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可染14.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2、体会意境本质,提升审美情趣。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欣赏这几幅山水画,谈谈你的感受。蜀山春雨图【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走近作者什么是“意境”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怎样获得意境?感情与画作结合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形成意境。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意境”与“意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而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探究一问题探究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吗?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就落了空。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摄影作品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探究二“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探究三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探究四细读文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⑴第3、4段: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把热播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1、举例论证:⑵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⑶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读者接受。⑷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2.道理论证: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第10段:作者引用杜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要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3、对比论证:第8段: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