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

(建议用时:16分钟满分:16分)

(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物维

①“维"是关于人物的一个最不被理解的概念。我当演员时,导演会坚持要我们表现“圆形的、三维的人物①”。对此我完全赞成,但是当我问他们一个“维"到底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维”,且不说三个“维"时,他们就会支支吾吾,叨叨一些关于排练的事情,然后溜之大吉。

②几年以前,有一个制片人跟我大侃,说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个“三维”主人公,他的原话是这样:“杰西刚从监狱出来,但是他在号子里蹲着的时候,曾经潜心钻研金融和投资,所以他是一个股票、公债和证券专家。他还会跳霹雳舞,还获得过空手道黑腰带,还会用萨克斯管吹奏漂亮的爵士乐。"他的“杰西”就像电脑的桌面一样平板——一大堆特征愣塞到一个名字之下。用一些怪僻来装点主人公,并不能展示其性格真相并吸引观众移情,相反,怪诞不经的癖好可能会将他的内心关闭,令我们敬而远之。

③一条最受人欢迎的学术教条争辩说,优秀人物都必须以一个显著特征作为标志,麦克白的野心因此被频频引述。这个观点声称,妄自尊大的野心使麦克白变得伟大。这个理论大错而特错了。如果麦克白仅仅具有野心,那么这出戏就唱不成了。他就可以轻易地打败英国人,统治苏格兰。麦克白是一个性格获得了充分的展现与发展的人物,其精彩表现在他一方面的野心和另一方面的负疚之间的矛盾。他的激情、他的复杂性和他的诗歌正是来源于这一深刻的内心矛盾。

④维是指矛盾:无论是在深层性格之内(负疚沉重的野心),还是在人设和深层性格之间(一个魅力四射的小偷)。这些矛盾必须是连贯一致的。把一个人通篇塑造成一个好人,然后在一个场景中让他去踢一只猫,并不能增添这个人物的维。

⑤试看哈姆莱特,他是有史以来用文字写出的最复杂的人物。哈姆莱特并不只是三维,而是十维、十二维,甚至有数不清的维。他既有信神的表现,又有渎神的实质。对奥菲利娅来说,他起初充满爱心,温柔体贴,然后是铁石心肠,甚至有虐待之嫌。他既果敢又怯懦,时而冷静谨慎,时而冲动莽撞,根本不知道藏在布帘后面的人是谁就可以挥剑将他刺死。哈姆莱特是无情而又有情、孤傲而又自怜、机智而又悲哀、倦怠而又活泼、清醒而又迷茫、明白而又疯狂。他是一个纯真的世俗者,一个世俗的纯真人,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几乎包容了我们所能想象的任何人性特质。

⑥多维令人痴迷:性格或行为中的矛盾会锁定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主人公必须是全体人物中一个最多维的人物,以将移情集中在这一明星角色身上。不然的话,善之中心就会偏离中心;虚构的宇宙就会崩溃;观众就会失去平衡。

⑦从本质上而言,_________________。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首先是因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他们每一个人在帮助刻画主人公复杂性格维方面所起的作用。

⑧试看这一人物设定:主人公性格开朗、乐观豁达,然后变得郁郁寡欢、愤世嫉俗;他富于同情心,然后又变得残酷无情;时而无畏,时而畏缩。这一四维角色需要一帮人马环绕着他来刻画他性格中的矛盾,使他得以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对这些人物以不同的方式采取行动并作出反应。这些配角人物必须使他成为一个塑造得很完美的人物,以使他的复杂性连贯一致,真实可信。

⑨例如,人物A招致了主人公的悲伤和愤世嫉俗,人物B引出其机智而满怀希望的一面。人物C激发其爱心和勇气,而人物D迫使他先是因恐惧而退缩,而后因愤激而反抗。A、B、C、D四个人物的创造和设计完全由主人公的需要而决定。他们之所以存在,从原则上而言,完全是为了使中心角色的复杂性变得明确可信。

⑩小角色必须故意塑造成扁平人物,但又不能流于呆板。给予每一个小角色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征,使这个角色值得让扮演他的演员在出现于银幕上的那一时刻进行表演,但是有这一个特征就足够了。不要把小角色写得比必要的更有趣味,从而导致虚假的预期。

把影片的全体人物想象为太阳系,主人公就是太阳,全体人物围绕主人公旋转。配角的设置是由中心人物决定的,旨在描画中心人物复杂的维。第二位的各个角色不仅需要主人公,而且还相互需要,以勾画出他们自己的维。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的性格潮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第三位的人物(图表中的E和F)和主人公及其他主要角色有场景,他们也能帮助揭示维。在理想的情况下,在每一个场景中每一个人物都会带出一些素质,表明其他人物的维,而所有这些都被位于中心的主人公的重力加以固定,形成一个星群。

(节选自[美]罗伯特·麦肯《故事》,有删改)

【注】①圆形人物(RoundCharacter):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两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指性格有多个侧面并有发展的人物。扁平人物指仅有单一性格特征并且没有发展的人物。

3.根据文意,参照注释,为“人物维"下一个定义。

4.根据上下文,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5.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麦克白”有多重性格特征,因此这一艺术形象的显著性格特征并不突出。

B.主人公性格中的“维"越多,越能吸引观众移情,而小角色就没必要写得那么多维。

C.第二位的各个角色并不需要自己的维,其性格设定是由塑造主人公的需要来决定的。

D.文中“人物维”的提出着眼于人物群像的设计,完全不同于“圆形人物"相关理论。

6.对本文论述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行文思路上看,作者连举三种错误认识,引出讨论对象“维”。

B.既有传统经典人物又有抽象的人物设定A等,举例丰富而有序。

C.本文善用图表,将人物间错综复杂关系解说得更直观、具体。

D.本文的论述语言生动活泼又不失简洁严谨,兼有口语化的特点。

7.小虹在阅读《红楼梦》时,发现第三回与第七回中的林黛玉性格前后矛盾,对此感到很困惑。请根据本文的相关理论为她解惑,并为她提一条在阅读此书时更好把握人物形象的建议。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三回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

【答案】3.人物维是美国作家罗伯特·麦肯在《故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深层性格之内,或人设和深层性格之间存在的连贯一致的矛盾。

4.是一个多维的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

5.B6.A

7.答案示例:林黛玉性格中这种“前后矛盾”正是小说精彩之处。

①第三回中黛玉谨言慎行,在第七回中却多疑、耍小脾气、言语尖酸,这种矛盾正是人物深层性格之内的矛盾;

②生性多疑、爱耍脾气的林黛玉寄人篱下,不得不时刻小心谨言慎行,这种矛盾在小说中也是前后连贯且合理的;

③这也越发凸显林黛玉处境的可怜,使这一人物更立体,读者更能移情;

④正是为了写出林黛玉这样吸引人的矛盾性格,才有了“周瑞家的"这一类扁平的第二第三位人物,她们是因主人公人设需要而存在的。

阅读建议:《红楼梦》这类长篇巨著有足够的空间创设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我们要注意找到主人公性格中矛盾的地方(多维的地方),关注性格的前后变化,以便更好地把握主人公性格,进而理解作品。(或:在欣赏《红楼梦》这样人物众多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借助主人公的多维性格以及它对于次要人物性格设定的决定性作用,梳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解析】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一般格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先找“人物维"的属概念。根据“维是指矛盾”可知,“人物维"是矛盾。

再找种差。根据“节选自[美]罗伯特·麦肯《故事》”“‘维’是关于人物的一个最不被理解的概念"无论是在深层性格之内(负疚沉重的野心),还是在人设和深层性格之间(一个魅力四射的小偷)。这些矛盾必

须是连贯一致的”可找出“美国作家罗伯特·麦肯在《故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文学作品中人物深层性格之内,或人设和深层性格之间存在的连贯一致”这些种差。

最后整合成一个单句,注意表达流畅:人物维是美国作家罗伯特·麦肯在《故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深层性格之内,或人设和深层性格之间存在的连贯一致的矛盾。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这一四维角色需要一帮人马环绕着他来刻画他性格中的矛盾”“A、B、C、D四个人物的创造和设计完全由主人公的需要而决定”,主人公之外的其他人物都是因为要展现主人公的某人“维”而被创造出来的,故此处可填“是一个多维的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这一艺术形象的显著性格特征并不突出”错,强加因果,根据“麦克白是一个性格获得了充分的展现与发展的人物,其精彩表现在他一方面的野心和另一方面的负疚之间的矛盾"可知,作者认为让艺术形象性格特征显著的原因在于形象的性格中有矛盾且获得充分的展现与发展,也就是艺术形象性格中要有“维”;

C.“第二位的各个角色并不需要自己的维"错,根据“第二位的各个角色不仅需要主人公,而且还相互需要,以勾画出他们自己的维”可知,第二位的各个角色也是需要有“维"的;

D.“完全不同于‘圆形人物’相关理论”错,根据“多维令人痴迷"圆形人物指性格有多个侧面并有发展的人物”可知,两者之间在理论上是有相同之处的,都认为主人公要有多重的性格且要有发展;

故选B。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A..“作者连举三种错误认识"错,根据“但是当我问他们一个‘维’到底是什么……他们就会支支吾吾,叨叨一些关于排练的事情,然后溜之大吉”可知,在第一段作者举的并不是错误认识,而是那导演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维”,作者是在二、三段连举了两个错误认识;故选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对于小虹感到的困惑解答,可以用到的本文的理论有:一,主人公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性格矛盾;二,矛盾必须是连贯一致的;三,主人公必须是全体人物中一个最多维的人物,才能将观众的移情集中;四,配角的设置是由中心人物决定的。由此可以做如下分析:

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林黛玉以她谨言慎行的形象初次亮相。她举止得体,言语谨慎,仿佛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令人赞叹不已。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到了第七回,林黛玉的形象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她变得多疑敏感,爱耍小脾气,甚至言语尖酸刻薄,让人瞠目结舌。这种转变并不是人物性格的跳跃,而是林黛玉深层性格中的矛盾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林黛玉天生多疑敏感,爱耍小脾气,这是她性格中的一部分。然而,她寄人篱下,生活在荣府中,不得不时刻小心谨慎,以免触怒他人。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她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时而表现得温婉可人,时而却又显得尖酸刻薄。这种矛盾的性格在小说中呈现得前后连贯且合理,使得林黛玉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

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她内心的无奈和挣扎。

在《红楼梦》中,除了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外,还有许多扁平化的次要人物,如“周瑞家的”等。这些人物虽然不像主人公那样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性格矛盾,但他们的存在却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和衬托,使得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凸显,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性格矛盾错综复杂。这种矛盾的呈现正是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种矛盾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阅读建议:当我们深入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时,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捕捉到主人公性格中那些矛盾而又复杂的地方。正如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她既举止得体、言语谨慎,又多疑敏感、爱耍小脾气;既温婉可人,又常常流露出尖酸刻薄。这种性格上的矛盾,正是构成她复杂性格的重要元素。通过关注主人公性格的前后变化,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其性格的复杂性。此外,主人公的多维性格对于次要人物性格的设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红楼梦》中,“周瑞家的"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都与她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瑞家的”这些第二、第三人物的存在都是因主人公人设需要而存在的。

(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6年,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让成都红遍全国的大街小巷,2021年山东曹县成为了“宇宙中心”,2023年爆火剧《狂飙》掀起“江门”热潮。又有全国网友争先“进淄赶烤”,《繁花》重现上海黄河路的辉煌。没想到,2023年末,又出了一个“尔滨现象”。系统观察“网红城市"诞生以及城市热点事件中城市形象的塑造特征,可以提炼出中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十大原理。

②(一)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时代,大城、小城都有走红的可能。折叠的现实世界,被互联网拉平、被摄像头聚焦、被所有人看见。每个城市拥有公正而平等的机会,被10亿人观赏其景观、了解其文化、传播其形象,点亮网络世界的“高光时刻”。

③(二)“走红"是偶然的,“走红”也是有规律的。一是流量以大众情绪的“靶心"为转移,一是流量的螺旋在复古与新潮之间交织,一是流量容易指数型增长,但也遵循“守恒定律”。流量爆发的时间极为短暂,而且容易指数型增长,但是可持续性不长。换句话说,流量就是人们的注意力,想要连续创造话题,禁锢流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获得流量时,一座城市应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特色,以吸引“灵魂契合"的拥趸。

④(三)城市传播既是流量的博弈,更是一场创意的革命。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传播创意是永恒的流量密码。这就是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创意先导原理。爆红的内容一定是“新”的,新近的人物事件、新奇的表达方式、新鲜的切入视角……无论如何,总要有一些超出人想象的内容,才能在繁杂的网络内容中脱颖而出。在这场城市的创意革命中,两种变量不容忽视:一是在创意的表现形式中,技术的参与越来越强;二是创意的主体与技术同步下沉,从传统机构泛化为全民共创。

⑤(四)流行音乐、短视频、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是城市走红的主要渠道。无论是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还是精心制作的音乐、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只要能击中公众情绪的靶心,都有瞬间爆火的

可能,而作为公众生活载体的城市也会随之被点亮。

⑥(五)城市形象富有亲和力的B面,往往比严肃的A面更受欢迎。城市的“出圈”,离不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的传播策略应深入日常生活的瞬间,让城市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和贴近人心。

⑦(六)很多城市“走红”依赖“网红打卡地”,不过“网红打卡地”的出现不一定能造就“网红城市"。近年来,网红打卡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受到年轻人群体青睐。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城市和景点,因短视频传播成为“打卡点”。新鲜感、分享欲、满足感三者同时被感知,“网红打卡式"的行为越发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但要想让这些游客成为忠实的粉丝并持续关注,城市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和魅力。要成为网红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塑造、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维度。

⑧(七)平台算法和共情传播,干预“网红城市”的塑造进程。用户对于一座陌生城市的印象,往往来自社交媒体上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城市形象的建构,比往常任何时刻都依赖于平台的建构与传播。如今,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平权"属性,传播的内容更具短平快、碎片化和社交属性。平台算法的赋权推动了原本“边缘化”、平时不太受关注的小城市走到“台前"。

⑨(八)不管好评差评,城市的“走红”往往从地方政府回应关切开始。以真诚的态度面对问题,精准快速寻求解决之道,才能获得各方的信任和支持。过去,城市对于恶评的反应是消极的、逃避的、畏惧的。一些城市“走红"后因害怕差评而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措施,例如遮掩问题、限制游客等。响应效率、对城市文化的运用、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这是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城市传播的“三大抓手”。旅游胜地和宜居之城的内在逻辑有所相通,市民满意的城市必然吸引游客,而游客满意的城市必然符合市民对居住的需求。需要地方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携手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治理水平。

⑩(九)地方政府系统的行动,在一定情况下能放大城市传播的流量。地方政府系统的行动,包括前期因地制宜设计“城市IP”,流量来临后的情感治理,让市民参与进来的“醋味叙事”,以及市场监督管理的托底,这些是城市传播的流量放大镜。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城市当做品牌来运作,为城市传播的流量提供更多的话题和内容。

(十)_________________。随着“网红效应"递减,流量必然会“过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承接住“高流量”,放大其“长尾效应”,并变现为城市文旅产业长期发展的“高留量”,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除了文化软实力之外,天然的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是为游客服务的基础,这也将影响流量长尾效应的持续释放。

(摘编自《南方周末》《“社交红利”时期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趋势报告》一文)

3.根据上文第段内容,请准确填写横线上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4.班会课上,同学们热议所在城市创建“网红城市"问题,各抒己见,其中不存在逻辑谬误的是()

A.只有大家一道努力,才能创设宜居宜游的城市,只有成了宜居宜游的城市,才有成为网红的条件。

B.各地都已经掀起了打造网红城市的热潮,因此我们自然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而动,岂能落后于人?

C.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观念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一个好的城市或者乡村何愁没有人来看呢?

D.我认为不宜创建什么网红城市,社会学专家们已经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纷纷发表反对意见了。

5.下面结论无法根据上文内容推断得出的一项是()

A.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里,一些地方很难有机会为人所知,更不要说走红了。

B.城市形象的宣传策略,可以选择由“阳春白雪”逐渐转移到“下里巴人"。

C.满足各地游客旅游需求的城市当然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发展需求。

D.城市传播的流量有赖于互联网算法和平台,同样也仰赖地方政府的行动。

6.根据下面表格中案例的主要信息,填写可以佐证“中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十大原理”中某原理的序号;并拟写一个案例为序号(五)揭示的原理提供证据支撑。

案例序号

西安“摔碗酒"纯粹、热情,一股侠客气息扑面而来;潮汕“英歌舞”奔放、原始,节庆的欢腾热闹尽显其中;天津跳水大爷豁达乐观,蓬勃的生命气息浸染屏幕前的观众。()

河南卫视水下拍摄26小时让“洛神舞"再现,使观众受到古典文化肃穆美的震撼;并运用5G+AR技术再现《唐宫夜宴》。()

(五)

7.从“成都”到“淄博"再到“尔滨”,各个有年代感的城市在网络时代火起来了。它们成为网红城市的一个原因是拥有一些网红打卡地。如果《红楼梦》里的“金陵"城也要过一把“网红城市”的瘾,你会选择小说中哪一个地方做“网红打卡地"呢?请为你选择的这个“网红打卡地”写一段100字以内的宣传推广词。

【答案】3.流量是把双刃剑,“长尾"比“长红”更有价值。4.A5.C

6.①.(二)(三)②.案例:四川理塘县推出的形象大使丁真,淳朴健康阳光纯真男孩形象令人对陌生的理塘产生亲切感。

7.示例:金陵城的大观园是一座能够全方位满足你游观和文化需求的园林。亭台楼阁,山石花木,往前迈出的每一步都需要下定决心告别前一步的美景,怡红院、潇湘馆里流传的木石传说令你心驰神往。“大观园”,人间的“幻境”。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根据后句“随着‘网红效应’递减,流量必然会‘过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承接住‘高流量’,放大其‘长尾效应’,并变现为城市文旅产业长期发展的‘高留量’,一直是讨论的焦点"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流量的双重影响,也就是有利也有弊,“长尾效应”更有价值,故补写内容为“流量是把双刃剑,‘长尾’比‘长红’更有价值"。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因此我们自然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而动,岂能落后于人”错,根据“要成为网红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塑造、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维度"可知,打造网红城市是需要条件的,这种跟风显然缺乏逻辑。

C.“所以一个好的城市或者乡村何愁没有人来看呢”错,根据“流行音乐、短视频、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是城市走红的主要渠道。无论是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还是精心制作的音乐、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只要能击中公众情绪的靶心,都有瞬间爆火的可能,而作为公众生活载体的城市也会随之被点亮"可知,一个好的城市或者乡村也需要采用科技手段主动推销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显然不容易使好的城市或者乡村为人所知。

D.“我认为不宜创建什么网红城市,社会学专家们已经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纷纷发表反对意见了”错,“我认为不宜创建什么网红城市"的说法,只是附和社会学专家们反对创建网红城市的看法,并不能成为我反对的理由。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满足各地游客旅游需求的城市当然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发展需求”中“当然"错,说法太绝对,根据“旅游胜地和宜居之城的内在逻辑有所相通,市民满意的城市必然吸引游客,而游客满意的城市必然符合市民对居住的需求”分析,选项的说法在逻辑上不相通,满足各地游客旅游需求的城市不一定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纯粹、热情的西安“摔碗酒"给观众一种侠客气息,奔放、原始的潮汕“英歌舞”尽显节庆欢腾,豁达乐观天津跳水大爷蓬勃的生命气息浸染的观众,这些都是以大众情绪的“靶心"为转移,在复古与新潮之间交织,故合乎文中(二)的内容。

河南卫视水下拍摄26小时让“洛神舞”,并运用5G+AR技术再现《唐宫夜宴》的做法,表明城市传播要有创意,水下拍摄“洛神舞"是有创意的表现形式,5G+AR技术的参与越来越强,创意的主体与技术同步下沉,爆红的内容何原因贵在“新”,故合乎文中(三)的内容。

结合“城市的‘出圈’,离不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的传播策略应深入日常生活的瞬间,让城市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和贴近人心"分析,案例应举日常生活中富有亲和力的人,带动当地旅游的发展。比如,考生可以举四川理塘县推出的形象大使丁真,淳朴健康阳光纯真男孩形象令人对陌生的理塘产生亲切感。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意拟写宣传推广词的能力。

考生可以选择《红楼梦》里金陵城的大观园作为“网红打卡地”。结合“成为网红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塑造、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维度"分析,大观园里有亭台楼阁,山石花木,一步一景,能够满足游客旅游观光;怡红院、潇湘馆里流传的木石传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推宣传广稿抓住大观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写。

(一)(17分)

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年10月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

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_____________,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3.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B.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4.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5.《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A.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B.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D.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6.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7.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答案】3.D4.B

5.C6.示例:①鲁迅信中表达了编导及演员表演难以准确把握原著旨意的担忧;②提供书信促使与会者进一步研读原著,聚焦鲁迅的担忧研讨改编得失,结合观影体验有理有据地发表看法,使研讨更深入。

7.示例:①我赞同社员丁的看法,编导巧用解说词诠释了原著国民性批判这一命题;②阿Q其实代表了一个群体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贯穿了民族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③这段解说词帮助观众理解原著创作旨意,引发观众的深思和回味。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错,依据“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以及电影中增添的“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等情节,可知摘引部分的“阿Q被赵太爷打耳光”这一情节,没有体现“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依据后文几个社员发表看法所提到的“保留了原著精髓”“尊重了原著,减少了‘误读’"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结尾的解说"等内容,可知主持人的话,涉及到电影《阿Q正传》的某种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前文影评中提到的“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所以B应该是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的目的,依据鲁迅的原话“我之作此篇,

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可知,“滑稽或哀怜”是作者采取的艺术手段,以达到对国民性的批判的目的,而“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正好符合“滑稽或哀怜”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深刻的批判性主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书信内容:鲁迅书信是对编剧(或编导)表明担忧,担心编导及演员表演难以准确把握原著旨意,不能真正展示创作的意图和主旨。

对影评的作用:有了鲁迅本人书信原文,以及鲁迅本人的顾虑,能够促使与会者(或电影创作者、参与者)进一步研读原著,聚焦于鲁迅的担忧,着力寻求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平衡。

对发言摘要的作用:文学社社员观看电影《阿Q正传》后交流研讨,要根据真实的观影体验,也要结合鲁迅本人的意见和看法,这样就使得交流有理有据,也能使研讨更加深入。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主要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对社员丁的看法出明确的表态,赞同或不赞同。

如果认同,就进一步分析社员丁提到的解说词的内容:阿Q没有“断子绝孙”,其实就是阿Q代表了一个群体形象,他不属于一时一地,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贯穿了民族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

最后,指出解说词起到的效果,这段解说词是编导的巧妙之处,借解说词诠释了原著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帮助观众理解原著创作旨意,引发观众的深思和回味。

现代文2

(建议用时:16分钟满分:16分)

(二)(16分)阅读《红楼梦》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选)

①黛玉上了轿,进了城。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轿子又走了一箭之远便歇了,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

②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说:“请姑娘们。”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

③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黛玉一一答应。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节选)

⑤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辗转找到周瑞家的,周瑞家的领了他们去找王熙凤。

⑥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小丫头们倒了茶来,吃了。就在等待时,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①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啥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⑦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个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点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着板儿下炕。至堂屋中间,周瑞家的又和他咕唧了一会子,方蹭到这边屋内。只见门外铜钩上悬着大红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条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的靠背和一个引枕,铺着金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银唾盒。那凤姐家常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⑧凤姐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时,只见周瑞家

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

【注释】①打罗筛面:指古代农村用一种名为“风罗”的器具加工面粉。

8.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妙处。

9.第⑦段“衣裙窸窣"四字蕴含丰富的信息,请加以分析。

10.同样是外貌描写,但第②段对三姐妹的描写侧重长相,第③段对凤姐的描写侧重衣着,请对此加以评析。

11.请说说选文中还有哪些同中有异的地方(写出两处即可)。

示例:同样是第一次进贾府,黛玉进贾府畅行无阻,刘姥姥进贾府婢膝求人,左等右等。

【答案】8.将钟声与打罗筛面的声音联系起来,用身边的事物来认识陌生事物,符合刘姥姥的身份特征。

9.衣裙窸窣意味着人很多,可见凤姐的跟班很多,体现凤姐在贾府地位显赫。衣裙窸窣又意味着很安静,表明大家在凤姐面前不敢作声,体现出凤姐的威严。

10.答案示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三姐妹衣着寻常、相同,不足以引起注意,因此只能从长相上认识三姐妹。二是因为凤姐衣着奢华,非常引人瞩目。三是这两段描写采用的是黛玉的视角,黛玉和三姐妹是同龄人,对同龄人的相貌会有更多的关注。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既展现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也折射了观察者的心理,安排巧妙不露痕迹。

11.答案示例:①林黛玉所见到贾府以冷静、旁观描写为主,刘姥姥见到的贾府的描写中夹杂着很多心理感受描写。②凤姐接待林黛玉与接待刘姥姥的态度迥异。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划线句子是“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咯当咯当的响声"和后面“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分析,刘姥姥是乡下农妇,当她听到陌生的钟声时,自然把这没见过的东西发出的声音,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打罗筛面发出的声音。所以,此处将钟声与打罗筛面的声音联系起来,用身边的事物来认识陌生事物,符合刘姥姥的身份特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蕴含的丰富内容的能力。

“窸窣”是,拟声词,用于形容轻微细碎之声。此处说“衣裙窸窣”,是说妇人们走路时衣裙因摩擦所发

出的细微声响。结合“约有一二十个妇人”分析,“衣裙窸窣"意味着人很多,也就是凤姐的跟班很多,显示了凤姐在贾府地位显赫;同时,“衣裙窸窣”运用反衬手法,以声衬静,用衣裙发出的细微声响反衬这里很安静,大家在凤姐面前不敢作声,体现出凤姐的威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同样是人物的外貌描写,但是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当然其原因不同。

第②段对三姐妹的描写侧重长相。文中说“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可见,三姐妹装束相同,衣着上没有特色,不足以引起注意。但是三姐妹长相上却各有特点,如“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再者,此处三姐妹的描写视角在黛玉这里,黛玉和三姐妹是同龄人,对同龄人的相貌会有更多的关注。所以,作者侧重对三姐妹长相上的描写。

第③段对凤姐的描写侧重衣着。文中先说“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然后细描凤姐的穿戴——“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一番衣着描写,尽显凤姐衣着奢华,太引人瞩目了。黛玉与凤姐不是同龄人,自然不太观注凤姐的长相。所以,最后才对凤姐进行外貌描写。

这两段描写采用的是黛玉的视角,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既展现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也折射了观察者的心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和手法象的能力。

由“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轿子又走了一箭之远便歇了,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可见,林黛玉所见到贾府以冷静、旁观描写为主;由“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啥用处呢’"可见,刘姥姥见到的贾府的描写中夹杂着很多心理感受描写。

由“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可见,凤姐对黛玉异常热情;由“凤姐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可见,凤姐对刘姥姥外热里不热。所以,凤姐接待林黛玉与接待刘姥姥的态度迥异。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绝响

杜卫东

①画舫行至湖中。水面,清波荡漾;舱内,酒断肠愁。

②此刻,站在你身旁的是一位头戴乌纱、身着锦袍的黑脸汉子:钱谦益,你的夫君,南明政权礼部尚书。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前,下诏宣他进京任礼部侍郎,刚要启程,城破。崇祯击鼓呼唤百官,竟无一人至。

③你双手持杯,走到船头,深情望着丈夫,话未出口泪已流:“尚书公,金陵城破已无悬念。既然公无一兵一卒可供驱使,后事就无需再议。今日,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保全大节,如是所愿!"

④钱谦益不敢与你对视,目光投向水面:“如是,水冷……”水冷,如寒霜骤降,瞬间将你冰冻。

⑤柳如是,人如名字般妩媚,“秦淮八艳"之首。你曾飞蛾扑火般找到他,他的见识如箭穿云,他的才华如花绽放。谁承想,你仰慕的男神瞬间如泥塑般坍塌。

⑥你一声冷笑,默默将杯中酒洒入湖中。一抬手,将空杯掷于脚下,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

⑦你的生命是场放逐。十岁的你因家贫路绝被卖入青楼。所幸,接住你的是江南名妓徐佛,她教你弹琴,听高山之音;与你读诗,赴李杜之约,并主动为你脱籍赎身。从此,你寄身于松江,乘画舫、逐长川,半部《诗经》引火,三卷《汉书》烹茶,来往于名士之间,唱和在雅士宴中。

⑧你无视传统礼俗,脱籍后一直为自己留心佳婿。你不在乎年龄和相貌,只看对方的才识与学养,憧憬着有一佳木能让自己筑巢而鸣。崇祯十四年的一天,你青巾束发,淡妆素容,着一袭书生布袍,主动去拜访江南名士钱谦益。后堂读书的钱谦益读到“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的名帖,寻你至泊舟的湖畔,拱手施礼。从此,你是他的彼岸,他是你的归舟。

⑨那日,你被钱谦益救起,心如枯槁。

⑩细雨蒙蒙中,丈夫锦衣纱帽,率南明一众亡国之臣开城乞降,匍在地的丑态让你无地自容。当他顾影惭形,前往京城效命新朝时,你甚至不愿望一眼他的背影。

后来,你原谅了他——人的纯洁,不是一尘不染,而是洞穿世事后的从容。

你不会忘记,钱谦益敬重你,以正妻之礼迎娶你的情景。你知道,你的婚姻不被世俗祝福,你的行为不为礼法接纳。他却为你戴上凤冠霞帔,许你十里红妆。

你不会忘记,为迎娶你,钱谦益建起绛云楼,它是你们的雅居之处,更是读书之所。你和他身处一室,各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沧海日、峨眉雪,洞庭明月照武夷;少陵诗、左传文,司马直笔屈子梦。

在你的鼓励下,归隐山林的钱谦益再复出奔走,以图挽救濒临灭亡的大明;你不辞劳苦地替夫君招待八方来客,积蓄抗清救国力量。就是这时候,你结识了前来拜钱谦益为师的郑成功——好一个玉树临风的英俊后生。当你得知郑成功率领的水师急需军费,便和钱谦益商量,变卖了房田、古籍、字画和金石,

筹措到一笔钱,别夫辞子,亲自去送给海上的抗清义军。

这天,你患病卧床,忽然丫鬟来报,说清兵持刀而入,要将钱谦益锁往南京。作为大明降臣被清廷抓捕,肯定与反清复明的事情有关,这在当时是灭门大罪。以钱谦益的老弱之身,如同去渡一条风急浪险的河,必死无疑。

祸出不测,你不会让他独自承受。于是你抓住夫君的手:“先生勿慌,如是决意从夫赴难。若不能救先生于酷吏之手,宁愿上书代死;代死不成,必从夫去。"

面对命运的揉搓,你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在名门淑媛眼中,你无疑是一个“乱理法、伤风俗”的青楼歌妓。你不加夫姓,读到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给自己改名柳如是;你身着青衣,自寻佳婿的行为,被闺中女子所不齿;你儒士装扮,与文人雅士唱和诗文,为习俗所不容;你能书擅画,风度翩然,士人学子不但认同了你的特立独行,还以结识你为荣耀,并接纳你进入他们的朋友圈。

反清复明的事业曾几度高潮迭起,终因各自为政、骄傲轻敌等原因未能成事;后来,最重要的反清力量郑成功兵败南海,北伐大业功亏一篑。钱谦益闻讯,顿足捶胸,绝望之余回归老宅,聊度残年。康熙三年,钱谦益在愧悔中去世。

故国无存夫不在。痛心于国破家亡的你,肉体可以安放,灵魂何以皈依?

你决意赴死。金陵陷落前,你跳湖殉夫;钱谦益被锁南京,你随夫赴难,誓言替夫亡命;这次,你不愿苟活于世,以一死取义成仁。你一生三次一心向死,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感泣不能自已”,耗时十年作《柳如是别传》,盛赞你“集侠气、才气和骨气三者合一"。

你挥笔在墙上写下遗嘱:“大好河山,无我葬土,我死之后,悬棺而葬。”而后,你用早已备好的三尺白绫,为生命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时年四十六岁。

你是一声绝响,划过漫漫长夜,如流星赶月,不负年华。

(有删改)

8.开篇由“你"引出故事后才出现人物名字,从构思角度对此作赏析。

9.简析⑦⑧两段运用插叙的用意。

10.赏析第段排比句式的语言表现力。

11.结合作品中柳如是的三处话语,对陈寅恪的盛赞作评析。

【答案】8.开篇在叙述“你”与钱谦益相约殉国、钱临阵犹豫及“你"决绝跳湖后才出现人物全名,引发阅读者猜想,引领读者跟着“你”身临抗清复明的历史现场,与柳如是一起感受命运的起伏。

9.第⑦⑧段补充柳如是幼年身陷风尘到脱籍赎身、博学多才,再到主动追求钱谦益传奇经历,便于读者

理解柳的失望及后文俩人关系发展及命运走向。

10.第段从多个角度铺叙了柳如是对命运的抗争:自改姓名,自寻佳婿,儒士装扮,博学多艺,喜与文人学士交往,刻画出一个不惧礼俗、活出自己的女性形象,排比句增强了柳如是形象的感染力。

11.①第一处话语表明了柳如是随夫殉国的骨气,第二处展现她“决意从夫赴难"的侠女风范,第三处留嘱“悬棺而葬”突显她精忠报国的国士情怀;②三处话语观点鲜明且用语雅致,呈现出“柳儒士"博学好古的才气,“侠气、才气和骨气合一”精准地概括了柳如是的才华与风骨。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构思的能力。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开篇并没有直接出现人物的名字,“尚书公,金陵城破已无悬念。既然公无一兵一卒可供驱使,后事就无需再议。今日,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保全大节,如是所愿"而是先描写了“你”与钱谦益相约殉国的场景,但钱谦益“不敢与你对视”,于是“你”“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这样的叙述,使“你”的形象深入读者内心,引发阅读者的猜想,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情,并引领读者跟着“你"身临抗清复明的历史现场,与柳如是一起感受命运的起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

第⑦⑧两段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法,第⑦段,“十岁的你因家贫路绝被卖入青楼。所幸,接住你的是江南名妓徐佛,她教你弹琴,听高山之音;与你读诗,赴李杜之约,并主动为你脱籍赎身……”补充柳如是幼年身陷风尘到脱籍赎身、博学多才的人生经历;第⑧段,“崇祯十四年的一天,你青巾束发,淡妆素容,着一袭书生布袍,主动去拜访江南名士钱谦益”,介绍了柳如是主动追求钱谦益的不凡人生;这两段插叙,便于读者理解柳如是的失望及后文俩人关系发展及命运走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铺叙了柳如是对命运的抗争:“你不加夫姓,读到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给自己改名柳如是”——自改姓名;“你身着青衣,自寻佳婿的行为——"自寻佳婿;“你儒士装扮,与文人雅士唱和诗文,为习俗所不容”——儒士装扮;“你能书擅画,风度翩然,士人学子不但认同了你的特立独行,还以结识你为荣耀,并接纳你进入他们的朋友圈"——博学多艺,喜与文人学士交往。以颇具感染力的排比形式展现了柳如是独特而有魅力的形象,柳如是不惧礼俗、活出自己,相当有感染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第一处,“尚书公,金陵城破已无悬念。既然公无一兵一卒可供驱使,后事就无需再议。今日,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保全大节,如是所愿!”,柳如是在城破国亡之际,欲随夫殉国,表明了她的铮铮之骨。

第二处,“先生勿慌,如是决意从夫赴难。若不能救先生于酷吏之手,宁愿上书代死;代死不成,必从夫去”,钱谦益被清廷抓捕,柳如是“决意从夫赴难”,颇有侠女风范。

第三处,“大好河山,无我葬土,我死之后,悬棺而葬”,“悬棺而葬”的遗嘱突显她精忠报国的国士情怀。

柳如是一生三次一心向死,国学大师陈寅恪由衷盛赞其“集侠气、才气和骨气三者合一”,观点鲜明,语言雅致,精准地概括了柳如是的才华与风骨。

(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群山的时间

①在西开河的源头,我聆听到群山的苍郁嗡鸣。

②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绿意沿529国道七拐八弯地喷射。燕子河、杨家河、老湾、蔡販、后湾、老湾塘、野岭,以及抱儿山茶原产地,诸多蓝地白字的地名招牌在车窗外热烘烘急泻。红黄绿翠白紫,紫白翠绿黄红,一路堆积,彼此交错,仿佛人间的兴衰更替。河柳、枫杨、银杏、水杉、马尾松,各类知名和不知名的青褐灌木,柔叶纷披掩映纠缠,像层层起伏、古老绵延的水绸,波浪般涌来,蓬发出万物奇异的勃勃之力。白墙红瓦的农家院落,墙角偶露的亮红桃李缀在枝头,风吹过,摇晃出一种行将坠落的危险之美。绵绵密密的白亮溪流如针脚扎在群山之中,显得如此荒芜和繁华,或许它将见证此行的际遇。

③沿河而上,铺设不久的狭窄卵石小径,夹道的灌木林晃幻着沉郁。视线里全是望不到顶的幽蓝幕布。山。山。山。树。树。树。树。无边群山中诞生的树木之神,拥有庞阔而寂寥的绿叶家族。树木生长,我几乎可以看见它内部的速度,在靠阳的一面迅疾,在靠阴的一面缓慢。阳面绿光摇曳,炫示、夸张、甜蜜、奔放,树木皆层次丰富,像静矗着的浓艳的彩色壁画——无声奔突的壁画又是活的,里面有微漾的火影溶解,不由分说地,汇入泠泠山溪和人的呼吸……背阴之处让人体会到暗黑滋味——似乎不是那么浓烈的探险,但那阴郁的沧桑仍在幽光交织的林蔓间出没……满山乱石横陈,全被山林掩映,遮不住的高峰巨石,如时间的大手耸立在森森林木间,其雄健之姿和藤柯灌木的阴柔之态互相映衬——时间是动静错杂的绚烂,如泉水幽鸣,苍老和新艳奇妙地共生一处,然而,从泥土深处汲取力量的堆云花朵业已凋谢……

④一些岩石山壁,渗透了不绝如缕、叮叮经年的泉水和泉声,生出的苔藓卑微纤小,几乎无人注意。苔藓密密麻麻,纷披如石头的衣衫,毛茸茸的,在树影婆娑的底层,沉静,淡然。你根本无法计数它们的年龄,一年年,它们聆听着流瀑的诵经之声。

⑤山顶飞瀑如百年积雪忽泻,至潭面又顿然凝固。仿佛探下身子的一条磅礴雪龙,瞬间,又被施予了定身之术。

⑥整个十里溪,如此踊跃的飞瀑难以计数,金蟾瀑、石板溪、玉龙登天泽、青蛇泽、蝙蝠瀑、龙井潭,激水泪流,似乎是书艺的辩证法移植此地——从王羲之到张旭,从柳公权到米芾,其书风均能在瀑布中予以印证:疏密、俯仰、迎让、向背、呼应、参差、疾徐、轻重、欹正……山势用极度简洁又抽象的线条,组合、传达一种深刻和有趣恣肆烂漫、欹侧生姿。臻于自然乃技法消散,文章至妙乃技法消散。技法至高

乃无法,随心随性随意,遂山水合一,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师从山水自然,或许才能抵达与世界言和的境地。

⑦蹲下身子,又是一大匹落差近百米的白瀑迎候我们,阳光褐红澎湃如金汁璨璨敷于深潭,泛起层层古老而生动的波光。捧掬潭中水,清凉,甘甜。

⑧捕捉不到边际的蓝天底下,是荒寂得只剩浓绿堆叠、黛铁般发黑的绵延群山。蓝。黑。简单粗暴。这时候,一只鹰,像一朵孤零、浓郁的暮云,慢慢地,从绿黑群山背后翻了上来。蓝天之下,绿黑群山之上,这朵暮云般的王者,在巡行疆域。

⑨自然壮且美,但是相对人的生存而言,自然又是如此酷与烈。

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

过来还过去,此路不知迷。

(唐·孟迟《徐波渡》)

⑩南北过渡地貌的中国群山,发育出阔美的十里溪,一路奔流至河口集,左纳莲花河,形成西淠河,进入响洪甸水库库区,后与东淠河汇合,在正阳关注入淮河。东西淠河之汤汤大水,使淮河亦蓬勃绵长,两岸沃野百里。淮河界分中国南北,淮河以北,亦是皖地之北。《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夕光粼粼中,我曾路过六安虎头潭西淠河大桥,见落日苍黄如怀孕的大地溢血,皖北风物有雕版印刷的粗粝,也有茫茫平原一望无际的枯索、寂然。

连绵汹涌的群山皱褶中,这条隐秘古溪,日日被暮霭缓沉入古老、松散的静谧。又日日被新发的松烟和藤萝从清晨挽救。岁月的美囚禁了它,使它与尘世彻底隔绝。我略有担心,在傻傻的原始性被毁灭后,为美而生的它将如何继续存在,成为无限的少数人刻意维修的幽径吗?

在万物归于内心的一瞬,我突然想去古凉州,看无人大地,看风的另一种歌颂。在诗人古马的一本书里——在一碗灯火里啼哭的黎明,白云飞远,马匹走过……看看这一切留下的,未必都是永恒。

在时间的对话里,我是喜欢更呆、更内心、更散漫的——十里溪声……

(选自《散文》2020年9月,有删改)

8.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喷射”的精妙之处。

9.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妙处。

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8.“喷射"一词化静为动或化虚为实/比拟。写出了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的绿意喷涌而出、

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震撼。

9.示例:第②段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灌木的柔叶比作水绸、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树茂密、层层起伏、绵延宽广的特点。运用多种色彩,如青褐的灌木、白墙红瓦、亮红的桃李、白亮的溪流,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山景图,具有画面感。“纠缠、涌来”等词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大别山山景图。

或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以。情感,表达对山中美景的赞美或热爱。

10.示例:第⑩段介绍了十里溪的发源和流域发展,点明这条古溪的在中国南北分界上重要的地位。承接上文南方中国山水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特点。也引出下文这条隐秘古溪与尘世彻底隔绝之美的思考,以及对隐秘古溪的原始性被毁灭的担心。

11.本文描绘了十里溪群山(或大别山)生机盎然的景色,让人感受到自然原始状态的壮美与酷烈,感悟到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的境界(或师从山水自然,或许才能抵达与世界言和的境地)。同时也表达了群山、溪流原始性被破坏后,自然之美无法继续存在的忧虑,这对当下的社会有着警示意义。我们应该保护山水的自然原始之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此题先要理解此词的语境义,再分析其艺术手法,最后明确其在内容和思想情感上的效果。

结合“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绿意沿529国道七拐八弯地喷射。"可知,“喷射”一词的意思是“液体、气体或成颗粒状的固体受到压力而喷出”,在此处写初夏的绿意喷涌而出;

在艺术手法上,化静为动或化虚为实(比拟),把抽象的绿意写成像液体一样的东西,涌动,膨胀,此词化抽象为具体,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内容上写出了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的绿意喷涌而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震撼,语句很有冲击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此题找出所选景物,分析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在手法上可从修辞手法、色彩运用、表现手法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结合“河柳、枫杨、银杏、水杉、马尾松,各类知名和不知名的青褐灌木,柔叶纷披掩映纠缠,像层层起伏、古老绵延的水绸,波浪般涌来”可知,各种灌木的柔叶比作水绸、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树茂密、层层起伏、绵延宽广的特点,对叶子特征进行了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结合“白墙红瓦的农家院落,墙角偶露的亮红桃李缀在枝头"可知,青褐的灌木、白墙红瓦、亮红的桃李,色彩多样,红白相见,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山景图,绘形绘色,具有画面感。

结合“柔叶纷披掩映纠缠,……,波浪般涌来”可知,此句运用“纠缠、涌来"等词化静为动,描绘出生机盎然的大别山山景图,表达对山中美景的赞美或热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南北过渡地貌的中国群山,发育出阔美的十里溪”“一路奔流至河口集,左纳莲花河,形成西淠河,进入响洪甸水库库区,后与东淠河汇合,在正阳关注入淮河。"可知,此段先介绍了十里溪的发源和流域发展;“淮河界分中国南北,淮河以北,亦是皖地之北。《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点明这条古溪的在中国南北分界上重要的地位,《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

结合前文“整个十里溪,如此踊跃的飞瀑难以计数……"阳光褐红澎湃如金汁璨璨敷于深潭,泛起层层古老而生动的波光。捧掬潭中水,清凉,甘甜。”可知,此段的“《徐波渡》是南方中国迷离摇荡、山水清嘉的写照……"承接上文南方中国清澈的特点。

结合下文“连绵汹涌的群山皱褶中,这条隐秘古溪,日日被暮霭缓沉入古老、松散的静谧”“我略有担心,在傻傻的原始性被毁灭后,为美而生的它将如何继续存在,成为无限的少数人刻意维修的幽径吗?"可知,此段“中国迷离摇荡”一句,也引出下文这条隐秘古溪与尘世彻底隔绝之美的思考,以及对隐秘古溪的原始性被毁灭的担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此题要抓住文本所描述的对象,分析其特点,最后把握作者的倾向性和寄寓的情感态度。

结合“暮春初夏,莽莽大别山内部,绿意沿529国道七拐八弯地喷射。"河柳、枫杨、银杏、水杉、马尾松,各类知名和不知名的青褐灌木,柔叶纷披掩映纠缠,像层层起伏、古老绵延的水绸,波浪般涌来”“树木生长,我几乎可以看见它内部的速度,在靠阳的一面迅疾,在靠阴的一面缓慢。"一些岩石山壁,渗透了不绝如缕、叮叮经年的泉水和泉声,生出的苔藓卑微纤小,几乎无人注意。苔藓密密麻麻,纷披如石头的衣衫”“整个十里溪,如此踊跃的飞瀑难以计数"技法至高乃无法,随心随性随意,遂山水合一,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师从山水自然,或许才能抵达与世界言和的境地。”“自然壮且美,但是相对人的生存而言,自然又是如此酷与烈。"可知,文本选取了各种灌木的叶子、树木、高山、溪流,突出它们生机盎然的特点,让人感受到自然原始状态的壮美与酷烈,感悟到天人合一、天地合一、思行合一的境界。

结合“连绵汹涌的群山皱褶中,这条隐秘古溪,日日被暮霭缓沉入古老、松散的静谧。”“岁月的美囚禁了它,使它与尘世彻底隔绝。我略有担心,在傻傻的原始性被毁灭后,为美而生的它将如何继续存在,成为无限的少数人刻意维修的幽径吗?"可知,作者也饱含群山、溪流原始性被破坏后,自然之美无法继续存在的忧虑,这对当下的社会有着警示意义,我们应该保护山水的自然原始之美,自然,人类自我的本真,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美和心灵的寄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上海专用)

(建议用时:16分钟满分:16分)

(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物维

①“维”是关于人物的一个最不被理解的概念。我当演员时,导演会坚持要我们表现“圆形的、三维的人物①"。对此我完全赞成,但是当我问他们一个“维”到底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维",且不说三个“维”时,他们就会支支吾吾,叨叨一些关于排练的事情,然后溜之大吉。

②几年以前,有一个制片人跟我大侃,说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个“三维"主人公,他的原话是这样:“杰西刚从监狱出来,但是他在号子里蹲着的时候,曾经潜心钻研金融和投资,所以他是一个股票、公债和证券专家。他还会跳霹雳舞,还获得过空手道黑腰带,还会用萨克斯管吹奏漂亮的爵士乐。”他的“杰西"就像电脑的桌面一样平板——一大堆特征愣塞到一个名字之下。用一些怪僻来装点主人公,并不能展示其性格真相并吸引观众移情,相反,怪诞不经的癖好可能会将他的内心关闭,令我们敬而远之。

③一条最受人欢迎的学术教条争辩说,优秀人物都必须以一个显著特征作为标志,麦克白的野心因此被频频引述。这个观点声称,妄自尊大的野心使麦克白变得伟大。这个理论大错而特错了。如果麦克白仅仅具有野心,那么这出戏就唱不成了。他就可以轻易地打败英国人,统治苏格兰。麦克白是一个性格获得了充分的展现与发展的人物,其精彩表现在他一方面的野心和另一方面的负疚之间的矛盾。他的激情、他的复杂性和他的诗歌正是来源于这一深刻的内心矛盾。

④维是指矛盾:无论是在深层性格之内(负疚沉重的野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