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争与文化交锋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3·天津期末)1825年,俄国爆发了由一些贵族青年军官领导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大都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之后的国外远征,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据此可知,这次起义()A.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B.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C.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D.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2.(2023·重庆八中)有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上,二战及二战后的人类文学、哲学、电影和电视等文化活动,推动了《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夜》《南京大屠杀》《极权主义的起源》等一大批作品的出现。这一观点旨在()A.总结战争带来的历史教训B.分析战争产生的深层原因C.阐述战争促进了文化传播D.揭示战争推动了文艺繁荣3.(2023·安徽六安校考)亚历山大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希腊化世界的学校”亚历山大里亚面前,确实“稍逊风骚”。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反映出当时()A.雅典日渐衰落B.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C.文化中心东移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4.(2023·河北张家口)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的场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这一作品()A.属于艺术作品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客观再现了拿破仑军队镇压反革命的史实C.体现了拿破仑摧毁了西班牙封建制度D.反映了法国入侵受到某些西班牙人的支持5.(2023·山东滨州期末)13世纪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它”是指()A.亚历山大远征 B.蒙古西征C.拿破仑战争 D.匈奴大迁徙6.(2023·山东临沂期中)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A.英国文化殖民扩张受挫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C.英语具有先天语言优势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7.(2023·甘肃武威)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而国王亚历山大在波斯穿波斯服饰,推广波斯礼仪;同时又以马其顿方式训练波斯士兵,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可见,“希腊化”的实质是()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B.本土文化的消除C.帝国领土疆域扩大D.希腊文化的传播8.(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如图为《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和《鲁布鲁克东行纪》的中文合译本封面,在蒙古第二次西征后,教皇和法国国王分别派遣传教士柏朗嘉宾和鲁布鲁克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就是柏朗嘉宾在蒙古帝国的旅行记录。《鲁布鲁克东行纪》是在《马可·波罗行纪》之前最负盛名的旅华记录。这些记录说明()A.欧洲人对东方文化一无所知B.罗马教会希望在东方传教C.传教士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D.欧洲人渴望开辟新的航路9.(2023·山东潍坊期中)1872年英美传教士创办的《教会新报》在介绍氢气球时,采用“乘云而升,以窥天表”“凭虚御风,不啻羽化而登仙”等文学语言,附会中国古老的飞天想象。这体现出()A.中西文化的会通交流B.文化传播的策略考量C.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D.大众传媒形式的创新10.(2023·广东江门期末)1953年,尽管美国新闻署一开始很排斥爵士乐这种音乐形式,但他们还是陆续派出爵士乐音乐家赴非洲和欧洲巡演,并吸引了大批歌迷,使宣传取得巨大成功。这说明了()A.美苏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B.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C.全球化推动区域文明交流D.文化输出战略服务政治需要11.(2023·湖南衡阳期末)如表所示为埃及纸草文献中的内容,其中记载了一对父子的埃及名字被希腊名字取代的过程。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希腊化时代()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马隆,又名奈克察弗提斯,派托西里斯之子公元前118年马隆提到本人和父亲名字的改变: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过去名叫派托西里斯之子奈克察弗提斯公元前116牛父子均用双名:马隆,派托西里斯即狄奥尼修斯之子,又名奈克察弗提斯公元前115—前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A.文化交融掩盖民族矛盾B.文明多样性的增强C.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D.人文主义得到发展12.(2023·陕西榆林期末)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类别数量(所)占比(%)翻译类821企业专门技术类1130军事技术类1849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C.洋务运动培养大量人才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13.(2023·河北邯郸联考)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主要是指,拿破仑对外战争()A.为意大利走向共和提供了前提B.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C.促成意大利与法国的同步发展D.使意大利赢得了民族独立14.(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曾经出现社会道德危机和过度“西化”倾向。为此,新加坡进行如下改革:一是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二是全面反思道德教育,三是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四是开设《儒家伦理》课程,五是提出《共同价值观》。据此可知,此次改革()A.摒弃了西方文化回归传统文化B.以儒家伦理为主构建新的价值体系C.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D.意在通过反思和借鉴来重塑价值观15.(2023·重庆期末)如图是学者对文化、文明的不同认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前者符合文化应求同存异的主张B.后者是对文化趋同性论调的纠偏C.强势文明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D.意识形态争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共55分)16.(2023·山西阳高一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材料二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气候与历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7.(2023·河北唐山一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1500年后世界文化交流呈现的特点,并指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12分)答案:(1)影响:冲击中国传统社会,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2)特点:以殖民活动为主要形式;涉及范围广,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以欧洲人为主导(单向性),主要是欧洲文化影响其他文化。历史意义: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18.(2023·福建南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人类交往史上,无论是和平的外交,还是暴力的战争,也就是说,无论人们采取怎样的交往方式和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因此,外交和战争将直接导致物品在各国、各地区间的流通,从而达到物质交往的目的。与物质交往相对的就是精神或文化交往,精神交往主要包括宗教、文字、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文化形态的交往。——摘编自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9.(2023·山东烟台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化碰撞与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11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战争与文化交锋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3·天津期末)1825年,俄国爆发了由一些贵族青年军官领导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大都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之后的国外远征,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据此可知,这次起义()A.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B.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C.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D.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由经历过同拿破仑战争的青年军官领导,希望按照西欧资本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等,反映出十二月党人起义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是1917年的二月革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为俄国革命指明方向的是列宁的《四月提纲》,排除B项;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很快便以失败告终,未能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重庆八中)有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上,二战及二战后的人类文学、哲学、电影和电视等文化活动,推动了《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夜》《南京大屠杀》《极权主义的起源》等一大批作品的出现。这一观点旨在()A.总结战争带来的历史教训B.分析战争产生的深层原因C.阐述战争促进了文化传播D.揭示战争推动了文艺繁荣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及二战后的人类文学、哲学、电影和电视等文化活动,推动了《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夜》《南京大屠杀》《极权主义的起源》等一大批作品的出现”可知,《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夜》《南京大屠杀》《极权主义的起源》等作品,都是对二战历史教训的反思,A项正确;二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B项;现代战争虽然促进了文化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繁荣,但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思想,排除C、D两项。故选A项。3.(2023·安徽六安校考)亚历山大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希腊化世界的学校”亚历山大里亚面前,确实“稍逊风骚”。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反映出当时()A.雅典日渐衰落B.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C.文化中心东移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解析:根据材料“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可知,在亚历山大里亚,来自东西方的学者在此汇聚,说明欧洲文化中心从希腊东移到了亚历山大里亚,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中心的东移,而非雅典衰落以及希腊文化地位下降,排除A项和B项;“开始”一词说法错误,欧亚非文化交流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河北张家口)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的场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这一作品()A.属于艺术作品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客观再现了拿破仑军队镇压反革命的史实C.体现了拿破仑摧毁了西班牙封建制度D.反映了法国入侵受到某些西班牙人的支持解析:根据材料“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的场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是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故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项正确;该绘画属于艺术,有一定主观性,“客观再现”说法有误,排除B项;绘画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无法说明推翻了西班牙封建制度,排除C项;西班牙人的支持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山东滨州期末)13世纪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它”是指()A.亚历山大远征 B.蒙古西征C.拿破仑战争 D.匈奴大迁徙解析:根据材料“13世纪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它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几乎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蒙古大军在13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充足的后勤供应战胜了几乎所有敌人,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B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的发生时间是1803年至1815年,与材料时间13世纪不符,排除C项;公元91年,东汉在与北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从此,北匈奴开始了大迁徙,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2023·山东临沂期中)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A.英国文化殖民扩张受挫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C.英语具有先天语言优势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解析:根据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将英语对外输出,同时也吸取其他地区的文明来丰富本国传统文化,说明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B项正确;材料说明英国文化殖民扩张增强,而不是受挫,排除A项;英语伴随着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而具有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属于文化交流内容,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2023·甘肃武威)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而国王亚历山大在波斯穿波斯服饰,推广波斯礼仪;同时又以马其顿方式训练波斯士兵,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可见,“希腊化”的实质是()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B.本土文化的消除C.帝国领土疆域扩大D.希腊文化的传播解析: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在波斯穿波斯服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这体现了“希腊化”的实质是文化的碰撞与交流,A项正确;本土文化并未消除,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是疆域的扩大,排除C项;“希腊化”不仅仅是希腊文化的传播,而是亚历山大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8.(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如图为《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和《鲁布鲁克东行纪》的中文合译本封面,在蒙古第二次西征后,教皇和法国国王分别派遣传教士柏朗嘉宾和鲁布鲁克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就是柏朗嘉宾在蒙古帝国的旅行记录。《鲁布鲁克东行纪》是在《马可·波罗行纪》之前最负盛名的旅华记录。这些记录说明()A.欧洲人对东方文化一无所知B.罗马教会希望在东方传教C.传教士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D.欧洲人渴望开辟新的航路解析:根据材料“教皇和法国国王分别派遣传教士柏朗嘉宾和鲁布鲁克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西征后罗马教皇和法国国王均派遣传教士来与蒙古交流并留下了旅华记录,这说明传教士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西汉时已有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罗马,欧洲人对东方有一定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交流,传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派遣使者交流,与开辟新的航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山东潍坊期中)1872年英美传教士创办的《教会新报》在介绍氢气球时,采用“乘云而升,以窥天表”“凭虚御风,不啻羽化而登仙”等文学语言,附会中国古老的飞天想象。这体现出()A.中西文化的会通交流B.文化传播的策略考量C.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D.大众传媒形式的创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传教士借用中国传统文学语言宣传西方的科学内容,这有助于减少西方文化传播的阻力,体现了传教士对文化传播策略的思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教士借助中国文化宣传西方科学的内容,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会通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属于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传教士通过创办报纸的方式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这体现不出传媒形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广东江门期末)1953年,尽管美国新闻署一开始很排斥爵士乐这种音乐形式,但他们还是陆续派出爵士乐音乐家赴非洲和欧洲巡演,并吸引了大批歌迷,使宣传取得巨大成功。这说明了()A.美苏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B.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C.全球化推动区域文明交流D.文化输出战略服务政治需要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得出主要结论:美国组织爵士乐团前往全球各地巡演,目的是利用美国音乐取悦他国民众,改善美国国际形象,反映了文化输出背后的政治目的,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联,看不出美苏争夺,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美国的文化宣传,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B项;美国爵士乐音乐家赴非洲和欧洲巡演不是双向的文化交流,而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文化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湖南衡阳期末)如表所示为埃及纸草文献中的内容,其中记载了一对父子的埃及名字被希腊名字取代的过程。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希腊化时代()公元前119年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马隆,又名奈克察弗提斯,派托西里斯之子公元前118年马隆提到本人和父亲名字的改变: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过去名叫派托西里斯之子奈克察弗提斯公元前116牛父子均用双名:马隆,派托西里斯即狄奥尼修斯之子,又名奈克察弗提斯公元前115—前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A.文化交融掩盖民族矛盾B.文明多样性的增强C.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D.人文主义得到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对埃及父子拥有埃及和希腊双重名字,由使用埃及名字到使用双名再到均只使用希腊名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化时代非希腊人与希腊人之间的族群认同上呈现复杂性,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这对父子的双重身份,无法体现文化交融掩盖民族矛盾,而且一对父子无法代表一个民族,排除A项;材料中这对父子最后均只用希腊名字,反映了希腊人这一身份在希腊化时代的特殊地位,无法得出文明多样性增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3·陕西榆林期末)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类别数量(所)占比(%)翻译类821企业专门技术类1130军事技术类1849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C.洋务运动培养大量人才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新式学校中,翻译、企业专门技术以及军事技术的占比较高,说明以学习西方实用技术为主,D项正确;“广泛传播”,表述夸大,排除A项;仅从开设的新式学校,无法得出科技水平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容,不能判定洋务运动培养大量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河北邯郸联考)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主要是指,拿破仑对外战争()A.为意大利走向共和提供了前提B.打击了意大利的封建势力C.促成意大利与法国的同步发展D.使意大利赢得了民族独立解析:根据材料“1814年……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意大利封建势力,推动了民主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B项正确;意大利并没有走向共和制,排除A项;意大利与法国的发展并不同步,排除C项;意大利本身并没有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3·河南驻马店期末)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曾经出现社会道德危机和过度“西化”倾向。为此,新加坡进行如下改革:一是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二是全面反思道德教育,三是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四是开设《儒家伦理》课程,五是提出《共同价值观》。据此可知,此次改革()A.摒弃了西方文化回归传统文化B.以儒家伦理为主构建新的价值体系C.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D.意在通过反思和借鉴来重塑价值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社会道德危机和过度“西化”倾向后,“实施全民的公民道德教育”“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提出《共同价值观》”可以看出,此次改革是希望通过反思和借鉴重塑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D项正确;从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次改革有借鉴儒家伦理,改变过度“西化”倾向,所以得不出A、B两项的结论,排除A、B两项;材料主要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通过改革、借鉴来重塑价值观,无法体现新加坡通过改革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3·重庆期末)如图是学者对文化、文明的不同认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前者符合文化应求同存异的主张B.后者是对文化趋同性论调的纠偏C.强势文明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D.意识形态争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解析:根据材料“各美其美”可知,后者认为不同的文化各有其长处,是对文化趋同性的纠偏,B项正确;据材料“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可知,前者认为强势文化必然会吞并弱势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冲突,并不是文化求同存异的思想,排除A项;强势文明并不一定是世界和平的保证,排除C项;国际冲突的根源是利益的冲突,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争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共55分)16.(2023·山西阳高一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寒冷期。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材料二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气候与历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气候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产生重大影响。论述:寒冷气候对漠北的游牧民族和东北的游猎民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气候转冷时,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变得恶劣,生活在此的游牧民族势力衰落。在第二个寒冷期,蒙古高原的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顺东汉,北匈奴西迁;在第四个寒冷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被推翻,被迫退回长城以北。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在寒冷期势力壮大。在第三个寒冷期,来自东北的女真建立金,对南宋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第四个寒冷期,东北的满洲逐渐强大,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结论:气候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衰有着关键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题干围绕“气候与历史”这一主题可知,本题考查气候环境对历史的影响,由此确定题目为气候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根据材料提及的四个寒冷期时间段,得出第一个寒冷期大致是西周时期,第二个寒冷期大致是东汉到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寒冷期大致是宋朝,第四个寒冷期大致是明清时期。材料二中提及的战争不仅包括王朝内部的战争,还包括同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外的战争。在这四个寒冷期中,选择相对熟悉的第二、三、四个寒冷期进行阐述。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从两个方向对农耕王朝施加军事压力,一是漠北方向,一是东北方向。在非寒冷期,来自漠北的少数民族更为强大,例如西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南宋后期的蒙古;在寒冷期,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更为强大,例如魏晋南北朝的鲜卑,北宋和南宋前期的辽和金,明清时期的满洲。由此,可从漠北和东北两个角度进行论述。17.(2023·河北唐山一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1500年后世界文化交流呈现的特点,并指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12分)答案:(1)影响:冲击中国传统社会,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2)特点:以殖民活动为主要形式;涉及范围广,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以欧洲人为主导(单向性),主要是欧洲文化影响其他文化。历史意义: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可知,冲击中国传统社会;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根据材料一“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可知,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据材料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可知,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据材料一“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可知,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2)特点:根据材料二“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可知,涉及范围广,整个世界连成一体;根据材料二“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可知,以欧洲人为主导(单向性),主要是欧洲文化影响其他文化。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从促进世界各地区的紧密联系、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的角度分析。18.(2023·福建南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人类交往史上,无论是和平的外交,还是暴力的战争,也就是说,无论人们采取怎样的交往方式和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因此,外交和战争将直接导致物品在各国、各地区间的流通,从而达到物质交往的目的。与物质交往相对的就是精神或文化交往,精神交往主要包括宗教、文字、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文化形态的交往。——摘编自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战争在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阐述: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大军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在亚欧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空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19世纪初,拿破仑发动了史无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