话语建构”等命题,“新时代文学”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和维度。④在外国文学文论研究上,比如,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的研究,更注重中外文学文本和现象异同背后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语境差异,显示出文明平等对语的自觉意识。在理论方法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回到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方位之上,既强调打开国际视野,做到中西文论的交流互鉴,又坚守以我为主的学术立场,反思西方文艺理论之于中国文艺实践的契合度、适应度,更加细致地判别和有选择地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以打开文学研究的空间视野,不断拓宽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发展之路。⑤今天,文学创作面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将怎样改变我们的文学乃至文化生态?人工智能将会给文学带来怎样的新质和可能?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和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故事类文本异军突起,借助得天独厚的媒介优势一路高歌猛进。我们怎样总结网络文学的经验?这种经验对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诸如此类的研究课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增长之势,聚力推动文化建设。⑥可以说,今天我国文学研究已迎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自主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引领作用,助力中国文学进一步提升创造力和影响力。(摘编自丁国旗《文化自信引领文学研究》)材料二: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作为文化重要形态的文学艺术及其学术研究也得到发展。以文艺研究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艺研究,成为新时代文艺的一大亮点。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中国文艺作品具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世界意义。这些年,鲁迅研究、延安时期作家群研究、生态文学研究、网络文学研究等,都将中国文学放到更开阔的比较视野中去认识和辨析,体现出普遍的文化自觉,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持续推进,一批文学研究者在世界文学的意义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传统与文学创新,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③与此同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在审美上的独特性日益得到深入研究。不同美学传统的重要性和当代意义,引起美学界、文艺研究界以及人文学科其他领域的广泛重视,带来美学研究的多元化格局。④在深化文明交流至鉴的背景下,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人伦的关怀、对诗教(美育)的重视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转化和发展成为文学艺术新的美学形式,彰显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例如,“乡愁”是中国乡土文艺的重要主题和传统。从1921年鲁迅的小说《故乡》到近年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从1915年李叔同的《送别》到当代舞剧《只此青绿》,我们都能看到背后绵延的乡愁,那是对亲情的守望,对土地的情系,是不同时代中国人共同的情感依托。通过学术研究,可以让文学艺术所蕴含的这种情感结构的特殊性和审美意义,得到更丰富的理论阐释,进而给当下文艺创作以启发,让新时代文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力量。⑤如今,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传播。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古老而仍具勃勃生机的文明形态,其价值观和文化表达机制、艺术和美学话语系统,以及充满理论张力的丰富形态,吸引着各国学者的浓厚学术兴趣。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将带来文艺研究和理论建设的更大发展。(摘编自王杰《文明互鉴拓宽理论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人、新作、新思潮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对象和新课题,文学研究者也在主动作为,为文学繁荣发展积蓄理论资源。B.开展文学研究,既要坚持文化自信,又要坚持开放包容,汲取西方文论有益经验和思想精华,融通中外,文明互鉴。C.中国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并把中国文学放到世界视野中去认识和衡量,这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D.文明互鉴拓宽理论视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国际传播,成为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首选对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作协专门设立中国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提出“新时代文学话语建构”命题,是文化自信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B.当今文学创作面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机遇和挑战,文学研究者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总结,才能推动文化建设。C.文艺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彼此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在审美上的独特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能性。D.自李叔同的《送别》和鲁迅的《故乡》诞生后,“乡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和传统,也给当下文艺创作以启发。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自信引领文学研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文学研究者在立场和方法上,更加珍视我们5000多年文明传承,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提供智力支持。B.几位作家做客网络直播间,两小时内卖出一份纯文学刊物全年12期8万套杂志,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C.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更多研究体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实践关切,守正创新。D.近年来,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火热发展和海外传播,学术界自觉地从中国文艺传统角度进行思考研究。4.材料一第⑤段在论述时多用问句,请简要说明其用意。(4分)5.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学艺术研究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案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诊断测试语文试题1.C.“如同神话一样完美”理解错误,表明的应是“这不符合实际”,也就是不存在的。故选C。2.A.强加因果。B.“根据气味更容易辨别”分析不当,原文是“细胞的表面都载有特殊蛋白质构型的标记,每个人都可由指尖那块皮上的指纹,甚至还可以由特殊混合的气味辨认出来”。C.“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思想会大规模地彼此靠近并开始融合”不合文意,原文是“到了二十世纪,我们才大规模地彼此靠近,才得以在整个地球范围内开始融合,而从今往后,这一进程可以迅速向前了”。故选D。3.D.说法绝对,原文是“从今往后,我们也许不会这样依赖于突变型。或者,我们周围有了更多的突变型,多到我们认不出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密集、更不受限制、更执着的交流,需要更多开通的渠道,甚至是更多的噪声,还需要更多一点的运气”。故选D。4.A.分析不当,并不是“毋庸置疑的语气”“铿锵有力”,应是“调侃的语气”,语言富有趣味性,阐述了人的生命的偶然性。故选A。5.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任何人来到世上的几率极小,而可能取代我们现在位置的人更是多得数不胜数。②尊重生命的个性差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得到尊重。

③人类的思想需要更广泛地交流汇聚,这有利于人类思想的进化,出现“突变型”的伟大人物,经他们的大脑流出来再汇入整个大流的是新东西,充满了种种新的意义。超然客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答案】1.C2.A3.C4.B5.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解析】【1题详解】A.曲解文意(混淆时态),“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错,根据原文“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可知,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还没有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形成时期在东晋时期。B.因果倒置,“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错,应是“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带动了各路运河的修筑”。D.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可知,岁差说是虞喜的,不是祖冲之的,应该是“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2题详解】A.“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过度开发,而气候干冷导致的是生态系统趋向脆弱。【3题详解】C.根据原文“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材料谈及了“长江流域土质紧密的红壤”与“黄河流域疏松的黄土”,但并没有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