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季初二(语文)8宁波本土文化之美食作文集锦
谈宁波人的吃
苏青
自己因为是宁波人,所以常被挖苦为惯吃咸蟹鱼腥的。其实只有不新鲜的鱼才带腥,在我们宁波,八月里桂花黄鱼上市了,一堆堆都是金鳞灿烂,眼睛闪闪如玻璃,唇吻微翕,口含鲜红的大条儿,这种鱼买回家去洗干净后,最好清蒸,除盐酒外,什么料理都用不着。但也有掺盐菜汁蒸之者,也有用卤虾瓜汁蒸之者,味亦鲜美。我觉得宁波小菜的特色,便是“不失本味”,鱼是鱼,肉是肉,不像广东人、苏州人般,随便炒只什么小菜都要配上七八种帮头,糖啦醋啦料理又放得多,结果吃起来鱼不像鱼,肉不像肉。又不论肉片、牛肉片、鸡片统统要拌菱粉,吃起来滑腻腻的,哪里还分辨得出什么味道?
说起咸蟹,其实并不咸,在宁波最讲究的咸货店里,它是用一种鲜汁浸过的。从前我曾与苏州人同住一宅弄堂房子里,她瞧见我们从故乡带来的炝蟹,便不胜吃惊似的连喊:“喂唷!这种咸蟹怎好吃呢?”我也懒得同她解释。但是过了几天,她自己却也买来了两只又瘪又小,又没盖的“蟹扁”,蟹黄淡得如猫屎,肉却是干硬的,其味一定咸而且涩,这种东西,在我们宁波,照例只好给田里做粗活的长工们下饭的。于是我问她:“这个你倒吃得来吗?”她理直气壮地答道:“是素子蟹呀,哪能勿好吃呢?"我笑笑对她说:“照我们宁波人看来,什么素子蟹便只好算是炝蟹的第十八代不肖子孙哩。”
闲话休提。以目下季节而论,宁波人该在大吃其笋及豆类了。宁波的毛笋,大的如婴孩般大,烧起来一只笋便够一大锅。烧的方法,如油焖笋之类还是比较细气些人家煮的,普通家里常喜欢把笋切好,弃去老根头,然后烧起大铁镬来,先炒盐,盐炒焦了再把笋放下去,一面用镬铲搅,搅了些时锅中便有汤了(因为笋是新鲜的,含有水分多)。于是盖好锅盖,文火烧,直等到笋干缩了,水分将吸收尽,始行盛行,叫做“盐烤笋”,看起来上面有一层白盐花,但也决不太咸,吃时可以用上好麻油蘸着吃,真是怪可口的。
还有豆,我们都是在自己园子里种的,待它们累累结实时,自己动手去摘。渐渐豆儿老了,我们就剥“肉里肉”,把绿玉片似的豆瓣拌米煮饭吃,略为放些盐,又香又软又耐饥。清明上坟的时候,野外多的是“草紫"。草紫花红中夹白,小孩儿们采来扎花球,挂在颈上扮新娘子。我们煮草紫不用油,只须在滚水中一沸便捞起,拌上料理,又嫩又鲜口,上海某菜馆的油煎草头虽很有名,但照我吃起来,总嫌其太腻,不如故乡草紫之名副其实的有菜根香。
假如你是个会喝酒的人,则不妨到镇海去买些青蟹来下酒,倒是顶理想的。青蟹与上海所售的澄湖大蟹比起来,觉得其肉更软更松脆。但蘸着的酱油也很要紧,定海的洛泗油,颜色不太浓而味带鲜,与上海酱油带浑黑色者不可作同日语。我初到上海的时候,见了这种浑浊的酱油就怕,现在虽已用惯了些,但总念念不能全忘故乡常吃的洛泗油之类。海味当中蚶子圆蛤等都是上海有买的。蛏子则不多见。现在春天里蛏子最肥嫩,可以剥出来拌笋片吃,也可以不拌而光拿蛏子一只只剥壳蘸着酱油来吃。记得我在南京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忽然想着要吃此物了,到处去找,好容易给我找到手,烧熟以后,一位湖南同学怪叫起来,说是:“这么硬绷绷的东西怎好吃呢?”及见我剥去了壳,她这才恍然大悟,如法炮制,一尝其味,又连呼好吃,吃了十几只,根本不知道要抽出肚肠,夜里便泄泻了。
宁波菜中又有许多是“烤"的,烤肉烤鸭烤大头菜,无一不费时费柴火。但工夫烧足的东西毕竟是入口即溶的,不必费咀嚼,故老年人尤爱吃。又宁波人喜欢晒干,如菜干、鱼鲞、芋艿干等,整年吃不完,若有不速之客至,做主妇的要添两道菜倒是很容易的。
红烧鳗与冰糖甲鱼,是我祖父所顶爱吃的食物,我祖母常把它们配好了上等料理,放在火罐里炖上大半天,待拿出来吃时,揭开罐盖便嗅到一阵肉香,仔细瞧时,里面的鳗或甲鱼块正好在沸着起泡呢。有时候我爸爸回家了,家中如接待贵宾一般,母亲忙着杀鸡啦、做菜啦,餐餐兴奋得紧。但是爸爸吃得很细,四菜一汤只动得一星星,吃时又不肯开口,要盛饭了只轻轻用指在玻璃窗上一弹,母亲原是叫佣妇在窗外等着听好的,可是乡下佣妇蠢,愈小心愈听不见弹指声音,爸爸常赌气不再添饭了,母亲心里很不安。后来她们商量定叫我陪着爸爸吃,我不敢违拗,只好眼观鼻、鼻观心的一口一口扒白饭吃,小莱老实不敢去夹,爸爸有时候狠狠瞪我一眼,我会失手滑落正捧着的饭碗……爸爸想:“这个孩子有病吧,怎么饭只吃得这一点,小菜什么都不想吃。”想着想着,这可想到营养卫生以至于医药治疗方面去了,他缓步踱进厨房,母亲及弟妹佣妇等都是在厨房内吃的——天哪,只见我正猴蹲在饭桌上,用筷夹不起茶叶蛋,改着方式想伸手抓呢。他很不快乐。
我知道爸爸是留学生,有许多外国习惯,但是我很替他可惜在吃的方面不该太讲究卫生而不注重趣味。我对于吃是保守的,只喜欢宁波式,什么是什么,不失其本味。犹如做文章一般,以为有内容有情感的作品原是不必专靠辞藻,因为新鲜的蔬菜鱼虾原不必多放什么料理的呀!唯有在冰箱里拖出来的鱼尸,以及水浸透的鞭笋,快要腐臭了的种种肉呀之类,才必须靠葱啦姜啦来掩饰,放在油里猛炸,加上浓黑的酱油,终至于做到使人们不能辨出味来为止。这是烹调技术的进步吗?还是食物本质的低劣?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豆腐
汪曾祺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却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饭馆里,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之前的一道凉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一点盐而已。好吃么?用上海话说:蛮崭格!用北方话说:旱香瓜——另一个味儿。咸鸭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须用敝乡所产“高邮咸蛋"。高邮咸蛋蛋黄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别处的咸鸭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黄色浅,又无油,却不中吃。
烧豆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用油煎过再加料烧的;不过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长方块,热锅温油两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锅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结薄壳,表面发皱,即可铲出,是名“虎皮”。用已备好的肥瘦各半熟猪肉,切大片,下锅略煸,加葱、姜、蒜、酱油、绵白糖,兑入原猪肉汤,将豆腐推入,加盖猛火煮二三开,即放小火咕嘟。约十五分钟,收汤,即可装盘。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虾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乡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扬州有名的素菜,好几本菜谱著录,但我在扬州一带的寺庙和素菜馆的菜单上都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过油煎了的,还是不过油煎的。我无端地觉得是油煎了的,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用黄豆芽吊汤,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竹笋,用极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时候材料凑手,我将根据想象,试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将是素菜荤做,放猪油,放虾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过油煎的烧豆腐则宜切块,六七分见方。北方小饭铺里肉末烧豆腐,是常备菜。肉末烧豆腐亦称家常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昆明最便宜的小饭铺里有小炒豆腐。猪肉末,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酱油,起锅时下葱花。这道菜便宜,实惠,好吃。不加酱油而用盐,与番茄同炒,即为番茄炒豆腐。番茄须烫过,撕去皮,炒至成酱,番茄汁渗入豆腐,乃佳。
砂锅豆腐须有好汤,骨头汤或肉汤,小火炖,至豆腐起蜂窝,方好。砂锅鱼头豆腐,用花鲢(即胖头鱼)头,劈为两半,下冬菇、扁尖(腌青笋)、海米,汤清而味厚,非海参鱼翅可及。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近年高邮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盐,不用酱油。我想给家乡的厨师出个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即蟹的精子),这样雪花豆腐就更名贵了。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简单: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我和几个作家到四川旅游,在乐山吃饭。几位作家都去了大馆子,我和林斤澜钻进一家只有穿草鞋的乡下人光顾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澜各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豆花汤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则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庄的豆花乃以鸡汤煨成,过于讲究,不如乡坝头的豆花存其本味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
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有香椿可吃。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香椿的强烈的气息。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或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了。而香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⑦自从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下,我总会设法去找些香椿来吃。有一年,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前那遥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⑧后来我搬家了,也不知道院子里那两株香椿树变成什么样子了,会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吗?会开花吗?种于也会飞翔吗?
⑨有一次读庄子的《逍遥游》,说道:“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由这个典故,以香椿有寿考之征,所以古人称父亲为“椿”,称母亲为“萱”,唐朝牟融有诗说“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
⑩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他常说:“香椿是很上等的木材,等长好了,我们自己砍下来做家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也没有砍过一棵香椿树。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香椿还没有长好,现在才知道那是感情的因素,八千年为春秋,那是永远也长不好了。但愿,父亲在极乐世界,也会有香椿拌面可以吃。
端午节的时候,我路过松山的永春市场,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唉!吃香椿粽子的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树。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甬城情思——笋
我愿携一篮春,踏一山笋,品一生乡情。——题记
又到了四月,我独倚窗前,任思绪飞向远方,飞向我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那座笋山。此刻的山上,应该又铺满了笋吧。那个佝偻的身影,应该又在山间挖笋了吧。
犹记儿时,风车追着时光跑。每逢三四月,总要催着爸妈带我去乡下外公家。宁波的四月尚未走出春寒,风吹在身上却也没有刺骨的感觉。四月的风啊,是这世上最好的东西,它吹熟了一山的竹笋,也吹散了外公脸上的皱纹。
记忆中,四月的外公总是笑着,左手牵着我,右手招呼着乡邻,一同去那座笋山上挖笋。四月的山上仍是春寒料峭,但我的记忆中却从未有过冷。或许是外公的大手暖了我的心头,又或许是邻里不断地讲笑话挑逗让我忘了冷。邻里都荷着一把锄头,拎着一个大篮子,说说笑笑的找着竹笋。
我喜欢竹笋。它不吵闹,不用华丽的外衣装扮自己,不花枝招展的吸引人的注意力,只是默默的埋在地底,无言,却浸润着每个甬城儿女的心。外公告诉我,笋是宁波的一项重要经济支柱,多少宁波儿女的情节都藏在这笋里呢。
挖竹笋是样力气活。外公弯着本就佝偻的背脊,费力的在泥土中挖啊找啊。山上本就寒凉,可我分明看到,外公的额头上有晶莹的东西。可惜,年幼的我不懂,不曾心疼,只一味催促着外公快挖,鲜嫩的笋对我的诱惑太大了。
傍晚时分归家,外婆早就烧好了一桌子的菜。满眼全是笋不同的做法,油焖笋,红烧笋,笋干……家里到处弥漫着笋的滋味,也弥漫着外公清亮的笑声。每逢这个时候,邻家的婆婆总会再送来一大碗烤笋,院里的阿姨喜欢喂我吃笋干烤肉,外婆也会挨家挨户的敲门,送去她最拿手的油焖笋。乡村里无不飘着笋的清香,四月笋的气息弥漫了田垄与矮屋。
到了该回城里的时候,父亲的车里总是被笋所侵占。后备箱塞满了新鲜的笋,笋与笋的缝隙间还有几根竹鞭,我的手上紧紧抱着几罐腌好的笋,邻家婆婆还颤颤巍巍的赶出来,送一碗笋干让我们路上吃。笋啊,是我们最放不下的情结。父亲的汽车发动,卷起一地的尘土,笋的清香仍在天地间飘摇。我透过玻璃窗向后张望,此刻的外公似乎不再佝偻,努力挺直了背,似乎想多看我们几眼。外公的身后,是乡邻的矮屋,是那座刚被挖空了的笋山……
后来,我长大了。越来越紧张的学习,我无暇再去乡下看看外公,看看那座笋山。饭桌上的笋却没有断。每逢四月,超市里陈列着各种品种的笋,大大小小的饭店里,也时不时飘出笋的香味。吃着饭店里精心摆盘的笋,我总会看见外公那佝偻的身影,苍老的笑意。不知,四月的风,是否像儿时一样,吹散了他脸上的皱纹。
外公是笋,深埋在不起眼的地方,鲜少被人所注意,却总在许多不经意的瞬间,在你的心里涌起最柔软的温柔。外公是笋,只要我想要,随叫随到,永远是我最放不下的情结。外公是笋,他一直默默在我背后,穷尽一生,为我付出,为我守望。
隔壁的嬷嬷说,她的儿子在国外留学,吃不到什么新鲜的笋,最多是一些罐头,或包装的笋干,远没有家乡的味道。每到四月总会打电话回家,说是想家里的笋了,也想家了。笋啊,是每个甬城儿女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最绵长的乡情。
让我携一篮四月的笋,深陷在宁波的温婉中,陪着外公,陪着笋,陪着甬城,守着每个甬城儿女心中,最绵长、最美好的情思。
笋中情
在甬城,吃笋,是一种享受,笋就是甬城的标志,无论四季中的哪一季,山上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它们藏在山中的泥土里,享受着甬城赐予的恩惠。我个人认为,它们的名字和四季的气候有一定关系,春天,温暖的气息笼罩在山林中,于是就有了春笋;夏天,雷雨的气息在山中徘徊,于是就有了雷笋;在秋天,丰收的气息传遍了山林,于是就有了秋笋;冬天,寒冷的气息在山中隐居,于是就有了冬笋。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都少不了笋,渐渐地,笋,就成为了甬城的代言人。
但是,吃笋容易挖笋难。需要挖笋,就得穿以防滑为主题的服饰,但是,这单单不够。挖笋,还得选特定的时间。在挖笋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找笋了,这需要考验耐心,当看到这部分的泥土有点微微翘起,泥土底下无疑就是笋了,这步骤好比一大盘豆子里面挑珍珠。
挖笋的步骤也极其复杂,一般都是用锄头往下一锄,再往上一翘,扎根在笋周围的“保安”被掘开了,里面便露出了笋那白白的身躯,这时需要把泥土拨开,等到看到根的时候,不要忙着去锄,如果笋和锄头来了个过度的亲密接触,这笋就不能吃喽。所以需要冷静下来,判断笋根生长的位置,再在根生长的反方向一锄,甬城的代言人就到手了,每当我挖笋挖完时,看到土地上的伤疤,心里会莫名泛起一阵心酸,或许,又要等几个春夏秋冬,大山才能恢复这几道伤疤。当我离去时,看着大山,他,就像泥土里的笋,不能享受人间的快乐,只能等人们来在他表面上添几道新的伤疤,但大山从不计较,因为他道,是他育了这么多的人。
笋的做法有很多,可红烧,清蒸,还能和其他的菜一起煮,就像美食界的百搭。我觉得这些做法,都不及笋丝和起蒸,如果再能往上面撒一把雪菜,堪称人间美味,并且做法也很简单。闻起来香,吃起来鲜,咽下去爽,这就是我对这道菜的总评。
在这个有着古老年龄的甬城中,我感到无比幸福,她竟以默默无闻的方式养育了这么多的人。不知道几个春夏秋冬,只知道每个季节都能吃到自己爱吃的笋,人在甬城,情在笋里……
甬笋生乡情
饶家玮
“甬城四季,春夏秋冬,季季有笋”,这是外婆告诉我的一名话,笋可谓在宁波出了名,身为美食界的一方代表,笋在宁波的地位不亚于海鲜。
生在宁波,笋是家常菜里必不可少,我也最喜欢吃春季的春笋。在我小的时候,就和外婆去竹林里挖过笋,又细又长的青竹比我高出好几米,交错地扎在布满竹叶的泥土地中,几个稍微胖点的“小黑胖子”藏在青竹的脚底下,外婆告诉我真正嫩的笋都藏在地底下,不是专业挖笋人,只能靠脚的感觉去找到它。翻开深厚的土壤,一个小巧的笋尖沉睡在泥土中,周围树叶和泥土好像保护它的铠甲,生怕被人发现,一节小小的笋尖下面藏的是又大又嫩的“胖身体”,披着黑色的外衣,剥开来里面是白嫩水分充足的笋肉,像一个个白胖胖的娃娃。不一会儿,一个个空蓝就被竹笋给填的满满的了。
说起竹笋的吃法有很多种,有红烧的、盐烤的,还有淹制成咸笋的,晒成笋干的、做梅干菜笋的等等。盐笋不会坏掉,想吃时水浸一会儿,做成凉拌笋,或者堡汤里放几根。晒成笋干的笋要吃时,泡发一下,烤肉吃味道无法言语。
我外婆最拿手的是红烧竹笋,她把竹笋切成小块,放在水里焯水一上,热锅热油倒入竹笋块煸炒一会儿,倒入生抽、老酒,加锅盖焖烧。待烧好的竹笋上桌时,那诱人的淡红色包裹着奶黄的竹笋,一口下去,清脆的嫩笋汁流淌出来,满嘴的山间竹叶的清甜和鲜美,对我来说绝对是盛世佳肴。
笋的各式各样做法,才使得笋成为甬城一道亮丽菜肴,美丽甬城从古至今靠的不仅是风光风俗风尚,更多的是风味。这座掺杂着山珍海味的江南都市在文化的带领下,发展蓬勃。“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竹笋象征着宁波一步步走向成功,奔跑在时代潮流的轨道上。
笋领甬城前,甬笋生乡情。
笋记
邱馨楠
笋可谓是老宁波的一个标签。宁波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笋。春有春笋,夏有腰笋,秋有鞭笋,冬有冬笋。笋早就成为宁波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纺织行业的顾问工作总结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无人值守汽车衡亭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化学镀镍 PTFE 涂层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一体式旋转变压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保险业的低代码和无代码 (LCNC) 平台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加热架式食物加热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商用车气制动防抱死制动系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热水浴缸用换热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变电站智能巡视解决方案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给客户的福利合同(2篇)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完整
- 原料验收标准知识培训课件
- Unit4MyfamilyStorytime(课件)人教新起点英语三年级下册
- 物流运作管理-需求预测
- 财务管理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 一年级口算天天练(可直接打印)
- 新急救常用仪器设备操作流程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套精品课件
-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数学真题(原卷版)
-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1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