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管理规程_第1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管理规程_第2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管理规程_第3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管理规程_第4页
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管理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1年第二

批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内建标〔2021〕

183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

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

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项目前期阶段;5设计阶段;6施工阶段;7运维管理阶段。

本规程由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内蒙古

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雅拉巷11号,邮编:010051)。

本规程主编单位: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建筑业协会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凯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内蒙古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联源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IV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3.1一般规定.........................................4

3.2应用规划.........................................5

3.3模型管理.........................................6

3.4专业协同.........................................7

3.5制图要求.........................................7

3.6交付.............................................8

4项目前期..............................................9

5设计阶段.............................................10

5.1一般规定........................................10

5.2方案设计........................................11

5.3初步设计........................................12

5.4施工图设计......................................13

5.5深化设计........................................15

5.6成果交付........................................21

5.7交付物审查......................................26

6施工阶段.............................................28

6.1一般规定........................................28

6.2施工模型........................................29

6.3技术管理........................................30

I

6.4质量与安全管理..................................33

6.5进度管理........................................35

6.6预算与成本管理..................................36

6.7预制加工........................................37

6.8竣工验收与交付..................................41

6.9交付物审查......................................44

7运维管理.............................................46

7.1一般规定........................................46

7.2数据收集与整理..................................47

7.3数据应用........................................47

本规程用词说明...........................................48

引用标准名录............................................49

附:条文说明............................................50

II

1总则

1.0.1为规范和引导我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项目前期、

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专业应用,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和工程

各参与方沟通效率,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工

业建筑工程及市政配套建筑工程项目,在全生命期内的建筑信息

模型(BIM)的建立、表达、传递、交付和管理等行为,是自治区建

筑工程管理BIM应用的基本原则和通用规程。

1.0.3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除应遵循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

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规程的规定。

1

2术语

2.0.1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

BIM)

指在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

字化表达,创建数字化模型,并依此进行设计、建造和运维全过程

管理和优化的过程、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2.0.2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规划(BIMApplicationplanning)

立足于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管理,分析BIM项目管理的内涵

和技术基础,阐述BIM项目管理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应用的操作标准、流程、方法,及关键应

用点。

2.0.3全生命期(Life-Cycle)

建筑物从设计、建设到使用过程终止所经历的所有阶段的总

称,应包括策划、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审批、验收、运营、

维护、拆除等环节。

2.0.4协同工作平台(ProjectCollaborationPlatform)

指为支持建筑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之间信息传递、数据分享和分

工合作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具备工作成果的归档、共享、发布、

交付及审核功能。

2.0.5交付成果(Deliverables)

2

交付成果是指在建筑工程工作中,各参与方利用BIM技术并按

照一定工作流程所产生的并经过审核或批准的成果,包括建筑、结

构、机电等BIM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图纸、文档、工程表格、以及综

合协调、模拟分析、可视化等成果文件。

2.0.6模型精细度(LevelofDetails),简写为LOD

模型包含的模型元素,内容以及每一个模型元素几何信息和非

几何信息的详细程度。

3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宜覆盖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应用

阶段一般为项目前期、设计、施工、交付、运营维护等阶段;

3.1.2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前宜结合项目实际、已有资源及

应用需求,制定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规划,并遵照规划进行

应用过程管理。

3.1.3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目标和范围应根据项目特点及工

程项目相关方模型应用水平等综合确定。

3.1.4工程项目相关方应根据应用目标和范围选用具有相应功能

的建筑信息模型软件。

3.1.5建筑信息模型(BIM)应能在项目全生命期各阶段间传递、

共享、编辑和应用,并应保持模型信息的连续性和可传递性。

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企业应对模型进行妥善、安全的管理,

所有信息模型应存储在国内的合法服务器的存储平台上。

4

3.2应用规划

3.2.1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宜由建设方制定应用规划,并遵

照规划进行各阶段应用的过程管理及协同。

3.2.2建筑信息模型(BIM)各阶段的应用规划应与项目整体规划

相协调。

3.2.3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前宜依据本规程制定各阶相协调

的项目模型建模标准文件。

3.2.4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策划宜明确下列内容:

1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目标;

2确定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范围和内容;

3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流程(以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流

程图等形式明确);

4规定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过程中的信息交换要求和

建模标准指南;

5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要求;

6各参与方的组织架构及其在整个项目组织中的权责划分。

3.2.5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规划文件应作为工程项目参与各

方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性文件。

3.2.6建设方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规划时,应设定BIM

应用的目标与预算,并作为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组成部分。

3.2.7建筑信息模型(BIM)规划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各自角色制

定项目各阶段、各专业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机制。

5

3.2.8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各阶段输出成果应能成为管理决

策分析的依据。

3.2.9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应遵循如下原则:

1各参与方职责范围应具备协同一致性原则。

2软件版本及接口一致性原则。

3BIM模型维护与实际同步原则。

3.3模型管理

3.3.1建筑信息模型(BIM)宜在设计阶段创建,且应考虑其在工

程全生命期各阶段、各专业的应用,并确保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3.3.2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应能作为下一阶段的模型

的基础,具有可编辑及延续性。

3.3.3施工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宜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建

筑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并应随施工进度同步深化、校正、更新。

3.3.4竣工验收阶段,应依据项目竣工验收实际信息对施工阶段

的建筑信息模型(BIM)予以修正,确保建筑信息模型与工程实体

的一致,形成竣工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3.3.5运维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宜在竣工模型的基础上,

依据使用单位的相关要求、使用情况对模型的信息和功能进行整

理。

6

3.3.6各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应客观反映项目本阶段的项

目内容,以满足项目的回溯要求。各专业模型间应协调一致,并能

够集成应用。

3.3.7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参与各方应建立校审机制:包含

自查、互查、专项审查确保BIM成果符合项目技术要求。

3.3.8参与各方宜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BIM)评估体系。

3.4专业协同

3.4.1项目参与各方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中,应根据项目

策划要求确定模型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的方式。

3.4.2建筑信息模型(BIM)实施宜在协同工作平台中进行。

3.4.3在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协同工作中,宜设置协同标

准及行为规范。

3.4.4协同工作平台宜满足文件及数据的分类存储、更新及版本

记录、权限设定、共享和传输等功能。

3.4.5协同工作平台宜具有数据安全措施,确保文件存储和传输

的安全。

3.5制图要求

3.5.1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立应有统一的命名与分类编

码规则、制图表达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

448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DBJ/T03-106的相关规定。

7

3.5.2建筑信息模型(BIM)的信息输入方应保证所输入数据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

3.5.3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模型信息及交付物应以通用的

数据格式传递,便于查阅、应用。

3.5.4当以第三方数据交换格式作为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付物

时,交付人应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3.5.5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建模坐标应与实

际地理坐标一致。当分区模型、构件模型未能确定实际地理坐标时,

宜以原点(0,0,0)作为特征点,并在模型使用周期内不得变动。

3.6交付

3.6.1建筑信息模型在各阶段应用应统一命名规则、编码及交付

格式。

3.6.2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付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项目级、功能级和构件级模型单元的模型精细度要

求;

2应符合项目级和功能级模型单元的信息深度要求;

3应符合构件级和零件级模型单元的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

深度要求。

3.6.3交付物宜集中管理并设置数据访问权限,不宜采用移动介

质或其他方式分发交付。

3.6.4交付物交付方应保障所有文件链接、信息链接的有效性。

3.6.5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格式除满足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建筑

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及《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

付标准》GBT51301的相关规定。

8

4项目前期

4.1.1项目前期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目标和范围,应

根据项目特点、合同要求及各相关方BIM应用需求综合确定和策

划。

4.1.2项目前期阶段宜包括概念设计、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

报告、交通影响分析、水土保持分析等内容。

4.1.3建设方在项目前期阶段,应组织前期咨询单位利用城市总

体规划、分区规划、概念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成果,并结合工程设计、

施工和运维工作要求,确定项目前期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实

施内容。

4.1.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

对场址现状与建设条件模拟,为场址选定提供技术支持。

4.1.5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过程,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对交通现状、场地拟建建筑后交通状况及未来交通情况等进行交通

模拟,为交通环境影响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持。

4.1.6概念设计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日照、风环

境、能耗、消防扑救场地等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多方案比选。

9

5设计阶段

5.1一般规定

5.1.1设计阶段宜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深化

设计。

5.1.2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宜包括项目全专业。

5.1.3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项目宜采用平台校审。通

过采用文件电子签章(字)或协同平台流程签章(字)方式,对建

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进行审批流程管控。

5.1.4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电子文件和文件夹,在交付过程中

应进行版本管理,宜在命名字段中标识,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信

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DBJ/T03-106的相关规定。

5.1.5深化设计模型应由设计单位、第三方或相关责任单位进行

校审确认。

5.1.6各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成果应进行成果交付,

其中模型精细度应按照《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DBJ/T03-106执行。

10

5.2方案设计

5.2.1方案设计阶段,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项目

场址分析、规划、多方案比选及成果展示等。

5.2.2方案设计阶段,应建立建筑单体模型,宜建立场地模型及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模型。

5.2.3项目场址分析和场址规划应建立场地建筑信息模型,模拟

分析建筑场地影响因素。

图1场址分析及场地规划的流程图

5.2.4宜通过场址区域模型分析周边环境(坡度、朝向、高程、

管网等),评估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5.2.5基于场地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成果应包括场址区域位

置、指北针、风玫瑰、经纬度等。

5.2.6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方案比选时,方案比选

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包括方案的用地面积、开发强度、容积率、

经济性、社会影响及总造价等。

5.2.7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果应包括方案比选报告、设计模型、设

计说明等。

11

5.2.8方案比选报告宜包含体现项目的模型截图、图纸和方案对

比分析说明,重点分析建筑造型、结构体系、管网设计方案以及三

者之间的匹配可行性说明。

5.2.9方案设计模型宜包括场址的整体规划、各单体的建筑模型、

管网的走向布置等。

5.2.10方案设计说明宜包括设计报告、场址整体效果图、各单体

建筑的效果图等。

5.3初步设计

5.3.1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方案设计阶段的BIM模型进一步细化,

确定具体的技术方案。

5.3.2初步设计阶段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设计原

则、设计标准、设计方案和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明确。

5.3.3初步设计阶段的模型信息应具有正确性与完整性,应审核

模型的合规性。

5.3.4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创建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

2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碰撞检查;

3生成面积明细表。

5.3.5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BIM)应能够准确完整的体现专业设

计原则、标准和技术方案,并创建平面、立面、剖面、节点的视图

及规范化命名和关联标注。

12

5.3.6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BIM)宜通过协同平台进行专业整合,

整合模型应进行各专业碰撞检查,并生成碰撞报告。

5.4施工图设计

5.4.1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初步设计阶段BIM模型及数据进一

步完善及深化。

5.4.2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应包括各专业模型的

构建、二维图纸的输出、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竖向净空优化、

预留预埋检查及工程量统计等。

5.4.3各专业施工图阶段设计模型宜在协同平台中,按统一的规

则进行构建,且应具备相互衔接的功能。

5.4.4各专业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输出的二维图纸,应满足施工图

设计深度的要求。

5.4.5各专业BIM模型及输出的图纸,均应进行三级校核。

5.4.6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查,对建筑及

结构节点的布置、综合管线的布设、净空高度、竖向高程等方面进

行碰撞检查及三维管线综合检查。

5.4.7碰撞检查应包含下列内容:

1各单体建筑布局的冲突;

2建筑与结构专业间的冲突(如剪力墙、柱等与建筑布局、

门窗的冲突);

13

3机电与建筑专业间的冲突(如机电管线对开窗(门)、建

筑净空等冲突);

4结构专业内部构件节点的冲突;

5结构与机电专业的冲突(如设备管道与墙、柱、梁的冲突);

6机电专业间的冲突(如箱体位置冲突、留洞及安全间距的

冲突);

7机电与室内装修的冲突(如管线末端与室内吊顶的冲突)。

5.4.8三维管线综合检查应包含管线的内部检查、外部检查以及

综合管线净空高度的检查等。

5.4.9碰撞检查应以报告的形式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1碰撞检查及管线综合检查的基本原则;

2模型碰撞信息采用“碰撞点”和“标识签”进行有序标注;

3冲突和碰撞的解决方案;

4对冲突、管线综合优化前后进行对比的说明。

5.4.10竖向净空优化宜基于各专业综合模型,对建筑物最终竖向

设计空间进行检查分析,优化机电管线排布方案,并给出最优的净

空高度。

5.4.11竖向净空优化应包括公共区域、走道、车道上空、楼梯净

空等关键部位。

5.4.12竖向净空优化应以报告的形式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1竖向净空优化的基本原则;

2竖向净空优化的基本原则;

14

3优化后的机电管线排布应以平面或表格形式表示,且应标

注不同区域管线优化后的净高。

5.4.13工程材料设备清单宜按表格的形式表达,应包含设备分项

工程量表、材料分项工程量表、建筑物不同类型构件数量表、设备

及材料综合数量表。

5.5深化设计

5.5.1深化设计应包括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

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等。

5.5.2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1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应包括二次结构设计、砌体排

布、铺装排布、预留孔洞设计、节点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并可输

出深化设计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等。

2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

元素外,还应包括二次结构、砌体排布、铺装排布、预埋件和预留

孔洞、节点等模型元素,其内容宜符合表1的要求。

3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成果宜包括深化设计模型、深化

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工程量清单等。其中,碰撞检查分析

报告应包括碰撞点的位置、类型、修改建议等内容。

15

表1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模型元素类型模型元素及信息

上游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构造柱、过梁、止水反梁、女儿墙、压顶、填充墙、隔

二次结构墙等。几何信息包括:位置和几何尺寸,非几何信息包

括:类型、材料信息等

预埋件及预留孔洞预埋件、预埋管、预埋螺栓等,以及预留孔洞,几何信

息包括:节点编号、节点区材料信息、钢筋信息(等级、

规格等),型钢信息、节点区预埋信息等

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设备及相关辅助设施。非几何信息

节点

包括:设备设施的性能参数等信息

5.5.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1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应包括预制构件拆分、预

制构件排布、组装以及节点设计等。

2预制构件拆分时,应根据工厂生产能力、施工吊装工况、

吊装设备、运输设备和道路条件、预制厂家生产条件以及标准模数

等因素确定其位置和尺寸等信息。

3宜应用深化设计模型进行安装节点、专业管线与预留预

埋、施工工艺等的碰撞检查以及安装方案验证。

16

4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施工图设计模型

元素外,还应包括预埋件和预留孔洞、节点和临时安装措施等类型

的模型元素,其内容宜符合表2的规定。

5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

括深化设计模型、碰撞检查分析报告、设计说明、平立面布置图,

以及节点、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和计算书、工程量清单等。

表2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模型元素类型模型元素及信息

上游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预埋件、预埋管、预埋螺栓等,以及预留孔洞。几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何信息包括:位置和几何尺寸。非几何信息应包括

类型、材料等信息

节点连接的材料、连接方式、施工工艺等。几何信

息包括:位置、几何尺寸及排布。非几何信息包括:

节点连接

节点编号、节点区材料信息、钢筋信息〈等级、规

格等〉,型钢信息、节点区预埋信息等

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设备及相关辅助设施。非几何

临时安装措施

信息包括:设备设施的性能参数等信息

17

5.5.4钢结构深化设计

1钢结构深化设计中的节点设计、预留孔洞、预埋件设计、

专业协调等宜应用BIM。

2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

包括节点、预埋件、预留孔洞等模型元素,其内容宜符合表3的规

定。

3钢结构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深化设

计模型、平立面布置图、组装方案、节点深化设计图、构件加工图

及专业协调分析报告等。

表3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模型元素类型模型元素及信息

上游模型钢结构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几何信息模型包括:

1钢结构连接节点位置,连接板及加劲板的

位置和尺寸;

2现场分段连接节点位置,连接板及加劲板

的位置和尺寸;

节点

3螺栓和焊缝位置。

非几何信息包括:

1钢结构及零件的材料属性;

18

续表3

2钢结构表面处理方法;

3钢结构的编号信息;

4螺栓规格

预埋件和预留孔几何信息包括:位置和尺寸

5.5.5机电深化设计

1机电深化设计应包括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及管理、专业协

调、管线综合、净空控制、参数复核、支吊架设计及荷载验算、机

电末端和预留预埋定位等。

2深化设计过程中,应在模型中补充或完善的设备、附件、

末端等模型元素信息。

3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基础上,

确定具体尺寸、标高、定位和和产品信息,其内容宜符合表4的规

定。

19

表4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专业模型元素模型元素信息

给水排水及消防管道、管件、几何信息包括:

阀门、仪表、管道末端(喷淋头1尺寸大小等形

等)、卫浴器具、消防器具、机械状信息;

给水

2平面位置、标高

设备(水箱、水泵、换热器等)、

排水等定位信息;

管道设备支吊架等

非几何信息包括:

风管、风管管件、风管末端、

1规格型号、材料

管道、管件、阀门、仪表、机械

暖通和材质信息、技术参数

设备(制冷机、锅炉、风机等)、

空调等产品信息;

管道设备支吊架等

2系统类型、连接

桥架、桥架配件、母线、机方式、安装部位、安装

柜、照明设备、开关捕座、智能

要求、施工工艺等安装

化系统末端装置、机械设备(变信息.

电气

压器、配电箱、开关柜、柴油发

电机等)、桥架设备支吊架等

4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应包括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

等各系统的模型元素,以及支吊架、减振设施、管道套管等支撑和

保护措施的相关模型元素。

5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可按专业、子系统、楼层、功能区域划

分。

20

6机电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深化设计模

型、机电深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工程量清单等。

5.6成果交付

5.6.1各参与方应根据设计阶段要求和应用需求,从设计阶段建

筑信息模型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形成交付物。建筑信息模型主要交付

物的代码及类别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交付物的代码及类别

代码交付物类别备注

D1建筑信息模型可独立交付

D2属性信息表宜与D1共同交付

D3工程图纸可独立交付

D4项目需求书宜与D1共同交付

D5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宜与D1共同交付

D6建筑指标表宜与D1或D3共同交付

D7模型工程量清单宜与D1或D3共同交付

5.6.2建筑信息模型

1建筑信息模型应包含设计阶段交付所需的全部设计信息。

21

2建筑信息模型应基于模型单元进行信息交换和迭代,并应

将阶段交付物存档管理。

3建筑信息模型可索引其他类别的交付物。交付时,应一同

交付,并确保索引路径有效。

4建筑信息模型的表达方式宜包括模型视图、表格、文档、

图像、点云、多媒体及网页,各种表达方式间应具有关联访问关系。

5交付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时,宜集中管理并设置数据访问

权限。

5.6.3属性信息表

1项目级、功能级或构件级模型单元应分别制定属性信息

表。

2属性信息表电子文件的名称可由表格编号、模型单元名

称、表格生成时间、数据格式、描述依次组成,由半角下划线“_”

隔开,字段内部的词组宜由半角连字符“-”隔开。

3属性信息表内容应包含版本相关信息、模型单元信息及模

型单元属性信息。

5.6.4工程图纸

1工程图纸应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视图和表格加工而成。

2电子工程图纸文件可索引其他交付物。交付时,应一同交

付,并确保索引路径有效。

3工程图纸的制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

标准》GB/T50001的相关规定。

22

5.6.5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

1项目简述,宜包含项目名称、项目简称、项目代码、项目

类型、规模、应用需求等信息;

2项目中涉及的建筑信息模型属性信息命名、分类和编码,

以及所采用的标准名称和版本;

3建筑信息模型的模型精细度说明。当不同的模型单元具备

不同的建模精细度要求时,应分项列出模型精细度;

4模型单元的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

5交付物类别;

6软硬件工作环境,简要说明文件组织方式;

7项目的基础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

8非相关标准规定的自定义的内容。

5.6.6建筑指标表

1项目简述;

2建筑指标表应用目的;

3建筑指标名称及其编码;

4建筑指标值。

5.6.7模型工程量清单

1项目简述;

2模型工程量清单应用目的;

3工程量及编码;

4单项工程量所对应的模型单元信息。

23

5.6.8设计阶段的交付协同宜包括项目需求定义、模型实施和模

型交付三个过程。

5.6.9项目需求定义过程应由建设方完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基本建设程序分阶段确定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目标;

2应根据应用目标制定项目需求文件,应交付建筑信息模型

提供方。

5.6.10模型实施过程应由模型提供方根据项目需求文件,制定执行

计划,并遵照执行计划建立建筑信息模型。

5.6.11模型交付过程应由建筑信息模型提供方和建设方共同完

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提供方根据项目需求文件向建设方提供交付物;

2建设方应根据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复核交付物及其提供的

信息;

3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信息的修改应由提供方完成,并将修改

信息提供给建设方。

5.6.12设计阶段交付和竣工移交的模型单元模型精细度宜符合

下列规定:

1方案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1.0;

2初步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2.0;

3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3.0;

4深化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3.0,具有加

工要求的模型单元模型精细度不宜低于LOD4.0;

24

5竣工移交的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3.0。

5.6.13常见模型单元交付深度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应

用标准》DBJ/T03-106的要求。

5.6.14设计阶段和竣工移交的交付物应符合表6的要求:

表6设计阶段和竣工移交的交付物

方案施工图

初步设深化设竣工移

代码交付物的类别设计设计阶

计阶段计阶段交

阶段段

D1建筑信息模型▲▲▲▲▲

D2属性信息表-△△△▲

D3工程图纸△△▲△▲

D4项目需求书▲▲▲△▲

建筑信息模型执行

D5△▲▲▲▲

计划

D6建筑指标表▲▲▲△▲

D7模型工程量清单-△▲▲▲

注1:表中▲表示应具备,△表示宜具备,-表示不具备。

注2:竣工移交成果宜基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交付成果,更新、迭代深化

设计阶段的交付成果后形成。

25

5.6.15初步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阶段交付前应进行冲突检测,

并编制冲突检测报告,冲突检测报告可作为交付物。

5.7交付物审查

5.7.1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全过程中应分阶段定期对设计

的内容进行审查,且在交付物交付前宜组织外部审查。

5.7.2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全过程审查宜包括阶段性成果、

模型完整性、模型及信息深度、模型合规性等审查。

5.7.3阶段性成果审查应根据项目规模及功能划分。

5.7.4模型完整性审查应结合不同设计阶段交付要求,审查建筑

信息模型(BIM)的构件类型是否完整,各专业类型是否齐全。

5.7.5模型及信息深度审查应根据不同交付阶段,审查建筑信息

模型(BIM)的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深度是否符合相应设计阶段

的深度要求。

5.7.6模型合规性审查应对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各专业建模方

式、构件组合方式、模型表达方式以及是否满足建模标准及各专业

设计规范规程等要求。

5.7.7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审查根据项目规模及需求应进行内

部审查,同时宜进行外部审查。

5.7.8内部审查宜包括各阶段周期性成果审查及各阶段最终整体

成果审查。

5.7.9外部审查可只对各阶段最终整体成果进行审查。

26

5.7.10根据不同的设计阶段,审查组织方式应包含下列内容:

1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宜由设计单位组织实施,可采用

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的方式。由项目组负责汇报。

2施工图设计阶段宜由建设方组织审查,设计单位负责成果

汇报。

3深化设计阶段宜由施工单位组织实施,建设方与设计单位

配合审查。由施工单位及主要设备厂家负责汇报。

5.7.11建筑信息模型审查,应审核和识别下列信息:

1模型单元的系统类别及其编码;

2型单元属性的分类、名称及其编码;

3模型单元的属性值;

4模型单元属性值的计量单位;

5模型单元属性值的数据来源。

5.7.12审查方应对审查意见的有效性及合规性负责。

5.7.13被审查方应按审查结论进行修改完善。

27

6施工阶段

6.1一般规定

6.1.1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目标和范围应根据项目特点、

合同要求及各相关方BIM应用需求综合确定和策划。

6.1.2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宜包括工程项目策划、深化

设计、施工过程管理、竣工验收等施工全过程,也可根据工程项目

特点及实际需要应用于某些过程或任务。

6.1.3施工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包含施工模型、技术

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进度管理、预算与成本管理、预制加工、竣

工验收等内容。

6.1.4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应制定实施方案,宜包括下

列内容:

1BIM应用目标;

2BIM应用范围和内容;

3BIM实施组织架构和职责;

4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要求;

5BIM应用点、应用流程、应用成果要求;

6软硬件要求等。

28

6.1.5建筑信息模型(BIM)用于施工管理时,宜与施工管理平台、

移动终端、无线射频识别及其他物联网技术相结合。

6.2施工模型

6.2.1模型创建、优化与调整

1施工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也可根据施工

图等已有工程项目文件进行创建。

2施工模型应根据BIM应用相关专业和任务的需要创建,

其模型细度应满足深化设计、施工过程管理和竣工验收等任务的要

求。

3施工模型宜按统一的规则和要求创建。当按专业或任务分

别创建时,各模型应协调一致,并能够集成应用。

4工程发生变更时,应更新施工模型及相关信息,并记录工

程及模型的变更,并检查修改后模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施工模型在满足模型细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使用文档、图

形、图像、视频等扩展信息。

6.2.2施工数据采集与集成共享

1施工过程实时信息应及时和持续采集,并反映至施工模型

中,包括创建者与更新者、创建和更新时间、所使用的软件与版本、

软硬件环境等可追溯信息;以及施工现场的现场勘测信息、材料信

息、施工信息、管理痕迹等内容。

2施工模型应支持工程项目相关方获取、应用及更新信息。

29

3施工模型的创建,宜使用开放或兼容的数据格式进行模型

数据交换,可实现各施工模型的合并或集成。

6.3技术管理

6.3.1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图纸会审。

1宜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会审的沟通平台,根据

项目现场数据采集结果,进行设计、施工数据检测、问题协调,以

完善项目设计模型。

2宜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核查设计问题及施工可行性,

并形成解决方案。

6.3.2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

方案优化。

1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平面布置、进度

计划等宜应用BIM技术,以便更好的优化施工组织和部署。

2进度计划优化应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对施工进度相

关控制节点进行施工模拟,展示不同的进度控制节点及工程各专业

的施工顺序。

3资源配置计划的编制,应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计算劳动力、材料、机械、加工预制品等工程量。

4施工场地布置应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三维

场布模型,优化大型机械和临时设施的规划,实现场地布置更加科

学合理。

30

5通过创建建筑信息模型(BIM)对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模

拟和验算,并统计相应的工程量,实现对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和比选。

6.3.3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

1施工模拟应包括现场平面布置、施工难度大的复杂节点、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大型设备及构件安装、新技术、新工

艺等。

2施工模拟过程,应录入资金以及相关材料资源数据到模

型。施工模拟时可查看不同进度节点相关资源投入情况。

3施工模拟时,应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将施工组

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中的相关信息、节点详图等附加或关联至模

型中。周边环境信息宜采用概念体量表示。

4现场平面布置模拟时,应对场地布置中的建筑物、构筑物、

大型设备、加工车间、临水临电设施、施工区域围墙、材料堆放及

永临道路等进行模拟优化,并建立平面布置模型。

5复杂节点及工艺模拟信息应包括复杂节点的构件尺寸、数

量、位置、类型、定位信息及工艺工序等。

6大型设备安装模拟时,应对运输及吊装路径、障碍物、洞

口预留等进行可视化模拟。

7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根据专项方案内容进行施

工模拟,如深基坑工程、高支模工程、大型吊装工程等。

31

8施工模拟的交付成果应包括:平面布置模型、可视化资料、

模拟分析报告。

6.3.4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

方案,对构件拆分与组装、节点连接及构造、厂家信息等进行施工

二次深化设计。

1施工BIM二次深化设计应包含:结构二次深化设计、建筑

幕墙及外墙装饰二次深化设计、建筑内墙装修二次深化设计、屋面

工程二次深化设计及建筑物配套设施二次深化设计等内容。

2深化设计图应包括二维图和建筑信息模型(BIM)。

6.3.5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可视化交底。

1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样板引路,实现技术

交底可视化,增进操作工人对施工重要样板做法、质量管控要点、

施工工艺等要求的理解和掌握。

2施工模型完善过程中,应及时利用模型对进行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包括:外形、空间关系、专业协调、模型元素对应关系等。

3施工模拟应以动画、模型展示等进行可视化交底。

4可视化交底可结合VR沉浸式场景体验设备及二维码技术

开展。

32

6.4质量与安全管理

6.4.1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于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时,

应根据项目特点和质量与安全管理需求,编制不同范围、不同时间

段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计划。

6.4.2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提

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性,有效控制危险源。

6.4.3建筑信息模型(BIM)用于质量管理时,可进行图纸会审与

技术交底、方案模拟与优化、质量问题检查与验收等应用。

6.4.4建筑信息模型(BIM)用于安全管理时,可进行安全技术交

底、危险源辨识、大型设备运输、群塔碰撞检查、安全防护演示等。

6.4.5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过程中,应

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工作计划,及时收集有效数据。

6.4.6宜基于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模型创建安全设施模型,

并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情况,实时更新施工安全设施配置模型。

6.4.7宜基于BIM协同管理平台控制施工质量、安全问题。通过

现场相关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关联到相应模型构件与设备上,

记录问题出现的部位或工序,分析原因,进而制定并采取解决措施。

6.4.8质量与安全管理信息要及时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

上,质量信息宜包括质量验收检查点、质量验收信息、质量问题处

理信息等;安全信息宜包括安全生产/防护设施信息、安全检查信

息、风险源、安全技术交底记录、安全隐患整改信息等。

33

6.4.9在质量管理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中,宜基于质量验收

标准制定下列措施:

1确定质量验收计划时,宜利用模型对整个工程项目确定质

量验收计划,并将验收检查点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上。

2质量验收时,宜将质量验收信息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

素上。

3质量问题处理时,宜将质量问题处理信息附加或关联到相

关模型元素及BIM协同管理平台上。

4质量问题分析时,宜利用模型和BIM协同管理平台按部

位、时间、施工人员等对质量信息和问题进行汇总展示。

6.4.10在安全管理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中,宜基于安全管

理标准制定下列措施:

1确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宜使用安全管理模型辅助相关

人员识别风险源。

2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宜使用安全管理模型向有关人

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将安全交底记录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

中。

3处理安全隐患和事故时,宜将整改措施、安全隐患整改信

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元素及BIM协同管理平台中。

4分析安全问题时,宜利用安全管理模型和BIM协同管理平

台,按部位、时间等对安全信息和问题进行汇总和展示。

34

6.5进度管理

6.5.1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度计划编制。

1进度计划编制BIM应用,包括进度计划的编制与分解、与

进度相对应的工程量计算、资源配置、进度计划审查、形象进度可

视化等。

2进度计划编制BIM应用,应根据项目的整体工程、单位工

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施工段、工序依次进行工作分解。

3进度计划编制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进度管理模型、进

度审批文件,以及进度优化与模拟成果等。

6.5.2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度控制。

1进度控制模型应用宜包括施工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跟踪

对比分析、进度预警、进度偏差分析、进度计划调整等。

2进度控制BIM应用,应基于附加或关联到进度管理模型的

实际进度信息、项目进度计划和与之关联的资源及成本信息,进行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输出项目进度时差,并基于偏差分

析结果更新进度管理模型。

3进行进度预警时,应制定预警规则,明确预警提前量和预

警节点,并根据进度时差,对应预警规则生成项目进度预警信息。

4项目后续进度计划应根据项目进度对比分析结果和预警

信息进行调整,进度管理模型应作相应更新。

35

5进度控制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进度管理模型、进度预

警报告、进度计划变更文档等。

6进度控制BIM软件宜具有进度计划调整、不同视图下的进

度对比分析、进度预警及进度计划变更审批等功能。

6.6预算与成本管理

6.6.1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施工图预算。

1施工图预算BIM应用包括工程量清单项目确定、工程量计

算、分部分项计价、工程总造价计算等。

2施工图预算模型宜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创建,并应根

据施工图预算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检查和调整,并且附加

或关联预算信息。

3确定工程量清单项目和计算工程量,应针对相关模型元素

识别工程量清单项目并计算其工程量。

6.6.2施工图预算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

1导入施工图设计模型,创建施工图预算模型;

2可编制或输出招标预算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投标预

算工程量清单与报价单;

3支持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和地方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定额,支持企业定额的导

入;

4生成工程量清单项目和确定综合单价;

36

5输出施工图预算模型。

6.6.3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中的成本计划确定、进度信息集成、合同预算成

本计算、三算对比、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宜应用BIM。

2在成本管理BIM应用中,宜基于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

模型,以及清单规范和定额创建成本管理模型。

3在成本管理BIM应用中,可在施工图预算模型的基础上确

定成本控制计划、合同预算成本和增加成本管理信息。

4成本管理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成本管理模型、成本分

析报告等。

6.7预制加工

6.7.1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钢结构构件加工和机电产品加工等

宜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6.7.2预制加工模型宜从深化设计模型中获取加工数据。预制加

工成果信息应附加到信息模型。

6.7.3依据预制厂商产品的构件模型,或根据厂商产品参数规格,

创建构件模型库,替换深化设计模型中原构件。

6.7.4构件加工信息应能从构件预制装配模型数据导出,进行编

号标注,生成预制加工图及配件表,施工单位审定复核后,送厂家

加工生产。

37

6.7.5构件到场前,施工单位应再次复核施工现场情况,如有偏

差应进行相应调整。

6.7.6预制构件安置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预制加工图指

导施工单位进行装配施工。

6.7.7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

1在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BIM应用中,可基于深化设计模型

和生产确认函、变更确认函、设计文件等创建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

模型,通过提取生产料单和编制排产计划形成资源配置计划和加工

图,并在构件生产和质量验收阶段形成构件生产的进度、成本和质

量追溯等信息。

2宜建立混凝土预制构件编码体系和生产管理编码体系。构

件编码体系应与构件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