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1页
武昌区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2页
武昌区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3页
武昌区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4页
武昌区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昌区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异声。一曰手箸留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讓”,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4.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

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

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5.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

材料二:24年2月2日,小年之际,庆云县邀请外国留学生体验庆云过大年活动,留学生体验穿汉服、乘马车等活动,感受浓浓年味和当地节日文化特色。外国友人穿上汉服,学习揖礼,体验传统之美。

阐释二:

(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昭关①

冯至

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①身体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

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条鱼似的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

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鸱枭间或发出两三声啼叫。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

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烧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声唱起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样凄凉,传到子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蜮。随后歌声转为悲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

惟魂是索些!

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草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再也不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巫师以最低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唯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

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绠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兵士。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用民夫,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乎要丧掉性命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而脱得又这样迅速!

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

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④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途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白了这么许多。

(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

文本二: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节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后记)

【注】①伍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投奔吴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

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

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落、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7.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

B.第②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这里运用夸张手法,是伍子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

C.第③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

D.第④处一池死水与第①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

8.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9.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军朝城,段凝军临河。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于魏,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三年夏,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署,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可谓有志矣!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10.材料一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得一郓州A不能守B而弃之C虽欲指D河为界E谁为F陛下守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见亲信"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崇韬素廉”与“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C.“艰难逸豫"与“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官传序》中的“逸豫"含义相同。

D.“当崇韬用事”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用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面临梁计划对唐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之际,庄宗采纳了郭崇韬建议,从郓州长驱直入,最后取得了胜利。

B.郭崇韬在洛阳开始接受各方贿赂,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

C.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就派人征求郭崇韬意见,郭崇韬劝谏君王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

D.郭崇韬以郭子仪后人自居,在伐蜀经过郭子仪墓地时下马祭拜,听说这件事的人虽感可笑但都敬其有大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

②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郭崇韬“有大略"的具体表现。

(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①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②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③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④。

【注】①钞,官府收到租后发给的凭据。②文书,官府催租的文件;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③悭囊,钱罐。④草鞋费,从前公差敲榨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农人缴了租税后得到完税的凭据,照理本应该暂时安生,但是里正受官府指派又来催租。

B.第四句写里正催收理由是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妙在使用直接引语且带有语气,生动形象。

C.第五、六句中“大如拳"言钱罐小,“三百钱”言存钱少。农人忍痛“扑破”,其间透着无奈。

D.第七、八句表面上是农人对里正的客套之语,实际上声声含泪,蕴含着农人的辛酸和苦楚。

16.关于第三句的主语,有人理解为里正,有人理解为农人。你作何理解?请表明观点并分析。

17.(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用秦国前盛后衰进行对比,“___”一句表明秦国统治八州征服六国,“___"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

(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可借用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___,___”这两句话。

(3)小明在整理古代诗歌笔记时发现,古人常在诗歌中使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写出运用“铁马"这一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要愉快地谈论植物,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

A,还没有学会运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生命诞生之初,很多人都以为,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演化论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①通过研究选择了一动不动的生命,②使生物学家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③这类生命的能量获取效率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快。④一棵高深莫测的大树,⑤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⑥枝干高高地举向天空。⑦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能接受到实实在在的阳光,⑧每一条根系都能吸收到真真正正的养分。⑨虽然大树不会移动,⑩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B,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一棵大榕树的投影面积常常可以达到上万平方米,它占据的生存空间能达到几十万立方米。无数会跑会跳的小动物会以大榕树为家,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榕树的怀抱。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当它们放弃运动、把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成了环境本身。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磁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四周饱满,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一忍,歇一歇,走两小趟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20.下列句子中的“饱满"和“四周饱满”中的“饱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目前订单饱满,今年的新增订单和现有的未发货订单相比去年同期都有一定增长。

B.他们肆无忌惮,贪污公款,挥霍资财,以饱满自己无底洞似的欲望。

C.春天时,茶芽细嫩饱满,堪比紫笋茶,可是由于数量少,只能采摘以闻茶香。

D.举办本次文艺演出,可以激励广大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用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

②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5年5月,那是抗战胜利的黎明前一段黑暗的日子。诗人戴望舒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今天,你读了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D

4.B

5.阐释一:“腰恒折"、“手尽叉”暗示了唐代揖礼“叉手礼"与鞠躬礼搭配使用,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体现揖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

阐释二:外国留学生身着汉服,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观点和分析虚拟论敌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可知,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乏消极意义。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五段观点是: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A.诗句说明揖让之礼的民俗化有助社会稳定;B.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的好处;C.行为体现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成效;D.由“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可知,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观点。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观点和分析虚拟论敌的能力。B.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封建’的写照”。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分析例句“阐释”,先明确对象“李白”,再写出诗句中的礼节“揖清芬”,最后阐释出揖礼的意义“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说明叉手礼成为了当时社交的常用礼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依据例句结构对“材料一"阐释为“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这说明在复兴中华传统揖礼,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依据例句结构对“材料二"阐释为“身着汉服的老师教海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故答案为:阐释一:“腰恒折”、“手尽叉"暗示了唐代揖礼“叉手礼”与鞠躬礼搭配使用,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体现揖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阐释二:外国留学生身着汉服,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答案】6.B

7.C

8.①从行为上讲,蚕的“脱皮”意味着伍子胥脱身成功,顺利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重获自由;

②从心理上讲,蚕的“脱皮"还意味着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

③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在静默中承受痛苦艰辛才得以实现,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被困山林上漫长蛰伏后艰难逃离的过程。

9.①主旨表达上,作者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的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材料二)

②情节结构上,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材料一)

③表达技巧上,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更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材料一)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能力。体会词语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词语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词语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词语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说法不当,原文为“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可知伍子胥逃亡的地形并不“平坦易行”。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从而消解了他复仇的意志"于文无据,原文为“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主要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能力。由“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昭关在他的面前了。……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可知“脱皮”是指行为上伍子胥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由“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可知“脱皮”指心理上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由“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注解“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子胥逃走”可知,“脱皮"还指心理上伍子胥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根据原文“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可知,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是痛苦艰辛的,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逃亡之路的漫长艰难、一波三折。

故答案为:①从行为上讲,蚕的“脱皮"意味着伍子胥脱身成功,顺利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重获自由;②从心理上讲,蚕的“脱皮”还意味着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

③从过程上讲,蚕的“脱皮"过程在静默中承受痛苦艰辛才得以实现,因此还象征着伍子胥被困山林上漫长蛰伏后艰难逃离的过程。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文本二“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可知,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某种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在情节设计上,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其浓郁的诗性和哲理的完美融合,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小说中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表现了人们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根据原文“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可知,伍子胥想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写出了伍子胥逃亡的艰难,潜意识里似乎祈求着死亡和结束;“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写出了伍子胥渴望新生。可见,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使读者更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故答案为:①主旨表达上,作者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的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材料二)②情节结构上,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材料一)

③表达技巧上,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从而更能获得人生体验的共鸣。(材料一)

【答案】10.ACE

11.A

12.A

13.①现在住在幽深的宫廷中,有大屋子遮荫,却受不了天热,这是为什么呢?

赋分点:主语省略;“荫”,遮荫;“胜”,能禁受、能承受;“何也”,为什么

②像宰相豆卢革、韦悦这样的人都依附他。因为他姓郭,于是把他当成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就自认为是这样。

14.①给庄宗献策灭梁王。

②接受贿赂稳定梁旧将人心。

③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聪明机敏,能够应对自如,因富有才干受到称颂。唐庄宗为晋王时,郭崇韬任中门使,很受信赖。唐庄宗驻扎在朝城,段凝驻扎在临河。听说梁正在召聚各镇的兵力打算对唐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唐庄宗担忧这件事,召见郭崇韬询问计策,郭崇韬说:“陛下依仗正义起兵打仗,已经十多年了。何况如今国号已经树立,从黄河以北,人人都抬头盼望功成业就而想休养生息。现在得到一个郓州,却不能坚守而放弃它,即使想划定黄河为界,谁肯替陛下把守呢?希望陛下派出一部分军队把守魏州,固守杨刘,而从郓州长驱直入捣毁梁的老巢,不超过半个月,天下就安定了!"唐庄宗十分高兴地说:“这是大丈夫的事业啊!”唐庄宗当天就向军队发布命令,把家属送回到魏州,晚上渡过杨刘,从郓州出发袭击汴州,八天后就消灭了梁。唐庄宗和将领们用武力夺取天下,而郭崇韬不曾亲临战场,只是因谋划议论取得辅助帝王创业的第一大功。郭崇韬向来廉洁奉公,自从到洛阳后,开始接受四面八方的贿赂,老朋友子弟有的提出意见,郭崇韬说:“我官居将相,俸禄和赏赐的财物价值上万,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吗?如今的藩镇诸侯,很多是梁过去的将领,现在如果拒绝接受他们所有的礼物,难道不会产生怨恨吗?况且收藏在自己家里,和公家的仓库有什么不同?"第二年,天子在南郊祭天,于是全部贡献出他所收藏的财物,以便协助赏赐。同光三年夏,大水毁坏老百姓的土地,很多老百姓流亡而死。唐庄宗担心宫中热湿不能居住,想修建高楼避暑,于是派遣宫苑使王允平办理此事。宦官说:“郭崇韬皱着眉头不高兴,常常因租赋重而吝惜财物,陛下即使想建一座楼,那能办成吗?”唐庄宗于是派人询问郭崇韬说:“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现在住在幽深的宫廷之中,有宽广高大的房屋遮荫,却承受不了天热,为什么呢?"郭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以天下为己任,现在为自己一人作打算,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忧虑的事情不一样,情势自然这样。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那么就能使大热天因此变得凉快。”唐庄宗默默不语。最后还是派遣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直言劝阻。宦官说:“郭崇韬的家,跟皇帝的住处没有什么不同,哪里知道陛下多热呢!"从此挑拨离间的话就越来越多地传到宫里。当郭崇韬当权时,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都依附他。因为他姓郭,于是把他当成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就自认为是这样。郭崇韬伐蜀时,经过郭子仪的墓地,下马悲号痛哭而离去,听见的人很以为可笑。但郭崇韬对国家竭尽忠诚,有雄才大略,堪称胸有大志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唐庄宗(于是)当天就在军中下令,把他们的家属安顿到魏州,(唐军)夜里就从杨刘渡过黄河,从郓州进入(梁地)袭击汴州。“军中”是“下令"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归"的宾语为“其家属”,“于魏"是“归”的后置状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魏"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夜渡”的宾语为“杨刘”,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刘”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从郓州"是“入袭汴”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故答案为:A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被/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为‘我’”;句意:十分受到李存勖的亲近信赖。/(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我。B.正确。均为“向来,一向";句意:郭崇韬一向廉洁。/单于听说我(李陵)与你交情一向深厚。C.正确。均为“安逸快活”;句意: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安逸快活可以使自身灭亡。D.正确。均为“当权";句意:当郭崇韬当权时。/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错误。由原文“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可知,郭崇韬并不是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的。C.“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就派人征求郭崇韬的意见”错误。由原文“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可知,并不是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就派人征求郭崇韬的意见,而是在听了宦官的话之后才派人征求郭崇韬的意见。D.“听说这件事的人虽感可笑但都敬其有大志”错误。由原文“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可知,听见的人很以为可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可谓有志矣!”是作者的议论。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荫”,遮荫;“胜”,能禁受、能承受;“何也”,为什么(2)“倾附”,依附;“以”,因为;“因”,于是;第一个“以为”,把……当作。

故答案为:①现在住在幽深的宫廷中,有大屋子遮荫,却受不了天热,这是为什么呢?②像宰相豆卢革、韦悦这样的人都依附他。因为他姓郭,于是把他当成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就自认为是这样。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郭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可知,面对梁王要召集各镇的军队想要大举进攻,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郭崇韬给庄宗献计献策。由原文“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可知,郭崇韬进入洛阳之后,为了防止那些藩镇诸侯叛乱,接受他们的贿赂。由原文“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署,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可知,郭崇韬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为自己一人作打算,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故答案为:①给庄宗献策灭梁王。②接受贿赂稳定梁旧将人心。③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

【答案】15.B

16.示例一:主语应该是农夫。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钞”,与首句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刻画出农夫面对里正的态度。②农夫面对官府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形象地刻画出农夫的处境和心态。

示例二:主语应该是里正。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收租文件”,与前后句主语均一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嘴脸。②本句是写里正既狐假虎威,凶相横生;又因醉酒,嬉皮笑脸,丑态毕现,非常形象。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语言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语言的能力。B.“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错。“营”,意为“谋求"。第四句是说我来只不过是要找杯酒喝而已。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表明个人观点,可以认为主语应该是农夫,也可以认为主语应该是里正。然后结合诗句说出理由即可。(1)如果认为主语应该是农夫,在解释理由时,要注意到前后语意衔接或呼应之处即可。结合注释②“文书……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分析,“文书"理解成“钞”,就与首句“输租得钞官更催"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踉跄里正敲门来”,刻画了农夫面对官府里正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的态度。这样,第三句“手持文书杂嗔喜"就理解成:农夫拿着收据看了看,又是发怒又是笑。形象地刻画出农夫面对里正上门讨要收据的处境和心态。(2)主语应该是里正,在解释理由时,必须对“嗔”和“喜"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注释②分析,如果“文书”是指官府催租的文件,那么前句“踉跄里正敲门来"和后句“我亦来营醉归耳”的主语就都是“里正”,这三句的意思是:里正踉踉跄跄忽然又来敲门,他拿着收据看了看,又是发怒又是笑,他此来只不过是要找杯酒喝。“嗔”写出了里正狐假虎威,凶相横生的态度,“喜"写出了里正因醉酒,嬉皮笑脸的丑态,这就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丑恶的嘴脸。故答案为:示例一:主语应该是农夫。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钞”,与首句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刻画出农夫面对里正的态度。②农夫面对官府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形象地刻画出农夫的处境和心态。示例二:主语应该是里正。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收租文件”,与前后句主语均一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嘴脸。②本句是写里正既狐假虎威,凶相横生;又因醉酒,嬉皮笑脸,丑态毕现,非常形象。

17.【答案】(1)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隳”“溺"的书写。

故答案为:(1)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

B:获取相等的能量时/获取的能量相等时。

19.②处,删去“使”;③处,“更快"改为“更高”;④处,“高深莫测"改为“高大挺拔”“高耸入云"。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可知,本空需回答“植物为什么不会动”的问题,同时,由于下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这个回答应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能够运动,由此可推,错误在于认为“植物因古老而无法运动”。据此可填入“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或“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B处,由“这类生命的能量获取效率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快"虽然大树不会移动,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可知,这是谈论能量获取的效率的问题;再由下文的比较“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可推,此处就上文所提能量的获取进行比较,所以可填“获取相等的能量时”或“获取的能量相等时"。故答案为:A: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

B:获取相等的能量时/获取的能量相等时。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处,成分残缺,“使”淹没主语,删去。③处,搭配不当,“效率……更快"搭配不当,“效率”用“高低"形容,因此“更快”应为“更高"。④处,搭配不当,“高深莫测的大树”搭配不当,“高深莫测"指高度与深度无法测量,用以形容令人难以理解或摸不透,一般用于形容虚化的概念,不用于形容实物的高度或深度。此处由下文的描述可知,应该强调树的高大,可改为“高大挺拔”或“高耸入云"。故答案为:②处,删去“使”;③处,“更快"改为“更高”;④处,“高深莫测"改为“高大挺拔”“高耸入云"。

【答案】20.C

21.①原句“匀溜个儿,滴溜儿圆”是方言通语(也是俗语,口语),增添了语段的乡土气息/与语段口语化风格更相符。

②原句“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既写出香瓜颜色的种类,也强调了颜色的鲜艳诱人,语意比改句更丰富。

③原句“摘下来带两片绿叶”用“摘"字使语句富有动态感,与语段明快的风格更相符。

22.①用法不同。

②第一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将完整的句子拆开,表示插入。

③第二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前后对象不同,表示转换话题。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段中的“饱满”为形容词,意思是丰满、充实。A.“饱满"为形容词,意思是“多”。B.“饱满"为动词,是“满足”的意思。C.“饱满"为形容词,意思是“丰满、充实”,和文中句子的“饱满"意思相同。D.“饱满”为形容词,意思是“充满感情的、充足"。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第一处不同,原句是“匀溜个儿,滴溜儿圆”,改句是“匀称,浑圆"。原句中“匀溜个儿,滴溜儿圆”是地方方言,用地方方言来修饰香瓜,显得口语化,增添了语段的乡土气息,也与语段“斗大的"膀子”“叫得响的"的口语化风格更相符。第二处不同,原句是“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改句是“白的,黄的"。原句中“玉白”是白色的种类之一,“金黄"是黄色的种类之一,用“玉白”“金黄"分别修饰“白”和“黄"既写出香瓜颜色的种类,也强调了颜色的鲜艳诱人,语意比改句“白的,黄的”更丰富。第三处不同,原句是“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改句是“带两片绿叶”,原句比改句多了“摘下来"一词。“摘”是动词,用在此处强调了“两片绿叶"的动态感,使语句富有动态感,也与语段“蹲在”“撕一片"划上一道”等明快的风格更相符。

故答案为:①原句“匀溜个儿,滴溜儿圆"是方言通语(也是俗语,口语),增添了语段的乡土气息/与语段口语化风格更相符。②原句“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既写出香瓜颜色的种类,也强调了颜色的鲜艳诱人,语意比改句更丰富。

③原句“摘下来带两片绿叶"用“摘”字使语句富有动态感,与语段明快的风格更相符。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1)句中,如果把破折号中间的句子删去,整个句意也是完整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将完整的句子拆开,所以表示插入。(2)句中,破折号前面句子的主语是“种西瓜”,后一句句子的主语是“柳梢青的手艺”,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前后对象不同,所以表示转换话题。综上分析,两句的破折号用法不同。故答案为:①用法不同。②第一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将完整的句子拆开,表示插入。

③第二处的破折号连接的内容前后对象不同,表示转换话题。

23.【答案】【参考例文】

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题记

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她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是对于民族的信仰!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种微辞称我华夏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想,在今天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疫情危机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他,今年84岁的高龄,然而当武汉出现疫情危机的时候,依然决然奔赴到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不顾自身的安危,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病毒抗疫之中呢?无非是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一种对于民族的信仰在支撑着他义无反顾……

他们,谁没有妻儿老小,又有谁真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便舍弃小家,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一场与病毒的鏖战之中。是什么让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放下作为一个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的责任投入到这一场与生死赛跑的赛场呢?无非也是心中的对于民族的信仰使然!

还有他们,我们的警察英雄们。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我想,即使是他们自己不怕,他们肩上的家庭的责任也不允许他们轻易地付出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选择了对于民族的信仰而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对于小家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名的人,在这场疫情危机面前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比如第一个发现疫情的女医生张继先,比如今年53岁的蔡志芳,比如……

在这场疫情之中,我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国民的信仰!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对于民族的信仰,才让我中华民族倔强而顽强的蓬勃富强发展!

明日大春,既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又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此刻的我们,坐在冬的心扉门槛上,正在渴望投入春天的春暖花开的怀抱之中,我想,武汉的春天也一定是很美的吧,在中华的大地上,褪去冬日的瑟缩,迎春花将会绽放给我们一个别样美丽的春天……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注意现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古旧的凝冰”是指因历史悠久和暴政而被冻结和窒息的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对“梦"、“灿烂的微笑”、“永远不会消失"、“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的理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深切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欧城》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喜悦、希望和坚定,诠释了平凡生活中所有的美好:冰冻的冰融化了,笑容重叠了,万物复苏了,春天在梦里苏醒了...这是一首表达革命乐观主义的诗歌,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这是诗人在经历苦难后得到的启示。相应地,考生在写作中应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表达不怕吃苦、坚守信念、向往和追求光明等主题。

【立意提取】

(1)不畏逆境,保持希望;

(2)要有坚定的信念;

(3)向往光明和美好的事物;

(4)感悟积极向上的生命真谛等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二下·武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异声。一曰手箸留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讓”,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