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高中语文备考-任务驱动型材料题作文如何审题_第1页
2023-2024高中语文备考-任务驱动型材料题作文如何审题_第2页
2023-2024高中语文备考-任务驱动型材料题作文如何审题_第3页
2023-2024高中语文备考-任务驱动型材料题作文如何审题_第4页
2023-2024高中语文备考-任务驱动型材料题作文如何审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高中语文备考-任务驱动型材料题作文如何审题2023高中语文备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审题

与常规性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相比,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任务指令明确、文体固定、材料内容存在认知或行为对立、材料本身不作价值判定、必须在比较中分析等特性。读懂材料及其含意,审清任务要求,这是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前提。面对该类型的命题材料时,考生需从以下几方面审题立意。

一、立足核心事件,探寻材料主旨

全国卷I的作文有意识选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借以考查考生针对特定事件展开多元分析论证的能力。此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其思维路径和评述内容两方面而言,都与时事评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强调“就事论事”。考生写作此类作文时,必须先由材料的核心事件中选取最能引发思想触动的某一个点,再围绕这个点逐层深入地挖掘下去,紧扣材料内容做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最终形成独特的观点与价值认知。

二、聚焦观点冲突,审清视角差异

高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命题材料中,大多存在着不同观点或行为的冲突碰撞。比如全国卷I中传统文化对劳动美德的弘扬与当下部分青年错误劳动观的冲突、三种不同的错误劳动观之间的认知冲突,2015全国卷I中老陈驾车打电话和小陈举报的冲突、网友对小陈行为或赞赏或质疑的冲突。尽管命题人并未在材料中对各种观念或行为进行直接批评,但其中的是非曲折不难理清。考生审题时需要做的,是如何在正向确立观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材料中的观点冲突,精选一个能够体现思考的独特性和深刻性的写作视角。

三、确立核心价值,阐释个性主张

无论是认同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还是对各种主张都不接受,另外确立自己的新主张,考生都必须在作文中确立起个性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必须亮明观点,并围绕观点展开深度分析论证。

权衡比较,彰显个人智慧。试题要求中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就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来说,就应围绕老陈、小陈、警方这三个核心角度(或重要角度)来写作;当然,在核心角度这一前提下,应尽量选取自己积累的相关素材,用思想理论上的知识储备来阐述。

高考作文是选拔性考试,既有规定性,也有技巧性。高考作文尤其要有亮点,要与人不同,就必须彰显自己的智慧。那么,“切入”角度就很关键。“切入”,就是先切而后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解读材料的角度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从众多的角度中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作为自己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说考生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感悟最深、最能彰显特长的角度来确定立意。

四、深挖背后根由,凸显思考深度

好的立意,当然要善于突破常规,见他人所未见,言他人所未言。比如,面对20世纪20年代时北洋军阀政府和西方列强间“送去"送来”的客观现实,有人看到的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有人看到的是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先进性,鲁迅先生则透过这“送去"送来”的表象,挖掘出了闭关主义、虚无主义等多种错误思潮,进而确立了“运用脑髓,大胆拿来"的正确主张。这样的构思立意,便有了宽度和深度。四、深挖背后根由,凸显思考深度。

五.感悟材料,由果溯因,把握内涵

对试题中的材料,考生必须明确“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指向事件,“含意”指向事件所体现的旨意,一般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把握其内涵。

比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材料由几个关联的事件组成,女大学生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接打电话是核心事件;警方对父亲处罚及之后将事件公开到官方微博是后续事件;网友和媒体的介入引发大范围讨论,使之成为公众事件,又是一件后续事件。几个相关联的事件,每件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对象。不同的观察思考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立意和看法,我们可以通过“由果溯因”把握其深层内涵。

围绕核心事件,有不同维度的思考空间。其实如果抛开当事双方的关系,在高速路上开车接打电话就是违规行为,举报就应奖励,违规就该处罚,这一点在任何人看来都无可訾议。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焦点就在于:女儿该不该举报自己的父亲?在有着亲亲相隐的人伦传统的中国,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是否有悖伦理?能否称“大义灭亲"人性之恶”?是否是“情"与“法”之间的权衡与选择?以上这些都有辨析的必要。

观察某一事件的性质,不能脱离其起因、动机和结果。从材料看,女儿举报是在对父亲多次劝说未果下的无奈之举,其实质是通过提高父亲的违规成本,引起父亲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迫使父亲文明行车,其动机和目的都源于善良与关爱,而非动机不纯的出卖,更不是情与法之间的选择,而是借助“法”,珍视“命”,表达“情"。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地追问,这一“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如果遭遇曲解和误读,是否也是社会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现?健康的社会舆论应避免恶意的揣度和不辨就里的指责。当然,女儿的做法是否就是最明智的解决办法,有没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还可以怎样更智慧地化解矛盾不使亲情受损,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内容。

通过这样“由果溯因"地分析,我们就能够把握到材料的深层内涵,从而为写作找到方向。

六.审视材料,细读要求,明确写作任务

由具体的人与事把握了材料的内涵后,考生必须细读试题的要求,也就是明确试题给了我们什么具体任务。

比如,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试题在材料后有两段文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两段就集中地展示了命题者设置的任务要求,考生必须明确如下的任务:一是从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封信;二是针对所选定的对象在事件中的表现,表明考生的态度并进行阐述。

七.审题五步骤:

一篇高考作文得分如何,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审题立意是否准确。高考作文阅卷场在制订评分细则时,一般是运用逐句分层解读和整体理解题目的方法来进行审题立意。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审读题意。

1、深入阅读并剖析所给材料,把握命题者的倾向性

2、单则材料时,分层次抓要点,找出关键词或中心句

3、给定多个关键词句或多则材料时,仔细斟酌供选词句间的联系、分析材料间的异同

4、结合任务指令,拟定写作话题或论点、立意

5、根据要求明确文体、标题并构思腹稿。

(一)解读材料明确方向

高考审题材料种类不一,信息量大,辐射面广,考生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思考问题,方能准确审题。而深入顶层思考,从读懂材料开始,读懂材料的前提是把握出题者的倾向或暗示性。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属于顶层设计,要求非常高,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指向性,符合文以载道的理念。首先表现在对命题材料的选取必须遵从“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与创新思维。其次,选料贴近时代,更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力争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不能出现城乡差异。

从这一层面来看全国三套卷的作文,无论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还是“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的书信体,或是“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的漫画作文,都彰显了德育为魂、智育为基、体美劳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化交际应用写作的新动向。若了解了这一命题特点,审题时便有了大方向,不致于偏离题意。

(二)复合型材料审题方法:

1.关键词型材料作文

(1)清楚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如:

一带一路:大国担当,合作共赢,开放交流,传承创新

长城:文化遗产,中国名片,民族精神

共享单车:创新思维,共享经济,绿色出行,文明规范

高铁:中国科技,中国速度,生活新方式,中国新名片

(2)确定关键词的组合方式。

正向组合:长城和一带一路,体现和平与合作的关系。

反向组合:共享单车和食品安全,体现诚信缺失问题。

逆向勾连: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体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空气污染治理的决心,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价值的共识。

主题式关联:传统文化(中华美食、长城和京剧)、科技进步、科技引领生活、环境保护、公民素养等。2.多则材料或名句型

(1)领悟每一则材料或名句意思,拟出关键词句

(2)用求同法,依据同一范围进行立意,提炼出自己的论点。

(3)依据论点,拟定文章的题目。

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做有针对性的分析。

故事类材料要注意抓住不同的主体及其各自的言行,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去立意。名言类材料要注意抓住名言的含意,特别要注意名言的矛盾对立性;如果是多则名言,一定要注意这几则名言之间的联系,从关联点出发去立意。在这里我们侧重谈图画类、诗歌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审题。

1.图画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

图画类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可能是漫画,也可能是图片。这种作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同学一定要读懂画面,明确画面中隐含的信息,然后去立意行文。

写作图画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注意的点:

(1)读懂画面,抓准画面的主体

漫画类作文材料,一定要读懂画面的内容,抓住画面的主要内容,明确是谁,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效果或危害等。同时,还需注意画面真正的主体是谁,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立意。

(2)关注材料给的提示信息

对图画中的任何文字、数字及其变化等都要特别关注。

2.诗歌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

审题策略一:抓住关键语句,从总体出发,揣摩诗歌主旨。

看下面这则诗歌材料:

我仰望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意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对这则材料,我们也可以加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如果你是诗中的“我”,你会有怎样的选择?请结合你的经历、思考与体悟,写一篇文章。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失去引力,变成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这是原因);“愿变成树根,深深扎进地层"(这是结果)。由此诗歌的主旨就很清晰了:一是失去“引力”的“自由"不可取;二是拒绝这种“自由”,将根扎进地层。再结合我们给出的任务,就能较好地立意行文了。

审题策略二:品味诗歌意象

中国诗歌最大的特点是以一定的意象来营造一定的意境,因而要读懂诗歌,就必须品味诗歌的意象。我们要从诗歌本身出发,看主要有哪些意象,其特点是什么,分别有怎样的象征含义。

以上面的诗为例,其主要意象是“流星"和“树根”。“流星"的特点是飘忽不定,无所依附,“树根”则给人稳定、安全之感。因而在立意上,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意象出发。

从“流星"的角度,我们可以立意: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约束力无时无刻不在;人生需要适当的约束;莫让“自由”遮慧眼;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飘荡。

从“树根"的角度,我们可以立意: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实干,成就别样人生;既要有高远的理想,也要深深地扎根地层。从综合的角度看:人的内心必须有所依存,绝对的自由,只会让心灵在真空中失重;可以仰望星空,但更要脚踏实地;拒绝诱惑,实干才能成功。还可以从“流星”的角度去逆向思维: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画出美丽的风景。

(三)明指令,立佳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并不独立于新材料作文,而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驱动指令,明确了写作任务。命题人将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的要求,以所谓“任务驱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众多考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之内,按照规定好的思考方式和路径,完成对体式、内容、思维、对象和身份的确认,实现与阅卷老师的心灵交流。

写作任务并非有意增加作文难度,刁难考生,而是有目的地引导考生去思考,去总结自己的观点。总的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无论你所在的考区是否采用全国卷,无论今后高考全国卷是否会延续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趋势,备考思路都不需要有本质上的改变,主要应该专注于准确地识别任务。做好这件事,就等于牵住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牛鼻子。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显的识别密语。从所给材料上看,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即“双给”:

一是给出写作材料或背景材料。如:2019年全国卷Ⅰ就给出了写作材料: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原题回放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材料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瞄准科技前沿,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干细胞筹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立德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假设你推荐的主题语是“格局·突破”,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试题提供两则材料,一是先贤哲言,一则是当代科学家勇于探索突破,获得重大原创成果的媒体报道。材料既有利于引导考生认识文化经典的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又紧扣当下时代主题,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念。材料一呈现的是荀子对学习与做事态度的思考,他认为只有登高山、临深溪,方能知晓“天之高"地之厚”。荀子的话强调只有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开拓“视野"与“格局”,并隐含着不满足于现状,进而寻求突破的深意。材料二呈现的是当代科学家站位高远,瞄准科技前沿,勇于突破创新,在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事实,其背后是拳拳爱国心、熠熠强国志,是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可以启示考生对格局视野、突破创新的思考,激发考生提升格局,立志成才;突破创新,急国所需。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当下的时代话题——新时代青年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站位要高一些,要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大舞台上去比较,去突破,不要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努力成为有格局有情怀、能创新敢突破的时代新人。

“立德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规定了写作特定的情景场合。因此,在阐述为何推荐“格局·突破”这一主题语时,应注意与这样一个特定节日活动的意义目的相联系。“假设你推荐的是‘格局·突破’”,则是以虚拟的语气明确了写作的任务要求,这是写作指令中的核心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则要求考生写作内容必须体现两则材料所提供的思考点及其关联,落实到写作之中,不能孤立地谈“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等,而应将“格局"与“突破”联系起来谈。同时,“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还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立德中学学生,有利于帮助考生聚焦审视表达的主体——“推荐者——我”,能为考生的作文立意提供支架,便于考生思想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写作任务;规定了写作特定的对象情景——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明确读者为校学生会相关负责人,写作需贴近这一对象,需考虑自己的思考与推荐理由对“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这一活动的价值意义。“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则要求考生立足自身或同龄人的实际,阐明自己对提升格局、突破创新等方面的认识。考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充分阐述为何推荐“格局·突破"这一主题语的理由。文体方面,试题规定写一封推荐信,考生写作时须按照书信的基本格式作文。

写作的时候,考生要先厘定“格局”与“突破"两个概念。所谓“格局”,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认知程度。“格局"可以是一种站位、视野,更可以是一种胸襟、情怀;“格局”可以通过学习、比较、实践,不断摆脱认知的束缚和限制,最终获得提升与发展;“格局"有大小之别,不同的格局往往决定人生的不同走向。所谓“突破”,则是指打开缺口,打破限制,超越困难等。它包括学识、技术上的突破,也包括思维品质上的突破,更包括道德修养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然后选好写作角度,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去谈“格局"与“突破”之间的关系。如可以谈如何辩证看待“格局"与“突破”之间的联系,反思“自我限制"尤其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危害,以及对“突破创新”的影响;可以侧重谈为何要“突破”,阐释“突破”于人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民族复兴的意义,对进一步打开“格局"的作用;可以侧重谈“格局”,阐释如何通过打开“格局"以实现“突破”,并提出方法和建议……凡此种种,皆可入文。同时,要注意不能仅是自圆其说,还要顾及不同的看法,或接纳或反驳,要有听众意识,交流意识。

【立意】

(1)知格局而破格局,挣桎梏而开前路。

(2)提升格局,人生方能破局。

(3)突破自我,拓展人生格局。

【参考范文】

拔格局之节,扬突破之风

立德中学学生会:

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为此次活动推荐一个主题语“格局·突破”,并阐释自己的观点。

“世必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而后有非常之功。”百年前的中国青年于暗夜中寻得救亡格局,终成荡气诗篇;百年后的中国青年也必当拔格局之节,扬突破之风。

格局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修养,是登高遥望、拓展拓宽眼界的心境,更是“登高而自卑,行远而遐迩"的新思路。“突破”并非是转圈,徙倚于舒适圈中安于现状,也不是在挫折的泥淖中结竭蹶步趋不知所从,而是同新笋拔节般更进一步精益求精。有格局方能成就新突破,有突破更能锻造大格局。二者互为表里,融于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持登高谣望的“格局”,方致人生新境界,自是如此。囿于井底的蛙,何述天地的广阔,低翔于野蒿的雀也何知鹤鸣九皋的壮美。站在何等高度,领略何等美景,方就何等格局。诚如荀子之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的格局决定人的高度,才有雷海为于诗词中领略中华文化,助新格局宽广,终能登上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宝座:才有洋务运动中见识中外差距的先贤高喊“师夷长技以制夷"。人生格局开阔方能将生命之船驶向更平稳的水域,而困于狭隘闭塞的小世界中,便会同水中捞月、镜中看花一般难以企及更高的层次。

破无形桎梏,在久久为功的突破中成就千秋伟业。“于狂歌浩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鲁迅先生曾倾情落墨,而此言今观犹茂。新时代的石门訇然中开,国际形势风云聚会。值此语境下,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挑战自我,不断突破,成青年的责任,谌往昔,革命战争年代的热血青年“舍小家为大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有识志士,于罗布泊中现惊天之爆;观今朝,曹原于石墨烯领域大放异彩;均龄不过三十的北斗团队谱写新时代神话。无数青年以后浪推前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大放异彩,用举世瞩目的高精尖突破抢占科技制高点,为中国梦添砖加瓦。“突破"已然成为中国青年的标签,如灯塔般指引前路。

揆诸当下,“躺平摆烂”风潮席卷中华大地,部分中国青年自怨自艾于现状的瓶颈而未能突破格局,成为倒伏于地的空心人。而世局更加诡谲莫测。这是佩索阿笔下“尖峰与海角所成的世界"。吾侪更应突破自身局限,以“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斗志展格局,就突破。

青矜之志,践履致远。吾辈躬逢盛世,虽无柴米油盐之患,亦无平步青云之易。以“格局·突破"作为青年节的主题语,可劝勉青年拔格局之节,扬突破之风,终圆中华之梦。

此致

敬礼!

xx

2023年x月x日

原题回放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引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并加以释意。学问像弓弩,才能如箭头,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靶心。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辅助构成有机整体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增加学识,提高眼界,才能使用好学问之弩,让才能之镞一箭中鹄。

拉弓射箭,射中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箭的精准度,二是拉弓的力度。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而将力量加强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一处,就是在箭头。所以,才能像箭头,才能是由足够的学问积淀而成的。而不管是学问,还是才学,都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才可以让学问与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见识是引导,学识是基础,才能是学习的发挥。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识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

其实,学问、才能和见识都是从“学"中来,要想有丰厚的积淀,首先得确定好目标。有了目标后,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就是靠实力去实现它。有的人学习不够,急于求成,如同弓弦没有拉满就把箭射出去,其结果是射出的箭虽多,但都软弱无力,无一中的。有的人学得很踏实,拉弓很慢,但很讲究攒足力道,箭箭都能中的。

在行文过程中,可正面立意,肯定“学”“才"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可从反面切入,批判只有学问才华,却没有见识,最终走向歪路的现象。还可以边立边驳、立驳结合,或详正略反或略反详正,综合立意。

【立意】

(1)以学问之弓、才能之箭,识之以导,造就人生。

(2)“学"才”并驱,以识领之,方能中鹄。

(3)学为弓弩,才为箭簇,识为方向,抵达目标彼岸。

【参考范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识致远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向我们道明“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之领之,方能中鹄"。这不仅是射箭之术,更是人生至理。只有扎实学问,打好基础;发展才能,充实自我;更兼拓宽视野,见多识广,以不俗之见识指引弓箭发射,才能成就不凡人生。

正如其言,学问如弓弩,我们须得打好基础,扎实学问,才能将弓弩拉满。总书记有言:“人生的扣子必须一个一个好。”读书亦是如此,在学习的阶段中,要静下心来,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增长学问。站在当下,遥望古今,写下不朽名作《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正是扎实学问,研析古书,夜以继日地学习才得以取得不凡成就。又如作家路遥,正是因为他不辞辛劳地访问大山,了解风俗,积累学识,才有《平凡的世界》广为流传。

学识之上,还得发展才能,才能使人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奥运冠军谷爱凌不仅有不俗的体育运动能力,更兼有高智商、大才干。她凭借一已之力拿下多个金牌,迅速“出圈”,火遍大江南北,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谷爱凌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才能就像箭头,只有发展才能,方能充实自我,使人生之箭锋锐有力。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箭簇,才有可能“百步穿杨”,一发即中。

在扎实学问,发展才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才能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劝学》中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间者彰。”我们当假于物也,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识见。回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不正是因为国家领导人有超前的见识,当今社会才得以繁荣发展吗?由此得之,见识对于人生有重要引导作用,我们须以正确的意识来引导弓箭发射,从而命中目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人民日报》有言:“过去的几代青年为中国不懈努力,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世界当成想象的空间一展拳脚。"由此观之,我们应扎实学问,充实自我以不凡见识之笔,绘就人生蓝图。

原题回放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哲学家康德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自己的故乡哥尼斯堡小镇,据说他书房也只有几百本书。但是哲学界普遍认为康德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大门。可以说康德之前,德国没有知名的哲学家,康德之后,德国哲学家层出不穷。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关于“思”与“行"讨论了三种观点。

第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行"的力量,强调唯有“行”才能促进“思”,从而对“知”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则,董其昌“读万卷书"是通过“知”来促进“思”,“行万里路”是对“行"的解读,以“行”促“思"。

第三则,关于康德人生经历的简介,是为了说明他虽没有远“行”的经历,却凭借自己的不断“求知"与时刻深入的“思考”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这三种讨论的都是“行"与“思”的关系,并各有重点。

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充分论证好“思"与“行”的关系。一是前后关系,先思后行,行动之前要充分思考,思是行的基础;思考后要行动,行是思的结果。二是并列关系,边思边行,边行边思,思与行同时进行。三是反复关系,思了行,行后又思,思而又行,思与行交替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任务中虽然问“陆游、董其昌和康德的主张,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但写作时最好还是不要只提倡“思”而忽略“行”,或只提倡“行”而忽略材料中康德体现的“思"的部分,而是要充分思考“思”与“行"合一能给我们带来的认识上和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