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_第1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_第2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_第3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_第4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态度素养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尽管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二、语言素养感的类型有情趣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草地夜行》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学时,可以把它变换语序为:“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变换前的语序更能充分表现出老红军在危急时刻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这是一种道德感。③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强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的感染作用,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3)思维是“右翼”。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是语言水平上的思维,思维发展总是与语言发展同步协调向前发展的。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也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培养要把握好两个“点”:①思维的诱发点。从教材的角度看,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一段文字的关键词、中心句,以至于特殊的标点符号,都是思维的诱发点;从认识的角度看,凡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都是思维的发点。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提出问题引思,发动讨论激思,是思维培养的基本出发点。②思维的转换点。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转换。例如,理解课文,是通过篇、句、词、字的逆序式阅读,凭借思想内容,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这就从教学结构上完成了从形象思维训练到抽象思维训练的转换。二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相互转换。从语言内容看,凡是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就可以沿着“发散→集中”和“集中→发散”两种程序进行思维训练。从语言形式看,凡是可用多种表达形式的地方,都具有训练发散思维的价值。2.语言素养的类型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是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语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并把语言表达形式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1)语言表达方式。如词法、句式、句型、语段结构、文章框架等。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的结构线索:一开始贝多芬走在路上,为听到琴声而惊喜;而后走近茅屋,为听到对话而感动;接着走进茅屋,为弹奏一曲而激动,为再奏一曲而陶醉;最后离开茅屋,为记录创作而兴奋。这里,地点的变化与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联系,可以进行“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和顺序”的训练。(2)语法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不但是欣赏自然的美景,而且是学习运用排比句描写漓江的美丽的好文章。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一句,不仅表现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显得层次清楚,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性,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气势。(3)作者思维方式。从观察方法看,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是根据“潮前、潮来、潮后”记叙的,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第一段是高到低、从远到近表达的。从写作构思看,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方式,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采用了三次出现爬山虎的反复方式,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采用三举例的方式,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则用了“一波三折”的方式,这些都是学习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3.语言素养的层次语言素养有四个层次: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要着重于“积累”和“运用”。(1)积累语言,包括四个基本方面:①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②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变化感、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③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④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段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诵背,等等。(2)运用语言。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交流和运用。从知识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字词运用、句子运用、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字词运用和句子运用,第二学段侧重句子运用和语段运用,第三学段侧重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从能力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听话运用、说话运用、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同样,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听话运用和说话运用,第二学段侧重阅读运用,第三学段侧重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素养,它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观念构成的一个有机体。1.语文人文素养的使然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及特有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2.语文人文素养的内容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所以,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以h字文化素养为例,应着重研究三个学习策略:(1)渗透汉字的字理。字理者,造字原理、规则也,如“六书”原理及现代汉字结构规律。当然,了解字理并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要把汉字的字理知识与汉字字形、精美的图形结合起来理解。(2)渗透汉字的演化。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展现汉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其字形、字义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当然,这是有机渗透,并不是逢字必讲其演化。一节课选择一两个重点字即可,有所渗透,逐步积累。(3)渗透汉字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汉字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习俗等,促进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不断形成。3.语文人文素养的养成(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语言中有人文底蕴,精彩的语言中人文底蕴更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精彩的语言现象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语文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这些意蕴要用心去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义。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是渐进的、沉淀的。(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