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攻略_第1页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攻略_第2页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攻略_第3页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攻略_第4页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攻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广东中考语文复习:

记叙文阅读主讲:茂名市电白一中彭勤清2020.3广东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

第一课时:课标要求与题型分析第一部分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课标与考纲要求1.理清思路,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选自语文新课标

二、考纲阐释

1.2019年延续2018年的考纲,题型、分值都没有变。共4小题,第1小题为表格题,分值为4分,总分为17分。

2.根据最新考纲要求,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个性阅读感受。

3.往年考纲和课标都要求题型、题量、难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文章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第二部分命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广东省中考每年必考的内容,其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选材特点(1)常选课外的人文性较强的中外名家之作或时下美文,多以短篇小说和散文为主。以近四年广东省中考为例:2019年选的是当代作家侯志明散文《灯如红豆》;2018年选的是当代知名作家肖复兴散文《笔下犹能有花开》;2017年选的是《人民日报》蓝雪冰儿发表的小小说《细水流长》;2016年选的是乡村教师陈国凡在2015年发表的小小说《平衡》。

(2)文章的内容主旨多涉及家庭亲情(或教育影响),偶有涉及社会问题现象等。例:2019年《灯如红豆》与2017年的《细水长流》都涉及家庭对人的影响;2015年《集中营的课堂》涉及父子、师生感情等;2014年《怯懦》涉及父女亲情;2013年《天使儿》涉及父子亲情;2012年《淡淡的深情》涉及母子亲情;而2016年《平衡》关注当今社会的信任危机。

2.题型特点(1)共有4小题。2012年与2013年第1小题为选择题,从2014年开始,考纲及题型有所改变,第1小题变为表格题,主要考查考纲的第一点: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后面3道为简答题。(2)通常第2小题或第3小题包含2道小题。经常考查考纲的第3点或第4点: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常见题型是: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或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1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9年广东省中考)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于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地去睡觉。(2分)

例2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2018年广东省中考)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3)分值高。五篇阅读中分值最高,占17分。通常是前三道题4分,第4道题5分。3.考查内容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比较广泛,下面将对记叙文简答题的考查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以广东卷为例)(1)对字词句的考查。①指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19年、2018年、2017年)

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016年)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④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⑤句中的某些词指的是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2年)

(2)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2011年考标题的作用;2013年考标题的含义;2015年考标题的含义与作用;2016年考标题的作用;2019年考查以“灯如红豆”为题的妙处;)(3)欣赏文中的表现手法。(2011年简答题——简析文中的伏笔;2012年简答题——简析文中的对比,2013年选择题——A选项考查铺垫;2014年简答题——简析文段中的对比)

(4)分析开头、中间或结尾段落的作用或妙处。(2019年考查23段在文中的作用;2018年考查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017考查了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及结尾用意;2016年考查中间段落的作用)

(5)整体感知,筛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主题、脉络。①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线索。(2019年考查线索“小油灯”对“我”的启迪)②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或态度的变化。(2018、2016年考查“我”的心理变化)③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格题考查居多)。④概括文章的主题。(6)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2011年考安东尼的形象;2013年考商未央的形象)(7)拓展题。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情、理解、启示等。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第二课时:文体知识归纳电白一中彭勤清

2020.3第三部分文体知识归纳

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一,记叙文的要素

二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1.叙述类型: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记叙顺序作用: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便于抒情;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形式的记叙文,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其他形式的记叙文用得不多;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于客观叙述;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五,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例: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六,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表达方式。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常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

根据描写内容、描写角度和宏观微观三个方面,描写可以做以下分类:

(1)根据描写内容分为:①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②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根据描写角度分为:①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间接描写:1与他人做对比;

2他人的评价

3环境的烘托七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象征、伏笔、衬托、照应、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1)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借景抒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

(3)悬念: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一个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设置悬念能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入胜。

(4)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可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指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5)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不易擦觉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进了山神庙,“入了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拾掇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6)照应:大体上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文中前后照应三种类型。

(7)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次要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多与对比连用。分类:正衬与反衬。

(8)象征:用具体物象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9)托物言志: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10)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想褒扬,先贬低、压抑,从贬抑处落笔,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鲜明对比,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印象深刻。记叙文知识点汇总表——

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顺叙(脉络清楚、有头有尾)记叙的人称第二人称(适于变换、利于抒情)记叙的顺序

倒叙(设下悬念、引人入胜)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不受限制)插叙(丰富内容、突出主题)

中心思想

(感情)突出点明服务深化

详写—用墨如泼

叙述、描写为主

材料

(突出中心)表达方式

兼有议论、抒情:

略写—惜墨如金

(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

(结构完整)表现手法—联想、象征、对比、夸张描写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描写角度—正面、侧面(直接、间接)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第三课时:表格题作答技巧表格题解题技巧表格题

2012年与2013年,中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题是选择题,2014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取消了选择题,变为表格题,直至2019年仍然延续了这一特点。

表格题考查的内容主要依据中考考纲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点: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因此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主要的考查内容:(1)人物对事件的情感态度(感受)变化。

例1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文学类《笔下犹能有花开》阅读题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得知其年龄“我”的心理①②③④笔下犹能有花开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主要的考查内容:(1)人物对事件的情感态度(感受)变化。

例1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参考答案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得知其年龄“我”的心理①②③④

例2,2016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陈国凡《平衡》,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情节发展丢钥匙还钥匙小王要“我”家换锁两家换了锁“我”的心理①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平衡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11)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12)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13)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14)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15)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16)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例2,2016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陈国凡《平衡》,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参考答案①窝火

②紧张

③惊讶

④平衡情节发展丢钥匙还钥匙小王要“我”家换锁两家换了锁“我”的心理①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概括(补充)事件的主要情节。

2015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程刚《集中营的课堂》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情节主要事件学校开端看见沙宁老师被捕集中营门口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营里面高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营的课堂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

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2)概括(补充)事件的主要情节。

2015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程刚《集中营的课堂》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答案①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②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地点情节主要事件学校开端看见沙宁老师被捕集中营门口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营里面高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格题的解题步骤

(1)抓住题目,阅读原文,对全文有个基本理解,把握文章中心。

(2)认真研读表格题中已知信息,参照表格中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表格中的已知信息),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前关键的一步。

(3)定向扫描,认真筛选。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信息的提示,找出每一个空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答案的相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或者能够在原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来。

牢记:

题干非常重要,它不仅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而且还体现了答题规律。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第四课时:赏析句子的加点词语电白一中彭勤清2020.3加点词赏析2013年至2019年(除了2016年《平衡》)广东省中考语文卷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都保留了“品味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道题。命题人一直对它不舍弃,说明其重要性。这道题分两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主要考查考生“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与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主要考查的词句类型1,动词2,形容词3,副词

(2)文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好处、妙处)?动词、形容词、副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例1,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灯如红豆》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地去睡觉。(2分)灯如红豆(节选)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例,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灯如红豆》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地去睡觉。(2分)参考答案:174(1)“攥住”即握住(释词义),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具体内容分析),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表达效果)。(2分)(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2分)答题步骤:(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2)联系句子或上下文分析内容(3)表达效果例2,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笔下犹能有花开》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笔下犹能有花开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例2,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笔下犹能有花开》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参考答案:(1)“瞄”是注视(释义),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内容分析),表现了她的俏皮(表达效果)。(2分)

(2)“扫”是快速地看(释义),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内容分析),表现了她的自信(表达效果)。(2分)

例3,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细水长流》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细水长流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例3,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细水长流》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参考答案:(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释义),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内容分析),突出母亲“视地如命”(表达效果)。

(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释义),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表达效果)。

小结答题步骤:(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2)联系句子或上下文分析内容(具体描写了事物或人物什么情景)(3)表达效果(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情感或其他形象)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第五课时: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电白一中彭勤清2020.3考情分析2019广东省语文中考:16.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2018广东省语文中考:

16.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017广东省语文中考:

1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016广东省语文中考:

16.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2015广东省语文中考:16.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2014广东省语文中考:16.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段落在文中起何作用(好处、妙处)?1,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2,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内容①分析段落内容。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④点明全文思想意义、升华主题。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把这些内容具体补充出来。结构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④渲染(烘托)气氛。⑤点明故事所要描写的对象。结构中间①承接上文。②引起下文。③单独成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④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续表结尾①总结全文。②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③照应前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④突出文章的主题,深化主旨。⑤给人启迪,引人深思。续表段落作用例1,2019年广东省中考题《灯如红豆》16.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灯如红豆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16.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段落作用例1,2019年广东省中考题《灯如红豆》16.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思考:段落写了什么?与上下文的关系与文章主题的关联,与作者情感关联灯如红豆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16.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段落作用例1,2019年广东省中考题《灯如红豆》16.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

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1分)(内容、主题)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结构)例2

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016年广东省中考《平衡》)思考:1,段落写了什么内容?2,中间段落几结构上的作用平衡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段落作用)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11)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12)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13)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14)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15)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16)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例2

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016年广东省中考《平衡》)思考:1,段落写了什么内容?2,中间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平衡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段落作用)例2

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016年广东省中考《平衡》)思考:1,段落写了什么内容?2,中间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参考答案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小结1,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2,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内容①分析段落内容。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④点明全文思想意义、升华主题。结构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④渲染(烘托)气氛。⑤点明故事所要描写的对象。结构中间①承接上文。②引起下文。③单独成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④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③照应前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④突出文章的主题,深化主旨。⑤给人启迪,引人深思。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第六课时: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电白一中彭勤清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

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实为文章核心)。中考中,往往会从标题上出题,考查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考情分析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18.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2016年广东省中考语文:18.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