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雀科分子系统研究进展_第1页
论文-雀科分子系统研究进展_第2页
论文-雀科分子系统研究进展_第3页
论文-雀科分子系统研究进展_第4页
论文-雀科分子系统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雀形目鸟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摘要:雀形目鸟类是鸟纲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的适应辐射,有关该类群的起源以及各科演化关系,一直是一鸟类学研究中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系统学研究上,由于分子系统学所具有的优势,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应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鸟类系统发育研究。本文应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分别以线粒体基因和细胞核基因为标记,综述雀形目分子系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键词:雀形目;鸟类;分子系统学;系统发育雀形目是鸟纲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目。本目为鸟类最高等类群,在鸟类进化的历史上较其它各目出现较晚,并经历了剧烈的辐射进化阶段,种类繁多。全世界雀形目鸟类共约5302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58.8%。我国有雀形目鸟类661种,约占我国鸟类总数的55.7%[1]。雀形目鸟类大多为小型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比较相近,传统的系统学研究尚有许多争议的地方。因此,雀形目鸟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经典的分类学将雀形目分为四个亚目[2]:阔嘴鸟亚目(Eurylaimi)(含1科)、霸鹟亚目(Tyranni)(含13科)、琴鸟亚目(Menurae)(含2科)和鸣禽亚目(Oseines;song-hirds)(含40科左右)。由于鸣禽亚目的种类繁多,学者们对科阶元的划分意见很不统一,因此在其分类上目前争议最大。MayrandAmadon[3](1951)把鸣禽亚目分为36科,Mayrandgreenway[4](1956)将其分为40个科,Amadon[5](1957)分为42科,Wetmore[6](1960)分为56科。DNA序列分析是通过比较各类群个体间同源基因或基因片段的核酸序列,从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推断类群间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在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mtDNA序列的应用最为广泛,单拷贝核DNA(scnDNA)序列的应用也越来越多。1线粒体基因分子进化的研究线粒体DNA(mtDNA)具有易分离、进化速度快、母系遗传、缺乏重组和无内含子等特点。这些特点使线粒体DNA成为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一类重要的分子标记,而且也是当前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方法[7]。1.1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元(CytochromeoxidasesubunitⅠ,CoⅠ)基因是一种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在鸟类中该基因全长为1,551bp,密子码第3位点进化最快,而第二位点最为保守。Stoeckle和Hebert(2004)研究了北美130种鸟类CoⅠ基因序列(648bp)表明,其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8]。在国外CoⅠ基因己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物的分类学研究。梁刚等[9]基于CoI基因的部分序列(1300bp)对雀形目雀科(Fringillidae)36种鸟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铁爪鹀(Calcariuslapponicus)与鹀属(Emberiza)鸟类的亲缘关系比其他雀科的鸟类更近;支持蓝鹀(Latoucheornissiemsseni)隶属于鹀属的观点;证实了黄颈拟蜡嘴雀(Mycerobasaffinis)与黑尾蜡嘴雀(Eophonamigratorius)之间紧密的亲缘关系;发现长尾雀(Uragussibiricus)和朱鹀(Urocynchramuspyhowi)之间亲缘关系很远,而与朱雀属(Carpodac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支持雀类与鸦类的亚科级分类水平。1.2胞色素b基因(Cytb)细胞色素b基因也是一种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该基因全长由1,143bp组成。已有的研究表明,mtDNACytb序列在解决亲缘关系较近的生物分类阶元系统关系和种系地理学方面非常有用,它是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了解的最为清楚的基因,被认为是最可信的分子标记之一[10,11]。mtDNA的基因片段序列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从分子水平上解决雀形目鸟类的系统发育问题。牛黎明[12]测定了雀形目21种鸟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科级系统关系上,支持将燕雀类和鹀类分别归入燕雀科和鹀科,鹟类、鸫类、长尾山雀类、莺类和岩鹦类独立成科的观点;在科下系统关系上,认为应在在燕雀科(Fringilidae)下设一新的亚科-锡嘴雀亚科(Coccothraustinae),与已有的燕雀亚科和金翅雀亚科平级。梁刚等[13]以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雀形目(Passeriformes)6科15种鸟类的分类地位及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鹂科(Oriolidae)首先分化出来,接着依次分化出卷尾科(Docruridae)、鸦科(Corvidae)、伯劳科(Laniidae)、河乌科(Cinclidae)和椋鸟科(Sturnidae)鸟类;这6科鸟类构成一个单系群,在这一单系群里椋鸟科是最晚分化出的类群。1.312SrRNA基因12SrRNA基因的进化速率与mtDNA基因组的平均进化速率基本相同,且无平行基因传递(harizonalgenetransfer)现象,因此在核DNA中无其他拷贝。12SrRNA基因约950个碱基。虽然其转录产物形成核糖体小亚单位骨架结构,但是脊椎动物12SrRNA基因不像核中其他rRNA基因在进化中那么保守。来自DNA异源双链分子的热稳定性分析和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比较的证据都表明,这些mtDNA中的rRNA基因变化很快。因此,12SrRNA基因被广泛地应用于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研究中[14]。武丽娜[15]对雀形目7科(鹀科(Emberizidae)、鸦雀科(Paradoxomithidae)、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山雀科(Paridae)、莺科(sylviidae)、鸫科(Turdidae)、鹟科(Museieapidae))21种鸟类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7科中鹀科鸟类是其中最原始的分枝,其次为鹟科和鸫科,再次为山雀科、鸦雀科,最后是莺科和长尾山雀科。鸫科中的部分种类如红尾鸲属(Phoenicurus)、歌鸲属(Luseinia)、林鸲属(Tasriger)等与鹟科(MusciacPidoe)鸟类聚为一枝,应将其与鹟科合并为一科;长尾山雀与山雀科亲缘关系较远,而与莺科鸟类亲缘关系密切,因此将其作为莺科中的一个属更为合适。2细胞核基因分子进化研究核基因作为一种新的遗传标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鸟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位于不同的遗传载体上,因此被引入到系统发育学研究中为物种树的重建提供独立的证据[16]。2.1单拷贝核DNA(scnDNA)内含子单拷贝核DNA(scnDNA)内含子进化速率相对较快,片段大小适中,两边是保守的外显子,易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因此,核基因内含子有望成为线粒体基因后的另一个系统发育学研究特点。目前用核基因内含子作标记进行鸟类系统发育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大多与线粒体基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有β纤维蛋白原基因内含子7(β-fibrinogenintron7),肌红蛋白基因内含子Ⅱ(myogtobinintronⅡ)等。Barker[17]利用fibrinogenintron4和线粒体Cytb基因对鹪鹩科(Troglodytidae)鸟类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支持鹪鹩的单系进化,并确认鹪鹩是早期新大陆食虫鸟类的进化地位以及鹪鹩(Troglodytidae)与蚋莺(Polioptila)的姐妹群关系。Nguembock[18]等对扇尾莺科(Cisticolidae)内的12个鸟类物种的线粒体ND2基因和myoglobinintron2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支持扇尾莺单系进化的地位,马达加斯加柳莺(Malagasywarblers)和杂鹛(Neomixis)位于进化支的最底部。Fuehs[19]等为了确定非洲丛鹟属(Hyliota)在系统发育学上的地位(该属曾被分别放置在丛鵙科、疣眼鹟科、鹟科和莺科中),对线粒体ND2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