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
古典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1)读懂诗歌
(2)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突破阅读诗
歌难的障碍
(3)抓住诗歌中的关键信息,读懂诗歌
古典诗歌鉴赏
(—)
读懂诗歌
7.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一勤故楼_____和一手秋节___,寄寓鉴或一之
8.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0
(1)情感不同
♦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
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2)写法不同:
•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
作,生动传神;
•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
,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诗歌鉴赏能力要求:E、鉴赏评价。指对诗歌的鉴别、赏析和评价。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侧重考查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①对诗歌形象的考查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
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较为全面,其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考
频较高。
③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侧重于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背景
赏析评价;并且常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考
查。
【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2.领会深层献
能翻译出大意:•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梳理出:时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地点、人物、事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情、景物
•怎样表达的(表达技巧D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Hk*STM、****—―
I^RlAIrac=iTVMO•
意境优美、含蓄蕴藉、音韵和谐
规范的格律化、情感的意象化、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的精美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
性
2、诗歌语言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
(〃镜〃,名作动,照镜子)
•语序颠倒: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
•成分省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
雨思念着你。)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使动用法,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
也使内心清净)
风老莺雅,雨肥梅子
理解词•
L(使动用法,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
语的活用得肥美)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使动用法,使(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烟灰一样)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技。
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竹怜新雨后,山爰夕阳时。
(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我因之欲梦吴越,一月夜飞渡镜湖)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
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鸣声瞭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
清霜,留下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使我从其坐中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
•何当一人幌,为排绿琴埃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__李益(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下的青苔上。
诗友。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
绿琴上的尘埃。
二、关注标题中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
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
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
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答题就不会有偏
差。
《人曰南山约①时间(人日);②地点(南山);③事件
2022新高考卷I
应提刑懋之》(约应提刑懋之)
2022新高考卷口《送别》①诗的题材(送别诗);②感情基调(惜别)
①写作对象(画眉鸟);②诗歌题材(咏物);
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
③暗示了表达技巧(托物言志)
《白下驿饯唐①写作目的(饯别友人);②诗的题材(送
2022全国乙卷
少府》别诗)
人日:正月初七
《咏素蝶诗》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
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
《鹊桥仙•七
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夕》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
《征人怨》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左迁至蓝关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
示侄孙湘》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
诗)。
•诗歌注释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有的还可能是解
题的关键。
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
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一一帮助读懂诗句。
②介绍写作背景一一暗示本诗的情感主旨。
③介绍相关诗句一一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④介绍作者一一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
愁。这让许多爰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
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
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
州。
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看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
南宋后期诗人。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将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
里眼”在本诗中最具有表现力,现得淋漓尽致。
你对此有何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
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
游记。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
(3)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①题目提供信息:“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
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C赭览)。
②注释暗示信息: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
了《离骚》,说明诗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
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
词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
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
落高洁。
\\
李白:豪迈飘逸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
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挫
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李清照:缠绵徘恻
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
•陆游:悲壮爱国
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苏轼:洒脱豪迈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68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国之藏〃以
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加上
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
相。1076年,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
因此写下此诗。
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
境如何,依然坚持操守、主张正义。
(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
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
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
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9.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
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7.A18.D
五.抓关键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都关涉两个方面:形象和情意。
•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景自况借沙鸥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
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2021・天津・高考真题)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
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
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
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
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
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
人折断梅枝。
21.“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
面?
22.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20.C
21.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
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
的画面。
22.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
流俗。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
读多悟才是关键。
读懂诗歌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
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
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六,抓住关犍词语
•钱钟书《谈中国诗》: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
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莺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
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
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古典诗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
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答:"凉"。"凉"字既写天凉,
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三、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四两句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
(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
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字,言之成理亦可)
境的?
2019-2021年高考古诗词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I囱I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
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宋诗
6分,共9分②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疾《鹤桥仙赠鹭鹫》宋词
6分,共9分②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2021年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源《寄江州白司马》唐诗
6分,共9分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新高考n卷陆游《示儿子》宋诗
6分,共9分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把握诗句的内容、技巧及情感:
全国卷I陆龟蒙《奉和娥旭奕杜门见寄次韵》唐诗
6分,共9分②评价诗歌的思想主JH和作者的情感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综合考查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
2020年全国卷n王安石《读史》宋诗
6分,共9分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理解分析诗句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
全国卷m陆游《苦笋》宋诗
6分,共9分②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国卷I陈与义《题许道宁画》宋诗
6分,共9分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9年全国卷n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唐诗
6分,共9分②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国卷m刘禹锡《插田歌(节选)》唐诗
6分,共9分②对比阅读,赏析语言风格
考情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多年来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
点与难点。通过分析上表,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诗歌鉴赏考查有以下特点:
1.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均是客观题加主观题,考点覆盖面广。采用
的都是1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相对而言,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高考考查的
重点。
2.体裁选择上,诗歌居多,词偏少。2021全国乙卷考到了词,按照高考3年基
本稳定的原则,明年备考关注诗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词。
3,注重落实新课标理念,强化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情分析
4.反押题思路明显,拒绝思维定势。辛弃疾是高中生非常熟悉的词坛大家,其
豪放风格和爱国情怀更是人尽皆知。然而2021全国乙卷所选辛词与其代表性作
品风格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导向,体现出高考以“文本”为中心、考查名家非
名篇的基本倾向,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
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5.思想主题宏大,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被誉为国考,
必定有着鲜明的导向功能。如2021全国甲卷表现出北宋文人忧国忧民、敢于担
当的胸襟;2021全国乙卷阐述了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道理等。
6.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
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
咏史怀古诗
历流古今遑吟・观景知A论兴表
0
*£智杳峰一历宜古涧帙,观"I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赤壁》(杜牧)、《咏怀古迹》(杜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
疾)
1M拂*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⑵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
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
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
古讽今。
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
⑶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
的观点或看法。
标题中有“史”“怀古”“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
登某古迹有怀”“古迹”“⑷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
SB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古人名”等。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
忧民。
咏史怀古诗的其它主题与情感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①感慨昔盛
今衰、盛衰无常,如《乌衣巷》②世事变迁,
物是人非之感,如韦庄《台城》③感慨国运衰
微,忧国伤时,如《石头城》
2.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告
诫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甚至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
命运。《过华清宫》《马嵬》,杜甫等人的咏史诗。
3.对宇宙、历史的冷静思考:《赤壁》
4、怀古伤己、借古伤己: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生
不逢时、无路请缨、报国无门、抱负难施。
•春座
•博•牡教
•折戟沉沙铁未确,自将唐洗伏麻麹。
•东凤系与周郎便,森I床未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
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1.答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
水底的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销蚀掉,经过诗人一番磨洗,鉴定出它的
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诗人“怀古之幽情”。)
•2.答案“东风”一指自然界的东风,二指赤壁之战。这两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
价这次战争,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喑
含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抑郁之情。
•3.答案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原句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意思虽然
一样,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4.答案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
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赤壁
・清嗦枝
•一面京凤两方军,咨耳此处定,三个。
•试家火德好烧贼,池上政龙竞得衣。
•江水自流秋渺渺,寇灯犹殴获殆殆。
・我未汇共欢济省,金鹤寒声静麦闻。
•5.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诗。(1分)
•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7.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6分)
•5、咏史怀古记游
・6、C
•7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
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
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2分
•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
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2分),
■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
怀古之情(2分)
学习目标
1.读懂羁旅思乡诗,掌握其内
容情感与常用手法。
2.抓住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与情
感,突破阅读诗歌难的障碍。
学习重难点
突破阅读诗歌难的障碍,
读懂诗歌。
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颖)
AMNI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⑴借景抒情(或叫“寓
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
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⑵乐景衬哀情(乐景写
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哀)。
(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⑶侧面落笔。诗人在
,,“望月”“忆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
,,“寄”“行”“思”等词语以及(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
M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⑶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
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⑷因梦寄情,虚实结
栏等。寞、幽怨愤慨之情。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
刘长卿①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
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
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檄枪②懒息机③。
【注】①(刘长卿)祖籍宣城(今属安徽),郡望
河间(今属河北),后迁居洛阳。写此诗时正值安
史之乱,诗人旅居江浙。②(梅(chan)枪)彗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江楼”“望”等词直接点题,并交代了写作背景——
田园已陷百重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景,“平芜千里”与“无人去”、“落日千山”与“空鸟
飞”各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浓郁的荒凉意味。
C.颈联写景,视角由近到远,孤舟在水面上行进,变得
越来越小,遥远的水滨树木苍苍,只有微微的影子,暗示
作者即将乘舟归乡。
D.尾联中的“白鸥”“渔父”都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蕴含隐居田园生活的意思,这表明作者原有弃官之意。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错,颈联只是作
者在楼上所望之景,借凄凉之景衬托凄凉之情。
故选C。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①强烈的思乡之情。作者登楼北望故园,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②对战乱的憎恶之情。遥
望家乡,家乡已陷入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对
战乱的憎恶油然而生。③放弃归隐、积极报国
之情。码对眼前的情景,作者不愿立即归隐田
园,表示不平定叛乱,决不息灭进取之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辂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③。
【注】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洸州(今
广东罗定县东)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
庾岭时所作。②翥(zhti):飞。③长沙:西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
到“华夷”分界的大庾岭高峰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
B.颔联写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诗人的魂魄和思绪
都随着那鸟向南飞回故乡去,只留泪水洒满枝头花上。
C.颈联的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经放出些许晴光
;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时间的景象。
D.颈联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
,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
面。
答案解析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
结构的能力。
B.“向南飞回故乡”错,由“宋之问被贬为
洸州(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此诗是他前往
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度岭方辞国”可知,
诗人此时要去广东,是一路向南走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
4.①思念家乡之情,“停转一望家'一句,诗人
停车,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失魂落魄,句中“
一”字,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②被
贬后忧伤痛苦却希望自己能被赦免返京之情,
尾联希望自己“归有日”,直抒胸臆,表达出自
己渴望被赦免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鹃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
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鹃冠,隐土之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
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
”“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
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
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答案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
能力。
D.“境界小巧别致”错,“云白山青万余
里”,写景所展示的境界是阔大的。
6.“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
哪些“愁,
6.①异乡漂泊之愁。
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
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优民之愁。
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0--------------------------
一一他乡忖“曲事乡.amw人
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颖)
AMNI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⑴借景抒情(或叫“寓
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
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⑵乐景衬哀情(乐景写
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哀)。
(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⑶侧面落笔。诗人在
,,“望月”“忆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
,,“寄”“行”“思”等词语以及(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M⑶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
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⑷因梦寄情,虚实结
栏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银行存款居间业务代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环卫车辆租赁及垃圾清运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共享经济下的共享教育资源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挖机租赁市场调研合同
- 2025年度广告合作市场调研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果树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合同
- 2025年度碎石加工安全环保责任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牛舍租赁与饲料供应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上海市农药买卖合同样本(2篇)
- 2025财务顾问聘用合同范本
-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原卷版)
- 学生春节安全教育
- 2024-2025年校长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上讲话
- 高三日语一轮复习助词「で」的用法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铷铯及其化合物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散货物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查房
- 厨房食材补货方案
- 2024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AB合卷)【附答案】
- 宏观利率篇:债券市场研究分析框架
- 六年级语文(上册)选择题集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