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删改)材料二:

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获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首先,网络新词表达效率高、认同广,有助于大批知识水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网民在网络这一迭代极快的语境中,依靠网络用语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迅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打开交流的契机。同时,网络新词表意生动,词汇简短,语言的通俗化,有利于快而广的传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也有“冏”这样符合汉语象形文字特征的词以其独特的新意项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然而,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下,人们也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文字失语症”。究其根本,网络新词高效的表达背后,是对感受粗暴的归类和标签化,例如:一切正向赞赏的情感都可归为“绝绝子”,愤懑不解恼恨皆可归作“乌鱼子”。在享受高效表达的同时,语言品质却也随着自身惰性的拉扯而下坠、失重;在习惯于粗浅、娱乐化的表达之后,人们无法再进行细腻、谨严的思考,浅尝辄止的阅读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于语言丰厚内涵细腻的感受能力。于是,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将不再是表意含蓄、内蕴丰厚的严肃表达,而是那些冲击力强、吸引眼球但实际内涵空洞的网络词语。当人们脑海中的词库规模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浅薄,他们的表达便无法再精准传达自身感受,从而患上“文字失语症”。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文字失语症”无助于个人提升自身修养,更有损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钝化更将使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得不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也难以避免因丧失活力而变得僵化陈旧。其次,“文字失语症”使得高度模式化的“梗”、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污染了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愈发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使人们逐渐放弃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转而陷入无脑的非理性狂热中彼此攻讦,网络舆论场将因此更难以通过理性平和地对话。(摘编自李嘉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警惕文字失语症的泛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虽然可以长久记录信息,但手写文字复制效率低,不利于规模传播,也造成了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沟通的新的社会隔阂。B.印刷术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C.网络新词虽表达效率高、通俗化,但也存在内涵空洞、表达粗浅等问题,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D.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网络新词,对人们的语言品质、思考方式、感受能力,都造成了负面影响。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B.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因得不到传承与发展而变得僵化,致使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钝化。C.电子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已没有意义。D.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是导致人们患上“文字失语症”的罪魁祸首,对此,我们应该警惕它的泛滥。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余光中曾说:“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的健康。”B.巴伦斯曾说:“语言是链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C.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D.冯骥才曾说:“岁月失语,惟石能言。”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提出“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雷

雨(节选)曹禺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

不敢说。周朴园

哦。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

(苦痛)哦!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鲁侍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周朴园

哦,救活啦?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周朴园

那么,她呢?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鲁侍萍

也活着。周朴园

(忽然立起)①你是谁?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周朴园

哦。……鲁侍萍

②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风,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

要哪一件?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

(惊愕)梅花?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周朴园

(徐徐立起)③哦,你,你,你是——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

(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④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吗?鲁侍萍

那(自语)。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文本二:《雷雨》序(节选)曹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注】。……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有着最“雷雨的”性格。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

(摘编自《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注】争执,此处的意思是挣扎、抗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朴园称侍萍是“小姐”,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鲁侍萍却予以反驳,她表面上是否定自己,实质上是揭露周朴园的虚伪。B.文本一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呈现了紧张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C.曹禺先生认为,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时常被“自己”及“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捉弄,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可怜。D.蘩漪有着雷雨般的性格,她地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旧家庭对她的束缚。作者视其为《雷雨》中。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的言外之意是:对三十年前发生在无锡的梅侍萍投河事件,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这体现了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B.句子②中的两次发问,既可以看出鲁侍萍对周朴园已认不出她的失望与伤心,又体现了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C.句子③中三个“你”字连用,且用逗号隔开,表现了周朴园当时内心的震惊与喜悦,回答言不达意,显得不知所措,试图转换话题。D.句子④中人称的使用十分巧妙。从“你我”“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在得知鲁侍萍前来并非敲诈之后,故意拉近关系,意欲稳住侍萍。8.冲突是戏剧要素之一。请结合《雷雨》课本节选部分,从不同角度概括并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冲突。(4分)9.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侍萍的哪些“争执”能够寄寓作者的悲悯情怀。(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选自《东莱左传博议》,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立谈之A间存郑于将亡B不惟退C秦师D而又得E秦置戍F而去G何H移之速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指驻扎,与《鸿门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词义相同。B.执事,指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C.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与《劝学》“登高而招”中的“高”用法相同。D.行李,指外交使者,与现在所说的“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晋围郑,晋国出兵是因为晋国想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仅是为了满足自身扩张的需要。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也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超群。C.烛之武“夜缒而出”求见秦伯,一方面是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另一方面也表明烛之武有担当。D.秦国退兵,使晋国猝不及防,但晋文公没有贸然发动进攻,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4分)14.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有辉《古文赏音》),请结合材料一概括烛之武的游说艺术。(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5~16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尖跳跃,风辄起。”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词上片写景动静结合、远近交错,“酒旗斜矗”反映北宋城市发展的萧条。B.王词在下片中感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C.许诗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并以此发端,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D.许诗颈联用比兴手法表现世间的风云变幻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16.许诗和王词都运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1)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可见他对“勇”的推崇。(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用“

”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荡。(3)关山,指关塞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诗人往往借此来抒发愁苦悲凄之情。该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经历两三千年也有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建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

,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删改)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到……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和坠儿讨论了半天,担心黛玉会走漏了风声。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删改)20.语段中宝钗的三次“故意”是如何一步步实现“金蝉脱壳”的,请结合语段进行分析。(3分)21.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如此机变,如此急智;有人认为机心甚深。请任选一个观点并说出理由,不超过50字,句子简洁流畅。(4分)(三)名著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宝玉的那块玉正面写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反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八个字。B.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有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C.一日,黛玉在梨香院听《西厢记》,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D.宝玉不愿会雨村,宝钗劝他讲仕途经济,宝玉听了,生气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表达想法、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有时信息传播迅疾而真伪难辨,也有时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C(C项“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网络新词都不被严肃语境认同。材料二第一段中:“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2.(3分)D(A项原文中“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并不是在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时,人们才意识到。B项因果倒置。C项原文中说“意义正在减弱”,并不是选项中说的没有意义。)3.(3分)A(A项不仅可以论证网络新词的优点,也说明了应警惕“文字失语症”。B项论证了语言的作用。C项论证了媒介的作用,符合材料一观点。D项的意思是:时间流失,只有文化遗产、名胜古迹能够记录并见证历史,向我们诉说过去的真相和故事。)4.(4分)①首先,提出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②接着,按时间顺序分析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③最后,指出新传媒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评分参考:每点1分,3点4分)5.

(6分)①在网络新词洗脑下,人们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文字失语症”,于提升个人自身修养无益。②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丧失活力,有损民族文化素质形象,阻碍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③网络舆论场难以通过理性平和地对话。(评分参考:每点2分。)6.(3分)D(从文本二“踏着艰难的老道”“引到死亡”可以看出:蘩漪并没有完全冲破旧家庭对她的束缚,依然被困于旧家庭的牢笼之中。)7.(3分)C(这表现了周朴园当时内心的震惊与恐慌。)8.(4分)①感情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年轻时相爱、生子,后却自私地抛弃了鲁侍萍。②性格冲突:周朴园自私、冷酷、虚伪,而鲁侍萍善良、有自尊。③阶级冲突: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而鲁侍萍是底层劳动人民。(评分参考:每点2分,写出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概括冲突的用语可以灵活;分析冲突可以用具体情节。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分)①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以死抗争;②侍萍与周朴园再相遇时对命运不公进行控诉;③侍萍对两代人遭受周家奴役、凌辱表达不满。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10.(3分)BDG(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存郑于将亡”为完整事件,应在B处断开,“秦师”为“退”的宾语,应在D处断开,“去”是“置戍”的结果,应在G处断开。故在BDG处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3分)C(C项错误。“高”的用法与“厚”不同,前者是形容词作动词,后者是形容词作名词。)12.(3分)A(秦晋围郑,秦国出兵,不仅仅是由于自身扩张的需要,也与晋国的良好关系有关,故A错。)13.(8分)(1)(4分)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既”,在……之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前一个“封”,名词作使动词,使……成为疆界;“阙”,侵损、削减。每点1分)(2)(4分)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中”,击中,符合;“讵能”,岂能,怎么能;“若”,像;“是”,这样。每点1分)14.(3分)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打动对方;②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③道理上深入浅出,表达上层层深人(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回答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也可得分)东莱左传博议译文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15.(3分)A(“萧条”改成“繁荣”。)16.(共6分)许诗首句用典,以追述史实开篇,(1分)表达了王朝兴替的感慨(2分);王词结句用典,以议论作结,借古讽今,(1分)警告北宋当局不要重蹈前朝灭亡的覆辙(2分)。

17.(1)示例一: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3)示例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杜甫《登岳阳楼》)

示例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唐高适《燕歌行》)

示例三: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出自唐杜甫《玩月呈汉中王》)示例四: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出自唐孟洁然《凉州词》)18.(共6分)①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②但也有极大的灵活性③有“大文章”或“小品”(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能力。第(1)处,根据前文“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为法式”“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可知补写部分应与“法式”有关;根据“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提示补写的内容与前文是条件关系且主语是“实物”;根据“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可知补写部分应遵循前面的“法式”。综上所述,本处可以补写的内容是

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第⑵处,根据横线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横线后“能有多样性的表现”提示补写的内容应该与前文是转折关系,与“拘束性”相对的可以是“灵活性”。故本处可以补写的内容是

但也有极大的灵活性第⑶处,根据前文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且横线后是句号可知此处应填“命题”的方式或类别。根据横线后的“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可知此处可以补写的内容有“大文章”或“小品”。19.(共4分)(1)排比:连用四个“……极不相同……”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运用建筑词汇能满足的不同需要有层次地表达出来;(2)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连用五个“极不相同”强调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灵活创新,千变万化。

(评分参考:每点2分;第一点,答出四个“……极不相同……”的语句,构成排比1分,答出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运用建筑词汇能满足的不同需要有层次地表达出来”中“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层次”任意一点再加内容1分;第二点,答出反复的构成五个“极不相同”1分,答出表达效果“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灵活创新,千变万化。”1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排比和反复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首先排比的使用,先明确本句排比由五个结构一致的“极不相同”语句构成。再分析表达效果,排比构成的语句,结构匀称,句式整齐,能够增强语势,具有节奏感;同时,在内容上把运用建筑词汇能满足的不同需要有层次地表达出来。其次反复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反复咏叹,突出强调,如本题描写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灵活创新,千变万化。20.(共3分)⑴第一个故意,是用“放重的脚步”和“笑着叫”的方式引起亭内人的注意,并用这种方式告诉红玉,她是无意闯进来的,不曾偷听;⑵第二个故意,是用“往前赶”的动作坐实自己追赶黛玉的话语;⑶第三个故意,用“寻了一寻”“抽身便走”的行动表明自己只想找到黛玉,完全不知道小红二人的谈话。(评分参考:共3分,每写出一点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第一次“故意”,是故意放重脚步,让亭内的小红等人察觉有人来,并以为她只是无意间闯来,不会怀疑她已经听见了自己二人的秘密;第二次“故意”,是为了作出在追赶黛玉的姿态,让自己的话与行为相吻合,好让小红二人以为她真的是因追黛玉而来;第三次“故意”,通过“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的行为,让小红二人当作她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找黛玉,对自己二人的谈话一无所知,从而彻底打消二人的疑虑。21.(4分)(1)机变急智说:红玉开窗之际,三故意、一赶、一寻,足见宝钗紧急情况下的聪明机智。(2)机心甚深说:宝钗为了把自己撇清,借黛玉“金蝉脱壳”,难免有嫁祸黛玉的嫌疑。(评分参考:4分,任选一个观点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2.【答案】B

【解析】A正面还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C.黛玉听的是《牡丹亭》D.劝宝玉讲经济仕途的是史湘云。23.(60分)一、审题指导1.写作主题: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2.命题方向: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自主发展”这一方面中有“学会学习”的素养要求,其中的第三个基本要点——“信息意识”这样表述——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这道作文题就是根据此内容设计的,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导向。“青年学生如何对待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这一话题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关系到信息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这属于社会热点话题。具体体现为科学精神之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之信息意识、勤于反思;责任担当之社会责任;健康生活之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实践创新之解决问题。

3.解题:题目的关键词似乎是“真相”。但是,如果仅仅围绕“真相”去谋篇布局是偏离题意的。第一个分句中的“信息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提示题目中的真相有其特殊的存在背景与写作语境——信息时代的真相与媒介素养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题干中的“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揭示了人们面对真相时的态度。在网络空间,官方媒体或自媒体不断发布的各种信息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但是,由于发布者的情感倾向、视角、对事实了解程度的不同,信息所传递的未必是真相。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真相本身,而是自身的需要。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缺少探究的热情与信念。这时,真相就被埋没扭曲了。写作时应层层推进,对“网络时代真相变得次要”的现实进行认识和剖析。首先,对此类现象举例说明;其次,对这种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剖析;接着,对这种现象的危害加以分析;最后,进行对策分析,针对媒体、受众、社会等不同的对象提出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二.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理性对待,辨别真伪信息,勿盲从,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2.去伪存真,筛选有用信息,与信息愉快相处,是我们要学会的一项技能;3.学会辨别,学会传播;4.正确筛选信息,提高媒介素养;5.慎独自修,学会过滤,是信息时代最好的媒介素养;6.明辨真假,向网络谣言说不;7.提高辨别能力共筑信息时代;8.培养辨别能力,起航网络时代;9.辨别信息真伪,提高媒介素养;10.理性对待信息,争做文明青年11.炼就一双慧眼,传播信息正能量12.做“识途者”,增“新素养”13.不畏乱花迷人眼……偏题立意:1.信息时代之我见(未能抓住主题,偏离题意)2.论信息(扩大话题,泛泛而谈)3.网络信息的利与弊(未能深入解读材料,未能抓取材料重心“如何对待信息的接受和传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格局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传统文化符号凝结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赞许和认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质素材。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注重武术、中医、瓷器、美食等传统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而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则较少被提及或关注。这种文化符号认知失衡现象必然引起国家形象建构的偏颇。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具有延展性,既需要传统文化符号深厚的历史内涵作为基础,也需要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拓展国家文化符号系统。为了向世界展现全面立体的中国,也需要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文化符号“同频共振”的协同叙事。从实际问题出发,我们需要正面审视当代文化符号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的短板,如此才有可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尚未建构起明确的叙事框架。通俗来说,我们过去主要依赖传统文化符号传播国家形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创新,并未建构起相应的文化符号系统。当我们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时候,才发现当代文化符号的散乱、羸弱甚至缺失导致了中国现代化叙事的巨大困境。因此,非常有必要从“文化自觉”的立场对中国当代文化符号进行反思,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是能够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符号,它们在表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方面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赋予中国当代文化符号更丰富的故事内容和价值伦理,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除了对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的存在现状进行梳理之外,还需要追问“当代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政治、经济、科技领域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当代文化符号,例如高铁、微信、春晚、网络小说、地标建筑等却讲不出精彩的故事就导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就需要我们从当代历史语境中仔细爬梳,挖掘那些可能被遮蔽但却有价值、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故事。当代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价值观的诉求和表达同样重要。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中的失语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讲述的中国故事与当代世界关注的议题与价值之间存在偏差。共同的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合作的前提,我们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就是希望通过故事蕴含的价值寻找多元文明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故事达成彼此理解和价值观的共识,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为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思考当代文化符号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如何与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符号相互融合。例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闪亮的雪花》这个节目,“鸽子”“雪花”“心形”“橄榄枝”等要素代表了全人类对和平、友爱、互助、合作的共同价值诉求,自然能够引起全世界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节目中的青花瓷、中国结、剪纸、中国红等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符号元素同样令人瞩目。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文化符号之间可以通过特定的表达形式实现价值的融合与共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的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为当代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文化符号唱好“双簧戏”,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更精彩。(摘编自冯月季《当代文化符号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改动)材料二: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是中国对外话语权建构的重要环节,对中国故事叙事体系的建构过程应进行整体思考。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在这里,“正确”和“先入为主”规定了中国故事传播力的两个关键词——真实与主动。真实,就是做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客观呈现,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向世界展示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只有一以贯之地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才能累积起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公信力,树立“中国叙事”的客观公正的形象,增强国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信任度。主动,就是做到积极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及时地将中国故事讲清楚,让“中国叙事”在国际场域中做到先入为主,做到主动地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抢占传播渠道和话语先机,这是创造国外受众对“中国叙事”的依赖感的重要途径。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一方面,中国故事的内容建构,必须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底气十足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要提倡把更为包容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避免孤芳自赏、盲目排外。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新时代格局下,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应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B.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质素材。C.对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是我们底气十足的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的立脚点。D.视觉修辞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进行加工和装饰的方法之一,它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忽略文化创新,是当代文化符号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的短板,当代文化符号的散乱、羸弱甚至缺失,则将导致中国现代化叙事的巨大困境。

B.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中的失语现象,根本原因是讲述的中国故事与当代世界关注的议题与价值之间存在偏差。C.要达到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这个目的,我们就要主动清楚的表达想法,并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D.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抢占传播渠道和话语先机,目的是为了创造国外受众对“中国叙事”的依赖感。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当代文化符号”有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创造了高铁这个当代文化符号,但却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为突破困境,国家通过“一带一路”高铁工程,与亚欧各国实现价值共融。B.按照能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能弘扬中国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标准,“屠呦呦与青蒿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化符号之一。C.世界当代文化符号是可以交流融合的。2023年世界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全球可同庆春节,就是很好的例子。D.绣于马面裙上的传统“万字纹”是一种吉祥的符号,寓意着时光永恒,生生不息,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深受年轻人喜爱,是一种当代文化符号。4.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具有多样性,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5.依据材料一观点,简要概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

【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娜拉舞会归来,海尔茂甜言蜜语盛赞娜拉→阮克医生到访,在信箱留下画着黑十字的名片→娜拉看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柯洛克斯泰拿娜拉当年的借据要挟娜拉)→海尔茂得知借据事件后,怒骂娜拉→门铃响,又一封信来了(柯洛克斯泰在女友的劝说下将借据退给海尔茂),海尔茂重新变得甜言蜜语→认清了海尔茂的嘴脸,娜拉出走】海尔茂

你说这些话像个小孩子。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娜

我真不了解。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海尔茂

娜拉,你病了,你在发烧说胡话。我看你像精神错乱了。娜

我的脑子从来没像今天晚上这么清醒、这么有把握。海尔茂

你清醒得、有把握得要丢掉丈夫和儿女?娜

一点不错。海尔茂

这么说,只有一句话讲得通。娜

什么话?海尔茂

那就是你不爱我了。娜

不错,我不爱你了。海尔茂

娜拉!你忍心说这话!娜

托伐,我说这话心里也难受,因为你一向待我很不错。可是我不能不说这句话。现在我不爱你了。海尔茂

(勉强管住自己)这也是你清醒的有把握的话?娜

一点不错。所以我不能再在这儿待下去。

海尔茂

你能不能说明白我究竟做了什么事使你不爱我?娜

能,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海尔茂

这话我不懂,你再说清楚点。娜

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当然知道奇迹不会天天有,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决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海尔茂

一定会怎么样?叫我自己的老婆出丑丢脸,让人家笑骂?娜

我满心以为你说了那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海尔茂

娜拉——娜

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为了不让奇迹发生,我已经准备自杀。海尔茂

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娜

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海尔茂

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娜

也许是吧。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中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海尔茂

(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娜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娜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娜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娜

(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海尔茂

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娜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娜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娜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也要还?娜

要还。海尔茂

拿去。娜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娜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娜

不,千万别写信。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娜

什么都不用寄。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陌生人?娜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娜

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娜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娜拉渴望得到丈夫同样的真爱,为此她“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柯洛克斯泰的信让她清醒地看到丈夫并不是真的爱自已。B.娜拉一系列动作如“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暗示娜拉当时离家出走是一时的无法忍受。C.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D.海尔茂希望娜拉回心转意,但是结尾“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意味着他期待的奇迹不过是一种幻想。7.下列对“娜拉出走后去向”的深层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娜拉出走这一举动,看似冲动鲁莽,实则映射出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B.娜拉出走后的结局,或走向堕落,或走向自由,这两种推断都具有其合理性。C.娜拉毅然离家之后,获得了自主经济权与话语权,才有可能解决今后遇到的生存问题。D.“娜拉出走”透视出的是一个家庭问题:被禁锢女性要冲破牢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8.娜拉“奇迹中的奇迹”这句话中,“奇迹”是娜拉对现实的所有美好“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娜拉出走前这些“想象”的内容。(4分)9.《雷雨》中的鲁侍萍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及《玩偶之家》(节选)中的娜拉,其反抗都有进步性与局限性。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有删改)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有删改)材料三: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过秦论•下篇》,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蒙恬任在外A将B蒙毅常居中C参谋D议E名为忠信F故虽诸将G相莫敢与之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指判处、判罪,与《苏武传》“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中的“当”词义相同。B.属,指委托、交付,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不相同。C.六合,是指天地四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的“六合”意义相同。

D.五序,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之一,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高通晓刑法,于是秦始皇提拔他作了中车府令。后因怨恨蒙氏兄弟,让胡亥矫诏杀死长子扶苏,扶植胡亥上位。

B.赵高以扶苏必将重用蒙恬来游说李斯辅助胡亥即位,并威胁他若不同意则难以保全性命全身而退,李斯无奈只能同意。C.以“百越之君”“胡人”“士”的表现,衬托始皇帝的声威,暗含对攻守形势变化、秦仍以攻取姿态统治天下的批评。D.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2)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4分)14.贾谊认为秦朝迅速败亡的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①陆

懒向青门学种瓜②

,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注】①1166年春,作者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不久闲居镜湖之北时所作。②汉初召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与“素衣莫起风尘叹”皆是反用典故,表达词人不想靠近都城的心境。B.上片采用“双双”“片片”两叠词描写了燕子和沙鸥的形象美,用笔清新。C.歌声橹声,相映成趣,营造出喧闹嘈杂的意境,写出词人泛舟湖上的自在。D.本词运用情景交融手法,选取了镜湖的一些景物表达词人乐于隐逸的感情。16.本词与《临安春雨初霁》皆有举重若轻之妙,请从景与情的关系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提及《诗经》“

”,用来评价《离骚》兼有二者之美。(2)柳永的《望海潮》中写出了西湖早晚总有优美的歌声在湖面飘荡的句子是“

”。(3)学美术的小明完成了一幅长天辽阔、江水空明、秋叶满山的国画,这与黄庭坚的《登快阁》中的“

”意境相吻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太阳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三天就开了花,再过几天,一不留心,就悄悄地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

18.请写出与文中画横线成语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2分)相近成语:

相反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的”和文中加点的“的”语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B.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C.小小的进步让他很高兴。D.他是卖菜的,每天起早贪黑。20.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江苏卫视有《非诚勿扰》,

。河南开封4A级景区——万岁山武侠城的相亲栏目“王婆说媒”偶然走红网络,有人不禁要问:开封,会是下一个“天水”吗?但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发现,“开封王婆”的走红,与淄博烧烤、“尔滨”冰雪游、天水麻辣烫一样,它们的走红并非偶然。

,“开封王婆”的出圈离不开河南文旅的长期深耕;从个人层面来看,“开封王婆”七年来一直从事该行业,从先前的无人问津,

,人物塑造、专业能力、服务态度等都可圈可点;从需求层面来看,年轻人婚恋话题备受一直关注,容易在社交平台冲上热搜,使热议度动辄超过90%以上。综合来看,偶然走红背后也有必然。从全面爆火、赢者通吃,到多点开花、各领风骚,文旅热新局面正在逐渐形成。各地如何变换打法、持续发力,我们拭目以待。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鉴古观今,唯有创新的时代表达,才能真正联系古今、沟通时代,使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请围绕“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3分)(主语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表述,“其”代指的是“传统文化符号”。B选项中,第二句中的“其”代指的是文化符号。)2.C(3分)(A错,已然变未然。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表述,“当代文化符号的散乱、羸弱甚至缺失导致了中国现代化叙事的巨大困境”是完成时,而选项中“将”是将来时;B错,表述不严谨,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表述,是“很重要的原因”而非“根本原因”;D错,曲解文意,对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理解有误。)3.D(3分)(“万字纹”归根结底是一种传统文化符号,而不是当代文化符号。)4.(4分)(1)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先由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提出应对中国故事叙事体系建构过程进行思考,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说;(2)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别从真实主动、自信包容、修辞手法三个方面进行并列论证。(一点2分)5.(6分)(1)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基础上,走向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文化符号“同频共振”的协同叙事。(2)赋予中国当代文化符号更丰富的故事内容和价值伦理,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3)要从当代历史语境中仔细爬梳当代文化符号,挖掘那些可能被遮蔽但却有价值、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故事。(4)利用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达成彼此理解和价值观的共识。(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6.B(3分)(“一时的无法忍受”理解有误,应是“心意已决”。)7.D(3分)(“透视一个家庭问题”理解不当,应为“社会问题”)8.(4分)(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