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教案_第1页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_第2页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_第3页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_第4页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悟身边处处有数学,初步体会数学的价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重点: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揭示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与字母有关的数学课,生活中你见到过字母吗?

(生举例、交流)

生1:KFC,肯得基的标志。生2:GPS,全球定位系统。

生3:DNA,人体基因密码。生4:USA,美国的简称。

生5:……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数学上也经常用到字母,数学上的字母可以表

示什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含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

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那么含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什么呢?又该怎么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新课前,师生通过交流生活中见到或了解的一些字母及所代表的含义,

使原本高度抽象的字母变得是那么具体并富有情趣,再以此迁移,引入数学中

的字母,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浓厚兴趣。)

二、设疑激趣、展开新课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⑴猜老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指名几生,问:你几岁了?

生1:我11岁。

生2:我也11岁。……

师:11岁的同学请举手,看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11岁(板书:同学

的岁数11)

师:同学们,杨老师教你们好几年了,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想知道

吗?先猜猜看。(板书:老师的岁数)

指名几生猜一猜后,师出示“老师比同学大19岁”。

师问: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多大了吗?怎样算的?(生说师板书:11+19)

⑵畅想师生的年龄。

师:看来只要知道你们的年龄,根据老师比你们大19岁这一关系就能算出

老师的年龄了。你们已经知道杨老师现在的年龄了,还想知道其他时候杨老师

的岁数吗?下面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同学们可以回忆从前,也可以展望美好

的未来,请推算推算,当你到什么时候,老师多大岁数了。把你的想法写下

来,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大组汇报,师板书:

同学的年龄老师的年龄

小学毕业1212+19

上一年级66+19

初中毕业1515+19

大学毕业2323+19

⑶用字母表小师生的年龄。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说,如果老师把你们每个人的想法都写出来,你有什

么感觉?

生1:太麻烦。生2:写不完。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表示出杨老师任

意一年的年龄呢?

生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

①a+19②a+19=b③a+b=c

⑷讨论含字母式子的合理性及优点

师:同学们用了三个不同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哪个式子更合理、更简

洁呢?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同学们的岁数是变化的,所以用a表示同学们的岁数,而老师比同学们大

19岁是不变的,所以可以不用别的字母表示老师的岁数,用a+19就可以了。

追问:a+19表示的是你们几岁时老师的年龄呢?(生:任一年年龄的时

候)

a+19表示的年龄与上面这样一个一个举例子比较有什么好处呢?

生1:简便了。

生2:把所有人的想法都概括了。

生3:还能看清老师与同学的岁数关系。

⑸讨论字母a的取值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表示500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人不可能活到500岁。

师小结:看来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

生活实际。

(教师现场采集信息,得出“同学们的年龄和师生的年龄差”,让学生推

算出老师现在的年龄。然后再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当同

学们多大时,老师那时的年龄”。通过这一生活中现实场景的创设,营造出了

学生争先恐后,急需一吐为快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当老师将几位同学的想

法写下后,便问:每位同学可能都有好多个想法,即使每人说一个,老师若都

写下来,你们会感觉怎样?一一太麻烦,能不能用一个式子就把所有同学的想

法都概括进来呢?此时老师已成功地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与原有认知的冲突和急

需一种新认知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共

同探究,显得水到渠成、确有必要。)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⑴媒体出示:学校“书香超市”场景。

⑵提出问题:“童话大王比小哥白尼少30本”,你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这两种书的本数吗?

⑶生讨论、汇报,师板书:

童话大王小哥白尼

aa+30

b-30b

⑷讨论b的取值

⑸算一算:童话大王有58本,小哥白尼有多少本?

如果小哥白尼有90本,童话大王有多少本呢?

3、比较归纳,揭示课题

师:用含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人的年龄、书的本数等等这样的数量。这就

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字母表

示数)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课

师:生活中许多数量都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

子: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式子

⑴小敏原有a本故事书,捐献给灾区小朋友5本后,还剩()本。

⑵一辆公共汽车每小时行・千米,3小时共行()千米。

_⑶一种糖果的单价是每千克a元,买14千克需()元,买b千克需()

HO

⑷一种电视机40台的总价是c元,那么一台电视机的单价是()元。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出示图文结合题:

①101路无人售票车上有乘客56人,到中华门车站下车a人,又有b人

上车,现在车上有()人。

②书香超市里有n个书架,每个书架放b本书,共有图书()本。其中故

事书有b本,科幻书比故事书的2倍多17本,科幻书有()本。

③双休日,四⑶班的男生修补图书m本,女生修补图书n本,全班平均

每天修补图书()本。

⑵说说下面每个式子的含义

①老师家上个月用水a吨,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用水b吨,a-b表示什

么?

②娟娟家平均每月用电a度,12a表示什么?

③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25元。

9a表示什么?25b表示什么?9a+25b表示什么?

四、总结全课、完善建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用含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许多

多的数量,那么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有什

分页代码么好处?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指名生说一说。

五、趣味应用、综合提高。

师:出示儿歌,生齐读: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

师:能念完吗?有什么办法能念完?

1、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

(1)X、x^x、x、x(2)a、b^c、d、e

(3)a、a、b、c、a(4)a、a、2a、4a、a

2、再次讨论:哪种方法最合理,为什么?

3、齐读儿歌,宣布下课。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意犹末尽,乐此不疲”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课尾,教师别具

匠心地设计了一则“读儿歌”的游戏,既深化、巩固了新知,也让学生真切地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是想象地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情

趣,富有意义的。)

【总评】:

“理念新,双基实”是本节课非常突出的优点,具体表现在: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

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

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

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

如:师生的年龄、公共汽车上的数学、书香超市里的数学、儿歌等等,以此贯

穿全课,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感受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式的学习。学生学习数学既是一个生

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共享、相互启智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讨论和交

流的机会。如:在学生提出用a+19、a+19=b、a+b=c表示老师年龄的式子中,

哪个更简洁更合理;当a表示人的年龄、乘客人数等数量时,可以取哪些数等

等,以此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整合,在整合的过

程中使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与深刻。

3、练习设计巧妙,训练扎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意味对传统的全盘否

定,而是要进行合理的扬与弃。本节课中杨老师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们教学

中传统的做法,即“双基实,变式精”,充分做到了“分层练习有保证、变式

练习有体现”。在练习与应用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有坡度、有

新意的习题,并且都是以生活为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炼过的)、服

务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同时,“双基”得到了进一步的夯

实与提高,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

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一建立数学模型

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

好课。

体验•合作•建构

——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学习主题的反思再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第四册68~71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

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

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

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

线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

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

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

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

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

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

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

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时间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

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

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

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

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

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

识角的各部分,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

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

来”的大数学观。]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

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

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

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

吧!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两根小棒、两根硬纸条、一段毛线、一张圆

形的纸),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

角,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组合作,教师巡视)(2)成果展示一

一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

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老

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你能使这个角变大些或者变小些吗?(同桌用自己做的

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样使角变大些?变小些?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

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设想:“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真正掌握

了”,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

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

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

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1)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

大?哪个角最小吗?

(2)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剩下的这两个角谁大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

(4)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吗?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上台

交流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

吗?

1、“想想做做”3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

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智多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

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

多,好吗?

[设计意图]

1、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

始,用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使学生

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

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

课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

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

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

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

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8、109页。分页代码

(学生回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P117-P118分页代码

(7)有谁听懂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

[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

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

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

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

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

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

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

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

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

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

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

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

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

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

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

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

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

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

好相反。

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

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

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

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

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

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

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

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

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

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

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

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

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

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

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

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

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

既快又对。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

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

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

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

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

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

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

路上学?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师:你们是

分页代码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

短。

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

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

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

(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

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

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

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

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

为l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

有哪几条?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

一个三角形,因为3+2.形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