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额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质。2.细读重点句段,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3.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等表现人物品格的写作手法。2.理解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仰慕之情,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言的品德。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的文字,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吧。1.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2.背景材料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有删改。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3.文题解读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标题中,“叶圣陶”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先生”体现了对叶圣陶的尊敬,“二三事”表明本文所叙述的不止一件事,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二、整体感知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①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②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2.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3.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三、研读探究1.如何理解第1段中“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2.在“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一句中,“描”换成“改”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描”在这里的意思是依照原样摹画使清楚,“改”意为更改原来的内容。一个“描”字既体现出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显示了他对吕淑湘先生的尊重。换成“改”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第3段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两件事?①叶圣陶先生描文章的标点,令吕淑湘先生深受教育;②叶圣陶先生与“我”商酌文字修改。4.文章结尾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抒情和议论。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和钦佩之情;以议论的方式,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重要意义,号召人们向叶圣陶先生学习,深化主题,收束全文,水到渠成。5.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主张,如何理解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主张?作者介绍这些主张有何作用?①叶圣陶先生的主张有:写作要明白如话,用语要简洁、规范。②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如“写话”,是指写文章用语要平易自然,像说话一样明白流畅。叶圣陶先生提倡写文章力求“简洁”,是指要锤炼语言,表达不要累赘、烦冗,要用最简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在语文方面,叶圣陶先生注重细节,重视用语规范,要求从标点、格式,到文字运用,都不能草率了事,要做到“完全妥帖”。③作者介绍这些主张,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学术品格和专于事业的精神,也希望以此号召人们向叶圣陶先生学习。四、品味语言1.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叶圣陶先生送客的小细节中,足见他在日常交往中的宽厚待人。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3.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照应开头。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凡是……都要……”强调体味和执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的重要意义,号召人们向叶圣陶先生学习。五、写作特色1.情感表达真实。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2.人物刻画鲜活。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用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3.文风朴素简洁。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完成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和其对写作文风方面的要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学习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
15.驿路梨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导入: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亡国之恨
;白居易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踏青之乐;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赏花之趣,古人笔下的花都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含义,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彭荆风笔下的“驿路梨花”的内涵。(板书课题:驿路梨花)1.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信息,教师补充。(1)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小说,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2)走进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陡峭露宿喷香暮色掩映驿路菌子麂子撵走修葺竹篾寨子香气四溢恍惚着急晶莹◆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师引导: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1)出示略读要求①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②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③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2)根据略读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找出人物,概括事件,填写表格。(3)学生交流,发言。人物事情目的时间“我”和老余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瑶族老人归还粮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感激、回报曾受到的照料,也为方便后来人现在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姐姐出嫁后解放军战士砍树、割草、盖小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梨花照料小茅屋被解放军战士感动,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解放军盖小屋后2.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故事。师引导:阅读完文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那同学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这些故事吗?(1)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填写的内容,按照以下两种顺序,复述文章故事。①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②按小茅屋的建造为起点复述。(生按不同的要求复述课文,师适时指导)预设:①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并借宿小茅屋——瑶族老人来小茅屋归还粮食——“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的妺妺照管小茅屋——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②按小茅屋的建造为起点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到小茅屋借宿,后来归还粮食——“我们”夜宿小茅屋,修葺小茅屋。(2)比较哪种写作顺序更好。第一种: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第二种:课文从“我”和老于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活动三:细读课文,探究构思。师引导:文章的记叙方式十分巧妙,“我”和老余在找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误会重重,悬念迭起。细读课文,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资料二:悬念即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激发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1.学生根据资料二的提示,勾画描写误会和悬念的段落或语句,并批注其作用。(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后,自由交流、讨论,展示)预设: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13、14、16段当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时,“我们”以为“‘主人’回来了!”,可老人笑着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第29、30、31、32段当“我”看到“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料想走在前边的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行大礼表示感谢,小姑娘却说“不要谢我们”。)三个悬念: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猜测中的形象与出现的形象很吻合,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这才揭示了谜底——原来解放军通知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设置这些悬念和误会对于文章整个结构来说有什么妙处?明确: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出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师小结:找寻小屋的主人可谓历尽波折,通过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最后由哈尼小姑娘的叙述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令人读起来兴趣盎然。◆活动四:追根溯源,寻找主人。师引导:梨花掩映下的小茅屋里发生的故事生动有趣,与小茅屋有关的人都善良、朴实,在这一群人中,谁才是小屋真正的主人呢?(可结合PPT表格中的第四栏“做事的目的”来分析)(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师指导明确)明确: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屋的主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群有乐于助人的有雷锋精神的人。课堂小结随着谜底的解开,误会的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同理心(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传递。正是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在风雨中的依靠。作业设计完成分层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题目的妙处。2.体会文中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教学过程◆活动一:品读课文,品析人物。导入: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美丽洁白的梨花林里出现的这群人淳朴、善良、热情,更是令人感动!花美,人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群人身上闪光的精神吧!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精读课文,勾画出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并谈一谈。(生精读小说,圈点勾画批注后,全班交流展示,师归纳明确)预设:示例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茅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示例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示例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的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示例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示例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建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并不是为着自己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师小结:这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精神修建了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主动接力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小茅屋,让更多的过路人可以得到小茅屋的恩惠。2.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呢?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生思考,交流讨论后作答)明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中,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活动二:聚焦“梨花”,体悟情感。任务: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1.学习步骤:先勾画“梨花句”并朗读,后揣摩“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再思考标题的妙处。2.学生勾画“梨花句”,齐读“梨花句”。(1)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2)白色梨花开门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3)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单单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开头:初见梨花(4)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5)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6)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中间:又见梨花(7)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再见梨花3.理解并批注“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明确:(1)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2)白色梨花开门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批注: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3)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单单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批注: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万丰、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4)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5)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批注: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6)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批注: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7)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批注: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讲解:品读小说的经典意象,我们要注意意象所附着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意向联想是有其固定性的。文中的梨花具有洁白、清香的特点,由洁白无瑕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洁白无瑕的梨花,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无瑕的、无私的心灵美好的茅屋“主人”们。小结:(1)“梨花”的不同含义: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梨花姑娘:纯洁、美丽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梨花”的作用:情景交融,营造意境承上启下,推动情节虚实映衬,以花喻人反复点题,升华中心4.赏析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明确: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其首要功能是传递。而文中的“驿站”,指国王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也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主人”之间爱的传递,遥相呼应,不可分割。标题中的“驿路梨花”不仅仅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还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还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从善如流。所以“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活动三:拓展延伸,传承精神。1.师引导: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示例: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行走。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2.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发扬雷锋精神?预设:时代需要雷锋精神,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雷锋那样高尚,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外出游玩遵守规则,遇到别人有困难,及时予以帮助等。从身边的小事端正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德,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才能共建和谐社会。课堂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梨花林中,有这样一群美丽的人,才有了这样一次美丽的奇遇。“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同时它也盛开在人们心中,寓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将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写到的“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也将得到发扬光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愿同学们做新一代的活雷锋,因为有你,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布置作业《驿路梨花》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你也运用设置悬念和误会的笔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16.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2.引导学生理解多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3.通过赏析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感。重点难点1.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文章后的心得与体会。3.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前准备1.积累字词,准备课堂展示。2.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3.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认为的最苦与最乐的事吧!(学生发言)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学者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进取精神,又有超凡智慧,读来使人受到教诲,掩卷令人回味无穷。(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二、初读感知(一)检查预习小组内完成下列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语,补充作者资料。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达(dá)观安分(fèn)恩惠(huì)赔(péi)礼纵(zòng)然契(qì)约循(xún)环悲天悯(mǐn)人3.理解词义。【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文中指“守信用”。【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填写以下空格,互相交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日日尽责任,而不能卸却责任。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论述了什么?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4):论述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3.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请找出来。(1)教师指导:议论文基本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2)学生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完成学习任务。(3)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①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②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③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④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⑤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⑥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⑦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⑧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⑨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4)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人生最苦的事在于背负责任。(引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本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本论)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4.让学生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路,体会作者严密的论证之美。论述思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交流: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况,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对于未尽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理解接受。然后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孔孟的名言说明“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得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提出: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三、合作探究(一)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找找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交流:修辞手法——设问、反问、引用等。(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设问(2)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反问(3)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运用的修辞手法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二)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示例:“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交流:“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小结:本文的语言庄重而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三)拓展阅读,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请学生齐声朗读下面内容,体会语言特色。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节选自《敬业与乐业》交流: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的道理,情感丰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四、课堂小结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加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永远伴随在人们生活的舞台上。当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流血的手指必将弹出世界上最动听的音符!五、布置作业“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或甘之如饴,或畏之如虎,趋避之间,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作为中学生的你,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吗?请谈一谈你对“责任”的看法吧!不少于200字。
17.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重点1.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吧!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三、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四、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惟吾德馨(xīn)谈笑有鸿儒(rú)可以调(tiáo)素琴无案牍(dú)之劳形2.读出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听课文范读。思考:《陋室铭》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明确:对仗、押韵这就是古代铭文的特点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对仗和押韵。这篇文章的韵脚分别是什么?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míng)。水/不在深,有龙/则灵(líng)。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qīng)。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īng)。可以/调/素琴,阅/金经(jīng)。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xíng)。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tíng)。孔子/云:何陋/之有?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朗朗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骈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就是这篇铭文的语言风格特点。五、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1)重点字词【名】出名、有名。【灵】神异。【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金。【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2)全文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来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中没有平民。可以调弄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六、品读“陋室”1.释“陋室”之义《现代汉语词典》中“陋”的涵义:(1)不好看,丑;(2)(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3)不文明,不合理。《陋室铭》中的陋指的是(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的意思。2.寻“陋室”之陋(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陋室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陋室的?文中“”(原句)是从(角度)写陋室。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生活情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面)——生活情趣(2)从描写陋室句子中,哪里看出陋室之陋?明确:“苔痕”“草”“素琴”“无丝竹”“无案牍”,这些与王府比起来是简陋的。3.品“陋室”不陋明确:引出“惟吾德馨”后,作者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情景着力,描绘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的是室内生活富有高雅的情趣——借客人的不俗衬托主人的不凡,以及主人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是室主人超尘脱俗的胸襟。作者从不同方面描绘了陋室中的情景,就写出了陋室不陋。七、探究“写法”1.文章以“陋”字为着眼点,却以短短数十言,极力写出了陋室的不陋,并道出了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高尚节操。可见这是一篇自述心志、时时警戒自己的铭文。那么我们把这种将自己主观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作者将自己主观之“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其他具体的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作者的个人之“志”,借这具体之“物”可更巧妙、更完美地表达,而文章的感染力也会因此增强。2.写“陋室”,开篇为何写“山”“水”?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吾”。用了类比,比喻的方法,突出作者“陋室不陋”的原因,不是因为外物的特点,而是身处其中的人物,品德高尚,超凡脱俗,与世俗不同的人格特点。“仙、龙”自喻,更突出作者自命不凡的自信和豁达。3.写“陋室”为什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你的理解。材料一: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住着茅庐,一边耕地,一边读书。11年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材料二:扬雄,字子云,汉朝时期辞赋家、哲学家。子云亭,是扬雄年少在西蜀读书的屋舍。扬雄是汉代京城的文化巨擘,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汉代的孔子”。后来,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扬雄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南阳诸葛楼,西蜀子云亭”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即将“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引前贤陋室自比。孔明和扬雄才德过人,陋室因此不陋,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词句暗示了自己见贤思齐的远大志向,含蓄表达了自己也是像孔子、扬雄一类的人。八、课堂总结人世苍桑,岁月如流,像策文通那样的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堆,而刘禹锡以及和他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流传千古。写下“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洁的心?“晴空……到碧霄”的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他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这样乐观豁达,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选择世外桃源,完全抛却官场,醉心于自然风物,而是和周敦颐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淤泥之中顽强乐观地生长,跟苏东坡相仿,流露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的谴责和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他不论是在朝廷做官,还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都坚定执着地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九、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古今异义惟吾德馨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3.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神异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十、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2.从《陋室铭》中任选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说说理由。爱莲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3.理解衬托、托物言志的手法,领悟君子的高洁品格。4.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了解“说”的文体特点。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3.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1.理解衬托、托物言志的手法。2.领悟君子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阅读了《陋室铭》,感受到唐代诗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今天我们再来阅读宋代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3.理解衬托、托物言志的手法,领悟君子的高洁品格。4.体会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四、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五、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1)重点字词【之】结构助词,的。【甚蕃】很多。【独】只。【自】自从。【予】我。【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连词,表转折。【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避世。【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2)全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赏玩。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六、赏“花”(一)走进“莲花”的世界1.读“莲花”之句(1)周敦颐为何如此喜爱莲花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明确:(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花?请完成下面的连线题。莲的颜色不蔓不枝莲的姿态出淤泥而不染莲的花茎濯清涟而不妖莲的叶柄中通外直莲的香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莲的外形香远益清莲的位置亭亭净植明确:莲的颜色——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本来洁白的莲花依然还是——洁白,本来碧绿的荷叶依然还是——碧绿,这就叫——出淤泥而不染。莲的姿态——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那就是开得端庄大方。莲的花茎——中通外直。里面是空的,外面却是直的,这就叫——中通外直。莲的叶柄——不蔓不枝。荷花上面除了莲叶之外,还有别的枝杈吗?这就叫——不蔓不枝。莲的香气——香远益清。莲的外形——亭亭净植。你会想到另外一个成语——亭亭玉立。莲的位置——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小结: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描写了莲花。2.品“君子”之德过渡:周敦颐对莲的观察如此仔细、如此认真、如此清楚,他应该知道:莲叶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暑的功效;莲蓬可以入药,有化瘀止血的功效;莲藕可以食用,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莲子可以食用,有养心安神的功效。他为什么不写呢?其实周敦颐不是不写,而是那样太肤浅。他真正要写的其实不是莲,而是莲花的气质和气节,而是君子的气质和气节。(1)明确莲与君子的联系莲花跟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用“我从描写莲花的(原句)中看出莲花具有美德。”回答明确: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洁身自好。莲花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泰而不骄。莲花中通外直,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莲花不蔓不枝,象征君子刚正不阿。莲花香远益清,象征君子德布四方。莲花亭亭净植,象征君子高洁独立。(2)明确文章主旨我们再来回看课文,课文还有哪些句子写到莲花。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花之君子者也。”写莲花就是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揭示主旨。周敦颐表面写莲花,其实真正写的是——君子美德。他表面说“予爱莲”,其实真正爱的是——君子美德。因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以换成“君子之爱,同予者何人?”言外之意是:像我一样喜爱君子的人,还有什么人呢?(二)走进“菊花”的世界过渡:课文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哪两种花?(明确:菊花、牡丹)为什么要写其他的两种花呢?1.摘句:把所有写到菊花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读一读。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品句:说说你对写到菊花的句子的理解。(1)“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有哪些?明确:食菊,能延缓生命衰老;菊花不畏风霜严寒的骨气;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其二》饮酒,能驱除各种烦恼;食菊,能延缓生命衰老。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其二》凛冽的秋霜,令百花凋零,但是——山林中,盛开的菊花傲然夺目。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但是——山岩上,苍翠的青松巍然屹立。过渡:陶渊明爱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2)为什么说“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明确:陶渊明之前是做官的,只是他厌恶官场腐败。许许多多的人为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陶渊明却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一份逍遥自在!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荣华富贵争得你死我活,陶渊明却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一份田园自在的诗意人生!从陶渊明之后,菊花不再只是菊花,它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对隐居避世生活的喜爱。(3)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你读到了什么言外之意?陶渊明之后,喜爱菊花的人就很少了,几乎就没怎么听说了。是不是?像陶渊明一样真正喜欢菊花气质的人很少,菊花象征隐逸,所以最后一句,“菊之爱”可以换成——“隐逸之爱”。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世俗名利,自由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这就真隐士。像陶渊明那样真的隐士真的很少了。(三)走进“牡丹”的世界1.摘句:把所有写到牡丹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来,读一读。明确:自李唐来,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版矿产资源探矿权出让合同范本(含矿产资源勘查风险分担)3篇
- 2025年度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承包经营合同3篇
- 2025年度音乐教育项目艺人授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综合体租赁合同书3篇
- 年度单抗导向药物战略市场规划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东易日盛跑路事件客户赔偿与调解合同3篇
- 2024瑜伽馆瑜伽教练劳动合同范本及教练与学员沟通规范3篇
- 二零二五版“520”荔枝电商法治讲堂讲师聘用合同3篇
- 2024版建筑水电分包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评估咨询合同样本4篇
- 电线电缆加工质量控制流程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2024-2025年第一学期一年级班主任经验分享(着眼于爱 着手于细)【课件】
- 提优精练08-2023-2024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提优精练(原卷版)
- DB4511T 0002-2023 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配送安全管理规范
- 企业内部客供物料管理办法
- 妇科临床葡萄胎课件
- 三基三严练习题库与答案
- 传媒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债务抵租金协议书范文范本
- 药学技能竞赛标准答案与评分细则处方
- 2025届高考英语 716个阅读理解高频词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