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①式微
【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
《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https://baike./item/%E8%AF%97%E7%BB%8F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2%B6%E9%A3%8E%C2%B7%E5%BC%8F%E5%BE%AE/_blank)》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全诗采用设问(https://baike./item/%E8%AE%BE%E9%97%AE/18089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2%B6%E9%A3%8E%C2%B7%E5%BC%8F%E5%BE%AE/_blank)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
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毛诗序(https://baike./item/%E6%AF%9B%E8%AF%97%E5%BA%8F/1097027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2%B6%E9%A3%8E%C2%B7%E5%BC%8F%E5%BE%AE/_blank)》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https://baike./item/%E5%88%98%E5%90%91/197150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2%B6%E9%A3%8E%C2%B7%E5%BC%8F%E5%BE%AE/_blank)《列女传(https://baike./item/%E5%88%97%E5%A5%B3%E4%BC%A0/869659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2%B6%E9%A3%8E%C2%B7%E5%BC%8F%E5%BE%AE/_blank)·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
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https://baike./item/%E5%8D%81%E4%BA%94%E5%9B%BD%E9%A3%8E/806016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2%B6%E9%A3%8E%C2%B7%E5%BC%8F%E5%BE%AE/_blank)”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微:幽暗。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一说通“穷”,困穷。[2-3][4]
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赏析】
《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全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借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受奴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劳役者的悲歌
2.请分别解释“式微”与“微君之故"中“微”的意思。
“式微"中,昏暗,天黑。“微君之故”中,非,(如果)不是。
3.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4.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文中解读】
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怎能没有怨言呢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阅读时要注意体味《诗经》中那种常见的风致:内容极其单纯,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②子衿
【优美情歌相思之情倒叙手法心理描写夸张修辞】
《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https://baike./item/%E8%AF%97%E7%BB%8F/16813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3%91%E9%A3%8E%C2%B7%E5%AD%90%E8%A1%BF/_blank)》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抒情主人公思念其心上人,相约在城楼见面,但久等不至,望眼欲穿,埋怨心上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倒叙(https://baike./item/%E5%80%92%E5%8F%99/4033490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3%91%E9%A3%8E%C2%B7%E5%AD%90%E8%A1%BF/_blank)的手法,充分描写了抒情主人公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意境幽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https://baike./item/%E4%B8%AD%E5%9B%BD%E6%96%87%E5%AD%A6%E5%8F%B2/1343102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3%91%E9%A3%8E%C2%B7%E5%AD%90%E8%A1%BF/_blank)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郑风·子衿》的心理描写对后世文学创作有较大影响。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心上人的思念。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⑴郑风:《诗经》“十五国风(https://baike./item/%E5%8D%81%E4%BA%94%E5%9B%BD%E9%A3%8E/806016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3%91%E9%A3%8E%C2%B7%E5%AD%90%E8%A1%BF/_blank)”之一,今存二十一篇。⑵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⑶青:黑色。古代青指黑颜色。⑷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⑸纵:纵然,即使。⑹宁(nìng):岂,难道。嗣(sì)音:寄传音讯。嗣,通“贻”,一作“诒”,寄的意思。⑺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⑻挑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⑼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观楼。
翻译: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整体赏析】
《郑风·子衿》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郑风·子衿》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2.“悠悠"一词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品析妙在何处。
悠悠表示深思的样子,写出了主人公思念的绵长;悠悠又是叠词,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与恋人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4.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文中解读】
她痴迷地思念心中的恋人,那青绿的衣领、佩玉的绶带让她沉醉。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然而,她到底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徘徊城头,抒发她那“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境界壮阔、劝勉宽慰、真挚友情、乐观豁达惜别之情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https://baike./item/%E5%94%90%E4%BB%A3/34531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文学家王勃(https://baike./item/%E7%8E%8B%E5%8B%83/248912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https://baike./item/%E6%9D%A8%E7%82%AF/18059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卢照邻(https://baike./item/%E5%8D%A2%E7%85%A7%E9%82%BB/249759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骆宾王(https://baike./item/%E9%AA%86%E5%AE%BE%E7%8E%8B/25075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https://baike./item/%E5%88%9D%E5%94%90%E5%9B%9B%E6%9D%B0/161803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文《滕王阁序(https://baike./item/%E6%BB%95%E7%8E%8B%E9%98%81%E5%BA%8F/48032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https://baike./item/%E7%8E%8B%E5%AD%90%E5%AE%89%E9%9B%86/8256240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全诗理解】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诗文赏析】
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境界壮阔两地形式风貌隐含送别夸张手法】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一作“蜀川"。
⑵城阙(què):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三秦,泛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https://baike./item/%E9%A1%B9%E7%BE%BD/700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以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https://baike./item/%E5%B2%B7%E6%B1%9F/88325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翻译: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
赏析:首联对仗严整。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与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为壮阔,极为精整。
思考: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对朋友的关切。
思考: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和朋友将往的地点,作者远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有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依依话别,相互劝勉点名离别必然感情一致处境一致】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拓展链接:王勃此时的职位是“沛府修撰”,这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的御用文人,并没有实际权力。杜少府是被外放到蜀州做县尉,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有才气、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很不屑的。
翻译:与您分别有许多感想,因为我们都是离家做官的人。
赏析:颔联以散句上承,句法起了变化,表现方法也由写景改为抒情,以实转虚,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说彼此离别的意味同样都有游宦人的情意。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这里,诗人安排了两个联结纽带:感情的一致(与君离别意)和处境的一致(同是宦游人),将自己的杜少府的心贴近了,也将远隔千里的距离缩短了。这两句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使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思考: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颔联写的是什么?劝勉朋友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宦游人: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古绝唱,乐观豁达】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拓展链接:这两句话化用了曹植的《送白马王彪》中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翻译: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
赏析:颈联两句,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这一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十字一意,应作一句读,宋人称之为“流水对(https://baike./item/%E6%B5%81%E6%B0%B4%E5%AF%B9/566654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艺术性极高。尽管它们是从曹植(https://baike./item/%E6%9B%B9%E6%A4%8D/1736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赠白马王彪(https://baike./item/%E8%B5%A0%E7%99%BD%E9%A9%AC%E7%8E%8B%E5%BD%AA/235965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9%80%81%E6%9D%9C%E5%B0%91%E5%BA%9C%E4%B9%8B%E4%BB%BB%E8%9C%80%E5%B7%9E/_blank)》的诗句中化出,但是显得更加精简、明快,富有节奏感。
思考:如何理解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
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哀而不伤,幽默劝慰,尾联点主题】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翻译:所以我们不需要在岔路分手之时,仿效那些青年男女流泪惜别。
赏析: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以劝慰杜少府作结。诗的前六句意境阔大,情调开朗,感情深厚,因此结尾处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的诗句,实在是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一反离愁别恨的常调。“在歧路”三字点出题面上的“送字。这是诗人临别时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结构上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这首诗从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看,算是一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表明了王勃在唐代新体诗形成阶段所作出的努力。全诗抒发对友人的真情实感,从胸臆中流出,没有丝毫宫廷式的赞美和矫饰,脱净了宫廷诗的格调,为初唐诗坛的改革倡导刚健诗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思考:如何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互勉,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送别古诗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文中解读】
朋友离京赴任,即将远隔万水千山,离愁别恨在所难免。这首诗却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他安慰朋友不要忧虑,在朝在野,“同是宦游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怎么会面临“歧路"泣下沾巾呢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这首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
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景色波澜壮阔抒情含蓄委婉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https://baike./item/%E5%94%90%E4%BB%A3/34531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诗人孟浩然(https://baike./item/%E5%AD%9F%E6%B5%A9%E7%84%B6/2815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https://baike./item/%E6%B4%9E%E5%BA%AD%E6%B9%96/182539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https://baike./item/%E5%BC%A0%E4%B9%9D%E9%BE%84/21004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作者简介】
孟浩然(https://baike./item/%E5%AD%9F%E6%B5%A9%E7%84%B6/2815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https://baike./item/%E7%8E%8B%E5%AD%9F/1623388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创作背景】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https://baike./item/%E5%B9%B2%E8%B0%92%E8%AF%97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https://baike./item/%E7%8E%8B%E7%BB%B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6%9C%9B%E6%B4%9E%E5%BA%AD%E6%B9%96%E8%B5%A0%E5%BC%A0%E4%B8%9E%E7%9B%B8/_blank)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文解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①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交代时间景象阔大】所望之景:波澜壮阔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湖:此指洞庭湖。
⑶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翻译:八月湖水上涨,几乎与岸齐平,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赏析: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势。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由远及近续写广阔充满活力】
⑷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⑸撼:摇动。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翻译: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赏析: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2.赏析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湖上水气蒸腾吞没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画面,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壮观和气势的雄伟。
②“蒸”,蒸腾,“撼”,摇动,两个动词生动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洞庭湖上水汽蒸腾、波涛汹涌的画面,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壮观和气势的雄伟。
③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湖上水汽蒸腾、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和磅礴(雄伟)气势,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凝炼严谨,富有表现力。
3.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特点:烟波浩淼、气势雄伟。
作用:用了比兴手法,由洞庭湖广大无边,引出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
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转入抒情表白心事予以引荐】所抒之情:含蓄委婉
⑹“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翻译:(我)想渡船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惭愧。
赏析: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硫酸工艺学》课件
- 二尿素装置安全课课件
- 《烧伤基础知识》课件
- 《湖南乡土地理》课件
- 《孕妇学校讲课》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职工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汇编人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大全职员管理篇十篇
- 2024教师安全责任协议书(28篇)
- 杨功旭主任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肩周炎的学术经验及用药规律
- 电力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央企战略合作协议书
- 常见抗痛风药物课件整理
-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融通教学浅思+课件
-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 一氧化铅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kv杆塔防腐施工组织设计
- GB/T 28799.2-2020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 劳务派遣人员考核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