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I教学大纲
供临床五年制、八年制本科使用(64学时)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
2011年2月
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以古代解剖知识为主
《黄帝内经》
《难经》
2.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4.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1.基础医学
《诸病源候论》
《温疫论》
《医林改错》
2.临床医学
《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正宗》
《小儿药证直诀》
《洗冤录》
3.药物学
《本草纲目》
4.方剂学
《五十二病方》
《千金要方》
5.针灸学
《针灸甲乙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司外揣内
2.整体思维
3.援物比类
4.形象思维
5.直觉思维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3学时
上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一、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特性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内容
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熟悉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和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特性
(一)阴阳的抽象性
(二)阴阳的普遍性
(三)阴阳的规定性
(四)阴阳的相对性
(五)阴阳的相关性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2.归纳药物性能
(1)药性
(2)药味
(3)升降浮沉
(六)指导养生防病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1.取象比类法
2.推演络绎法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3.五行制化
(二)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1.相乘
2.相侮
(三)五行的母子相及
1.母及于子
2.子及于母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二)说明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三)说明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1.母子(相生)关系的传变
2.乘侮(相克)关系的传变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控制疾病传变
2.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二章中医学的生理观
【目的要求】
一、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基础,五脏、六腑的的共同生理特性
二、掌握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生成和运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
成、输布和排泄
四、掌握气、血、津液各自的功能
五、熟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熟悉体质的形成、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八、了解体质的生理特点、体质的分类和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
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一、五脏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
(-)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主神志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
(3)在志为忧
(4)在液为涕
(5)与秋气相通应
(三)脾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主升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①促进运化
②调畅情志
③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行经
(2)主藏血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在窍为目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5)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1.生理功能
(1)主藏精
精的含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肾精促进人体的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肾精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
肾阴
肾阳
(2)主水
(3)主纳气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
二、六腑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
(一)胆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1.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
(三)小肠
1.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1.通行诸气,总司气化
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
(一)脑
1.连五脏,主精神思维
2.系官窍,主感觉运动
(二)女子胞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心与肺
2.心与脾
3.心与肝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肺与肝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4.肝与胆
5.肾与膀胱
第二节气、血、津液
一、气
(…)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五)气的分类
1.元气
概念、来源、主要功能
2.宗气
概念、来源、主要功能
3.营气
概念、来源、主要功能
4.卫气
概念、来源、主要功能
二、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1.濡养滋润
2.充养精神
三、津液
()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输布
3.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气与血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能载气
5.血能生气
(二)气与津液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载气
(三)血与津液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三章中医学的病理观
【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二、掌握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三、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致病的特点
四、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五、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六、掌握病机的概念,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七、熟悉疡气、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因
八、熟悉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形式
九、熟悉内生五邪的概念及病机
十、了解外伤、寄生虫等其他病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因
病因的概念
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
一、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的概念
(一)六淫
六淫的概念
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风性主动
2.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3.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二)暑的病证:伤暑、暑湿、中暑
4.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1)燥易伤津
(2)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易生风动血
(4)易致疮疡
(二)疡气
痈气的概念
疡气的致病特点
二、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
2.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2.过逸
三、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痰饮
痰饮的概念,痰、饮的区别及其各自分类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易扰乱神明
(二)瘀血
瘀血的概念
1.瘀血的形成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紫州
(5)舌象
(6)脉象
(三)结石
结石的概念
1.结石的形成
2.结石的致病特点
四、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第二节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外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生活、工作环境
(二)内环境与发病
1.体质因素
2.精神状态
三、发病形式
1.感而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复发
第三节病机
病机的概念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2.虚实变化
(1)虚实转化
(2)虚实错杂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胜正衰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1.阳偏盛
2.阴偏盛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2.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2.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气血津液失常
(一)气血津液不足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三)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四、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6学时
第四章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医诊法的基本含义、中医诊断的理论依据
二、掌握望神、望色、望排出物、望舌的基本内容、临床意义及望舌的注意事
项
三、掌握问诊中问主诉、问病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四、掌握问诊中问现在症中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五、掌握脉诊中诊脉的部位与方法、正常脉象。
六、掌握辨证的概念
七、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的基本含义及临
床特点及鉴别
八、掌握气血津液辨证中常见证候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临床表现特点
九、熟悉望形态、望皮肤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十、熟悉闻诊中听声音和嗅气味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十一、熟悉常见脉象与主病
十二、熟悉脏腑辨证中五大脏腑系统辨证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临床特征
十三、熟悉辨证的步骤:详尽占有临床资料、综合运用辨证理论、全面把握疾
病本质。
十四、了解局部望诊与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十五、了解相兼脉及主病
十六、了解按诊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
十七、了解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主要内容、基本
含义和主要临床特征。
【教学内容】
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诊法和辨证的基本含义
中医诊断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诊法
一、望诊
望诊的基本含义、望诊的正确方法
(•)全身望诊
1.望神
望神的基本含义
(1)有神(得神)
(2)少神
(3)无神(失神)
(4)假神
2.望色
望色的基本含义、内容,“常色”、“病色”的基本含义
(1)白色
(2)黄色
(3)赤色
(4)青色
(5)黑色
3.望形态
(1)形体
(2)姿态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颅
(1)望头颈
(2)望头发
2.望五官
(1)望眼
(2)望鼻
(3)望唇口
(4)望咽喉
(5)望耳
3.望皮肤
(1)望色形变化
(2)望斑疹
(三)望排出物
1.痰涎
2.呕吐物
3二便
(四)望小儿食指络脉
(五)望舌
望舌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
望舌对于临床辨证的重要意义
舌面特定区域反应不同脏腑病变
正常舌象特征
1.望舌质
(1)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
(2)舌形:胖瘦、老嫩、裂纹、齿痕、芒刺
(3)舌态:强硬、萎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2.望舌苔
(1)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
(2)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脱
3.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4.望舌注意事项
(1)光线
(2)伸舌姿势
(3)染苔
二、闻诊
(•)听声音
1.语声
(1)语声强弱
(2)语言错乱
2.呼吸
3.咳嗽
4.呃逆、暧气
(二)嗅气味
三、问诊
问诊的基本含义、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一)问主诉
(二)问病史
1.现病史
(1)发病情况
(2)病变过程
(3)诊治经过
2.既往史
(1)既往健康状况
(2)既往患病情况
3.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
(2)精神因素
(3)饮食起居
(4)婚姻生育
4.家族史
(三)问现在症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2)但热不寒:壮热、潮热
(3)但寒不热
(4)寒热往来
2.问汗
(1)有汗无汗
(2)汗出时间
(3)汗出部位
3.问疼痛
(1)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皖痛、腹痛、腰痛、四肢痛
(2)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隐痛、绞痛、重痛、酸痛、冷痛、灼痛
4.问饮食口味
(1)食欲与食量
(2)口渴与饮水
(3)口味
5.问睡眠
(1)失眠
(2)嗜睡
6.问二便
(1)大便
(2)小便
7.问经带
(1)月经: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痛经
(2)带下
四、切诊
(…)脉诊
脉诊的基本含义与临床意义
1.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1)诊脉部位
(2)诊脉方法
2.正常脉象
3.脉象与主病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虚脉
(6)实脉
(7)洪脉
(8)细脉
(9)滑脉
(10)涩脉
(11)弦脉
(12)濡脉
(13)弱脉
4.相兼脉及主病
(二)按诊
1.按肌肤
2.按手足
3.按胸腹
第二节辨证
辨证的基本含义
一、辨证的方法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基本含义
1.表里
表证、里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
2.寒热
寒证、热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
3.虚实
虚证、实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
4.阴阳
阴证、阳证的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点
(二)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含义
1.气病辨证
(1)气虚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2)气陷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3)气滞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4)气逆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2.血病辨证
(1)血虚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2)血瘀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3)血热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4)血寒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3.津液病辨证
(1)津液不足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2)水液停滞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水湿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痰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饮证:基本含义、主要临床特征
(三)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含义
1.心与小肠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
2.肺与大肠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
3.脾与胃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
4.肝与胆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
5.肾与膀胱病辨证:基本表现、分类、主要临床特征
(四)其他辨证方法
1.病因辨证
2.六经辨证
3.卫气营血辨证
4.三焦辨证
二、辨证的步骤
(…)详尽占有临床资料
()综合运用辩证理论
1.以八纲辩证为“纲”
2.多种辩证方法综合运用
(三)全面把握疾病的本质
1.探求病因,明确病位
2.推究性质,分析机理
3.权衡病势,了解演变
4.判断轻重,预测转归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与见习
【教学时数】讲授10学时,见习2学时
第五章中医学的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则的
概念及运用
二、熟悉治则与治法的联系与区别,中医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
三、熟悉调整脏腑、调理气血治则的概念及运用
四、了解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概念及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预防
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基本内容
一、未病先防
(一)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1.重视精神调养
2.加强身体锻炼
3.注意生活起居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二)外避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二、即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控制病传
第二节治则
治则的概念
治则与治法的联系与区别
中医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1.寒者热之
2.热者寒之
3.虚则补之
4.实则邪之
(二)反治
1.热因热用
2.寒因寒用
3.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
二、治标与治本
(一)急则治标
(二)缓则治本
(三)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单独使用
1.扶正
2.祛邪
(-)扶正与祛邪兼用
1.扶正兼祛邪
2.祛邪兼扶正
(三)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
1.先祛邪后扶正
2.先扶正后祛邪
四、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阳虚不能制阴——虚寒证——“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不能制阳——虚热证——“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五、调整脏腑
(一)调理脏腑功能
1.益损脏腑虚实
(1)虚则补之
(2)实则泻之
2.顺畅脏腑特性
(二)调理脏腑关系
1.调理脏与脏的关系
2.调理脏与腑的关系
(1)根据脏腑表里关系进行调理
(2)根据脏腑功能隶属关系进行调理
(3)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3.调理腑与腑的关系
六、调理气血
(-)调气
1.气虚则补
2.气实则调理气机运行
(二)理血
1.血虚则补
2.血实则调理血液运行
(三)调理气血关系
七、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1.年龄
2.性别
3.体质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中篇临床治疗基础知识
第六章中药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含义
二、掌握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
三、熟悉中药的剂量
四、掌握下列中药:细辛、柴胡、大黄、附子、吴茱萸、半夏、白芍、天麻、
香附、蕾香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五、了解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
【教学内容】
中药的概念
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产地
二、中药的采集
1.全草类
2.叶类
3.花、花粉类
4.根、根茎类
5.树皮、根皮类
三、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减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增强药物的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
4.纯净药材
5.矫味矫臭
6.便于贮藏和制剂
(二)炮制的方法
1.修制
2.水制
3.火制
4.水火共制
5.其他制法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
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
二、五味
1.辛
2.甘
3.酸(涩)
4.苦
5.咸
6.淡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的概念、作用、选择
1.气味
2.质地
3.炮制
4.配伍
四、归经
归经的概念、运用
五、毒性
中药毒性的概念
使用有毒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1.防止两个误区
2.严格控制剂量
3.采取防范措施
第三节中药的用法
一、剂量
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3.患者方面
4.季节变化
二、配伍
配伍的概念
1.单行
2.相须
3.相使
4.相畏
5.相杀
6.相恶
7.相反
三、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2.证候禁忌
3.妊娠用药禁忌
4.服药饮食禁忌
第四节常用中药
掌握下列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解表:细辛、柴胡
泻下:大黄
温里:附子、吴茱萸
化痰止咳平喘:半夏
补益:白芍
平肝熄风:天麻
行气:香附
化湿:蕾香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七章方剂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方剂的组成原则、组成变化
二、熟悉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应用、方解:败毒散、银翘散、平胃
散、覆香正气散、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逍遥散
三、了解方剂的常用剂型、汤剂的用法和服法
【教学内容】
方剂的概念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
中药复方优于单方的优越性
一、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二、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变化
(二)药量增减变化
(三)剂型更换变化
第二节方剂的用法
一、常用剂型
(一)汤剂
(二)散剂
(三)丸剂
(四)膏剂
1.内服
2.外用
(五)丹剂
(六)酒剂
(七)茶剂
(八)冲服剂
(九)针剂
(十)糖浆剂
二、汤剂用法
(一)汤剂煎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煎煮方法
(二)汤剂服法
第三节常用方剂
熟悉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应用、方解:
败毒散、银翘散、平胃散、蕾香正气散、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逍遥散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4学时
下篇辩证论治
第九章寒证
【目的要求】
熟悉风寒表实证、胃寒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疗方法
第十章热证
【目的要求】
熟悉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肠热腑实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疗方法
第十一章虚证
【目的要求】
熟悉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治疗方法
第十二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救灾设施建筑施工合同2篇
- 操作员授权委托3篇
- 工业涂装设备安装工程合同书3篇
- 挡土墙建设劳务分包合同3篇
- 旅游公司导游服务合同模板3篇
- 新版医疗服务合同3篇
- 砂石销售合同签订合同签订技巧
- 制造业总经理招聘合同细则
- 城市供水管道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 风景区塔吊驾驶员雇佣协议
- 第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网店运营实务》课程标准
- 裁判员劳动合同
- 国开2023春计算机组网技术实训-小型校园网网络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参考答案
- 半导体物理学(刘恩科)第七版-完整课后题答案
- 放弃公开遴选公务员面试资格声明
- 氰化钠库安全操作规程
- 摄影中点线面艺术
- 2023年贵州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现金盘点表完整版
- GB/T 14626-1993锻钢制螺纹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