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讲义 医学心理学_第1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讲义 医学心理学_第2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讲义 医学心理学_第3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讲义 医学心理学_第4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讲义 医学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单元细目要点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

1.医学心理学的概述(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

意义

一、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2.医学心理学的任务与观点

(2)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研究对象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研究方法

(1)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的概述(2)心理现象的分类

(3)心理实质的内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2.认识过程(2)记忆的概念

(3)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3.情绪过程(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3)情绪的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基(1)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4.意志过程

础(2)意志品质

(1)需要层次论

5.需要与动机(2)动机定义与分类

(3)动机冲突的类型

(1)人格的定义

(2)气质的概念、类型与意义

6.人格

(3)性格的概念与分型

(4)人格形成的标志

(1)行为的定义

7.行为

(2)A型行为、C型行为与疾病

(1)心理卫生的概念

1.心理卫生概述

(2)心理健康的简史

(1)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

2.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标准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儿童阶段的心理健康常见问

三、心理卫生

(2)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健康常见

3.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问题

(3)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4)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心理应激定义

四、心身疾病1.心理应激与应对

(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3)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心身疾病的定义

2.心身疾病的概述

(2)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情绪与心身疾病

3.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2)人格与心身疾病

(3)社会环境与心身疾病

(1)心理评估的概念

(2)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和常用

1.心理评估概述

方法

(3)对心理评估者的要求

(1)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2.心理测验的分类

(3)按测验方法分类

(4)按测验的组织方式分类

(1)标准化原则

五、心理评估3.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1)信度

4.信度、效度和常模(2)效度

(3)常模

(1)智力测验

5.常用的心理测验

(2)人格测验

(1)评定量表的概述

6.临床评定量表(2)常用的自评量表

(3)其他常用的量表

(1)心理治疗的概念与发展状况

(2)心理治疗的性质、区分与适

1.心理治疗概述

应证

(3)心理治疗的分类

(1)精神分析学派

2.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2)行为主义学派

(3)人本主义学派

(1)精神分析的治疗

六、心理治疗(2)行为主义的治疗

3.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3)人本主义疗法

(4)其他疗法

(1)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

4.心理治疗的原则(2)心理治疗的原则

(3)心理治疗对治疗师的要求

(1)临床心理咨询的意义

5.临床心理咨询(2)临床心理咨询的历史

(3)心理咨询的方式

(4)心理咨询的手段与内容

(5)心理咨询的基本过程

(1)医患关系的概念

1.医患关系的概念

(2)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2.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和两个水(1)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

平(2)医患交往的两个水平

(1)医患交往时的心理状态

七、医患关系

3.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2)医患间的冲突

(3)医患间的交往障碍

(1)主动一被动型

4.医患关系模式(2)指导一合作型

(3)共同参与型

(1)患者角色的概念

1。患者角色和求医行为(2)患者角色的转化

(3)求医行为

(1)对疾病的态度

2.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2)情绪和情感活动

(1)儿童患者的心理

3.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活动

八、患者的心理问(2)青年患者的心理

特征

题(3)老年患者的心理

(1)危重患者的心理问题

4.特殊患者的心理问题

(2)不治之症患者的心理问题

(1)心理护理的概念与对象

(2)心理护理的原则

5.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与程序

(3)心理护理的目标

(4)心理护理的程序

第一单元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地位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支与方法

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2.生理心理学派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4.人本主义学派理论

5.认知学派理论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及其在疾病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中相互作用规律的科

学。

“医学心理学”一词由德国人洛采(Lotze)在1852年首次提出。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心理学与医学间的交叉学科,其性质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

是理论科学也是应用学科。

二、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模式的转变。

2.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3.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4.改善医患关系。

第二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支与方法

一、对象

对象: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及不良行为,即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二、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机制。

2.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及其全过程中的影响规律。

3.研究通过调节个体的心理活动、矫正不良行为以调整生理功能,达到健身、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

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4.研究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与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

临床分支:

(1)临床心理学

(2)健康心理学

(3)神经心理学

(4)护理心理学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方法: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病人仪表、行为、言谈、举止的观察去了解

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调查法: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3.心理测验方法与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是对心理进行客观的标准化的定量测定的方法;评定量表是

在自然生活下观察个体或群体心理和行为的量化的测量工具。

4.实验室方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自变量和影响因变量的所有变量,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进行研究的

方法。此法是最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生理心理学派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4)人本主义学派理论

(5)认知学派理论

第二单元医学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述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几千年来,中外

有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在探索心理现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在漫长的年代里心理学

并未成为真正的科学,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心理学才从

它的母体学科一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心理活动的定义与分类

,认识过程一感觉、和觉、记蛇

思微、想象、注意、海百

,心垂过程(巾绛过程一情缮、情感

心理活动'人格特征一气质、性格'能力

人格陵同一动机'需要、世界观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

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控制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

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

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内容。

二、心理实质

1.动物心理的发展

2.心理实质的内容

心理实质的内容是: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外界。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作为脑的功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脑的神经活动是生

理的、生化的过程,这些过程中发生对现实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活动则是心理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限于现在的事物,还涉及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后者又会影响前者。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一

切心理活动都是由神经活动过程携带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反映形式是非物质的观念的反映。并具有

主观能动性。心理的主动性的最基本表现是反映的选择性,包括人和动物。反映外界事物随当时处境和过

去经历及需要而转移,即表现出选择性。动物的选择性是由它的生物性决定其需要人的选择性不只取决于

生物性,还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正是这种社会性需要才使人的心理的主动性上升为主观能动性。人类具

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尽管人的高度的复杂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可以主观任

意的•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心理同时具有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认识过程

一、认识过程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

(1)选择性: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

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二、学习与记忆的概念与规律

学习: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建立条件反射)的规律有强化、

泛化、消退、恢复等特点。

学习的规律具有强化和消退两种现象。

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及以后的再现(回忆或再认)的心理过程称为记忆。

记忆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

之中,它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忆不仅可使人枳累经验,学习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环境,而且记忆在个体的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记忆可使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

和现在连成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记忆,一切心理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人们识记事物具有选择

性,根据人在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它们都是对长时记忆所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

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回忆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

的过程。通常是能够回忆的内容都可以再认,而可以再认的内容不•定能够回忆。再认和回忆的正确程度

一般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越巩固越容易回忆或再认,另一方面是积极

的思维活动,在回忆或再认时的思维活动越积极,回忆或再认的效果越好。

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

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事物;概括性则是同•类事物找出其共同性和本质性的联系。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是指人们

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正是思维的间接性才能使人们能够超越感知觉

提供的信息,去认识没有或者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和特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

物的发展。

概括性指的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人们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

括性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思维,并使思维活动在

一定条件进行迁移。

四、想象与创造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通过思维揭示或建立许多形象

之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而产生新的表象组合。

第三节情绪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

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对需要的满足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从进化上看情绪代表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才有的高级心理现象,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从发生上看情绪受情境影响大,不稳定,情感受情境影响小。较稳定。

4.从反应上看情绪反应强烈,外部表现明显,情感反应较深沉,外部表现不明显。

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演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

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高级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

生的情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

展规律的动力。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三、情绪的有关理论

沙赫德提出三因素学说解释人的情绪的发生。

影响情绪有三个因素:情景、对情景的认识以及自身的生理状态。

四、情绪的作用

1.情绪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各器官的作用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

2.影响工作效率积极的情绪、适当的紧张能提高工作效率,消极的情绪则降低工作效率.

3.影响人际交往

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是进化的产物。在低等动物种系中,所有的情绪只是一些具有适应价

值的行为反应模式。当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相应的感受状态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其

作用在于发动机体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所以,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适应生存的工具。人

类继承和发展了动物情绪这一高级适应手段。情绪的适应功能根本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由于人生活在具有高度文化的社会里,情绪适应功能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用微笑向对方表示友好,

通过移情和同情来维护人际联结,情绪起着促进社会亲和力的作用,但对立情绪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绪能够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

种活动提供动机:情绪的这一动机功能既体现在生理活动中,也体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生理内驱力是激

活有机体行为的动力。而情绪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情绪反应却

比内驱力更为灵活,它不但能根据主客观的需要及时地发生反应,而且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

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作为脑内的一个监

测系统,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情绪的组织作用包括对活动的促进或瓦解两方面,正性情绪

起协调、组织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研究证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影响效

应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的功能。情绪通过独特的沟通手段,

即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人际间相互了解:其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媒介。表情信号的传递不仅

服务于人际交往,而且常常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这种情绪参照作用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情绪的沟

通交流作用还体现在构成人际的情感联结上。如依恋、友谊、亲情和恋爱等都是以感情为纽带的联结模式。

情绪的组织作用体现在对记忆和行为的影响方面。良好情绪状态下,容易回忆带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

如果识记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当人处

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则使人产生悲观意识,失

去希望和渴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情绪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引起的生理变化影响健康,严重时也可

导致疾病。乐观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严重的负性情绪本身就是•种不健康状态。

第四节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

能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预先确定目的,并有计划地组织行动来实现这

一目的。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把行动的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予头脑中,并用这个观念来

指导自己的行动。人的这种自觉的目的性还表现在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同时还能制止不符合目的的

另一些行动。

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

目的的行动都是意志的表现,有的行动虽然也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不属于意志行

动。所以,个体的行动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的特征就显得越充分、越鲜明。

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随意运动是指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运动,主要是由支

配躯体骨骼肌的体神经控制韵躯干四肢的运动。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这就决定了意志行动是受人的

主观意识调节和控制的。

三、不良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差

2.意志果断性差

3.意志坚韧性差

4.意志自制力差

自觉性是指个体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是盲从和独断。

果断性是指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并实现目的的品质。和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

的是武断和优柔寡断。

坚韧性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的品质,与

意志的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

自制力是指一种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的品质。和意志的

自制力品质相反的是任性。

第五节需要、动机与挫折

一、需要定义与分类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是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需要分两大类:生理

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需要是为了保持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如食物、水、睡眠、防御、配偶;社会性

需要则为了人际交往、生产和生活,如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工作、尊重、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

二、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人的主要需要依其发展顺序与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进一

步满足高层次需要。

1.生理的需要空气、食物、水、性等。

2.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险和恐惧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

4.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利、名誉、地位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的实现。

三、动机定义与分类

动机即推动个体投入行动,达到目的的心理动力。它是以需要为基础,并在外界诱因下产生的。可分

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类。

四、冲突的类型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如存有两种或以上相似矛盾的动机时,使人难以取舍,产生斗争而称之。

它有三种类型:①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人有相同的吸引力,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的冲突。如“鱼

和熊掌不可兼得"。②双避冲突,人同时受到两种威胁,产生同等程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形势只能择其

一时的冲突。如“前有狼,后有虎”。③趋避冲突,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相矛盾的动机,既向往得到它,

又想拒绝避开它。如好吃糖的人既想吃它,又怕引起肥胖。

五、挫折

第六节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指在遗传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们完成活动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体心理特征。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

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画家的色彩

分辨力,音乐家的音色分辨力等。

三、气质的概念、生理基础、分型与意义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内、外倾向性等,它使所有心理活动都蒙上了个人色彩。

根据哪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而把气质命名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四种类型。

多血质:活泼好动,待人热情,粗心,浮躁,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变、外倾。

粘液质:情绪隐而不露,对人冷淡,固执拘谨,内倾,言行少而慢。

胆汁质:精力充沛,不易疲劳,情绪急躁,粗心,易冲动,自制力差、显著外倾。

抑郁质:动作稳定、缓慢,观察细微,情感体验深刻,怯懦,孤独多虑,不果断且缺乏信心,显著内

倾。

四、性格的概念、特征与分型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是人格的核心,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

性格有对现实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

性格按照理智、意志、情绪何者占优势而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感型。

五、人格的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人格自我理论

(1)心理动力学派理论

弗洛伊德创立,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结构,能量来自于性本能;强调人的潜意识的动机,将人格结构

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2)人格特质理论

主张人格可分为不同的特质,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的不同可将人分为不同的类型。卡特尔用因素分析

的方法提出了16种人格特质;艾森克提出三种人格特质:内一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

(3)社会学习理论

与行为主义的观点•脉相承,强调人格的形成是后天经过环境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所决定的.

(4)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与罗杰斯等创立,强调人格是自我和经验的统一,人可以独创性地适应环境,自我实现是人格

发展的动力。

六、人格形成的标志

人的遗传基因是形成人格的基础,在出生后随着发育成熟,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形成人格。其标志是:

(1)自我意识的确立

是个体对自己形象、能力、家庭、人际、应对、归属总的估计和认识。常以他人的评价作为依据来形

成对自己的认识。

(2)社会化程度

社会化指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纪律、法律纳入社会规范的过程。

第七节行为

一、行为的定义

行为是机体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如摄食、饮水、睡眠、

防御、性行为等)和社会行为(家庭、人际、教育、团体等)。

二、A型行为、C型行为、与疾病发生

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

C型行为与肿瘤发生

A型行为

(1)时间紧迫感。

(2)脾气暴躁,容易激动。

(3)争强好胜。

(4)对人有敌意等。

C型行为

(1)童年生活挫折、不顺利;

(2)性格克制,压抑情绪,压抑愤怒;

(3)焦虑、抑郁;

(4)谦虚、谨慎、过分合作、调和行为。

第三单元心理卫生

第一节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概念

或称心理健康,是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人们能形成健全人格和正常心

理过程,适应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不良行为模式,从而使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处于完

满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地评价;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地情绪表达和控制;

(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三、心理健康的简史

关于维护人类健康要注重预防、注意心理健康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

已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来病”。

1792年皮纳尔医生提出要使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除了不受束缚外,他们应该从事有益的劳动。人们

要以关心的态度来倾听他们的诉说,并且在他所管辖的精神病院中迈出了解放患者的第一步。这是从如何

认识精神病和给患者以人道主义待遇开始的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起点。

后来1908年比尔斯以自己患精神病后又恢复健康的亲自体验所著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又一次使心

理卫生运动得到迅速发展。他使人们了解到当时精神病患者被当作疯子,在近乎监狱的精神病院中所遭受

的非人的待遇。从而最终结束了这样的''看护”和“管理”。这次心理卫生运动迅速得到医生、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并于1908年5月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康涅狄格州心理卫

生协会”。协会宗旨有5项。保持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普及关于心理疾病

的正确认识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

心理卫生运动迅速发展,于1930年5月5日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宗旨是“完全从

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美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对心理疾

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世界人类幸福的增进。”中国也有代表参加,并于1936年4月在

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后因日军侵华使活动停顿。

在1985年我国学者在山东泰安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从此,心理卫生工作和各类学术活

动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普及推广开来,对维护人民健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1)优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

(2)母爱、拥抱、抚摸儿童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3)感觉整合训练是促进脑发育、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之一。如爬行、滑板、秋千、垫上运动、木马

等。

(4)抓住不同心理发展关键期,促进心理发展。语言发展关键是1-3岁,多训练听、说、读、写。人

格发展关键期在3-7岁;智力发展关键期在7岁。

(5)家庭教育要民主协商式,利于健全人格。

(6)学龄前教育注意人际交往、社会化。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是学习问题、性问题、社会适应不良。

青少年是性生理发育成熟和自我意识形成期。

(1)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

(2)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3)正确友谊观和恋爱观教育。

(4)自我意识形成。

三、中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中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是心理压力大、工作家庭问题、不良行为。

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老人常见心理问题是老年痴呆和老年抑郁。

(1)老人要消除对老年人不正确的看法,使心理得到解脱。

(2)保持乐观情绪,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积极锻炼身体防止痴呆。

(3)具有健康的行为习惯才能健康长寿。

第四单元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

碍。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有躯体症状、体征和化验检查证明确有器质性病变。

(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症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三、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

(1)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生。

(2)不健康的人格通过影响情绪、生活方式和认知特征间接影响身体健康。

(3)紧张、竞争的社会生活方式。

(4)心理生理活动的统一性,互相影响。

第二节心理应激与应对

一、心理应激与应对的意义

拉瑞鲁斯(1968)认为,心理应激是指人对外界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识评价后,知其

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强调了心理应激是适应和应对

“过程”;应激源是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的;表现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认知评价起关

键作用,同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应激过程;应激的结果可以是适应,也可以是不适应。

应对是指人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时,需要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行为策略,经过努力、行动、

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来消除或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机制

过强的持久的紧张和焦虑:使交感神经-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

甲状腺系统活化。

容易产生高血压、冠心病等。

过强的持久的失助抑郁和孤独使副交感神经、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障碍,容易产生哮喘、

溃疡病、皮肤病、肿瘤等。

心理防御机制

1.自恋型(精神病性):例如,否认机制是指完全否认现实,采取“眼不见为净”。

2.神经症型:

(1)转移机制是指对某人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采取“迁怒于人”,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是

特例。

(2)合理化机制是为摆脱痛苦而给自己找理由,采取“知足常乐”或“傻有傻福”的想法,

是最常见的一种机制,还有“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

(3)反身形成机制是将不能表达的冲动采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现,采取:“此地无银

三百两”的策略。

3.不成熟型:

(1)退行(化)机制是采用幼儿时策略应对现实挫折,如“已经不尿裤的孩子又像幼儿一

样尿裤,是为了让妈妈照顾”。

(2)幻想机制,如做“白日梦”和“灰姑娘的故事”。

4.成熟型:

(1)升华机制:如孔子厄而著《春秋》。

(2)幽默机制有益于摆脱窘境。

(3)潜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所有防御机制要先经过压抑,表现为将痛苦“忘了”。

(4)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如回避引起吵架、愤怒的场所。

2.心胸宽大、乐观地应对和处理负性生活事件。

3.增强自身应对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过各种放松措施控制或转移负性情绪。

5.学会各种放松技术,如气功、生物反馈疗法、散步、白日梦等。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

1)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

3)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种不良的行为。

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会心身放松技术。

(2)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通过心理诊断测验与量表评定、谈话,详细调查了解与疾病、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

3)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4)教会和训练病人自我放松、自我心理调节。

5)药物解除症状。

第三节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1.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也可通过脑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

系统、免疫系统,从而调节机体各器官的活动,如:愤怒的情绪在脑产生后,通过下丘脑一垂

体一肾上腺皮质及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血压升高、胃肠道抑制、胃肠腺分泌减少等一

系列生理反应。

2.人格也可通过经常影响心境、情绪、认知方式等对生理活动产生持续影响,发生心身疾

病。

3.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方式易导致心血管疾病、车祸、自杀。压抑、枪支的社会生

活方式也易导致心身疾病。

4.心理生理活动统一。心是占支配、主要的方面,身是从属、次要的另一方面。二者相互

影响,相互转化,相互依从,作为整体对外界产生心身两方面的反应。如任意刺激在引起生理

变化的同时也引起心理变化;脑的任一部位的损伤在引起生理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引起心理变

化。脑是调控各种生理活动的司令部,同时也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器官。

第五单元心理评估

第一节心理评估概述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

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性格等。

第二节心理测验的分类

1.根据心理测验的功能分类

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评定量表、职业咨询测验。

2.根据测验方法分类

问卷法:多采用结构式问题的方式,让被试者以“是”或“否”或在有限的几种选择上作出回答。

作业法:非文字的,让受试者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感知觉和运动的测验。

投射法:受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一些意义不明的图像、墨迹等作出回答,借以诱导出受试者

的经验、情绪或内心冲突,如洛夏测验、主题统觉试验(TAT)等。

3.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1)调查法:对档案、文献、经验以及当前问题有关内容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2)观察法:对被评估者行为表现直接或间接地观察或观测的方法。

(3)会谈法: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的方法。

(4)作品分析法:对被评估者的日记、书信、图画、工艺等文化性创作的分析方法。

(5)心理测验法: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系统评定的方法。

第三节应用心理测试的一般原则

L标准化原则:测量应采用公认的标准化的工具,施测方法要严格根据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进行。

2.保密原则:测验相关材料和内容由专人保管,不允许随意扩散。对受试者测验的结果保密。

3.客观性原则: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符合受试者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注意不要以一两次心理测验

的结果来下结论,尤其是小儿智能发育的诊断。

第四节信度、效度和常模

1.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条件采用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即:测验工具要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常模。

(1)常模:是测验取样的平均值,即正常的或平均的成绩。

(2)效度:指个测验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验东西的真实程度。它反应工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3)信度: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它反应工具可靠性和稳

定性。

2.保证固定、良好的施测环境和条件。

3.严格按照测验手册规定的方法施测。

第五节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智力测验

1.智力的一般概念

智力是一种潜在的、非单一的能力,它是一种知觉、分析和理解信息的复杂的混合体。

2.智力的计算方法

比率智商(IQ)=(MA4-CA)X100(MA=智龄,CA=实龄)

比率智商缺点: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下降,与实际不符。

离差智商(IQ)=100+15(X—M)/SD(X=受试者成绩,屿同一年龄组人群成绩的均数,5口=同一年龄

组人群成绩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的缺点:容易造成对智力绝对水平的误解,始终不变。

(3)常用的智力测验

Binet-Simon量表

WAIS.WISC与WPPSI智力量表

各类智商在人群中的百分比

二、人格测验

(一)客观性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MMPI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athaway利McKinley两人根据

精神病临床需要于1943年编制而成的,含550个题目。主要用于对病人的精神状况作出诊断并确定病情轻

重,对疗效判定及病情预后也有参考价值。

(2)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16PF由美国的卡特尔(Cattell)于1949年编制,含180

多个题目。对于选拔人才和职业咨询有一定参考价值。

(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EPQ由英国的Eysenck于1952年在伦敦编制。共90多个题目。对于性

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及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均有•定的参考价值。

(-)投射性测验

投射性测验与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关,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一事物的感知、联想或反应有

时是由潜意识或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所决定的。

测验的方法是把一些模糊的云雾状墨迹或无•定意义的图像或不完整的句子呈现给受试者,让受试者

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体验来解释、说明及联想,以诱导出受试者的经验,使他的人格特点能“投射”到这些

测验材料上。主要包括:

1.罗夏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TAT)等。

第六节临床评定量表

1.适应行为量表

2.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抑郁自评量表(SDS)o

(3)焦虑自评量表(SAS)等。

第六单元心理治疗与咨询

第一节心理治疗概述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

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心理治疗性质

(1)自主性: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帮助病人自己改变自己。

(2)学习性: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实效性:心理治疗是一项有实效的工作,它是有效的、有益的而且是人道的。

三、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区分

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疗

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保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解心理症状,促进

目的证党和国家各项政治经济任务的完成,解决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各发展,提高环

治态度和立场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境适应力,摆脱消极情绪

性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心理科学的范畴,一种治疗技术

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心进障碍,心身疾病,心理问题的调适,

内容

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形势改革教育儿重教育,心理卫生等

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各种心理治疗的学派理论,人格心理学,

基础唯物主义变态心理学等

个别座谈,集体座谈,评比竞赛,参预访问,个体与集体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

方法

大报告、谈心精神分析治疗

工作者方

主动被动

人员要求专职,领导干部,党团、工会干部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师

效果评价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四、心理治疗的分类

大多数心理疗法以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为理论依据

(1)基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2)基于学习理论的行为治疗。

(3)基于存在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治疗。

(4)基于认知理论的认知治疗。

(5)基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心理治疗。

按理解分类

1.广义的心理治疗是指医疗的全过程对病人心理的积极影响。

2.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有意识地采用心理学的某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进行的心理治疗。

五、心理治疗的适应证

(1)综合性医院的非精神病病人。

(2)精神科及相关病人;适用于神经症患者、心境障碍恢复期和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急性发作期

的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适合进行心理治疗。

(3)行为问题:如性行为障碍、不良生活方式、儿童行为障碍等。

(4)社会适应不良:适应问题、攻击、失眠和心理危机等。

第二节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一、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

(1)自由联想

(2)移情

(3)阻抗

(4)释梦

(5)解释

(6)疏泄

二、行为主义治疗的常用方法

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对患者行为进行训练,以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最常用的有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自我控制疗法等。适应证是:神经症、人格障碍的不良行

为、药物和酒精依赖、其他不良习惯等。

(1)系统脱敏法: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恐惧刺激,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用以治疗心理或行为障碍,

称为系统脱敏疗法。

(2)满灌疗法

(3)厌恶疗法

(4)正强化和消退法:

(5)放松训练法

(6)生物反馈治疗

(7)自信和社交技巧训练:

(8)行为辅助工具

三、人本主义疗法的特点

旨在向患者提供重新开始成长过程的新经验。罗杰斯创立的“患者中心疗法”中,将医患关系视为改

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医生应具备的三种成功的态度是:

(1)以患者为中心:

(2)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3)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第三节心理治疗的原则与要求

一、心理治疗的医患关系的特点

(1)尊重病人,认真投入:

(2)积极发现病人的潜能;

(3)确切理解病人的信息:

(4)给予反馈,确认聆听结果;

(5)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