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二节_第1页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二节_第2页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二节_第3页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二节_第4页
第十三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二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第十三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介第二节药物的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是细胞的重要组分,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多糖借助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选择透过性等性质,与物质转运、细胞表面受体功能、细胞融合、细胞分裂等有密切的关系。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二)药物跨膜转运机制生物膜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因而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呈多样性,可分为三大类: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指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

侧转运的过程。药物分子以被动转运为主要方式透过生物膜,转运到血液中完成

吸收过程。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第二节药物的吸收(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大多数药物以分子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转运。特点: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的帮助,不耗能,无饱和现

象和竞争抑制性作用。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2)滤过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药物的吸收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载体,但不耗能,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性

作用,也有部位专属性。如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和某些季铵盐类物质的转运。(3)易化扩散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药物的吸收2.主动转运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载体,耗能,有饱

和现象和竞争抑制性作用,有部位专属性。如氨基酸、单糖、Na+、K+、I-、水溶性维生

素及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均以主动

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指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于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侧向高浓

度侧转运的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药物的吸收3.膜动转运包括物质向内摄入的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和向外释放的出胞

作用。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征有关。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一)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部位pH

表面积作用胃空腹:0.9~1.5进食或饮水:3.0~5.0吸收面积有限崩解溶出小肠十二指肠4~6较大主要部位空肠6~7很大回肠

6.5~7.5很大大肠盲肠

5.5~7.5较小储存糟粕结肠右结肠:5.5~7.5左结肠:6.1~7.5较小直肠

6.1~7.5较小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二)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2)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3)肠内运行(4)食物的影响(5)胃肠代谢的作用(6)胃肠血流速率(7)其他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液的主要成分是胃酸,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的pH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胃肠液中含有酶类、胆盐等物质,对药物的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2)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胃空速率↑,吸收↑。但主动转运药物应延迟排空,否则特定部位

对药物的吸收程度↓。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有很多: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糖类<蛋白质类<脂肪类,混合食物的胃排空时间通常为4~6小时。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胃排空速率↓。药物:如抗胆碱药、镇痛药、麻醉药等都可使胃排空速率减小。其他:如身体姿势、精神因素等也会影响胃排空速率。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3)肠内运行肠的固有运动可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液充

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4)食物的影响食物延缓药物的吸收。脂肪类食物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其吸收。食物影响胃排空速率。改变胃肠道的pH或与药物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5)胃肠代谢胃肠道黏膜内存在着各种消化酶和肠道菌群产生的酶。(6)胃肠血流速率胃血流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小肠血流丰富,血流量的少量增减对吸收速度影响不大。(7)其他疾病,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二)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2.剂型因素(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解离度、脂溶性、溶出速率、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与制剂因素:剂型、制剂处方、制备工艺对吸收的影响。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1)解离度大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或弱碱,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缓冲方程式:对于弱酸性药物:对于弱碱性药物:在胃液中,弱酸性药物的非离子型多于离子型,有利于吸收;在肠道中,弱碱性药物的非离子型多于离子型,有利于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2)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可用油/水分配系数Ko/w表示。通常Ko/w↑,脂溶

性↑,吸收↑。药物的脂溶性过强时,进入生物膜后可与磷脂强烈结合,不易转

运至水性体液中,而使药物的吸收下降。对于某些脂溶性小而吸收不好的药物,可通过结构修饰来增加其

脂溶性。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主要有:粒径:减小。溶解度:升高温度,搅拌。多晶型:亚稳定型。溶剂化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3)溶出速度固体药物→崩解→分散→体液内溶出→分子扩散→透膜吸收。限速过程:吸收过程中速度最慢的环节。根据Noyes-Whitney方程: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1)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4)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为防止药物在胃肠道中不稳定,可采用包衣技术制成药物的衍生物或前体药物,与酶抑制剂合用,提高其稳定性。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与制剂因素

1)剂型一般认为口服剂型的吸收情况顺序是(大→小):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不同给药途径中的药物吸收情况顺序是(快→慢):静脉>吸入>肌肉>皮下>舌下直肠>口服>皮肤。2)制剂处方:主要有主药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等。3)制备工艺对吸收的影响:提取精制、粉碎、混合工艺等改变药物吸收。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口腔黏膜给药(二)肺部给药(三)眼部给药(四)直肠给药(五)皮肤给药(六)注射给药(七)阴道给药(八)鼻腔给药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一)口腔黏膜给药优点:避开肝脏首关效应,避开胃肠道的降解作用,给药方便,起效迅速,无痛、无刺激性,患者的耐受性好。给药系统:片剂、贴剂、喷雾剂、水凝剂、膜剂、粉剂和溶液剂等。(二)肺部给药优点:吸收面积大,肺泡上皮细胞膜薄,渗透性高;血流丰富,酶的活性相对较低,能够避免肝脏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高。给药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三)眼部给药主要用于眼局部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通过经角膜渗透和不经角膜渗透两种途径吸收。脂溶性药物一般经角膜渗透吸收;亲水性药物及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易通过角膜,主要通过结膜、巩膜途径吸收。(四)直肠给药近肛门端血管丰富,药物的直肠吸收属于被动扩散,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溶解度、粒径和所用的基质、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均能影响直肠给药时药物的吸收。给药剂型:栓剂或灌肠剂。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五)皮肤给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角质层进入真皮组织,属于被动扩散,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另一途径是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等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是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角质层是药物经皮肤吸收的主要屏障,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促进药物吸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给药系统:乳膏、凝胶、涂剂、透皮贴剂等。二、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第二节药物的吸收(六)注射给药优点:给药起效迅速,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避免肝脏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高,药效可靠。影响注射剂给药吸收的因素:注射部位的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等。(七)阴道给药优点:有效表面积大,血管分布丰富,可避免肝脏首关作用。给药系统:阴道栓、泡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