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教育观毛邓专题_第1页
当代家庭教育观毛邓专题_第2页
当代家庭教育观毛邓专题_第3页
当代家庭教育观毛邓专题_第4页
当代家庭教育观毛邓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家庭教育观——09酒管2009051789余雪丹立意原由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中最缤纷绚丽的时刻,本应该享受着温馨快乐的时光,但是有些人却处于低落、抑郁、孤单之中,没有人理解,甚至父母对他们对也只是责备而没有关心,所以现在社会上张扬、叛逆的青少年很多,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家庭的教育观的滞后与不科学。父母没有真正理解孩子,没有正确把握正处在青春期的子女的心理,当子女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并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从而使两代人心理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父母认为孩子日渐长大,有越来越多的话都愿埋在心理而不愿意告诉自己,父母越来越多的关心在子女看来变成了唠叨。子女也日渐觉得自己已长大,看待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父母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因此有些话宁可藏在心理,也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因此,父母与子女沟通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而在父母与子女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当后果不可弥补时,父母、子女才清楚地明白当初应该怎样做。为了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探讨当代孩子成长过程中心性的特点以及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等,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法,增进父母与子女的相互理解,尽力缩小那道“鸿沟”,给青少年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当代家庭教育观一、当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调查二、当代孩子成长过程中心性的特点三、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纠正四、当代父母子女关系的典型案例剖析一、当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调查1、亲子关系2、亲子沟通状况3、结论、建议、感想二、当代孩子成长过程中心性的特点1、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2、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对待他们时需注意的地方3、青少年的心理矛盾4、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1、注意的发展2、感知的发展3、记忆的发展4、思维的发展5、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发展1、少年期的动荡性2、青年初期的成熟性1、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2、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3、青少年的师生关系1、自我认识的发展2、道德的发展3、家庭的作用1、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和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诚实。2、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对待他们时需注意的地方:3、青少年的心理矛盾:4、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三、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纠正1、当代家庭教育面临的环境特点2、当代家庭教育观中的问题分析3、家庭教育中必须解决的四大矛盾4、正确的家庭教育观1、高期望值与低现实的矛盾2、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的矛盾3、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矛盾4、家长知识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1、更重视人格发展2、更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3、要处理好和学校教育的关系4、要重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5、要重视教轻言传1、当代家庭教育面临的环境特点1、当代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为主体,家长们普遍感到在子女教育上失败不起,因而对孩子更加寄予厚望,期望值更高,对家庭教育也更加关注;2、社会竞争程度高,子女的升学和就业压力空前大;3、家庭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使孩子的物质享受更加丰富;4、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尽管国家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是在中高考制度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之前,考试还是教育考核最重要的方式,由于没有更加令人信服的考核方式,素质教育在中国还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5、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现在的孩子在享受优裕物质生活的同时,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学业和精神压力。2、当代家庭教育观中的问题分析1、在心理学的知情意方面,重智力轻情感和意志培养,认为学习好了就是一切好了。然而现实表明,有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却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2006年10月,一名清华大学研究生因抑郁症自杀。2008年11月,又一位清华20岁女生因情感问题而跳楼自杀。央视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7月7日播出,四川南充一位被称为“考霸”的考生张非,在2003年和2005年先后考上北大和清华,但由于他沉迷网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先后两次被迫中途退学。这些成绩顶尖的高材生,在情感的培养上却出了大问题。学习好的同时也需要有好的意志力,反之那些意志力薄弱、经受不起挫折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也难有大的提高,因为在学习上,意志起着维持学习的作用,仅有智力往往是不够的;

2、重视智力培养,但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智力的培养上,重知识能力培养,认为知识就是能力,学习成绩就是能力。其实,知识并不能代表能力。智力多元化的,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智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又如,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Gardner,1993)提出,智力类型包括:言语智力(读书写论文、语词理解)、逻辑-数学智力(解数学题、逻辑推理)、空间智力(找方向、地图、放置物品)、音乐智力(唱歌、作曲、音乐作品欣赏)、身体-运动智力(跳舞打球、协调性活动)、人际智力(理解他人行为、动机和情绪)、内省智力(认识和改自己的能力)、自然智力(对自然界的认识)。现在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偏弱与死记硬式的知识灌输教育不无关系。

2、当代家庭教育观中的问题分析

3、拔苗助长,违背认知发展阶段规律。皮亚杰把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1112~)。他指出,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恒定不变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由低到高,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逐步达到高水平。根据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学龄前儿童主要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这时候儿童的主要活动应该是游戏活动,从游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现在有些家长对待儿童早教的态度却是: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当成了教育准则,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学龄儿童才应接受的知识教育,而对儿童的主体活动:游戏,却缺乏必要的鼓励甚至横加限制和干预。比如,有些家长让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就学习识字,背英语单词,在小学阶段就提前学习中学知识,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在刚上学时就比别人具有知识上的优势,以免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有短期的提升效果,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最终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往往却是那些发展全面的孩子;

4、溺爱和忽视两个极端往往并存。阿德勒认为,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原因有三,溺爱和忽视就是其中两个,由于溺爱,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一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为缺乏社会兴趣的、自私自利的人。由于忽视,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所有人都不相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溺爱现象发生在城市家庭中比较多,他们对孩子在吃、穿、玩、用上总是一味迁就,一味满足,这真可谓是对孩子充满了柔情蜜意,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健康,使孩子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放纵蛮横的恶习,而且也逐渐造就了孩子本身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而忽视现象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农村家庭中,特别是留守儿童现象更加凸显了这一点,隔代抚养往往只有养而没有教。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那就是,生活上溺爱和精神上的苛求并存。有些家长在学习上和别人攀比,常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全然不顾。给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非常不利。由于溺爱导致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由于学业上的苛求导致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逃避学习。这两种倾向又同时导致了儿童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的低下。2、当代家庭教育观中的问题分析

5、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

2008年5月16,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在首届全国青少年课外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素质发展》的演讲,他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用我自己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表》已经对4000万名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其中2/3存在问题,其中28%是轻度的心理问题,3.9%是中度的心理问题,0.1%是重度心理问题。我对《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表》进行设置,29.9%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差,56%的人都有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毛病。”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比如,心理学家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这种失调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儿童就会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有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和恐惧感,以及敌意导致的内疚感等,是的他不得不压抑对父母的敌意,由于不能化解而产生基本焦虑,基本焦虑使得儿童把对父母的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到处潜伏着危险,成了滋生神经症人格的肥沃土壤;

6、对素质教育的错误和片面理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的培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家长简单的把素质教育教育等同于特长的培养,利用有限的业余和假期休息时间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还有一些家长是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得到加分,实质上又变成了应试教育。3、家庭教育中必须解决的四大矛盾

1、高期望与低实现的矛盾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充分了解孩子,为其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梯度,可望而且可及,正如俗话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如果目标偏大、偏远,就会使孩子望而止步。加之家长的跟踪检查、唠叨,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便形成了孩子觉得家长给自己出难题,家长觉得孩子不努力,辜负自己苦心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提出家庭教育避免“高、大、空、远”,力求“近、小、实、亲”的主张。

2、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的矛盾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家长们对自己惟一的孩子在物质上投入越来越大,情感上的关怀越来越多。但同时,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任务过重,要求过严,很多情况下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使孩子感受不到这种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所以,家长不仅要拥有爱孩子的感情,而且还要讲究爱孩子的方法,变疼爱、溺爱为关爱、巧爱。我们始终主张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让孩子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3、家庭教育中必须解决的四大矛盾

3、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矛盾家长习惯于做纵向比较,往往用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教育子女,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年轻时如何好学上进,吃苦耐劳,条件如何艰苦,自己如何懂事,进而责备孩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不体会父母”等。而孩子则习惯于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做横向比较,如追名牌、高消费、高享受等,部分孩子甚至会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少能耐。鉴于此,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择其善者而引导激励,尽量少用时过境迁的道理和事例。

4、家长知识观念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和程度的提高,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而家长由于工作负担、家庭生活压力、固有模式惯性等因素而远远落后于孩子。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还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老想教导、教诲他们,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孩子,把自己的知识方法传授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过于保守、落后、陈腐,束缚自己的发展,老想摆脱父母约束,自由地生活与发展。这种情况往往会令家长束手无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面子”,又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从而更加激化了亲子矛盾。所以父母必须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虚心学习孩子的优点,与孩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4、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1、更重视人格发展。健康的人格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心理健康关系人的一生幸福。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人是谈不上幸福的,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健康人格和成功密切相关。许金声提出了人格三要素理论,人格三要素是指人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它们是决定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心理素质。一个人的人格三要素越强,他的人格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他潜能发挥的程度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可能越大。如果一个人的三种人格力构成等边三角形,他的人格可以称为“金三角”人格。这种人格自身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关于成才与智力的关系,华夏心理网国家心理咨询师荀焱这样解释:“智力主要跟数理层面的思维有关,但是,这只是一种生理基础,除此之外,还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譬如情感、意志力等等。智商就好像植物成长的土壤,能不能成才跟很多因素有关。很多情况下,情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成才的影响更大。因此,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三十年后发现智力与成就之间,不完全相关,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从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占20%,没有成就的占20%,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主要差异在个性意志方面。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有研究发现,如采用学生的智商作为预测学业成就的指标,其预测效度只能达到0.50左右;若用学生的智商以预测其未来职业成就,其预测效度只能达到0.20(Matarazzo,1972)。

4、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注重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不少家长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忽视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却没有意识到对儿童早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只要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实践证明许多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学习兴趣浓厚的孩子,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兴趣是最好的动机,特别对于小学时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这些孩子往往看不到大而远的目标,兴趣才是维持他们努力学习的主要因素;

3、要处理好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和重叠的关系。如:学校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为主的,家庭教育是针对个体的教育,家庭教育要注意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就要更加重视个体的特点。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培养孩子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对孩子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要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尤其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由于成绩不好而经常被忽视和批评的孩子,家长要多给予积极关注,要承认儿童学习能力上有差别,认识并发挥儿童的长处和闪光点,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4、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4、重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践证明,权威—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是最好的,因为只有对孩子树立了权威的父母才能实施有影响力的教育,但也只有在民主和平等的心理氛围中,父母谆谆善诱的教育才能为孩子们所接受。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谆谆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一个专制、不睦、紧张的家庭氛围将不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5、要重身教轻言传,习惯的培养不能只靠说教。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培养和改变行为是长期训练和学习的过程。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可以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很多行为,而且能从许多个榜样和实例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法则,形成自己的行为风格。而布莱恩在用观察学习的方式研究分享行为的学习时发现,如果成人有分享行为,无论他的劝说是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的,孩子都会学会分享行为,简单的说教和训诫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远远不如身教的效果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应有自我完善意识,不断修正自身的不良习性。四、当代父母子女关系的典型案例剖析1、留守儿童问题思考:家庭教育存误区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一、不良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已经突破了严格的刑事法学的犯罪概念,形成了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扩大了的非刑事法学“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这个扩大了的"青少年犯罪",在行为上不仅包括法定犯罪,还包括青少年的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等等,在年龄界限上也不限于现行刑法关于限制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社会学认为,教育功能又称社会化功能,它包括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指导个人行为及社会责任等。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儿童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责任是由家庭完成的。在家庭中,儿童与亲人之间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学语言、学社会规范、学社会文化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赋予个人一连串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价值观念、阶层、宗教信仰等,甚至于个人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及行为养成、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的培植与表现。社会学关于家庭教育功能的论述,说明了家庭的教育作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缺陷在于其教育功能的不健全或丧失,难于担负起对青少年的初次社会化责任。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时常交流沟通有感情,孩子就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孩子健全的人格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发展的场所。但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犯罪生物学派认为犯罪父母可能有犯罪子女,在剑桥大学的研究中,一项研究结论是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犯罪人数量是没有犯罪父亲的少年的两倍。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二、不良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1.结构有缺陷家庭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3.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娇宠、溺爱子女。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得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来满足自己,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2)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另一方面,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3)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4)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弑亲等过激行为。

(5)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情感沟通。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闭锁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3.父母不良行为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4.家庭气氛不和睦对子女的影响。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与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5.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家庭居住的环境和周边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围不良青年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大变迁,特别是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致使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力日渐减弱,而青少年犯罪总是也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青少年犯罪防治工作应从社会各个层面开展,尤其从家庭方面研究其对策。

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三、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

1.天生血缘关系铸就的亲和性。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这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天然的联系纽带。使得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保护和爱成为可能,也使得子女对父母存在一种天生的依赖和崇敬之情。这样子女对父母产生一种比学校教师和其他人更加自然的亲和性,因此,子女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并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重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道德意识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在这一时期,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和教师那里接受到一般的道德教育外,家庭仍对其思想道德面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环节抓好了,就为家庭预防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通过道德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善良行为与丑恶行为,高尚行为与卑鄙行为、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的区别,培养孩子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构筑起一道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想防线。比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章良教授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不少人关注他的成才之路。他在回顾自己成长过程时这样说:“我的父母过去是贫苦勤劳的渔民。我的根在我的家庭,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父母不识字,他们没有给我文化知识,却给我做人的教育。母亲常说,我们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有骨气。这是家庭给我的精神财富。”他后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靠的是勤奋、能吃苦、有志气。在国外学习时,一心想着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这充分说明德育对成才的重要意义。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3.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少年时期正是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随着身心状况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断增多,自主自立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他们独立把握自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却相对较弱,这就构成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巨大的矛盾,因而也使他们步入了成长过程中的“危险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都是基于不健康或扭曲的心理状态而导致行为偏差造成的。因此,要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包括个体和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爱和恨、什么是宽容和理解、什么是嫉妒和报复,能主动自觉的化解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危机,避免因某些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方面,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这些少年不知道怎样做事、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