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_第1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_第2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_第3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_第4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基础教研室戴轶群(B座301)第二篇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总论各论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储存中药的炮制(制)中药的性能(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用)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学习目标道地药材含义,各地代表性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目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的含义,五味的各味特点。中药的配伍关系,配伍禁忌中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内容。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误解:1.产于中国的药物2.中医使用的药物3.中药就是天然药物草药(民间药)民间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药物。中草药:中药+草药二、中药学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三、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8四、中药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内容:总论和各论,各论收载了365味药,

分为上、中、下三品。学术价值: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92.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内容:总论和各论,各论收载了730味药,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学术价值: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103.唐代《新修本草》苏敬内容:收载了844味药。学术价值: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11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学术价值: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

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125.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内容:收载了1892种,按照自然属性的分类。学术价值: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136.清《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内容: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学术价值:对《本草纲目》作了重要的订正和补充。第2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储存第一节中药的产地一、道地药材

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显著的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阿胶薄荷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三七茯苓当归冬虫夏草麝香牡丹皮、木瓜、菊花、霍山石斛二、各地代表性道地药材肉桂杭白菊、浙贝母、白术、白芍、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一、植物药的采集二、动物药的采集三、矿物类药物的采集第二节中药的采集全草类:生长旺盛期、花前期或初见花时;一、植物药的采集叶类:花蕾将开或花盛开时;花类:含苞待放,花开放时,盛开时;果实类:果实成熟时或将要成熟时;种子类:果实完全成熟后;根或根(块)茎类:秋末或春初;车前草艾叶辛夷陈皮树皮或根皮类:春、夏植物生长旺盛时节采收。二、动物药的采集三、矿物类药物的采集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大多随时采收。泛油(走油)中药内所含的油质外溢,产生油败现象。第三节中药的储存与养护当归肉桂杏仁第3章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含义炮制就是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制剂之前的各种加工处理方法。

二、炮制的目的

磁石(四氧化三铁)醋淬松脆,易打碎增大溶解性,提高疗效1.增效:增强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茯苓2.减毒:降低或消除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天南星、半夏化痰止咳辛辣刺激高热煎煮巴豆巴豆油降低麻黄发汗解表止咳平喘风寒咳喘:生用肺热咳喘:蜜炙麻黄3.纠性:改变性能功效,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荆芥生荆芥:祛风解表荆芥炭:收敛止血辛温苦涩麻黄生麻黄:风寒咳喘蜜炙麻黄:肺热咳喘4.矫味: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保质:改变性状,便于贮存;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和称量准确

。三、炮制的方法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2.水制:淋、洗、泡、润、漂、水飞;3.火制:炒、炙、煅、煨

;4.水火共制:淬、蒸、煮;5.其他:制霜、发酵、发芽。第4章中药的性能三、性能与性状就是中药的偏性,实际上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二、性能的主要内容一、性能的含义性能:观察的对象是人体性状:观察的对象是药材本身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和特征。一、四气的含义第一节四气31是和药物所治的疾病相对而言的,从药物的治疗效应当中概括出来的。二、四气的确定减轻或消除热证减轻或消除寒证寒凉药温热药三、四气的临床意义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一、五味的含义第二节五味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如补、泻、散、敛。辛:能散、能行二、五味的作用特点行:行气、活血散:发散表邪缓补:补虚和甘:能补、能和、能缓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和味调和药性苦:能泄、能燥泄通泄:泻下通便清泄:清热泻火降泄:降泄肺气上逆、胃气上逆燥:燥湿酸(涩):能收、能涩收敛固涩:增强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不让它

过分耗散。咸:能下、能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痰散结淡:能渗、能利利尿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一、含义注意:1.归经指药物发挥作用主要在此脏腑经络;2.脏腑经络是中医藏象、经络学说中的部位;3.到达主要是指的疗效的显现。第三节归经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以药物所治的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二、确定依据菊花清肝明目治疗眼红肿,流泪,痒肝开窍于目归肝经麻黄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尿归肺经归膀胱经功效归经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三、临床意义清热药黄连黄芩龙胆草心胃肺肝胆第四节升降浮沉藏象学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肺宣发肃降脾阳气不升(脾虚泄泻)胃气上逆(呕吐)肺气上逆(咳嗽)升阳止泻(向上)止呕药(下降)止咳药(下降)正常异常药物一、含义升:上升(上)降:下降(下)浮:发散(外)沉:闭藏(内)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浮并提,沉降并提二、确定依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倾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感冒表邪由表入里解表药向外功效升降浮沉解表、开窍醒神、行气解郁、涌吐

清热、泻下、安神、止呕、止咳升浮沉降三、影响因素炮制和配伍。荆芥祛风解表升浮荆芥炭收敛止血沉降炮制一、毒性的含义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用药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第五节毒性广义:是药物的偏性,毒药就是所有的药物。二、影响因素

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等。第4章中药的应用单味药第一节中药的配伍药力不够功效不够毒性、不良反应复方(配伍)增强作用全面适应病情需要降低毒副反应一、配伍的含义根据病情、治法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的方法。二、配伍内容(中药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单方不用辅”单味药治病,如独参汤。

相须“同类不可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配知母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味药为主,另一味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气虚水肿黄芪(主)补气利水利水茯苓(辅)相畏一味药的毒副效应被另一味药物降低或消除。相杀一味药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的毒副效应。生半夏畏生姜生姜杀生半夏生半夏(有毒)生姜相恶两药合用,一味药使另一味药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药效。药性相反,作用部位相同黄芩:清肺热,清胃热生姜:温肺,温胃作用趋向相反牡蛎:固表止汗麻黄:发汗祛邪药和扶正药一起人参(补气)莱菔子(降气)相反两味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效应。如“十八反”三、应用原则

七情配伍药效毒性增效降低:相恶增强:相反

降低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常用配伍配伍禁忌有选择配伍配伍禁忌第二节用药禁忌饮食禁忌妊娠禁忌证候禁忌一、配伍禁忌

在同一个处方上不能同时使用的药物。如十八反、十九畏。58十八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反甘草;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诸参、细辛、芍药反藜芦。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59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二、妊娠禁忌禁用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的药。

如巴豆、大戟、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慎用药:活血化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及

滑利类药物。

如牛膝,大黄、枳实,附子等。汤剂特殊煎法第三节中药的用法2.后下1.先煎3.包煎有效成分难溶如矿物、动物角类久煎可降毒如川乌、附子芳香类药材如薄荷黏性强,粉末状,带有绒毛如车前子、蒲黄、辛夷车前子蒲黄辛夷1.苦味药具有(

)、(

)的作用特点。2.十八反中,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反(

)。人参、丹参、苦参、芍药等反(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反(

)。3.中药的七情配伍关系包括不影响临床效应的(

)、增加疗效的(

)、(

);降低疗效的(

);降低毒性的(

)、(

);增加毒性的(

)。能泄能燥乌头藜芦甘草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思考题:1.何为道地药材?写出5个以上道地药材。2.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常用方法有几种?3.在五味理论中,各种味代表的作用有哪些?适应证各是什么?常用中药药名【概述】【功效】【性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个性特征重要配伍(相须、相畏、相杀)主治道地药材特殊的配伍应用第六章解表药(一)含义

为主要作用,常用治疗

的药物。

解表药:发散表邪,表证

概述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等。(二)分类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概述发散风寒,风寒表证发散风热,风热表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头身疼痛明显,口不渴,舌苔薄白风热表证:发热,苔薄黄,咽干渴,头痛目赤(三)性能特点

1.药性:温(发散风寒药)凉(发散风热药)2.药味:辛

3.归经:肺经

4.升降浮沉:升浮

5.毒性:细辛、苍耳子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

草质茎。发汗解表风寒表证表实证发汗力强桂枝(相须)平喘咳嗽气喘利水消肿风水水肿利尿作用祛表邪辛苦肺膀胱功效应用性能【用法用量】解表宜生用,咳喘宜蜜炙。【使用注意】汗多的不能用。桂枝【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表虚证发汗温和麻黄(相须)温经通阳阳气凝滞诸证辛甘功效应用性能【使用注意】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生姜【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解表散寒风寒感冒轻证温中止呕胃寒呕吐,脾胃寒症温肺止咳肺寒咳嗽辛温肺脾、胃功效应用性能“呕家圣药”弱荆芥【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祛风解表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都适用)透疹风疹,麻疹,皮肤瘙痒止血出血证辛温肺功效应用性能温和(荆芥炭)肝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薄荷荆芥相同点解表,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薄荷与荆芥异同点不同点疏肝理气无无止血微温凉气味芳香,不宜久煎桑叶【来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疏散风热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清肺润肺肺热、燥热咳嗽清肝明目目赤昏花肺肝功效应用性能(蜜炙)菊花(相须)菊花【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桑叶菊花相同点疏散风热,清肺热,清肝明目

桑叶与菊花异同点不同点润肺无清热解毒无

第七章清热药(一)含义

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治疗里热证的药物。概述症状:高热、口渴、烦躁、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气分热血分热营分热热毒证湿热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等血热妄行,咳血、尿血、血热发斑等身热夜甚、心烦神昏痢疾、咽喉肿痛等黄疸、泻痢、关节肿痛、湿疹等实热证虚热证里热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低热不退等阴虚内热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虚热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温热病)功效清脏腑热(肺、心、胃、肝等)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发热主治内科杂病的脏腑热证不发热石膏【来源】硫酸盐黄矿硬石膏族石膏,主要含含水硫酸钙。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热证清肺胃热肺热喘咳及胃火牙痛收湿敛疮溃疡、湿疹肺、胃功效应用性能(煅用)知母(相须)知母【来源】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热证清肺胃热肺热咳嗽滋阴肾:滋阴降火胃:生津止渴肺:滋阴润肺肾、肺、胃功效应用性能石膏(相须)石膏知母相同点清热泻火,清肺胃热石膏与知母异同点不同点无外用(收湿敛疮)无滋阴(肾,胃,肺)清热燥湿功效多种湿热病证主治胃肠:腹泻脾胃:腹胀肝胆:黄疸下焦:淋证皮肤:湿疹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来源】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连【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黄柏【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黄芩黄连相同点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中上焦、退热湿温病气分热、肺、少阳弱下焦湿热黄疸,带下肝、肾弱不同点黄柏胃、大肠湿热痢疾心、胃

凉血止血清热安胎酒盐炙酒炙、姜炙第三节清热解毒药功效:清热解毒主治:疮痈肿痛、痢疾、咽喉肿痛,温热病,烧伤、烫伤、癌症(局部红肿疼痛)。一.治疗温热病二.用于疮痈肿痛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分类:金银花【来源】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应用】1.温热病各个阶段;2.疮痈肿痛;3.解暑热。连翘【来源】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金银花连翘相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长于疏散表邪长于清心解毒金银花与连翘异同点不同点清暑热利尿鱼腥草【来源】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应用】1.热毒疮痈(治肺痈的首选药);2.湿热淋证、湿热带下。【使用注意】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蒲公英【来源】菊科植物蒲公英或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带根全草。【功效】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应用】1.乳痈等内、外痈;2.湿热黄疸、淋证。第四节清热凉血药功效:清热凉血主治:温热病的热入营血

内科杂病的出血证(血热妄行)生地黄【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

河南道地药材。【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应用】1.温热病营血分证及阴虚内热证;

2.血热出血证;

3.消渴病以及津伤便秘。

玄参【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肾阴。【应用】1.温热病营血分证及阴虚内热证;

2.咽喉肿痛,疮痈肿痛;

3.肾阴虚证及消渴病。【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生地黄玄参相同点清热凉血,滋阴养阴生津滋阴降火生地黄与玄参异同点不同点止血泻火解毒反藜芦第五节清虚热药功效:清虚热主治:阴虚内热证

温热病的后期如: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青蒿【来源】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功效】退虚热,解暑热,截疟。【应用】1.阴虚内热证2.暑热证;

3.疟疾(鲜用绞汁)。【使用注意】不宜久煎。地骨皮【来源】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功效】退虚热,清泄肺热,凉血【应用】1.阴虚内热证;

2.肺热咳嗽;

3.血热出血证。第八章泻下药含义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大便秘结或里实积滞证的药物。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概述

大黄

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第一节攻下药1241.泻下攻积〔攻积导滞、泻热通便、苦寒攻下〕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对热结便秘尤为适宜。2.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毒疮疡,烧烫伤;血热吐血,目赤咽肿、牙龈肿痛。3.逐瘀通经——瘀血证。4.清泄湿热——湿热痢疾、黄疸。功效与主治用法用量:不宜久煎,攻下积滞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炙,止血宜炒用。使用注意:虚证及妇女经期、孕期及哺乳期慎用或忌用。芒硝来源: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1261271.软坚泻下

为治疗里热燥结之要药。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2.清热消肿〔外用〕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不入煎剂。火麻仁第二节润下药郁李仁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第九章祛风湿药130概述

肌肉筋脉骨骼肢体疼痛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筋脉拘挛气血阻闭不通风湿痹证

含义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风邪湿邪寒邪辛苦温性能脾肝肾131独活来源: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味辛发散味苦燥湿性温胜寒入肝肾走筋骨散寒除湿通痹入膀胱走肌表散风祛湿解表祛风湿止痛解表功效性能1.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风寒湿痹肌体筋脉经络关节风寒湿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祛风除湿散寒通痹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应用2.发汗解表:外感风寒挟湿表证。肌体风寒湿风寒挟湿表证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羌活、防风荆防败毒散头身疼痛,肢体酸楚,重着羌活与独活比较共性:均能袪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上半身之风寒湿痹;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弱,多用于下半身之风寒湿痹。木瓜川乌雷公藤防己第十章化湿药含义

以化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中阻的药物。功效主治湿浊中阻:症见脘腹胀满、体倦、恶心、呕吐等。概述

性能特点辛,温。归脾、胃经苍术来源: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江苏茅山道地药材。“朱砂点”

油腺燥湿,健脾湿阻中焦祛风散寒风湿寒痹风寒表证挟湿之证脾、胃功效应用性能辛、苦(要药)第十一章利水渗湿药142概述

外溢于皮肤:皮下水肿停蓄于下焦:小便不利、淋证水湿上攻:痰饮咳喘湿热病症:黄疸、湿疹、泄泻水湿证

含义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湿邪淡性能肾膀胱茯苓【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淡渗利甘能补健脾,气血充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功效性能入脾肾入脾入心中焦(脾)湿水肿,小便不利利水渗湿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利水渗湿的要药1.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

应用脾虚湿健脾2.健脾:脾虚诸证。利水渗湿作用不强治脾虚证的重要辅助药3.安神:心悸失眠。茯苓茵陈泽泻猪苓第十二章温里药含义: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治疗里寒证的药物。概述虚寒证肺心肝肾脾胃祛痰止咳平喘药血脉瘀阻心神不宁活血化瘀行气药补阳药寒痰咳喘活血化瘀开窍药活血化瘀行气药虚寒证温里药寒邪热辛性能脾胃附子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151回阳救逆亡阳证补火助阳阳虚证散寒止痛功效应用寒凝疼痛之证入心—上助心阳入脾—中温脾阳入肾—下温肾阳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肾阳虚:畏寒身冷、腰膝冷痛脾阳虚:脘腹冷痛、便溏腹泻心阳虚:自汗或者心悸(尤善治寒痹)有毒,先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使用注意干姜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154辛热燥散辛热助阳辛热通气功效性能入脾胃入心入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脾肾寒证亡阳证寒饮喘咳应用附子(相须)生姜干姜温中,温肺化饮生姜与干姜比较回阳通脉解表降逆肉桂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157补火助阳阳虚证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功效应用寒凝疼痛之证(入血分,偏于下焦)附子(相须)回阳救逆温中止痛温补附子干姜肉桂最强强,上下诸痛温心脾肾强脾胃温,不补弱下焦温补肝肾气血附子干姜肉桂比较吴茱萸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第十三章理气药含义以疏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滞证的药物。

概述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大便不利等肝气郁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气滞证陈皮来源: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理气健脾寒湿中阻,脾胃气滞燥湿化痰功效应用湿痰、寒痰咳嗽香附来源:莎草科植物莎(suo)草的干燥根茎。疏肝理气肝郁气滞,胁痛腹痛调经止痛功效应用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第十四章消食药山楂消油腻肉食麦芽消淀粉性食物第十六章止血药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的药物。三七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化瘀止血、消肿定痛1.出血症功效应用2.跌打损伤,淤血肿痛(止血不留瘀

)(伤科之要药)

艾叶茜草蒲黄侧柏叶小蓟大蓟第十七章活血化瘀药175含义

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概述

功效与主治辛散苦泄入血行血活血瘀血证妇产科淤血:痛经内科淤血:疼痛外伤淤血:跌打损伤川芎来源: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176第一节活血止痛药性味归经功效辛香行散温通胜寒入血走气走表活血

行气祛风散寒止痛

应用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妇科调经要药郁金来源: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的干燥块根。性味归经功效辛散苦泄走气血活血行气止痛苦寒清热入心行气解郁清心入血凉血止血入肝胆利胆退黄气滞血瘀疼痛血热出血湿热黄疸、结石热病神昏,癫痫痰闭应用丹参来源: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第二节活血调经药性味归经功效苦泄入心、肝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苦寒入心、血分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应用月经不调、痛经血瘀诸痛疮痈肿毒烦躁、心悸、失眠红花来源: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性味归经辛散温通活血祛瘀止痛归心、肝通经功效妇科瘀血证常用应用延胡索鸡血藤益母草马钱子第十八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含义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主治痰阻于肺窍——咳嗽痰多痰蒙心窍——昏厥、癫痫痰阻于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第一节化痰药187半夏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根。功效应用:1.燥湿化痰湿痰,寒痰证(要药);

2.降逆止呕胃气上逆之呕吐(尤其是痰饮或胃寒呕吐,配伍生姜);

3.消肿止痛(外用)痈疽肿痛,毒蛇咬伤。189用法用量: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天南星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的干燥块根。半夏天南星相同点燥湿化痰,外用消肿止痛半夏与天南星异同点不同点祛风解痉(中风)降逆止呕无无川贝母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怀中抱月”性能功效苦寒清热化痰甘润肺止咳应用肺热燥咳虚劳咳嗽浙贝母来源: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浙江道地药材。川贝母

润肺止咳

阴虚燥咳浙贝母

清泻肺热

痰热壅肺含义以减轻或者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咳喘证的药物。第二节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来源: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成熟种子。性能功效苦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肺、大肠使用注意:小毒,用量不宜过大;第十九章安神药含义以宁心安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心神不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概述主治心神不宁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及癫狂、痫证、惊风等病证。朱砂

(硫化汞)龙骨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酸枣仁柏子仁第二十一章开窍药含义以开通心窍,启闭醒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概述麝香来源: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的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205功效应用:1.开窍醒神闭证神昏(醒神回苏要药);

2.活血通经止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胸痹等证。

3.活血散结止痛疮痈肿痛,咽喉肿痛。冰片苏合香蟾酥第二十二章补虚药概述含义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的药物。功效与主治甘补补气血阴阳不足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扶正祛邪预防保健,抗老延年210使用注意

不当补而补

邪气实而正气不虚的不当补

。共性特征:甘,入脾肺。补气,治疗气虚证。脾气虚-便溏、体倦、脏器下垂,出血肺气虚-气短、声低、气喘、自汗心气虚-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加剧元气虚极欲脱-气息短促、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气虚证第一节补气药

肾气虚-尿频、遗尿、滑精、遗精、带下212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

甘,入脾肺补气生津安神益智峻补元气——大补元气缓补诸脏——补脾益肺(心、肾)补气生血、生津功效:临床应用气虚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单用,如独参汤1.元气虚脱证气虚欲脱兼四肢逆冷,配伍附子,参附汤气虚欲脱兼津伤,配麦冬、五味子,生脉散救治气虚脱证要药!倦怠乏力,食少便溏2.气虚诸证脾肺气虚要药!脾气虚脾不统血、失血肺气虚肾阳虚阳痿久咳虚喘,声音低微心气虚心悸、失眠健忘补气安神增智3.口渴气津两伤消渴使用注意:反藜芦。218黄芪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益卫固表托毒生肌脾-补脾气、升清阳功效甘,补气肺-补肺气利水临床应用脾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1.脾气虚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脾虚水肿既补脾气又利水治气虚水肿要药脾不统血的出血证血虚证消渴善补中气、升清阳,为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要药气短、咳喘,配杏仁、紫菀、款冬花等2.肺气虚,表虚不固自汗,外感风邪,配白术、防风,玉屏风散易感人群,单用,预防感冒脓成不溃3.痈疽久败疮溃久不敛黄芪与人参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补脾肺气生津、生血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托毒生肌、利水甘草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甘和,调和诸药缓和毒烈药性二陈汤,缓半夏燥烈调和药性寒热并用,麻杏石甘汤补泻并用,温脾汤第二节补阳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