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1页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2页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3页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4页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文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_杨炎轩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809学习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学号1234567890联系电话_________金振邦2008年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杨炎轩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表面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行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上源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要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态度转变策略。[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态度;转变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就教学目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考试来进行,所谓“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正是其实质的生动描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则要复杂得多,必须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起点,并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再组织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就教学准备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教材来进行,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和如何来掌握教材,并且多半情况下是单一的教师对单一的自己所教学科;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首先要转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陈旧观念,然后自觉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且集中群体的智慧参与到不同的学科或科目中去。就教学规划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围绕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依据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的知识点、问题及相关练习,并且在教案上设定了明确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主要强调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活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课程呈开放态,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的空间,二是教师要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不断编织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1)。就教学实施来说,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曰上课主要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来回答,若不,就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答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创造,是教师依据创造和思维发展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有创意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为三、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由旧到新的过程,它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态度的强度转变,或称一致性的转变,即原有教学态度的方向不变,只是改变了教学态度的强度(加强或减弱)。二是教学态度的方向转变,或称不一致性的转变,即以新的教学态度代替旧的教学态度。如对课程改革由反对变为拥护、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讨厌变为追求等。1.培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基本方法在学校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一个主要方法是进行培训。目前,盛行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具有了完成新教学任务的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导致不能积极地完成新任务。这告诉我们,在培训中,不能将培训的主要任务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系统上,而应将重点放在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系统上,比如,围绕“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意义、怎样使新课程合理安排、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并有效评价、教师该怎样学习与合作等(4)来进行培训,就比单纯地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好。2.宣传——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常用方法转变教师教学态度主要是采用普遍宣传、重点教育和个别说服的方法。因而,如何通过宣传工作这个手段达到转变教师态度的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宣传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宣传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即要改变、巩固或加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一方面,人们掌握了有关某些事物的信息,并不一定对这种事物抱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掌握信息与改变态度并非完全无关。心理学认为,同类信息的反复刺激,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定向,古人所说的“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掌握信息与态度转变的联系告诉我们,宣传工作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二者的区别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宣传都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它要求我们研究宣传工作,传递有效的新课程改革的信息,以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提高宣传效果的方法。宣传应当及时,并适当重复。持错误或消极态度的教师,不让他的态度合法化(自己给这种态度找合适的理由,以达到内在协调),使其在隐蔽的状态下就消灭。正如有学者谈到,昨天给学生讲课,有一位学生问我:他说他是从农村来的,他们那里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不好捉摸,应试教育却具有可操作性;老师担心,课改以后,升学率下降怎么办?我问他,是课程应该服从考试,还是考试要服从培养目标?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旧的思维方式是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教,至于培养目标是谁也不在意的。新的思维方式应该颠倒过来: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我们今天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后设计必要的课程,最后才是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因此,课程改革必将伴随考试制度的改革”。(5)谎言重复一千次,就变成了真理,是无稽之谈。但真理也应适当重复,让教师加深理解,让教师之间相互印证。当然,过多也会引起疲劳。一面宣传与两面宣传。一面宣传是指只介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观点,两面宣传是指在一面宣传的基础上也介绍与新课程改革相对立的事实、观点、论据。究竟应选用一面宣传,还是两面宣传,主要应该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如教师的文化教养、已有的态度立场)有针对性地运用。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备和我们提倡的态度方向一致,只是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我们只须进行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一面宣传。当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已经具有多方面的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而且又习惯于思考、并善于分析、比较时,进行两面宣传的效果更好,它可以使教师衡量新课程改革的利弊。此外,根据宣传任务的轻重缓急,对所提供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材料也应作适当的处理。如果宣传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最好只提供正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一面宣传,因为这时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容易使宣传对象产生怀疑,难于立即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如果宣传任务是培养和形成人们长期稳定的态度和信心,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作两面宣传,使教师通过正反材料的比较,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稳定的态度、信念。宣传材料呈现的顺序。当需要提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时,应按什么样的顺序提出,才有利于教师形成对正面材料的肯定态度呢?在宣传活动过程中,开始部分与结尾部分比中间部分对作为宣传对象的教师有更强烈的影响。这可以从心理学研究记忆的规律中得到证实。记忆的研究曾提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所谓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起抑制作用。这样,中间部分同时受到抑制,所以效果最不好。因此,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应当这样安排:在宣传活动中,应首先提出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正确材料,把反面材料放在中间部分,最后再用新的事实论证正面的观点和材料,这样会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产生最强烈的影响。3.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其他方法对教师逐步提出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首先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立场,然后再估计一下他的态度立场与所要转变的态度目标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则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要转变教师的对新课改的教学态度,不能操之过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心理学研究认为,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原因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气氛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参与活动是改变个体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的。注释(1)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2)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0期。(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程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4)王海燕《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5)顾明远《多样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参考文献[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材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王相文、韩雪屏、佟士凡主编《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王松泉、王祖文、韩雪屏主编《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教材选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