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RT---05.中外历史纲要期末复习考点串讲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Clickheretoenteryourtext,changethecolororsizeofthetext.Youcanalsoformattheappropriatetextandadjustthelinespacingofthetext.02.整本书框架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国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伟大成就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半殖半封社会晚清:1840-191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救亡图存:各阶层救国(洋务运动、义戊戌变法、义和团)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新文化运动19211919-19491931-19451946-1949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体认知: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2、历史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4、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反封建5、时代主题: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政治民主化

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生活城市化文明化)6、历史线索: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史

侵略史:1840-149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

抗争史、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7、政权更迭:晚清政府(1840-1912)→南京临时政府(1912)→北洋政府(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中国近代史分期(1840--1949)分期政权变更阶段时间主要大事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晚清时期(1840-19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19世纪40-60年代初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新政、辛亥革命民国时期(1912-1949)北洋政府(1912-1928)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19袁世凯统治、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1921-1927五四运动、中共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国民政府(1927-1949)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土地革命、长征、局部抗战全面抗日战争1937-1945国共合作全面抗战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解放战争,nb/cvgMZ從vZ了,n'm'h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2.认识鸦片战争之后萌发的新思潮(睁眼看世界)。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对比两部纲领性文件,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和影响。4.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作用。5.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了解戊戌变法背景、经过和内容,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7.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8.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总结归纳: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总特征:晚清时期(1840—1912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①列强向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各阶级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经济:经济结构质变: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思想文化:①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流;②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③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一、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01年)(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中国世界(以英国为例)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军事军备废弛、武器落后船坚炮利、装备先进文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启蒙思想、思想解放外交天朝自居、闭关自守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结论: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世界主要殖民国家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积极参与侵华。英国:世界霸权,“日不落帝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亚洲。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积极参与侵华活动。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原料,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迫切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场,要求打开中国大门。(2)客观原因:腐朽落后的清朝封建统治;(3)直接原因:林则徐禁烟运动(1939.6)2.经过:1840年6月,英国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1842年,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3.结果:战后被迫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条

约内

容影

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割地:英国割占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经济负担

通商:开放五大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

打开中国东南门户

关税:英商税率,中英协定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2年)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中英《虎门条约》(1843年)

片面最惠国待遇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巡查贸易”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通商口岸传教,租地、租房和永久居住权自由贸易,设领事,停兵船列强在华文化渗透;租界前身年份英国输华中对英贸易正当贸易鸦片贸易总值出(+)入(-)超情况1837-1838220万340万560万(-)250万(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的请求遭到拒绝。(3)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2.经过:(1)1856年---1858:英法联军:攻广州、占大沽、逼天津,签定《天津条约》(2)1859年—1860:英法联军占领津、京,火烧圆明园,签定《北京条约》3.结果:知识拓展:

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问题思考:

“进一步侵华”原因:①自然经济抵制(根本原因);②战争和赔款的影响;③鸦片贸易合法化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的因素。但是,英国把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条

约内

容影

响英法《天津条约》1858①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通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②鸦片贸易贸易合法化。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法《北京条约》1860中俄《瑷珲条约》1858割占60多万平方公里中俄《北京条约》1860割占40多万平方公里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自守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2、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BAD综合探究:

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英国清朝A组:割香港岛给英国巴麦尊:“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良港”琦善:弹丸之地耆英:荒岛、孤峙海中、贫穷道光:有伤国体、暂行赏借B组:协议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可省除争执”“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扬扬得意,以为是外交成功”C组:领事裁判权英人在中所涉诉讼案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杜绝衅端,永远息争”“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D组: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是“为恢复和平状态最绝对必不可少的”;赔款含“被焚鸦片赔偿费、远征军军费、英商债务。琦善:“烟土本系违禁之物,断无赔偿之理....必能使贵统帅有以登复贵国王。道光朱批:“又合体统,朕心嘉悦之至。问题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作简要阐释。观点:清朝统治者传统观念与西方近代观念存在巨大差距。阐释:(1)清政府:长时间的闭关自守,造成中国人的国际知识极度贫乏。道光帝的“有伤国体”“暂行赏借”“又合体统”等言辞,凸显了其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观念。清政府的外交代表也由于主权意识和近代国家法律意识的淡薄,放弃本应全力维护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却竭力保全王朝的颜面和臆想的尊严。(2)英国:则凭借其近代国际外交知识,通过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将非法的战争结果法律化,并形成相对固定的特权,其影响要比战争本身更为深远、长久。

总之,清朝是静止、保守的,无主权观念,英国是发展变化的,具有近代观念。知识拓展: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观念国际化天朝上国(华夷)观念逐步减弱;主权国家、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增强。机构专门化总理衙门(起步)→外务部→民国外交部;(外交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领馆制度化外国公使进京;中国派遣驻外大使;各国大使馆的建立外交手段近化遵循国际外交惯例,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增强,运用国际法解决外交问题,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权益。礼仪平等化称呼、公文、见面礼节等的转变,日益平等化、近代化外交官职业化专业能力增强,了解欧美情形,熟悉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人员由兼职到专职;由传统士大夫到逐渐由新型知识分子担任。评价1、积极:近代外交变化体现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消极:近代外交发展便利列强对中国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如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外务部(总理衙门)凌驾于六部之上,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被列强控制。(四)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1.背景:①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②西方先进工业2.代表人物:(1)林则徐: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2)魏源:《海国图志》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书籍之一;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该书注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评价:(1)积极:①开创向西方学习先河;②把学习西方技术上升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③对后来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产生重要影响。(2)局限性: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②对西方学习仅停留在技术(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③态度上仍有妄自尊大的痕迹。4.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CC(五)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2)客观原因: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3)推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4)主观条件: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思想和组织准备)2.发展过程:(1)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2)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3)1856年,全盛时期,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

(4)1858年,浦口三河大捷(5)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后期防御战;(6)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3.失败原因:(1)内因:领导集团的内部争权夺利与腐败。(2)直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③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制度和思想)4.影响: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知识拓展: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异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不同点背

景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经济主张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发展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本

质落后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先进性——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群众基础满足农民要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核心内容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时代特色反封建,几千年农民战争最高峰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相同点①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②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③都未真正实施。(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发展资本主义;(2)《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总之,①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②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6.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其主要依据是()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资政新篇》的实施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它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7.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8.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CDD(七)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1.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2.表现:(1)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清内乱;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1875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2)西南边疆:中法战争(1883—1885年)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过程:1883年,法军进攻台湾(没有得逞);在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3)东南边疆:美、日侵扰琉球、朝鲜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中法战争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885年在台湾设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4)东北边疆:日侵扰朝鲜

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北洋舰队覆灭,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边疆危机突显出中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民族危机更加强烈(八)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国内市场狭小和原料不足,日本颁布大陆政策,蓄谋已久;(2)西方列强: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默许、纵容态度;(3)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没落,避战求和。(4)导火索: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2.经过:(1)丰岛战役:1894年7月,战争爆发;

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平壤战役:1894年9月,左宝贵等人誓死抵抗,清军大败;

(3)黄海战役:1894年9月,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邓世昌、林永升等)重创日本舰队,自身也损失严重,李鸿章“避战保船”命令,北洋舰队失去黄海制海权;(4)辽东战役: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5)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刘步蟾、丁汝昌等),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山东半岛,摧毁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八)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3.《马关条约》战争影响(重点):条约内容

响①承认朝鲜独立①宗藩关系瓦解,朝贡体系崩溃;②清政府国际地位剧降马关条约》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①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③赔款2亿两白银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和财政困难,激化阶级矛盾;②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⑤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①资本输出;②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破产;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空前。国别租借地或占领“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沙俄旅顺、大连长城以北、新疆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英国九龙、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台湾、澎湖列岛福建9.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①收复雅克萨之战

②黄海海战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④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DB(九)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3)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4)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支持者:戊戌维新运动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2.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103天里,颁布了一百多道变法诏令。问题思考: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把西学中有关政治的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理论依据。(2)原因:①传统封建势力强大;②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本主义领域布新除旧作用政治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改订律法。裁撤冗员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初步动摇封建统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广设学堂;派遣留学;准许办报;设译书局。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维新人才、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工厂。淘汰八旗,绿营旧兵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九)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3.结果: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这就是“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止。4.意义:①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是一场爱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对封建专制冲击;5.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强大,阻碍变法的开展;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③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④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妥协性与软弱性)。6.局限性: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7.特点:改革范围广;改革力度大;改革操之过急8.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十)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900年):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2.口号:扶清灭洋①鲜明爱国的性质;②盲目排外、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3.方式: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张贴文告,揭露列强侵略罪行4.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5.评价:(1)意义:①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②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扶植傀儡政权,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局限性:①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②由于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6.性质:旧民主主义范畴问题思考:如何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支持,具有保中国的爱国性质,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让群众对政府放松警惕(2)灭洋:①进步性: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②局限性:排斥一切洋人、洋务,盲目排外的落后(十一)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900年):1.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2.经过:(1)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率军进犯北京;(2)天津保卫战: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像天津进犯。(3)宣战:1900年6月21日西摩尔率军进犯北京慈禧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4)西逃议和: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3.东南互保: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4.《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内容危害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加剧中国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综合研究:近代前期(1840—1901)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阶段1840—1894年1894—1901年侵略国英、法为首,俄、美随后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侵略方式①发动战争为手段,商品输出为目的;②列强间关系以相互竞争为主;③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及相对落后的俄国①政治: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②经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③侵华形式主要变化: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和结果看:①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②均以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3)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①造成了中国贫穷、落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冲击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中外交流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综合研究:中国近代前期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背景阶级属性主张结果影响抵抗派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未实践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农民阶级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均未能实现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洋务派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一批近代科技人才维新派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1898年戊戌变法,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失败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1.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12.1900年6月,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牵线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史称“东南互保”。这反映了(

)A.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B.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C.清廷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D.东南各省督抚民族国家意识浓厚CC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3.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影响。5.认知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理解经济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6.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总特征: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并很快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孙中山等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经济:经济结构质变: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经济命崛起时期迅速陷入萧条;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传播,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社会生活: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等,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一、辛亥革命(1910—1912年)(一)背景:(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均告失败;(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5)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和政党(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建立;(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全国革命高潮到来;(8)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爆发提供有利时机。综合研究: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思想对应纲领含义性质评价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夺取政权)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封建)民族革命积: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局:没有明确反对帝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建立政权)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专制)政治革命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局: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仅限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民生主义(发展)平均地权(巩固政权)核定低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反封建土地制度)社会革命积: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局: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评价:(1)积极: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革命的发展。(2)局限: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②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cB(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1.建立政权:中华民国建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人物: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5)国号:中华民国(6)国旗:五色旗(7)纪年: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2.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1912年2月15日)3.巩固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目的: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五色旗▶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中国的华盛顿”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三权分立(防止专权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1)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2)政治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3)进步性: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君主专制政体,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传播民主共和理念。②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宪法的性质,它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4)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5)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其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其因人而立,又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3.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D(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4.辛亥革命失败原因(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①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②袁世凯手中的武装力量及反革命手腕;

③革命政府内的立宪派与旧官僚的趁机进攻。(2)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弱小,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革命纲领中不敢明确提出反帝要求,革命过程中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发动、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③革命政党内部成分复杂,组织涣散,对革命目标和对袁世凯的认识不清。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材料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害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选集》综合研究: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1.政治: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中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③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④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⑤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1916年袁世凯称帝,历时仅83天(三)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6):袁世凯复辟路(1912——1916)孙中山革命路独揽大权1912年3月10日在北示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限权1913年11月宋教仁案、解散国民党1913年“二次革命”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出卖权益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护国战争复辟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6-1928年1917年段“府院之争”;张勋拥溥仪复辟;段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护法运动黎元洪段祺瑞(四)军阀混战(1916年—1928年):1.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原因(1)内因: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2)外因: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2.军阀割据主要派系:3.军阀割据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中央集权弱化,人民生活困苦。4.军阀割据实质: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派系代表人物支持国占据区域直系冯国璋美、英直隶及长江中下游苏、赣、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晋系阎锡山山西滇系唐继尧美、英云贵桂系陆荣廷美、英两广5.参加一战:(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3)影响: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欧洲从事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掘埋尸体,清扫地雷,修路架桥这些最繁重也最危险的工作。③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以战胜国的地位参加一战后召开的会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问题思考:民国初期的民主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说明了什么?1.原因:(1)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3)文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在民初还不充分具备

培育民主政治的土壤。2.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3.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4.说明: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①产生:19C60、70S在洋务运动刺激下产生。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③短暂春天(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4-1918)④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⑤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C60-70Y甲午战后1895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9121919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7国民党统治后期19491956开始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消亡短暂发展萧条问题思考: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及作用1.特点:(1)诞生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沿海地区,内地很少。(3)产业结构:不合理。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5)发展历程: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制,曲折发展。2.影响:(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政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经济基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准备阶级条件。(3)思想:推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冲击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1840—1949):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表现:(1)衣: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改良旗袍;(2)食:满汉美食、西餐进入生活;(3)住:中式宫殿、普通民居、欧式洋房,别墅。(4)行:南船北马、轿子、自行车,汽车、火车、轮船(工业革命);(5)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特点:(1)受西方影响明显;(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则变化不大;(4)实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近代化)19世纪中后期链式传动自行车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5.《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6.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DA(六)新文化运动:1.背景:(1)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3)政治:北洋政府腐朽黑暗,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4)思想:国民思想愚昧落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传播;(5)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概况:(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期改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5)内容:①核心: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提倡新文学,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六)新文化运动:3.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2)积极:①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和解放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使用白话文,有利于文化普及(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⑤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3)局限:①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②没有同群众相结合;③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综合探索: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的探索和特点1、两个阶级:(1)地主阶级:①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①维新派:君主立宪制;②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③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2、三个层面:器物技术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3、三大特征:①学习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不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②学习内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③学习主题:救亡图存,中国思想界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派别背景阶级属性主张结果影响抵抗派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惊醒地主阶级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未实践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农民阶级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国;平等外交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革命派变法改良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暴力革命民主共和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激进派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受到专制和愚昧束缚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推动了思想解放CD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新特点及对民主革命的重要意义。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和红军长征的史实。5.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确立及意义。6.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和意义。总特征:①国民党:逐渐从革命转向专制独裁,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社会进步。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政治:①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②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③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④南京国民政府:“宁汉合流”确立专制统治;继续北伐和“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全国。⑤中国共产党: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进行长征。经济: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再加上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展开,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的机遇;②官僚资本则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膨胀,聚敛起巨额财富思想文化: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思想基础。②20世纪20年代末,“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综合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群众基础广泛不广泛革命目标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结果取得胜利失败,没有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

动(1851.11~1864.7)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8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5.4~1949,30年内)1840年1949年失败成功(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意义:①思想文化: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②政党建设: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③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报刊:1919年,《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学会:①1920.3,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②1920.5,陈独秀,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3)翻译: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1920.8,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陈望道和他翻译《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封面(三)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1924—1927):1.第一次国共合作:(1)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时间:1924年1月(3)地点:广州(4)内容: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5)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党内合作”同意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6)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2.国民大革命:(1)时间:

1924—1927年(2)背景: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屡次失败;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3)经过: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②北伐战争(1926—1927):消灭吴佩孚、孙传芳,打败张作霖,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4)失败原因:标志: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原因:根本原因:两党在阶级性质和革命目标的分歧;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放弃革命领导权。(5)经验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综合探索:新三民主义“新”表现在哪里?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反帝,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抽象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节制资本:关注工人;耕者有其田:关注农民相同

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都主张平均地权认识①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与中共二大最低纲领一致,成为国共合作基础。②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手段。1.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2.图3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DB(四)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1.政权建设: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2.南京国民政府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权。3.北伐统一:(1)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2)皇姑屯事件:因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3)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4.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1)原因:①国民政府建立,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热情有所提高。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行动,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机遇。③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表现:除原有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一定程度发展。(3)阻碍因素: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国民革命时期北伐二次北伐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统一中国打倒张作霖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作霖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形式上统一全国主体

国共两党南京国民政府(五)工农武装割据:1.形成过程:(1)南昌起义: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3)井冈山:1927年,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2.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的原因:(1)根本原因: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2)农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农民阶级占主体,是革命的主力军。(3)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城市中心论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理论探索中共正确领导(根本条件)武装斗争(斗争形势: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打土豪,分田地)根据地建设(物质基础: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经过:长征出发→冲破封锁→进军贵州→遵义会议(1935.1)→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越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2.遵义会议(1935.1)(1)目的: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2)内容:①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②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天闻负总责;③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3)影响/意义:①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②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4.伟大长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长征连中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机构的“三人团”(新)综合探索: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了国民大革命的高潮。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建军节)。4.革命道路: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的相继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性,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委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2.图4.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BA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对中国人民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