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

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

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

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

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

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

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

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

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

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

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

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

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

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

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

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

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

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

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

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

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

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

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

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

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

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

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

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

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

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

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

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

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

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

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

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

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

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

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

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

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

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

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

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

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

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

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

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者口: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

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

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

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

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

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

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

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

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

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

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

不公平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

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

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

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

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

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

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

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

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

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

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

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一一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一一170

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一一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一一采

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一一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一一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

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

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

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

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

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

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

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

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

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

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

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

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

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

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

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

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

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

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

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

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

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

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

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

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某某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一一夏。从此奴隶

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

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某某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

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

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

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

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

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

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

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

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

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

某某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

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

历史名胜古迹。

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

合理建议。

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某某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

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

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

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

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

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

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

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

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

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

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

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

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

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

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

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

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

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

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

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

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

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

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

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

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7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

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

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

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

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

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

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

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娟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

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

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

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

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

天辟地”和“女娟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

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娟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

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

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

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

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

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

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

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

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一一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

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

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

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

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

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

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一一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

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

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

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

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

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

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

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

XI)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

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

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

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

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

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

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

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

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

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

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

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一一氏

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

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一一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一一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8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

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6运用各

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

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

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

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

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

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

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大家来找茬

时间:5分钟

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

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

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

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

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

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

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一〉北纬;西经一〉东经;温带季

风气候一>热带季风气候;旱地一>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一>水稻;大规模的

机械化耕种一>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一>高脚屋。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

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

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些要素之

间的内在联系。

本环节目的: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找茬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复习,引出复习

的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