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导入】伟大的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鲁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中国建筑艺术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发生过重大影响。【讲授】一、建筑分类建筑分类是一项很细致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关键在于确定分类标准。对于建筑来说,不同专家学者曾从时间、功能及利用方式、用料及结构、艺术价值等角度进行分类研究。1、按时间分类一般以古代、近代、现代的划分,可以把建筑物分为三种:(1)、古代建筑。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各类建筑。(2)、近代建筑。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各类建筑。(3)、现代建筑。是指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的各类建筑,尤其是指近些年来的建筑。2、按功能及利用方式分类可划分为:园林类、民居类、宫廷类、工程类、宗教建筑类、陵墓类,等等。3、按用料及结构分类可以划分为:土结构、石结构、土木结构、木石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结构等等。4、按艺术价值分类可划分为:艺术价值很高、艺术价值高、艺术价值较高、艺术价值一般等几类。二、建筑艺术的特性1、历史性其内容、形式、结构、格调、布局无不反映出深刻的历史特点。万里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抗御侵略的防守工程,而旷古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的寺庙、雕塑艺术则是古老中国与西域各国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2、民族性所有的建筑,都是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其造型、风格、色调、布局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西藏拉萨的大昭寺、西北地区的清真寺、西南地区的傣族竹楼,就分别体现了藏族、回族和傣族的艺术风格。3、地域性除了民族所限定的地域,自然条件的不同也可导致同民族的建筑的地域差异。如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陕北的土窑洞。从大区域来看,北方建筑的开朗,便于摄取光照;南方建筑的幽深,利于避开炎热。4、人为性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理想追求的体现和人类对文化艺术追求的提高、深化的结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人的视野的开阔和审美角度的改变,思维方式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从而创作出更能反映人类意志的更为完善的艺术,并把自然和人工空间有机地、巧妙地融为一体。5、科学性我们的祖先以超越时代的惊人思维,建造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建筑物。如北京天坛内的三音石,巧妙地利用了声学回音原理,站在第一块石板中央,面向殿内拍一下手掌,可以听到一声宏亮的回响;站在第二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就会听到两声回响;站在第三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可听到三声回响。6、艺术性许多建筑不公实用,而且结构、色彩、形态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形成一种艺术美。如中国古典建筑。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木质框架结构巧妙而科学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成主要是木质框架,即采用木桩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构架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起到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二)建筑组群布局向平面展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讲究一定的组群程序和规律,建筑序列向平面展开,以纵轴线为中心,前后呼应,左右对称,以群体的统一、和谐造成气势。(三)建筑装饰千姿百态对建筑的结构构件,室内、室外处处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了独具民族韵味的建筑艺术形象。装饰手段主要有:屋顶装饰、天花和彩绘及衬托性的建筑设计。(四)环境设计和谐自然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映衬,追求虚实互映,达到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四、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成(一)构架1.叠梁式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或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2.穿斗式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在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少,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多而空间不够开阔。有时与叠梁式混合使用。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耗材量大。建筑的面积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泛。多见于产木丰盛地区。4.干栏式先用柱子在底层作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房,上层住人,下层作杂用。这种结构构造精巧、稳固,可避免地面潮湿,通风性能好,常见于南方和西南农村。(二)度量1.间木结构建筑四柱之间所围之面积。2.进深在建筑学上是指一间独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从前墙壁到后墙壁之间的实际长度。进深大的房屋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但为了保证建成的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不宜过大。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各进深总和称为“通进深”。3.开间住宅设计中,住宅的宽度是指一间房屋内一面墙的定位轴线到另一面墙的定位轴线之间的实际距离。因为是就一自然间的宽度而言,故又称开间。住宅的开间在住宅设计上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100-87)规定:住宅建筑的开间常采用下列参数:2.1米、2.4米、2.7米、3.0米、3.3米、3.6米、3.9米、4.2米。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三)台基1.普通台基四面砖墙,里面填上土,上面铺砖,台子四周平削方整。2.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过来的,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寺庙的主殿等。3.栏杆设在台基边缘的一种安全设施,除了装饰,还可供人们观景。(四)柱子用来支撑梁架和屋顶的主要构件,由柱身、柱础chu、柱头三部分组成。柱础接触地面,柱头通过斗拱随手梁架屋顶,有木柱和石柱。(五)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结构构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重量传递到柱上,一般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出挑层数越多,级别越高。(六)屋顶1.庑殿有正中的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有单檐、重檐形式。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别的屋顶形式。2.歇山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3.悬山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端是两面立墙,屋檐悬伸在山墙外。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4.硬山结构与悬山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屋檐在山墙内。5.攒尖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多用于塔、亭、阁等。6.盝顶建筑屋面为长方形,顶部是在平面屋顶四周加短檐。(七)装饰艺术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充分应用中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本民族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它们的象征意义,通常用形声(利用谐音)、形意(利用直观的形象)或二者结合来表达。有人说:“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大屋顶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观感和深刻的印象。屋顶上的装饰构件很多,中国建筑的纯粹装饰性的构造几乎都摆在屋顶上,对丰富屋顶的轮廓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ni、狎xia鱼、獬豸xiezhi、斗牛、行什hangshi。在建筑其它部位的彩绘或雕刻中,也有许多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花纹,反映了人们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学趣味,以及风俗习惯、地理特征。如用动物中的神兽龙代表皇帝;狮子作为威武、力量的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地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蝙蝠与“福”字谐音,用四只蝙蝠围着中央一个“福”字,意为“五福临门”。而植物中莲、荷代表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松、桃代表长寿;牡丹象征着高贵富丽。除了动植物外,一些器物也具有谐音的象征作用,如在宝瓶上加如意头,意为“平安如意”;瓶中插麦穗象征“岁岁平安”等。四只蝙蝠围着一个“福”字,意为“五福临门”。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一课时)【导入】历朝开国之初,对于都城的选址都非常重视,往往要派遣亲信的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都城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当然是统治者的政治与军事需要。而水源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饮用水,此外还有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公元前11世纪,周朝灭商朝(约前1675-前1066),建都镐hao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分封宗室、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配合分封建制,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大规模的营建城邑yi活动,在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和防卫的中心——城市,并为此而订立一套严格的城邑规划建设制度,从而形成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前朝后寝”式(前半部分是办公区,后半部分通常是生活区)规划体系的基础。中国古代崇尚中庸之道,造城、建都讲究“中”字。从周王城来看,规划方整,全城每面三个城门,宫城居中,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建设的标准。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一直到明清,都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很明显,城(宫城,皇城或内城)是保护国君的,郭(外城)是看顾人民的。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多的甚至有四道。古代统治者就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层层保护自己的安全。1、隋唐长安城——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13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是世界上拥有都城地位历时最长的古城,达1100多年。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以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里坊、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不但成为中国都城布局的典范,还影响了当时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唐代长安城的“里坊”布局在结束了东汉(25-220)之后30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之后,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于开皇二年(582)开始大规模营建大兴城(即唐代的长安城)。它是按照规划图纸进行建造的,并参考了曹魏(220-265)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和北魏(386-534)洛阳城的布局,把宫苑和官署集中到整个城市的北部正中,使得宫城、官府和普通民居严格分开,以正对皇城和宫城大门的朱雀大街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城内左祖右社(皇城的左边是太庙,也就是帝王们祭祀祖先之处;皇城的右边是社稷坛,既帝王们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布局规范。公元618年,唐朝也建都大兴城,改名为长安。长安城保持了大兴城的基本格局,同样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两旁的道路、东市西市以及居住里坊的位置都严格对称,突出了宫城的重要性。城内道路成方格网状,等级分明,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道路两旁都有整齐的排水沟,并沿街种植槐树。这些道路将城内的居住区划分为108个坊,还有集中的两个市场:东市和西市。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这些居住里坊和坊市都是封闭的,坊门按时启闭,城市实行宵禁,由金吾卫(专门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和巡逻的兵士)管辖,还有军士巡夜,居民夜间都不能外出。直到今天,西安古城墙和唐大明宫、兴庆宫遗址,大体还保持着唐代皇城的形制。长安和此前都城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共游赏风景区的设置。城东南隅的曲江池和乐游园花木繁茂、风景秀丽,是当时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一处临水,一处登高,正符合当时的游赏习俗。当时的新科进士也多要循河曲在杏园至曲江一带游览,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是描写这一情景。2、明清北京城——皇权至上的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明初建都南京除外)、清三代都定都北京,彻底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都城的地位。元代(1276-1368)的大都(今北京)是公元十三四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规划整齐的都城之一,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在他的游记中这样描述它:“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元代蒙古统治阶级为了逐渐汉化,在规划元大都时仿效了《周礼·考工记》的做法:“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除了主要设计人刘秉忠,还邀请了尼泊尔人阿尼哥(Aniko,1244-1306)、阿拉伯人也黑迭尔丁等外国设计师参加设计。当时的大都城有三道城墙,设11个城门,城内道路经纬分明,建筑布局规整。为了适应蒙古族生活方式,在城北还留有一块类似北方草原的地块,供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射。至正年间(1341-1368)的元大都城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其城址的选择和城市的平面设计,直接影响到日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明代(1368-1644)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了北京城。明初建都南京,北京城的地位不是那么重要。为了便于防守北面的蒙古人,明政府放弃了北京北面约五里宽的荒凉地带,缩小了城框。到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决定迁都北京时,为了延长宫门前御道的长度,皇城南城墙向南移了一里左右,这是有计划营建北京城的开始。到明中叶,为了抵御多次南侵的蒙古骑兵,又在南墙外加筑了一道城墙,由于当时财力不足没有继续修筑其它三面,于是北京城就成了一个凸字形。北京城以宫城(紫禁城)为中心,按中轴线东西对称的原则设计,这条轴线全长将近8公里。在轴线上还布置了华表、桥梁和各种形式、尺度不同的广场,以及体量宏伟的建筑群,使中轴线上的空间富有变化,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不仅加强了宫殿建筑的庄严气氛,更凸显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北面的景山。这座山是明代利用开挖护城河时的泥土人工堆成的,取名“万岁山”,俗称“煤山”,清初才改称“景山”。它不仅处在中轴线上,是全城的制高点,其主峰还处在元朝后宫延春阁的位置,用山镇在这里,有压制前朝的意思,所以又叫“镇山”,含义深刻。明代的北京城也是严格按照传统礼制布局的。除了在宫城前左侧(东)建太庙(祭祀祖先),右侧(西)建社稷坛(祭祀土谷之神)以外,还在内城外南、北、东、西四面分别建造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内城街道以平行于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干道为主,其余街道都与这两条干道联系在一起。由于皇城、什刹海和西苑等阻碍了北京城东西两部分的联系,因而东西向交通相对较为不便。清代(1644-1911)沿用了明代的城市基本规模和布局。由于火灾及地震损坏了许多宫殿,因而在康熙时期(1662-1722)重修了大部分宫殿建筑。同时对居住地段进行了调整,将内城的普通居民迁到外城,内城成为王公贵族的府第和八旗兵驻守的营房所在地,这一举措促进了外城的开发,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区。此外,为了增进与蒙、藏等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清代北京城的建设重点放在了修建西北郊的皇家离宫和御苑上,历经康熙、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代130多年的时间,相继建成了所谓的“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再加上畅春园和圆明园)。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英国的埃孟德·培根(EdmundBacon,1910-2005)在他的《城市设计》(DesignofCities)一书中说:“也许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这座中国的城市是作为皇帝的居处设计的,意图成为举世中心的标志......在设计上它是如此的辉煌出色,对今天的城市来说,它还是提供丰富设计意念的一个源泉。”明清北京城格局几乎完整地保留到了近代,尽管今天北京的城墙几乎已被拆除殆尽,但基本保留下了明清时期北京城门的名称和位置。老北京人俗称“里九外七皇城四”,就是说内城九个门,外城七个门,皇城四个门。“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门。与最北边和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皇城四门:东有东安门(现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二课时)【导入】地方城市既是朝廷在各地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据点,又往往是经济和文化的地方中心,它们中有些是交通枢纽,有些是手工业中心,有些是对外贸易港口,或兼而有之。这些城市分布极广,它们的规划与建设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交通、防御等要求而因地制宜的。中国北方多为地形平坦的地带,四合院式房屋盛行,故而城市格局方正,多为方形和长方形,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在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钟鼓楼以北或其附近就是衙署。从西安城、平遥古城都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比较灵活,道路系统也往往顺应地势呈不规则状:或是沿江建城,往往形成带形城市,如建于黄河谷地的兰州;或是依山筑城,主要街道沿等高线自然伸展,如中国著名的山城重庆。江南水乡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沿河道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有“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以交叉处为中心形成块状。城中水弯路曲,桥廊穿插,粉墙黛瓦,构成了十分美妙的景观。苏州是这类城市的代表。还有些城市为了防御、防洪或者为了取得某种象征意义,甚至把城市平面设计成圆形。比如明代新筑的宿迁县(现在江苏省),就为了防洪而规划成了圆形;而如皋县(现在江苏省)加建的圆形外城则是为了便于抵御倭寇的侵犯。平遥——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洪武三年(1370)进行扩建后的模样。古城面积约2.25平方公里,以南大街为轴线。按中国古代城市的传统布局,在中轴两旁规律分布着庙、署、观等;南大街、东西大街、城隍街、衙门街构成“干”字型商业街,其规模超出一般传统城镇,反映了当地商业贸易的繁荣。其余的街巷名称也都保留了明清时的旧名,格局成“井”字和“丁”字型街、巷、马道的形式。当地人称其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youyan巷”。平遥古城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据说城池南门为龟的头部,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乌龟是长寿的动物,在中国古代是祥瑞的代表,这个传说暗含着希冀平遥古城坚如磐石,永世长存的愿望。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是其一。出古城北门向东北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时期(907-96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的双林寺,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说到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不仅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19世纪40年代后,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许多周边国家。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古县城。二、军事防御(一)城墙中国古代频繁的战争使城墙沟壕等防御工事应运而生,并构成一些城市的雏形。城墙顺理成章地成为古代城市最重要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的城墙有的是用木头修建的栅栏,有的是用石头垒成或用土夯成的墙。宋代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之后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火药并广泛用于攻城,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在城墙的重点防御地段包砖。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变得普遍,有的城墙先用砖砌,中间填土夯实,有的先夯土筑成,再在外侧加砖,少数城墙整体或城门地段内外均加砖。城墙的高宽取决于城市的大小、防御的重要程度,城墙上垛与城楼的大小尺度与数目也因城市的等级而有所不同。一些城墙上还有棱堡形的突出部分——“马面”,主要是为了形成两边夹击攻城敌人的有利地形;为了增强防御能力,一些重要城市还建有瓮城。此外,城墙上一般都有排水设施,或是伸出较远的滴水,或在城墙内侧设置顺城墙的排水沟。这里介绍两处比较典型的城墙。1.平遥古城墙山西平遥古城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在建城之初,此城墙仅为夯土筑成,规模较小,公元1370年筑为现存规模。后经明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以及清代初期十余次大的补建和修葺。现在的平遥城墙周长6163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底宽10米,顶宽3-5米,高6-10米。有瓮城六座,原有城门楼六座,角楼四座,现存庙宇一座(关帝庙,位于下东门瓮城内),东南墙头建奎星、文昌二阁楼(无存),东墙建有尹吉甫点将台,城墙上有三千垛口和七十二座敌楼,相传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象征。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抢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南京古城墙明代应天府城(今南京城)是公认的中国第一大砖城。它始筑于1366年,东连钟山,西踞石头城,南及秦淮河,北带玄武湖,把六朝(公元222-589年在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建康都城和东府城,以及南唐(937-975)的金陵城全部包入在内,依山傍水,逶迤曲折,呈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状,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近6公里,周长约34公里。城墙高度在14米到21米之间,底部宽度14米左右,顶部4-9米。这完全是根据南京实际的地理形势和防守的需要设计的。南京城墙上共开了13座城门,各城门上部都建有巍峨的城楼,其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今水西门)和通济(今不存)三门各有城墙四道,形成三重瓮城,成“目”字形。每道城门都有内外两层门,外面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里面是木质加包铁皮而成的两扇大门。在聚宝门最外一重瓮城内侧,还设有“藏兵洞”这一特殊设施,分上下两层,共23个,每洞可容纳士兵超过百人,共可藏兵3000人以上。此外,在各城门之间的城垣上均修筑有垛口,共计13616个,还有窝棚200个。明南京城的建设是长江中下游各省人民智慧的结晶。当时为了建造坚固的都城,官府命令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居民,按照一定的规格烧制城砖,砖上还印着造砖的府、县名,监造官员和造砖工匠的姓名。每块城砖大小都是40厘米x20厘米x10厘米,重达15-20公斤。为了加强城墙的牢固程度,以花岗岩条石为墙基,在城墙的砖缝里还灌入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合成的夹浆,所以能够经600多年而不坏。紧急时可以骑马直上城墙,大大增强了守方的机动防御能力。(二)长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国防工程。它东起鸭绿江,经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区,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方,沿着起伏的山脉和茫茫的沙漠,绵延12000多华里(6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在历史时期,构筑长城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早在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的北面是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了防止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他们在各自的北方边界上筑起了长城。秦始皇(前221-前210年在位)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派30万大军及征用的民夫、战俘和罪犯近200万人,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万里长城的雏形。秦以后的汉(前206-220)、北魏(384-534)、北齐(550-577)、隋(581-618)、金(1115-1234)几个王朝,都先后对长城进行修补和增筑。到了明代,汉族统治者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和东北女真族的侵扰,又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从洪武元年(1368)起,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长城的修筑工程。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方便调遣长城的沿线兵力,明政府把长城沿线分为九个防区,每区为一镇,设总兵领辖。九镇共有一千座以上的关隘(重要驻兵据点),关隘一般由城墙、城门、城门楼和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以山西到山海关这一段为例,它的断面是梯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顶宽5米,高6.6米,内筑夯土,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城墙的顶部可容纳5匹马或10个人并排行进,地面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面一层是方砖,用石灰砌缝,整齐坚实。城顶两侧还有砖墙,内侧为高约1米的女儿墙,外侧为1.6米高的垛口,每个垛口上有一瞭望洞,下有射击口。此外,城墙上还有排水沟和吐水嘴等设施。古代严密的烽燧制度使得长城的国防作用更加有效。据《居延汉简》记载,当时“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燧和墩就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烽火台,遇有敌情,白昼燃烟,夜间点火示警。修筑长城不仅工程量大,而且翻山越岭,过高原,穿草地,施工十分困难。古代工匠从确定长城的走向,到障、堡、敌台、烟墩等整个防御体系的配置,以至城墙形制结构、选材用料,都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就地取材,其构思的精巧合理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极为艰苦复杂的施工过程中体现出的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更为世人赞叹。万里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久远广阔的时空跨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观的建筑奇迹。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三课时)宫殿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中国已知最早的宫殿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在一个夯土地基上以廊庑围成院落,南侧中间为大门,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推测是重檐庑殿。以后,院落组合和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重檐庑殿顶更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至今基址尚存的唐代大明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东北龙首原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最为宏伟的三殿分别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主殿含元殿是一座十一开间的殿堂,殿前两侧相距约150米处,建有东西对称的翔鸾、栖凤两阙楼,以飞廊与殿身相联,更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之用,称为“龙尾道”。整组建筑气势雄伟,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有诗“九天阊阖changhe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mianliu。”,描写的就是含元殿的盛况。由于年代久远,现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仅有明清北京宫殿和清沈阳宫殿。明清北京宫殿明清北京宫殿称“紫禁城”,又称“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故宫后三殿及其它建筑历代都城建设都有一定规制,尤其尊崇礼法。“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中”成为最尊贵的方位,因而都城及其中的宫城的选址都突出择中思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正是遵循这一思想的结果。故宫内建筑一律用红墙黄琉璃瓦,大面积的原色产生强烈的对比,在北京城内大片民居灰瓦的映衬下,更显得金碧辉煌,整体效果突出。《明宫城图》描绘了明代紫禁城的全貌。图中右下方穿官服者为故宫设计者蒯kuai祥(1397-1481)。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体量也并不高大。以闻名遐迩的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与故宫相比较,可明显看出,前二者个体建筑平面复杂、外观雄伟,而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博大与壮观并不在于单体建筑,而在于群体组合的巧妙——以室内外空间大小形态的变化,以及根据建筑高矮和人的视觉等确定的适度比例来营造效果。整个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分布了9000多间房屋,富于变化的建筑及院落空间构成了一组秩序严谨、井井有条又突出中心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隅都有角楼,三重檐七十二脊,造型华美。城墙四面辟门,正门午门最为突出,它平面呈“凹”字形,中间开三门,两边各开一门,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间殿,两边端头都有角亭,以廊庑相连,这也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五个屋顶形如五只丹凤展翅,故称“五凤楼”。宫城前仿宋制设千步廊,廊东(左)为太庙,廊西(右)为社稷坛,也是继承古制中的“左祖右社”的布局。故宫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布置在一条明确的轴线上,这条轴线与北京全城轴线重合,体现了帝王宫殿的至尊地位。在中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又有左辅右弼的多座院落相陪衬,浩繁的建筑群主从分明、前后呼应、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衬托出中轴线上三大殿的崇高、宏伟。故宫大致可分为外朝(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和内廷(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生活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大部分。为了适应其功能,外朝建筑形象强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自成院落,点缀以书斋、亭榭、花木、山石等。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也就是“三大殿”。它们前后排列在有雕刻精美的栏杆、栏板围绕的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上,殿前深广达200余米的广场增加了建筑庄严雄伟的气氛。主殿太和殿为重檐庑殿十一开间,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殿堂,俗称“金銮殿”。太和殿用于举行最隆重的皇家仪式:登基、元旦、冬至朝会、庆寿、颁诏等,因此,殿前不仅有宽阔的月台,还有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可供上万人聚会和各色仪仗的布置。月台上的陈设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铜龟、铜鹤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日晷是计时仪器,而石嘉量则是象征性的标准量器。中和殿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殿试进士也在这里举行。从保和殿往北,过了华丽的乾清门,就是内廷的范围了。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它们也坐落在中轴线上。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象征天,也代表阳;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象征地,也代表阴。明嘉靖年间,根据“天地交泰,阴阳和谐”的说法在两宫中间建造了交泰殿,于是形成了对应外朝三大殿的内廷三宫的格局。按礼制,后宫建筑比前朝要低一个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宫殿尺度也较小,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内廷三宫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为嫔妃的居处,这12座宫殿则代表着12星辰,拱卫着象征天地的乾清宫和坤宁宫。沈阳宫殿是清朝统治者入关前的皇宫,即沈阳故宫,乾隆以后清朝皇帝东巡诣祖陵时也以之为盛京行宫,具有强烈的地方建筑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全宫分为三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分别沿三条纵向轴线布局。清沈阳故宫大政殿东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是清帝举行大典和召集王公大臣商议国事的地方。这组建筑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平面,大政殿面南居中,十王亭以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为首分两列展开,沿大政殿前纵贯南北的御路形成的中轴线呈八字形对称排列,围合成一个梯形广场。东侧左翼王亭以下依次为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右翼王亭以下依次为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突出了大政殿的中心地位。八旗亭代表了清代满族独有的“八旗”制度:所有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由皇帝统领;而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重现了满族旷野军事会盟的幕帐排列方式,充分体现了满族政权的特色。中路是沈阳故宫的主要建筑群。南面大清门是正门,入大清门经御道可直达正殿崇政殿。立在须弥座式台基上的崇政殿是宫内最高大的单层建筑,是日常朝会和处理政务之处,它的建造融合了汉族宫殿的一些做法(如须弥座台基、琉璃瓦屋顶、红漆隔扇门等)和青藏地区喇嘛教寺院的檐枋装修形式,既有汗王宫阙的高贵,又兼宗教庙宇的神圣,还透出浓烈的民间地方色彩,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独树一帜。后面的内廷是一组四合院,位于高台上,仿若城堡,防御性较强,这是经常处于征战状态的民族传统。南面的凤凰楼既是门楼,又是帝后小憩及读书议事之处,它高三层,四周出廊,各层黄绿两色琉璃瓦与红漆柱、窗、栏杆相衬映,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美丽壮观。凤凰楼后的五座寝宫最具满族传统住宅特色,尤其是中宫清宁宫,它的正门不是开在正中,而是设在东次间,这是从辽、金时期流传下来,与满族人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融为一体的民居建筑形式,俗称“口袋房”;室内设有南、西、北三面相接的“弯子炕”;诸寝宫的装修方面也较多地保留着纯朴的民间气息。清沈阳故宫后花园清宁宫的正门前,竖立着一根红漆木杆,这根木杆被安放在一个汉白玉石座之上,顶部套着一个锡斗,即“索伦杆”,它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也是满族宅院的主要标志物。按照满族的传统,在用此神杆祭天时,还要在上面的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用来喂食乌鸦以示祭天。这种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1559-1626)早年曾被追杀,实在无路可逃了,就躺在一条草沟里听天由命,这时突然飞来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将他严严实实地遮盖住,努尔哈赤因此逃过一劫。后来,努尔哈赤建立满洲政权,为了报答乌鸦当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满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竖立木杆,套上锡斗,以美味祭祀乌鸦,这便有了今人在皇宫内看到的索伦杆。西路也是沿中轴线布置,共有院落五进,有戏台、嘉荫堂、仰熙斋等建筑。主要建筑文溯阁是一座藏书阁,其中收藏着乾隆年间积十余载修成的《四库全书》的七部抄本之一,溯字带水字旁,是求取避火之意。四、陵墓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五六十个朝代,其中既有统一王朝,也有割据政权。这些王朝和政权的统治者死后大都被埋葬进了豪华的陵墓,许多统治者甚至从登基就开始为自己修建寿陵。据统计,大概有三四百个帝王级的陵墓分布在中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内。中国远古时代丧葬形式很简单。到商代已很重视埋葬制度,而至迟在周代就把殡葬制度纳入了朝廷礼制范围,此后的统治阶级逐渐厚葬成风。陵墓一般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是放置棺椁的墓室,从最初的木结构发展到砖石结构。秦汉时期开始人工夯筑形成高大的陵体,顶上遍植柏树,以象征山林,古代帝王坟墓通称“陵寝”,又称“山陵”,即由此而来。而唐代则经常“因山为陵”,在很多时候直接利用天然山丘开凿而成。地上部分是指环绕陵体形成的陵区中的一系列布置,从地形的选择到入口、神道、祭祀建筑、绿化等等,都有非常完善的制度。由于年岁久远,这些帝陵的地下墓室多被盗挖。比较完整地留下全貌的,只有明、清两朝的皇家陵墓建筑,而明清皇家陵墓也是中国陵墓建筑中艺术形象最突出、手法最成熟的例子。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四课时)(一)秦始皇陵——神秘的地下王国在众多陵墓建筑中,秦始皇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墓,也是最大的皇帝陵墓。无论是古代文献中对它的描述,现存巨大的地面夯土陵体,还是考古发掘出的兵马俑坑,无不令世人震惊。秦始皇,姓嬴名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人称“千古一帝”。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他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他认为自己的功绩甚至高过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于是取其中“皇帝”二字,自称“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措施:建立郡县制,颁行统一的法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还修建了万里长城。英语中的China,法语中的Chine,都是来源于“秦”字。在这样的条件下,秦始皇动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陵墓,前后耗时30多年。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陵体为呈四方锥形的三层夯土台,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它原高约120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高度还接近50米。秦始皇陵周围有两道陵墙环绕,呈南北较长的“回”字形,外城周长6000多米,内城周长也有2000多米。围墙四面正中建门阙,四角还建有警卫的角楼。陵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坐西朝东。经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证明,陵园的北部是当年祭祀用的献殿及其附属建筑的所在。远眺秦始皇陵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中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以机械动力使之流动不息;墓顶饰有日月星辰等天象,地下按中国的山川地貌设置山水郡县城郭等景物;陵内用娃娃鱼的油做成蜡烛点灯,这种蜡烛点燃很久也不会熄灭。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令皇宫内无子的宫娥都殉葬其中,为了防止泄密,营造地宫的工匠也全部被活埋在了墓中。秦始皇陵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园东门外发掘了震惊中外的陪葬兵马俑坑三座,均坐西面东,成品字形排列。在这三座兵马俑坑中出土陶俑近万件、战马数百匹、战车百乘以及大量实战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兵俑、陶马约6000件,排列成38路纵队的阵势,分为主力、前锋、侧翼、后卫几部分,完全符合古代兵书上的布阵规则;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千余件,战车80余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兵种混合编组的曲形队列,陶俑所持兵器也根据兵种和战斗位置的不同分为弓、弩、戈、矛、戟、钺、剑等多种,它们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最小,有武士俑68个,战车一辆,陶马四匹,是统帅这支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可以说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气势宏大的兵马俑一号坑(二)明孝陵——明陵之首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南京明孝陵中国古代对皇陵的选址极其重视,讲求墓地的方位、地势和周围的自然山水形态,还把墓地环境的优劣同世事的盛衰兴替、命运的顺舛福祸联系到一起,因而历朝历代帝王陵墓的地理位置无一不是经过周密详慎的勘查和测度之后才选定的,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独有的环境特征。明孝陵原本是灵谷寺的旧址,朱元璋选中这块风水宝地作为陵墓后,便强行迁寺造陵。孝陵以整个钟山为兆域,范围约二三十公里,规模甚大。陵域的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大小官员从这里开始就必须下马步行。下马坊北即陵园的大门大金门,再往北行是“四方城”,内有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立的“神功圣德碑”。明孝陵四方城内的“神功圣德碑”四方城北过御河桥就上了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石象生:狮子、獬豸(xiezhi)、骆驼、象、麒麟、马各两对,一立一卧,共十二对。过了石象生,神道向北拐,迎面是一对石柱,然后是文臣和武臣各两对。这些石柱、石碑都是墓地的标志,用来表示墓主的身份地位,而石象生的作用则是驱邪的镇物以及仪卫。到了神道的尽头,就是棂星门了。明孝陵神道上的文臣石像棂星门后折东至金水桥,从这里开始,南北轴线才正对钟山主峰,沿轴线布置了孝陵门、棱恩门、棱恩殿(祭祀用的享殿)、方城明楼,穿过方城明楼下的隧道就是陵园最后部分——宝城。宝城内巨大的封土陵台突破了秦汉以来历代陵寝封土多采用覆斗形的传统,改成圆丘形,称为“宝顶”,宝城下就是放置帝后棺椁的地宫所在地。(三)明十三陵——整体陵区的代表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其北郊昌平天寿山麓形成了集中的陵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陵寝建筑群,埋葬着明代十六位皇帝中的十三位,故称“十三陵”。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它的中轴线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各有一座被称为“砂山”的小山——蟒山和虎峪山,代表风水说中的青龙、白虎守卫陵寝,在陵寝的整体创作意象上典型体现了“陵制当与山水相称”的规划思想。整个陵区的入口是一座高大的五间石牌坊。过石牌坊即踏上了神道。这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原本是通向长陵的,以后成为了各陵共享的主神道,它在左右砂山间蜿蜒向前,略偏向体量小的一座,使两座砂山的体量在视觉效果上得到巧妙的平衡。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至龙凤门(相当于棂星门)。在其中长约800米的神道两侧共有石象生18对,从南向北有石狮两对,獬豸两对,石象两对,麒麟徽两对,石马两对,骆驼两对,均为前坐后立。石兽后有文臣、武臣、勋臣各两对,象征文武百官。十三陵基本上沿用南京孝陵的体制,只是增置了四位勋臣的石像,还加大了各石象生的间距,使诣陵的前导空间显得更加深远和舒展。北京明十三陵长陵神道,全长7300米,依次建有石牌楼、三空石桥、大红门、石像生、龙风门等墓仪建筑。其两侧的立麒麟、立像、卧骆驼、将军等18对石像生雕刻精致、栩栩如生,是十三陵最具代表性的石雕艺术品。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陵区,各陵又自成系统。每座陵墓占据一座山丘,制度基本都遵循明孝陵,包含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和宝城几个部分。由于后代的其他帝陵尊奉长陵为祖陵,都选址于长陵的左右,又为了体现对祖先的崇敬而“逊避祖陵”,缩减了建筑规模,使长陵的规模和形制都强烈地凸显出来,成为明代帝陵的典型代表。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棱恩殿是长陵陵宫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长陵墙垣上开三个门洞,进入陵园,过棱恩门,就到了棱恩殿。棱恩殿为九间重檐庑殿,规格仅比太和殿稍低。殿内有12根金丝楠木柱,最大的四柱直径达到了1.17米,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实例。(四)清东、西陵——体系最为完整的帝后妃陵寝群满族政权入关之前,建造了辽宁新宾永陵(始建于1598年),沈阳福陵(东陵,始建于1629年)和昭陵(北陵,始建于1643年),人称“清初关东三陵”或“盛京三陵”,与辽阳东京陵(1624年努尔哈赤曾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移葬至此)合称“关外四陵”。这四座帝陵虽然后来都仿照明代规制进行了改建或扩建,但无论建筑布局、形制还是装饰风格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一个新王朝从发祥兴起迈向草创开拓的时代风格。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政权,满族统治者积极汲取先进的汉文化,并像历代封建王朝那样崇奉儒家的治世之道,与此相应,作为宗法礼教重要载体的陵寝也参照明代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形成了两个集中的陵区: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的昌瑞山;西陵,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清朝的皇帝基本上按照昭穆(父子)顺序隔代葬入二陵区,形成“东西陵昭穆制度”。除帝陵外,康熙皇帝破除了明代没有后陵的陈规,开设后陵之先河,在帝陵旁附建妃嫔园寝,只是规模明显缩减并有局部的变更。与明朝相比,清代陵寝体系更为完备,众多后妃陵园分布各帝陵左右,成为清代陵寝的显著特点。清东陵埋葬着顺治(1644-1661年在位)、康熙、乾隆、咸丰(1851-1861年在位)和同治(1862-1874年在位)五个皇帝,再加上孝庄(1631-1706)、慈安(1837-1887)、慈禧(1836-1908)等皇太后和百余名妃嫔。清东陵的建筑布局,除顺治生母孝庄太后的昭西陵位于整个东陵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同治的惠陵位于陵寝区的东南角落,单成体系外,其它各陵均以清朝第一帝——顺治的孝陵为主。清代陵寝的经营格外注重“配合山川之胜势”。孝陵北倚昌瑞山,以之为风水所谓“龙脉”;南对金星山,以之为“朝山”(远处对景山岭);中间横卧影壁山,以之为“案山”(近处对景山岭),这一山向构成了孝陵的轴线,数十里的山川都被纳入陵寝的范围,形成非凡的气魄。孝陵前起龙门口内的金形山,北止昌瑞山主峰下的明楼宝顶。在全长约五公里的神道上,一气呵成贯联着大红门、更衣殿、大牌楼、石象生、龙凤门、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碑、小牌楼、朝房、班房、隆恩门、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明楼、宝顶等一系列建筑物。其它的陵寝以孝陵为中心,分布于东西两侧。它们一律坐北朝南,正面直对金形山,由孝陵主干大神道分出支道,通往各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陵形制一致,尺度亦相仿,只是在用材、雕饰以及陪葬的物品方面有差别。在已开放的地宫中,以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最为宏丽奢华。裕陵的各石券底部都精雕成须弥座的形式,券顶以及门扇周边都雕饰着卷草纹样,各个石门和墙壁上都布满了藏传佛教的各式佛像、吉祥图案以及藏、梵文经咒,使整个地宫宛若庄严神圣、美仑美奂的西天乐土;定东陵在某些形制上虽然与帝陵地宫有所不同,但许多细部装饰的图案纹样甚至比帝陵还精致,这也反映出慈禧作为当时清廷实际统治者的权势。清西陵埋葬着雍正(1723-1735年在位)、嘉庆(1796-1820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在位)、光绪(1875-1908年在位)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格格(公主)、阿哥(皇子)等人。清西陵中的慕陵(道光)牌坊西陵的组成与东陵大致相同:以永宁山主峰下的雍正泰陵为中心,其它陵园分布东、西两侧。泰陵在清西陵诸陵中兴建年代最早、规模也最大。陵前南北贯穿的主神道长约2.5公里,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后依次有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七孔桥、石象生、龙凤门、神道碑楼,然后是西陵的主陵——泰陵的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等。西陵与东陵的区别仅在于,东陵的石像生、龙凤门是位在七孔桥之后,西陵则在前;孝陵入口只有一座石牌坊,泰陵的大红门外则呈“品”字形拔地而起三座形制划一的石牌坊,尺度规模都超过了孝陵,雕饰也格外繁复,这一安排与风水格局完美结合,强化了陵区入口的空间艺术效果。五、坛庙建筑中国古代的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原始崇拜,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土地神)、山神、水神等;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为太庙,各级官吏按制度也设有相应规模的家庙、祠堂;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武侯祠、关帝庙等。祭祀礼仪是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礼仪均有差别,每一等级祀礼中所能使用的祭品、仪仗、舞乐和建筑形式,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坛庙建筑以满足精神功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充分体现出祭祀对象的崇高伟大,祭祀礼仪的神圣肃穆。为了形成人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神圣感,坛庙建筑中还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的或伦理的涵义。中国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因此,这里的坛庙建筑主要指天坛、社稷坛、太庙。(一)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中国古代认为皇帝是天之子,他们能够统治国家是上天赋予的权利,因而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登基时也必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祭天的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元时期已初设其址,明清两代皇帝都在这里祭祀天地之神,祈祷五谷丰收。天坛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约1600米。墙垣共两重,都是北墙呈圆形,南墙为方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天坛内遍植柏树,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天坛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由南向北处在同一条轴线之上。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和祈年殿,它们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两者之间以360米长30米宽的砖砌甬路“丹陛桥”连接。祈年殿曾名大祀殿、祈谷坛,位于丹陛桥的北端。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式的台基上,平面为正圆形,三重檐圆形攒尖屋顶,上有金碧辉煌的鎏金宝顶。最初上檐青色代表天,中檐黄色代表地,下檐绿色代表万物,清乾隆时三重檐都改为青色,使祈年殿色调纯净统一,更为庄重鲜明。殿身以12根檐柱表示12个时辰,12根外金柱表示12个月,二者加起来表示24个节气,而支撑圆顶的四根盘龙金柱则表示一年四季。祈年殿的前庭比地面高四米多,再加上三层台基的高度,使得站在这里的人们超出于苍郁的林海之上,油然而生一种静谧肃穆的气氛。祈年殿后还有皇乾殿、神厨、神库和宰牲亭等小型附属建筑,都被遮掩于殿后或者隐蔽于丛林之中。祈年殿南为祈年门,它们之间的距离经过精心安排,从祈年门远望祈年殿,恰好在当中一间门柱和额枋构成的景框之中。沿丹陛桥一直往南就到了圜丘。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是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改建。由于祭天必须露天,坛而不屋,因而只有三层高的圆形石台,以汉白玉中最高级的品种艾叶青砌成。这种露天的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殊类型,它与中外的神殿建筑都有巨大的差异,它不追求神灵的神秘与压抑,而是显示大自然的博大与广阔;没有高大威严的神像,而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人与天地的和谐。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则奇数属阳,偶数属阴。而“九”就代表最大、无限,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等称呼,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因而圜丘的设计中一切尺寸、石料件数都是奇数,且多以“九”为基数。石台最上层坛面直径九丈,从台中心的圆石往外围以九圈扇形石,第一圈九块,第二圈十八块,然后每圈递增九块。中层与下层也各砌九圈,每圈都是九的倍数。每层石台设四个门,门前各有台阶九级,栏杆每面的栏板也以九为基数递增。圜丘,是天坛内主要建筑和皇帝祭天的场所。圜丘的北面是存放、供奉“昊天上帝”牌位的皇穹宇,这是一组精美小巧的建筑。单檐圆形攒尖顶的皇穹宇由直径63米的圆形高大墙垣围绕,从入口的砖砌拱门望见皇穹宇也正好在门框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皇穹宇的围墙用磨砖对缝砌成,由于施工的精致细腻,浑圆的弧墙能够对声音产生奇妙的回响效果,被称为“回音壁”。建于公元1530年的皇穹宇除祈年殿和圜丘之外,天坛还有几组建筑群:斋宫和神乐署、牺牲所。为表示祭天的虔诚之心和神圣之意,祭祀前夕皇帝都要到斋宫沐浴和斋戒,斋宫周围有壕沟、围墙等防御措施。神乐署是一个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进行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演奏。牺牲所则是专门负责准备祭祀时所用祭品的地方。(二)社稷坛——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坛社稷坛是国家重要祭祀坛庙,位于紫禁城午门之西,每年春秋仲月致祭,祈求上天保护国家政权。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为五土之神: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所以社稷坛按方位用全国各地贡纳来的五种颜色的土覆盖坛面,象征五方国土,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稷特指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即农业之神。供奉“社”、“稷”代表了古代帝王对疆域子民的统治权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根本的社会性质。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建于公元1421年。现为北京中山公园。祭坛为两层,方形。周围的坛墙也是方形,并且四面同样按方位用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贴面。祭祀社稷晴天是露祭,雨天仪式则在室内举行。它的方向与天坛相反,是由北面南设祭,因而祭殿和拜殿都在祭坛北面,正门也在北面。除了天坛和社稷坛之外,在北京还有城北的地坛,城东的日坛和城西的月坛等。(三)太庙——奉祀皇帝历代祖先的地方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祀祖宗的祭祀性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为历朝历代所重视。按照传统礼制,太庙位于皇宫的东南侧(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即古代都城布局“左祖右社”中的“祖”;每逢元旦、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除夕、万寿节(皇帝或太后的生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祖大典。太庙以高达九米的厚重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门,以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调的墙面形成强烈对比。太庙周围全部种植了松柏树,高大的殿堂被簇拥于苍绿的树海之中,倍添庄严、肃穆与高贵。古代中国人认为灵魂不死,所以祭祀祖先的太庙,其建筑形式完全按照帝王生前的住宅形式布置,即“前堂后寝”:前为正殿,供祭祀礼拜;后为寝殿,供奉祖先神主。北京太庙的正殿采用了封建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它坐落在三层台基上,十一开间重檐庑殿顶,琉璃瓦屋面,与故宫太和殿等级相同,只是尺度稍逊。殿前预留了广阔的庭院与宽大的月台,以供举行仪式之用;殿内设龙椅,祭祀时把皇帝祖先牌位放置其上,代表其人,平日牌位都存放于正殿后的寝宫。寝宫再往北用墙垣分隔出一个区域,用来存放与在位皇帝关系较远的祖先的牌位,称为“祧庙”。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五课时)六、乡土建筑(一)北京四合院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中心,依内虚外实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其中,北京四合院长期处于都城所在地,很自然的沿用了一整套严密的官式做法,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型制需要和宗教、伦理需要,在中国古代的居住建筑中最为典型。北京四合院多按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按风水学说和八卦方位,这是最吉利的“坎宅巽xun门”,可以带来财运。进门后迎面是一堵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幼儿园门卫消防应急处理聘用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软装饰品采购合作合同样本版B版
- 2024年跨区域能源供应协议
- 2024年货车司机就业协议
- 2024某网络公司与某广告公司之间关于网络推广服务的合同
- 2024年高端医疗设备采购与技术支持合同
- 2024年购房委托代理协议
- 2024电子产品模具加工与质量保证合同
- 2024年离异后财产处置协议:双方协商达成
- 2025年度智能温室大棚承包经营合同范本3篇
- 企业发展部部门管理手册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2024年代持房屋合作协议书模板
- 冷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篇
- 证券基础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
- 医院标识标牌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习总结报告
- 2024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4短视频剪辑雇佣合同
- 2024年(学习强国)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上海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