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两栖纲课件_第1页
第18章 .两栖纲课件_第2页
第18章 .两栖纲课件_第3页
第18章 .两栖纲课件_第4页
第18章 .两栖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章两栖纲

(Amphibia)(P370-391)第18章.两栖纲两栖纲(Amphibia):是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活。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3大类。两栖纲: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18章.两栖纲生物学特征:处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生向陆生的转变1、变温2、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皮肤辅助3、皮肤裸露,轻度角质化4、五指型四肢,有颈椎、荐椎5、心房出现分隔,循环是不完全双循环6、原脑皮7、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发育经变态进化地位:第18章.两栖纲学习要点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面临哪些主要矛盾。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纲主要类群第18章.两栖纲两栖动物的主要特点第18章.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P370)1.

水、陆环境的差异(P370)(1)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3)水温的恒定性(4)陆地干燥,水分易蒸发(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第18章.两栖纲2.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P370-371)(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3)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4)在陆地繁殖(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6)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第18章.两栖纲大象最大体重11.8吨,蓝鲸最大体重195吨第18章.两栖纲3.五趾型附肢及其在演化上的意义(P371)

水生鱼类:重力影响小,借尾和躯体的摆动完成运动。附肢偶鳍--结构简单,平衡器官陆地动物:五指(趾)型附肢

四肢强大,一般具有五趾(指),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第18章.两栖纲3.五趾型附肢及其在演化上的意义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与头骨和脊柱联结---功能多样性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第18章.两栖纲

两栖类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P372)①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②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完全对立);③未能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类群。第18章.两栖纲第二节两栖纲的主要特征(P372)一、外部形态(P372)1、体型细痣疣螈蛙蟾型:成体无尾、四肢强健、体短宽、陆栖爬行或跳跃鲵螈型:尾发达、四肢短小、水栖蚓螈型:尾短、穴居、眼和四肢退化版纳鱼螈第18章.两栖纲鼓膜眼睛外鼻孔眼睑口瞬膜蛙头部特征图第18章.两栖纲雄蛙声囊第18章.两栖纲二、皮肤特点(P372)皮肤裸露,有呼吸功能表皮轻度角质化真皮厚而致密具多细胞腺:粘液腺,毒腺,色素细胞分布大量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第18章.两栖纲两栖动物的体壁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真皮:疏松层:腺体、神经、血管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第18章.两栖纲中轴骨附肢骨头骨脊柱胸骨**带骨肢骨三、骨骼系统(P373)骨骼系统第18章.两栖纲蝾螈骨骼系统图蝾螈尾椎骨骼较多第18章.两栖纲宽而扁,无眶间隔,属平底型。枕髁两个。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目少。颅骨通过方骨与下颌相连,为自接型连接。头骨(P373)额顶骨枕髁上颌骨前颌骨方轭骨鼻骨第18章.两栖纲舌接式舌颌骨舌颌骨(镫骨)翼骨脑颅下颌上颌腭骨上颌骨下颌自接式舌颌骨翼骨腭骨上颌骨前颌骨方骨舌骨茎突方骨(砧骨)双接式关节骨(锤骨)前颌骨颌弓和脑颅为自接型联结–

舌接型:颌弓通过舌颌骨和脑颅联结(多数鱼类)–

自接型:颌弓直接和脑颅联结(陆栖脊椎动物)–

双接型:颌弓自身和脑颅联结,并通过舌颌骨和脑颅联结(原始的软骨鱼类)颌弓和脑颅相连的类型第18章.两栖纲脊柱分区脊柱(P373)颈椎:1枚,为寰椎躯干椎:7-200枚荐椎:1枚尾椎:1-数十枚尾杆椎寰椎荐椎第18章.两栖纲椎体类型双凹型前凹型后凹型蚓螈类部分蝾螈类部分蝾螈类蛙蟾类第18章.两栖纲附肢骨骼(P375)自两栖类开始形成在陆地上支撑动物体重与运动的器官,即五趾型附肢。带骨肢骨附肢骨骼肩带腰带前肢后肢肩胛骨+乌喙骨+锁骨髂骨+坐骨+耻骨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指骨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趾骨出现胸骨第18章.两栖纲蛙骨骼系统图第18章.两栖纲蛙的骨骼(背面观)外枕骨颈椎躯椎荐椎尾杆骨指骨掌骨腕骨肱骨桡尺骨股骨胫腓骨趾骨跖骨跗骨第18章.两栖纲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胸骨是陆生四足类所特有的结构。两栖类无明显的肋骨,故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胸骨(P375)硬骨质的肩胸骨软骨质的上胸骨青蛙的胸骨前方后方硬骨质的中胸骨软骨质的剑胸骨蟾蜍类缺少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第18章.两栖纲上胸骨肩胸骨上乌喙骨中胸骨剑胸骨胸骨:上胸骨、肩胸骨(蟾蜍无此骨)、上乌喙骨、中胸骨、剑胸骨蛙类胸骨图第18章.两栖纲髂骨耻骨髂骨坐骨耻骨坐骨蛙类的腰带第18章.两栖纲四、肌肉系统(P375)1.具有四肢肌肉,四足类肌肉的分节现象消失,成为肌肉束。(幼体和水生种类有,如蝾螈等)2.躯干部肌肉特化不明显;3.四肢肌强大而复杂:4.鳃肌退化:部分转化为咽喉部肌肉。

主要表现在适应陆地运动方面的发展肌肉系统的特点:第18章.两栖纲躯干背部的轴上肌由于水平隔的位置上移到椎骨横突外侧,因而体积已大为减缩,仅占躯干肌的一小部分。肌肉系统的特点第18章.两栖纲五、消化系统(P376)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肝脏胰脏消化管消化腺消化系统组成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共同开口于泄殖腔。具颌间腺,湿润食物,辅助吞咽,不能消化食物。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肝脏胆囊胰脏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动脉圆锥动脉弓肺泡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输尿管膀胱子宫后大静脉卵巢输卵管背大动脉脂肪体泄殖窦子宫开口膀胱开口蛙的内脏解剖第18章.两栖纲蛙类口咽腔蛙类口咽腔具两对孔、犁齿和肌肉质的舌。口咽腔内具有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和食管开口。犁骨齿食管开口耳咽管孔声囊口喉门舌内鼻孔耳咽管孔第18章.两栖纲蛙类捕食动作肌肉质舌伸出→卷住昆虫→舌收回至口咽腔第18章.两栖纲鳃:幼体呼吸器官肺:成体呼吸器官皮肤:辅助呼吸器官口咽腔黏膜:辅助呼吸器官外鳃:幼体和成体的辅助呼吸器官六、呼吸系统(P377)两栖类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不发达)。有内鼻孔的出现。在喉头气管室中具有声带,这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之一。㈠两栖类呼吸器官呼吸器官皮肤呼吸大约相当于肺获氧量的2/5。第18章.两栖纲外鳃:为显露在身体前部咽部两侧的一丛丝状或羽状的突起物,少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鲨鱼、肺鱼、少数硬骨鱼的胚胎和蛙的蝌蚪、洞螈、泥螈等具有外鳃。外鳃蝌蚪的外鳃和内鳃第18章.两栖纲㈡两栖类肺结构肺是一对中空半透明和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结构,肺脏内被网状隔膜分隔成许多小泡(即肺泡)。第18章.两栖纲肺的结构鲵螈的肺蛙蟾类的肺喉头支气管喉门第18章.两栖纲陆生四足动物肺脏的比较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第18章.两栖纲㈢蛙的口咽式呼吸外鼻孔瓣膜张开,喉门紧闭,口底下降将空气吸入口咽腔行口腔粘膜呼吸。喉门开启,将空气吸入肺内行肺呼吸。腹壁肌肉收缩、口底下降和肺脏的弹性完成呼气。第18章.两栖纲入肺吸气

咽呼吸呼气肺外鼻孔第18章.两栖纲㈠心血管系统七、循环系统(P377)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心脏血管血液心房:2个出现分隔心室:1个动脉圆椎静脉窦心血管系统第18章.两栖纲蛙类心脏模型结构图右心房肌柱心室左心房心室内的肌柱具有分流多氧血和少氧血的功能。动脉圆锥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动静脉系统内颈动脉颈动脉腺肺皮动脉肺动脉锁骨下动脉体动脉弓背大动脉脂肪体精巢肾动脉髂动脉腹腔肠系膜动脉动脉干外颈动脉皮动脉肾脏小肠系膜动脉外颈静脉内颈静脉肺静脉锁骨下静脉皮静脉静脉窦肝静脉肝脏肝门静脉后大静脉肾门静脉肾静脉腹静脉臀静脉股静脉前大静脉动脉干第18章.两栖纲两栖类的动脉由动脉圆锥延伸出左、右两条动脉干。每条动脉干内以2个隔膜分为3支,由内向外依次为:颈总A.,体A.,肺皮A.

第18章.两栖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基本模式123456第18章.两栖纲脊椎动物动脉弓的演变第18章.两栖纲动脉弓的演化颈动脉导管动脉导管肺动脉有尾类无尾类内颈动脉颈动脉弓颈动脉体动脉弓肺动脉弓心脏肺心脏肺34563456第18章.两栖纲鱼类单循环示意图心脏肺身体各部分肺循环体循环双循环心脏鳃身体各部分单循环两栖类心室仅为一个腔,所以进入心室的多氧血和少氧血有混合,故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最后均进入心室)两栖类双循环示意图第18章.两栖纲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等结构。㈡淋巴系统腹面背面第18章.两栖纲两栖类呼吸作用和血液循环都比较缓慢,体动脉中血液含O2量不高,全身组织不能获得充足的氧,因此新陈代谢率低。由于仅为一腔心室,所以体循环与肺循环不能完全分流,故称为不完全双循环。出现比较完整的淋巴系统,几乎遍布皮下组织,这与防止皮肤干燥和进行皮肤呼吸有关。两栖类幼体心脏似鱼,为心室、心房各1个的两腔心脏,成体为3腔心脏。㈢循环系统的特点第18章.两栖纲八、排泄系统(P380)肾脏输尿管泄殖腔膀胱泄殖腔♂:中肾管,兼输精作用♀:不具输卵作用排泄系统两栖类排泄器官主要是肾脏(中肾)。皮肤和肺也参与代谢废物的排泄。两栖类蛙蟾类膀胱为泄殖腔壁突出形成的结构,故称为泄殖腔膀胱。第18章.两栖纲–

幼体蝌蚪:前肾;成体蛙:中肾–

排泄物主要是尿素–

排泄系统承担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蛙的肾小球对水有很强的通透性,对于水栖种类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肾小管对水分重吸收功能较差,此功能由膀胱承担

(但仍不能补偿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失水。因此,两栖动物只能生活在湿润地区)第18章.两栖纲雄蛙的肾脏(腹面观)肾静脉最后的一对肾静脉右肾与腹膜附着的部分尿生殖管肾肾上腺左肾与腹膜附着的部分后腔静脉第18章.两栖纲雄蛙的尿生殖模式图脂肪体肾精巢肾上腺尿殖管膀胱输精小管肾细管尿殖管开口膀胱开口第18章.两栖纲雌蛙的尿生殖模式图脂肪体膀胱肾肾上腺卵巢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肾细管输尿管子宫第18章.两栖纲排泄系统特点:雄性肾脏的前部缩小并失去泌尿功能,由一些肾小管与精巢伸出的精细管相连通,并借道输尿管运送精子,因此兼有输尿和输精的用途。泄殖腔膀胱与输尿管不直接相通,肾脏滤泌产生的尿液经输尿管先导入泄殖腔再倒流到膀胱里。两栖类的膀胱具有较强的重吸收水分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体内水分的丢失。第18章.两栖纲九、神经系统(P381)两栖类神经系统较鱼类进化,主要表现在大脑分化较鱼类明显。㈠脑部特点大脑:出现了原脑皮间脑:不发达中脑:视叶发达小脑:不发达延脑:第四脑室顶壁下陷形成菱窝五部脑第18章.两栖纲Ⅷ第18章.两栖纲基本结构(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小脑具菱形窝。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具颈膨大和腰膨大。脑神经:10对;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成腰荐N丛(后肢)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第18章.两栖纲

大脑分化为两个半球,具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有10对脑神经。–

在系统进化中,脑皮可以分为3个阶段:古脑皮、原脑皮和新脑皮–

古脑皮是原始类型的脑皮,灰质位于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

原脑皮出现于肺鱼和两栖类,灰质分为3部:位于脑顶部外侧的为古脑皮;位于脑顶部内侧的原脑皮(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部向表面移动),以及位于腹侧的纹状体。–

原脑皮和古脑皮都与嗅觉相联系。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性腺生殖导管子宫:雌体所具有的结构泄殖腔♂:精巢♀:卵巢♂:中肾管,兼输精作用♀:输卵管生殖系统十、生殖系统(P380)两栖动物一般雌雄异体,多为体外受精。㈠生殖系统的组成第18章.两栖纲青蛙的生殖第18章.两栖纲青蛙的生殖发育第18章.两栖纲雄性系统精巢(1对)输精小管(数根)(肾脏)输精管(输尿管)贮精囊泄殖腔体外雌性系统卵巢(1对)体腔(体腔液的流动,腹肌收缩、输卵管口周围纤毛的摆动)输卵管泄殖腔体外子宫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第18章.两栖纲蛙类生殖系统第18章.两栖纲㈡生殖方式卵生(多数)卵胎生(泳蟾、尾蟾等)两栖类生殖方式主要有两大类:生殖方式幼态成熟(neoteny)处于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如虎螈的幼体美西螈。

幼体生殖(paedogensis)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幼体时期的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之。如洞螈、山溪鲵。

第18章.两栖纲㈢生殖系统的特点:蛙蟾类生殖腺的前方都有1对黄色的指状脂肪体,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结构。水中产卵,多体外受精(有抱对现象),胚胎无隔膜,幼体水中发育,个体发育经变态。少数种类如蚓螈类、美国尾蟾具有泄殖腔长或尾状突等类似的交配器官,营体内受精。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蟾蜍抱对行为(迁徙中)第18章.两栖纲蛙蟾类个体发育过程第18章.两栖纲蛙的胚胎发育过程第18章.两栖纲蛙蟾类胚后发育——变态第18章.两栖纲特征蝌蚪成蛙栖居类型水栖水陆两栖运动器官膜质的尾鳍五趾型附肢,尾消失侧线有侧线侧线消失呼吸系统鳃呼吸肺呼吸循环系统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二心房一心室不完善的双循环消化系统消化管长而盘曲植食性消化管缩短肉食性排泄系统前肾、前肾管中肾、中肾管蝌蚪和成蛙的特征比较第18章.两栖纲十一、感觉器官(P382)㈠视觉器官的特点:①有眼睑、瞬膜;蛙蟾类有泪腺等。②有凸出的角膜,入水后变平。③晶体圆而稍扁,与角膜的间距较鱼类远,出现晶体牵引肌。视觉调节能力不强,调节方式也不同于改变晶体形状的陆生脊椎动物,故在陆上还只能说是近视。入水后,角膜由凸变平,才可能适应地增阔视野。第18章.两栖纲蛙眼第18章.两栖纲两栖类眼结构示意图第18章.两栖纲㈡听觉器官(P382)内耳中耳出现瓶状囊(听壶lagena),感受声波,平衡作用仍在。鼓室:仅蛙蟾类有耳柱骨:与鱼类舌颌骨同源耳咽管:与鼓室相通两栖类出现了在陆地上感受声波的结构—

中耳。听觉器官第18章.两栖纲两栖类听觉器官第18章.两栖纲

鲵螈类的听觉传导系统肩胛骨第18章.两栖纲㈢两栖类感觉器官的特点幼体及水生两栖类仍具侧线器官,功能与鱼类相同。鼻腔内壁衬有褶襞状的嗅粘膜,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鲵螈类没有中耳腔,但有发达的耳柱骨与鳞骨相关节,通过颌骨可将声波的振动传送到内耳。有些种类还具有平板形的盖骨,以小形的盖骨肌连接肩带,地面振动可由附肢经这块肌肉传导到盖骨而达到内耳。第18章.两栖纲(四)、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特征:内鼻孔(鼻腔嗅觉及空气进出通道)犁鼻器(鼻腔腹内侧一对盲囊,能感知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第18章.两栖纲变温动物。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具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器大脑发生了原脑皮。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总结: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第18章.两栖纲现存3目,约4200种。我国有280种。第三节两栖纲的分类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形似蚯蚓;耳无鼓膜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极短♂泄殖腔能翻出体外做交配器两栖纲形似蜥蜴,四肢细弱尾发达;皮肤光滑无鳞无鼓室和鼓膜体型短宽,四肢强健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多具鼓室和鼓膜;有活动性眼睑第18章.两栖纲一、无足目(Apoda,蚓螈目Caeciliformes)(P383)又称裸蛇目(Gynmophiona)。因营地下穴居生活而鲜为人知,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蚯蚓。早期无足类具四肢但在穴居适应中失去,在两栖类中处于最原始的地位。无足目原始特征:真皮内仍存在退化的骨质鳞无荐椎,无胸骨房间隔不完全第18章.两栖纲无足目特化特征:无四肢,眼退化,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体内受精。

分类:5科、160多种。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bannanicus)。第18章.两栖纲版纳鱼螈(Ichthyophisbannanicus)云南省的省级保护动物,营穴居,以头在泥里钻洞,形成互相沟通的隧道。

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具有长尾。体表裸露。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具分离的尾椎骨。具有肋骨和胸骨。一般不具有鼓室和鼓膜。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再生力强,肢、尾损残后可重新长出再生肢或再生尾。水栖游泳生活。二、有尾目(Caudata,或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P383)有尾目主要特征:第18章.两栖纲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有尾目分类(P383)隐鳃鲵科两栖鲵科小鲵科陆巨螈科蝾螈科无肺螈科鳗螈科洞螈科钝口螈科急流螈科有尾目主要科第18章.两栖纲大鲵Andriasdavidianus(隐鳃鲵科)

【俗名】:娃娃鱼【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第18章.两栖纲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keyserlingii(小鲵科)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第18章.两栖纲新疆北鲵(小鲵科)

第18章.两栖纲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肥螈等.第18章.两栖纲红瘰疣螈(Tylototritonshanjing)(蝾螈科)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有分布。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洞螈Proteusanguinus(洞螈科)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第18章.两栖纲

美西螈Ambystomamexicanum(钝口螈科)

又称为墨西哥钝口螈,仅分布于墨西哥的一个湖泊中,基本上终生保持幼态(能进行幼体生殖)。只有极少数完成变态,成体叫虎螈。

第18章.两栖纲成体不具尾;体表裸露。头骨骨化不佳但边缘完整。椎体前凹或后凹型;具尾杆骨;胸骨发达。营两栖,跳跃生活。耳具鼓室及鼓膜。眼具活动性眼睑。发育有变态。三、无尾目(Anura,或蛙形目Raniformes)(P384)无尾目主要特征:第18章.两栖纲无尾目分类(P384)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盘舌蟾科滑蹠蟾科锄足蟾科负子蟾科

蟾蜍科**异舌蟾科角蟾科细趾蟾科沼蟾科蛙科**树蛙科**塞舌蛙科雨蛙科**

姬蛙科**疣蛙科达尔文蛙科多指节蟾科箭毒蛙科非洲树蛙科节蛙科无尾目第18章.两栖纲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舌圆盘状,舌端无缺刻,舌四周与口腔粘膜相连;上颌具齿;无声囊;后凹型椎体,第二至四椎骨具肋骨;肩带弧胸型。我国4种,分布于云、贵、川和广西。警戒色:四肢仰翻第18章.两栖纲锄足蟾科(Pelobatidae):瞳孔大多纵立,舌卵圆状,舌端游离而缺刻浅,上颌有齿,通常无下颌齿和犁骨齿。趾间无蹼或蹼不发达。肩带弧胸型。zi崇安髭蟾哀牢髭蟾第18章.两栖纲锄足蟾科: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leishanensis吻宽圆,吻棱明显。食用价值较高。我国特有种,仅见于贵州雷山。

第18章.两栖纲蟾蜍科: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体较大。皮肤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其他部位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能分泌毒液。耳后腺较大,长椭圆形。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雨蛙科:无斑雨蛙Hylaarboreaimmaculata趾端有吸盘及横沟。背面皮肤光滑。外用解毒杀虫,治疥癣湿疮,湿癣。

第18章.两栖纲蛙科(Ranidae):

上颌有齿,一般具犁骨齿,鼓膜明显或隐于皮下,舌端多具缺刻,椎体参差型,肩带固胸型。我国约有90种。林蛙泽蛙黑斑蛙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金线蛙

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虎纹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第18章.两栖纲第18章.两栖纲中国林蛙Ranachinensis世界上唯一集药用、滋补保健和食用于一体的名贵经济蛙种。其雌蛙输卵管干燥品是名贵的中药材,称哈士蟆油,具养肺滋肾,治虚劳咳嗽的功效。第18章.两栖纲产婆蛙Alytesobstetrican

生殖期间由雄蟾将念珠状卵带缠绕于后肢上带返洞内。分布于欧洲西部的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地。第18章.两栖纲树蛙科(Rhacophoridae)

指、趾端具吸盘,并有马蹄形横沟;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树栖。我国约有43种。如大树蛙Rhacophorusdennysi

能够变色,从而保护自己第18章.两栖纲姬蛙科(Microhylidae)

头狭而短,口小,多数无上颌齿和犁骨齿,指、趾间无蹼,肩带固胸型,椎体前凹型,我国约有14种。如饰纹姬蛙Microhylaornata第18章.两栖纲饰纹姬蛙Microhylaornata(姬蛙科)

小型蛙类,生活时背面为灰棕色或土灰色,有对称的深棕色斜花纹。

姬蛙

第18章.两栖纲花箭毒蛙Dendrobatestinctorius(箭毒蛙科)

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以毒性强烈著称。第18章.两栖纲两栖纲各目特征比较

四肢尾巴胸骨肋骨代表动物无足目退化 极短无有鱼螈无尾目有无有无青蛙有尾目有长有有大鲵第18章.两栖纲第四节两栖类的经济意义消灭农田害虫

生物防治食用药用实验材料第18章.两栖纲生态:◆

休眠:动物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的现象;◆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异温动物:体温较恒定,但在休眠时稍有变化;冬眠、夏眠及日眠三种。第18章.两栖纲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对陆生生活适应不完善性1、皮肤裸露,表皮出现轻度角质化;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2、具陆生脊椎动物的典型骨骼:出现了五趾型附肢、并通过带骨与脊椎紧密联系,有枕骨髁,脊椎四分区等。适应承重与运动的需要。1、表皮仅有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皮肤通透性仍强;怕盐怕干旱2、寰枕关节为单轴关节,运动不灵活;脊椎分化不完善,颈椎和荐椎均只有一枚;有胸骨、无肋骨,无胸廓;附肢不够强健,不能完全支撑身体;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第18章.两栖纲3、成体具内鼻孔和囊状的肺;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4、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不完全的双循环5、大脑体积增大,出现大脑皮层的雏形——原脑皮,感官也向适应陆栖方式发展。出现了中耳、可动的眼睑、瞬膜等;3、肺结构简单,需皮肤辅助呼吸。4、两栖类成体的心脏只有一个心室,动、静脉血不能完全分开,循环的效率低;

5、属变温动物。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胚胎没有羊膜等。第18章.两栖纲第五节两栖类的起源和进化肺鱼、总鳍鱼和有尾两栖类前肢骨的比较古总鳍鱼类古两栖类鱼头螈一、起源:第18章.两栖纲进化论认为:两栖动物是由硬骨鱼类进化而来,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类似两栖类化石为鱼石螈,位于格林兰东部的泥盆纪晚期(3.5亿年前)地层里。它的体长约为一公尺,外型跟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