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古诗教案3篇_第1页
蜂古诗教案3篇_第2页
蜂古诗教案3篇_第3页
蜂古诗教案3篇_第4页
蜂古诗教案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蜂古诗教案3篇蜂古诗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⑴介绍辛弃疾。

⑵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⑶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追问:

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⑸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蜂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的.用词之妙。

的心情如何?

“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3、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5、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简介

三、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四、精讲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五、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六、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蜂古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身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同学: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俺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同学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每位同学自身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与。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齐读;

⑵竞赛朗读;(男女生)

⑶同桌互读;

⑷齐读;

⑸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自背;

②互相抽背;

③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

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俺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与。

3、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4、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5、每生自身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6、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同学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