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_第1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_第2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_第3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_第4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主题: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

【作文指导】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22年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开启霸屏模式,引发了现象级观影热潮,魅力之大应当和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梁晓声的四句话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

作为一个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抉择,那么,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则材料从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映切入,引发对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的思考,最终归结到对“好人文化观”这个好人标准的探讨,引导即将成人的学生对未来的做人准则有更深入的思索,明确做人的标准、方向,激发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材料的中心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此“好人”并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道德层面的善良,还指促使人向上、社会向上的各种因素,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并结合对自己人生标准的的思考进行写作即可。

参考立意:

(1)树立“好人"标准,促进社会向善;

(2)无问时代,但做“好人”;

(3)以“好人文化观”,养国家之正气。

【佳作赏析一】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

开年大剧《人世间》开播即观者如潮,好评不断,其魅力正源于作家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这种“好人”有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种“好”,能触摸人心的柔软,这种“善”,能撑起美好的人间。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永远需要这种“好”和“善"。作为青年学子,行走于纷繁世间,我选择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要求我们必须心存善念。

心存善念,不仅仅指伦理学上的定义,更指的是根植于内心的崇高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为长者折枝”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从“箪食瓢饮,不改其志”到“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种种这些根植于内心的美好信念,崇高修养,都是“善”。

心怀善,靠近善,崇尚善,终会如久处芝兰之室,与其香同化矣。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要求我们必须自觉行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所以,致善必以行,并且是无需提醒的自觉地去做。孔子对弟子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刘备对儿子殷殷嘱托“勿以善小而不为”,都是因为他们深知:知易,行难。否则,就会像宰予和刘禅一样,一个以朽木之名传世,一个以乐不思蜀而终。

以善为基,善从行起,做到自觉行善,才能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向善而行,做一个“好人”,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如一。

人说知易行难,其实,行易终难。一时的坚持很容易,一直的坚持却很难,所以才更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苏格拉底上课时曾让学生每天挥臂三百,然而一年之后,只有一人坚持,这坚持也成就了柏拉图,终习得博大精深的学问。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善存心中,行以贯之,然后积善成德,终至圣心备焉。

善存我心,朗朗如日月入怀!

善从我行,熠熠如锦绣加身!

善始善终,积水腾蛟终化龙!

我必向善而行,争做时代“好人”!

【佳作赏析二】

向上向善德成于中,自觉自由礼形于外

《人世间》真实展现人间烟火,被观众称为“平民史诗"。剧中人物一生历经各种磨难,但依然闪耀出普通人性底色的纯朴和善良,这也是原著作者梁晓声“好人文化观”创作理念的深厚内涵。历史飞跃,时代变迁,无论是历经日升月落的等待,还是见证灼灼芳华的盛开,做一个好人,一直是人性、人心之所向,是社会、时代之要求。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读书破万卷,悠然吟意蕴。中国青年当履践华夏民族风度翩翩的深厚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放在第一位,可见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加强自身修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克已复礼,是为君子也。”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内涵丰富:修养,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清高,是“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谦逊,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正直,也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彬彬有礼……吾辈当自强,更需增修养,且效孔子谦逊,师陶潜淡泊,学太白高歌,做一个血气方刚的耿介男儿,成一位温婉自强的清新女子,一颗温暖善心,一身浩然正气。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行出万里路,傲然啸苍穹。中国青年当践诺悠悠神州君子慎独的自行奋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业维艰,自觉以成。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中站起来,从“开除球籍”的危险中闯出来,靠的是自觉奋斗;人民军队在枪林弹雨中愈打愈强,在盘马弯弓中走向“世界一流”,靠的也是自觉发展。疫情防控,高三封校,越是面临艰难困苦,越是需要自觉奋进;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需要自觉搏击。莘莘学子,晔晔扶桑,要做“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者、“此时不搏待何时"的搏击者,始终保持自觉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自觉向善的丰神异彩。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百行善为先,淡然数变迁。中国青年当续力仁人志士博施济众的蕙质兰心。

黄河落天直奔东海间,万里善良写入胸怀间。曾经,在气温只有零下6摄氏度的开封,有人在美团外卖平台上点了50份热粥,备注上写着:“餐不用送,麻烦将这些粥就近送给路边除雪的环卫工人和那些正在送外卖的小哥。"接到订单的店长一看备注,给这份订单加了量。送餐员看了备注后,将原本可以一人挣取送餐费的订单分给了10个同事,以让更多的人喝到热粥,第二天那位买粥的那位先生却收到平台退款。感动之余,大家都在把这份善良传递下去……善良像柳暗花明一样迷人,像黄山云海一样壮丽,像万里长城一样厚重,谁都希冀自己能被善良以待,希望谁都可以善良待人。

用修养定义人生,以自觉礼赞高考,凭善良行走世间。这不仅是高三学子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的中国青年该有的姿态。做一个好人,踏四方土地。

【阅读拓展】

(一)徒步中国

2001年10月30日,我走出可可西里,翻越昆仑山,进入柴达木盆地。这里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走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水也喝光了,我只能在戈壁滩找一些蚂蚁来解渴、充饥。在野外,如果抓到蚂蚁,你只要用舌头舔一舔它的屁股,它就会在瞬间释放出一种叫蚁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刺激人的腮腺产生口水,从而达到解渴的目的。等抓到几十只的时候,把它们一起放进嘴里吃掉,既解渴又能充饥。

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我按照地图上的标示,先后找到过两个清澈的湖泊。当看到湖水的时候,我喜出望外,一路小跑,蹲在岸边,捧起湖水,但并不敢直接饮用。我先闻了闻,没有异味,然后再用舌尖轻轻地舔了一下,舌尖瞬间起了一层小白泡,味道有些咸涩,还透着苦味,我知道这里的湖水中肯定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矿物质。根据我多年行走总结出来的经验,在野外,水和食品都要做过小试验确定无毒后才能饮用、食用。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只好把自己的尿接到水壶里,再放上净水药片,过滤后喝下去。因为长途跋涉,多日断水,尿液很黄,气味刺鼻。但如果不这样做,恐怕我就要渴死在路上了。

为了求生,我先后几次喝下自己的尿,但没过几天,连尿液都没有了。此时,我的嘴唇已经干裂,渗出的血水用舌头舔进嘴里,带着一股腥味。到了后来,我连舌头都不敢伸——嘴唇已经肿起来了。

我知道这样的状况如果再持续几天,我就得渴死。实在没办法,我一狠心,用刀尖划开了手指。看着鲜血冒出,我赶紧用嘴吮吸,以滋润一下干渴而肿胀的喉咙。

我就这样坚持着。每当坐在地上时,总感觉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有时甚至不及一只蚂蚁。但就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人的生命依然如此顽强!第5天,我终于走到了公路上。此刻,我真想大喊几声,但嘴唇已经干裂,连张开都很困难。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已快没有水分了,就像一具活着的木乃伊。

我把背包放在路边,静静地坐在地上,等待着过往的车辆。当看见车辆从我身边经过时,我就使劲地晃动空水壶,示意给点水喝。七八辆车从我眼前开过,一辆都没有停下来。我绝望地站在路中间,神情沮丧。这时,远处又驶过一辆车,见我在拼命地招手,就减缓了速度。当我狂喜地跑近时,他却乘机一踩油门开跑了,我只得无助地瘫坐在地上。

又是一阵痛苦的等待,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到有车停下来。当又一辆车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时,我没有放弃希望,又站在路中间继续疯狂地挥手。我心想,如果再不停车,它即使撞过来,我也决不让开。这一次,车终于慢慢地停下了,司机摇下车窗,大声呵斥道:“干什么呢?你不要命啦?”

我无力地指了指衣服上写的“徒步走遍中国"的字样,赶紧说:“我没有水,也没有吃的了,请给我点儿水吧!”

我的嗓子已经沙哑得快要发不出声了,我摇晃着证件给他看。他犹豫了一下,说:“我只有一点水,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呢,不能给你啊。"

“师傅,哪怕是你把水箱里的水给我一点也行啊。”

司机犹豫了一下,打开车门走下来。他的车有一个很大的备用水箱,司机打开水箱龙头,我迫不及待地接了好几瓶水喝下去。水箱里的水浑浊且带有一股柴油味,但我已顾不上那么多了,活命要紧啊!

水灌饱了肚子,忽然返上一个嗝,一股浓烈的柴油味儿呛得我咳嗽了几声。我又把水壶和空瓶子都灌满,谢过司机,继续前进。

两天后,饥渴难耐的我再次站在了公路上。这次,我强行拦住了两辆小轿车。不一会儿,从前面的车上下来几个小伙子,气呼呼地朝我走过来,又是那句:“你不想活啦!"我连忙说:“朋友,我是‘徒步走遍中国’的,帮忙给点水吧!”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我赶紧拿出证件给他们看。

这时,从后面那辆车上走下来一位中年男子,他仔细看过我的证件,温和地说:“上车吧,我带你去西宁,找个宾馆好好洗一下。你太辛苦了,看你都成什么样子啦!"

“谢谢你,我是徒步的,不坐车。”

“没人看见你乘车啊,何必这么较真呢?我们不会对别人说你是坐车过去的。"

“没事儿,只要你们能给我点水和吃的就行。”

他们见我这么坚决,只好作罢。那位中年男子给我拿了一些小食品、一瓶青稞酒和四瓶矿泉水,诚恳地对我说:“我们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你走访少数民族地区时肯定会到我们县城。我给你留一张名片,到时候你提前打电话,我好好接待你。"

小车开走了,太阳很快就落下了山。我在一处桥洞下支起帐篷,享受着他们给我的青稞酒和小食品,幸福感和满足感充满了我的全身。

回想起几次拦车时给过我水的司机,他们的面孔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其中有一位司机姓赛,他经常跑这条线,看到过我好几次了,但当时他的车上实在没吃的也没喝的了。他说几天后返回时一定会给我带一些吃的。不管是真是假,有他这几句温暖的话就足够了。几天以后,当我正在青藏公路上行走时,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停了下来。那位姓赛的司机果真给我带来一大瓶饮料,还有两个苹果。那一刻,我激动的心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在这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能吃上美味的苹果,喝上爽口的饮料,简直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一次次在绝境中生存下来,在青海的这段日子令我既辛酸又难忘。我带着这份对生命的坚持与感动,继续行走在路上。

(二)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分别是他证、自证、无证。

处于“他证”阶段的人,凡事都以他人的看法为准,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别人的认同。如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便高兴无比,反之则抑郁寡欢。处于这个境界的人,有时会为了别人的一个看法而委屈自己原本的意愿去屈就别人,结果却常因各人的看法不尽相同而不知所措。

处于“自证"阶段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以能够证明自己为出发点。这种境界中的人不再将别人的看法看得过于重要,而倾注于自己跟外界的交流如何。当他能够做成一件事,将心愿传送出去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跟这个世界的交流已经成功了。反之如果付出许多努力而难以达成自己心愿的时候,他便会懊恼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意味着他跟这个世界交流的失败,难以将自己证明给世人看。

处于“无证”阶段的人,已不再将他人与自己的意向看得那么重要,更是不会去理会这个世界是否理解他。他只是默默地做着他自个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事情的结果如何,别人是怎样看待的,他已学会不在乎。他的心中始终坚信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是事实谁也更改不了,说与不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说会成为一种不必要的累赘。

就像之前那个知名的故事说的那样,一个僧人被邻近的姑娘诬陷为她非婚所生孩子的父亲。此后他便含辛茹苦地抚养那个孩子,对于周围人的误解、指责全不放在心上。当姑娘最后说出实情时,他也只是淡淡地嘱咐要好好照顾好小孩子后便离开了。

刚开始时,我很难理解僧人的做法,对他的做法做出了种种猜测,是因为他知道姑娘最后会因无法忍受内心的长久谴责而说出真相吗?还是想得到别人对他超人承受力的赞许……

答案是否定的,人生无常,谁能保证姑娘在多年的岁月里会毫无意外呢?假如有什么意外的话,高僧此生便是跳入黄河也洗不清了,又怎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许呢?后来我总算理解了高僧当时的所思所想,那便是他根本就不将世人的看法、做法放在心上。他的眼中只有一个新生的生命,抚育生命才是他最想做好的事情,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都与他无关。赞美也好、诽谤也罢,都无法动摇他心中的真正所思所想以及他实际的所作所为。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只要一息尚存,便会将自己心中所认定的事情做下去,他不想得到什么证明,因为事实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说明。即便整个世界都误解了他,但事实是唯一的存在,谁也更改不了。试问古往今来又有谁能够篡改事实呢?高哉,高僧!一切容易为生活中的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便大动肝火的人,难道不应该从高僧的身上学点什么吗?至少得学会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吧。

人生的这三种境界谁优谁劣一目了然,或许我们穷尽一生的追求都到达不了高僧那样的境界,但我们至少不要停留在“他证"的境界里。凡事倘若都追求“他证”的话,我们便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了他人,让自己置身于种种纠结与是非之中。自己只有一个人,怎么能够做出样样合乎大众口味的事情来?难以符合便痛苦不已,这样的痛苦不仅无聊,而且无趣。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处于“自证"的第二种境界之中,心中有所求的同时不忘做好跟外界的交流。当交流顺畅时,大可不必兴高采烈、忘乎所以;当交流受阻时,也不要对他人失去希望与信心,相信大多数人跟自己一样都怀揣着美好愿望,区别只因彼此各自所站位置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而已。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陈志国的今生

马晓丽

刚知道他的大名叫陈志国时,我和女儿忍不住大笑,这么个小小的家伙,竟然叫了这么个有抱负的名字。巨大的反差使这个名字极具喜感,俗得格外脱俗。

说实话,把陈志国领进家门后没多久,我就后悔了。因为我发现陈志国除了长得漂亮,没有第二条优点。陈志国真是漂亮,一条大尾巴,长毛瀑布一样披下来,跑动时高昂起来,长毛像旗帜一样飘扬。我无论带去哪儿,他都会吸引众多的目光。只是陈志国很老土,对他人的热情从不买账。

陈志国进家的第一天就跟我杠上了。我满怀爱心买了一张小床,还大度地把它放在我们大床边。没想到陈志国根本不领情。我抱他上小床,他浑身乱扭两腿直蹬。刚放到小床上,他就一骨碌跳下来迅速爬到大床上了。我和陈志国一时僵在那里,对视了好一会儿。我发现他的目光里有一种缺乏教养的蛮横和无理性的固执。我心一软,决定先让他在大床上睡一晚。

坏就坏在这个心一软上了,陈志国气势长了一大截。

那天女儿练毛笔字,我站在一旁跟她闲聊。陈志国不知怎么就来了脾气,突然扑到我女儿身上大喊大叫连踢带打,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女儿的手臂上已经挂彩了。我们百思不解,陈志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陈志国是不是嫉妒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呢?就凭陈志国那个小样儿,他能知道争宠?我和女儿面面相觑不得其解时,丈夫悠悠地适时插了一句,你们不要低估了陈志国的智商。好吧,我和女儿说,那咱们就试探他一下。

翌日,我和女儿故意并排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陈志国果然又急切地跑过来,硬要挤在我们中间。我们故意紧挨在一起不给他让地方,想让他知难而退。他偏不,干脆就坐在我俩挨在一起的腿上。坐在两个人的腿上本来就不得劲儿,我俩还故意晃动让他坐不安稳。但不管多不舒服,陈志国都“如如不动”,竭力保持这种离间我俩的姿态,以显示他绝不退却的决心。我和女儿会意地相视一笑,开始夸张地表示亲热。我刚搂住女儿的肩膀,就发现陈志国的大黑眼珠子瞪了起来,警觉地看着我的举动。随着我对女儿态度的升温,陈志国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终于忍无可忍地大叫起来。

其实,我也不是一点不理解陈志国。以他卑微的出身,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心里肯定会紧张。何况心气又那么高,那么在意是不是跟别人一样平等,那么急于确立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内心当然就格外敏感,生怕受到什么伤害。

我们全家要去三峡旅游,托朋友帮忙照看陈志国几天。

第一次在江轮上赏月,天上悬挂的竟是一轮残月。此刻正是月亮最尴尬的日子,早几日是弯月,美;晚几日是满月,亮;都好过此时的半圆不圆半明不明。

我怎么看那个月亮都像是切滑了刀的萝卜片,一边薄一边厚,薄的那面残缺着,哪里有什么古人咏叹的“江月随人处处圆"啊?正心绪烦乱间,就听见女儿对着半片残月忧心忡忡地问了句,你们说,陈志国现在干什么呢?

陈志国把我们给闹着了,谁能想到陈志国会像甩不掉的影子似的,活活地跟了我们一路。

旅行回来的第二天,我们赶紧去看陈志国。朋友嫌陈志国毛病太多,竟然把他送人了!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辗转找到那个农家小院时的情景。大门紧锁着,家里没人,我从门缝向里面张望,在一群鸡鸭鹅狗中间,看见了独自缩在角落里的陈志国。

后来,那户女主人回来了,一看到我们,呱嗒一下就把脸子撂了下来。我紧紧地抱着陈志国,听她恶声恶气的数落。数落陈志国如何没有规矩,总闹着要上大床睡觉;数落陈志国如何不知好歹,她家小妹对他那么好,他还跟小妹耍脾气伤小妹;数落陈志国居然吃火腿肠!女主人突然动了气,恨恨地甩了一下手说,你们赶紧給领走吧,这货咱可养不起!一听这话,我就得了赦令般,抱着陈志国头也不回地撒腿就跑,一直钻进了车里。往回走的一-路上,陈志国都缩在我怀里,惊恐地瞪着大眼睛,两只手紧紧地抓住我。

陈志国变了。

他再也没上大床睡过觉,走路的架势也变了。但变化最大的还是眼神。过去,大黑眼珠子明亮清澈,坦荡放肆,现在显然缺少了生气。一只眼球有些浑浊,医生说应该是受过外伤。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做出了一个令我们大家十分吃惊的举动——用尽全部力气一口一口地把自己尾巴上的毛全部咬光了。

陈志国三周年的忌日,我们一起去看陈志国。女儿说,你今生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一直都希望别人能把你当成一个人。陈志国,你是来告诉我们你做到了吗?

寺庙的钟声突然响了,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起一阵阵回声。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摈弃“阿黄”、“多多"的惯常称谓,给狗取“俗得脱俗”的人名,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也暗示了主旨。

B.陈志国在“我和女儿"亲热时“越来越激动”,“忍无可忍地大叫”,因为它想在这个家庭摒弃卑微,平等融入。

C.陈志国在两个家庭受到不同对待。女主人恶声数落种种不是,从寄养人家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困难。

D.本文情感饱满,行文细腻。文中通俗质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既有让人会心一笑之处,也有令人痛心深思之处。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