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读_第1页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读_第2页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读_第3页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读_第4页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修订,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是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修订后的标准,目的定位更加清楚,目的规定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充实,教学策略、建议也更加贴近师生的教学实际。一、课程性质课标将本课程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从新、旧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在《标准(2023版)》课程性质中增长了综合性规定。课程的综合性重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合(将本来的思想品德、自然常识、劳动、手工、实践活动多门学科进行整合)。2、多重目的的综合(除了课程总目的、分目的,尚有隐形目的;学生合作、探究、体验能力的培养)。3、多种教育因素的综合。(兼具了品德、社会文化、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价值)。因此,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对的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允许”的片面相对主义。二、课程理念从新旧课标对比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理念部分,新课标没有作较大的调整与修改,只是表述更细致,意思更明确,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小学1-2年级儿童学习的内容重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引导儿童为基础,重视教与学过程中儿童的活动性和主体性,并且要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三、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对比看出,在课程体系与结构上基本保持了本来课标的原貌,三条主线、四个方面充足贯彻了让教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的课程理念。四、课程总目的课程总目的保持了原貌。总目的简朴、平实,概括性强;注重过程与方法、学习、思维、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儿童要有这种参与的经历和体验。这个目的不是高、大、全,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所有,而是能为儿童开拓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条件,为儿童学会生活打下基础,使大多数儿童通过努力可以达成这个目的。五、课程分目的课程分目的的四个层面保持了原貌,只是在具体的表述上有所改动。在“情感与态度”这一目的中,删掉了“热爱科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不再承担科学学科的启蒙教学任务。新课标的分目的适当减少了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如:“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修改为“学习几种简朴的探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增添了“具有与同伴和谐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发明”、“勇敢、有责任心”,充足体现了总目的中的“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规定,也是为了突出加强学生“勇敢、责任”方面的品质教育,引导学校教师关注儿童责任感缺失、胆小,缺少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的能力。六、课程内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仍然由四大板块组成,新课标修订的重点在于分条目表述上,规定更具体、指向更明确、内容更生活。我们要多关注“课程内容”中的行为动词,如:知道、懂得;喜欢、乐意;学用、会用、能用;经常做、养成习惯等等。这些比较清楚的行为动词和目的指向,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准确把握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标准内容规定。比如:在动词的运用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的“能初步分辨是非,做了错事敢于认可和改正,诚实不说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诚实”主题,在低、中年级都多次出现,但绝不是一个话题的简朴反复,而是一种逐级深化、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规定。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规定,才干在不同的年级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规定,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七、课程评价评价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了结构,提高了评价理念,加强了评价实行的操作性。在结构上,针对现实问题增长了“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的拟定”、“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把原“评价的特点”的相关内容改写成“评价的注意点”。在评价的目的上,本来的提法比较一般化,修改后的目的指向更明确,是“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高”。在评价特点上,标准初次提出:“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行、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自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八、教学建议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改动较大。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二是明确提出了教学过程的注意点,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选择、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四方面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具体具体的规范。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新课标提出的新规定,指导我们的教学呢?(一)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给予了多种定位新旧课标中都提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但旧课标中只提出了这三个概念,没有具体的描述,导致我们不清楚这样的角色该如何实现,而新课标对于“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这三个名词给予了准确的定位,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该做什么。1、新课标规定教师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针对这一内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现:(1)为儿童探究问题营造开放性环境.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有规定,这里不举例说明。(2)为儿童探究问题创设支持性条件。以前的课堂中,我们也会故意识给学生参与讨论、表演的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但却忽略了自己是“支持者”的角色。要成为儿童探究问题的支持者,我们就应当善于开发和提供各种除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可以以我们自身为主,也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单元中“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我们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物品,在课堂上拿一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穿的小衣服、小鞋子、小帽子、小奶瓶等,让学生用这些物品跟现在的自己比一比,不久就能跟学生产生共鸣。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比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从一个小不点长成现在这么高,这里面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呢?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还可以讲讲自己身为母亲或父亲的过程,让学生们体验父母亲是如何关爱孩子的成长的。2、新课标规定教师应当是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对的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的前进的指导者,针对这一内涵的提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发挥好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有规定,这里不举例说明。(2)发挥好深度质疑的角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角度地思考和探究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规定教师扮演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如:在教学《游戏快乐》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做中悟:如何玩得快乐”的活动。将学生提成三个组,到操场上开展游戏活动。有的玩跳绳,有的玩丢手绢,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如何玩得快乐?这时,学生肯定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游戏中的快乐,以前的课堂,我们也会认为引导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就达成教学目的了。而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发挥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教学就会不同样了。我们就应当学生分享完快乐后,扮演活动者发言质疑:“我觉得玩跳绳的时候,不排队抢着跳才过瘾。”“我可以把其别人都赶走,一个人玩就不用跟别人抢了。”类似这样的质疑,其实恰恰是现实中学生游戏时会出现的情况,我们将这些情况以深度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才有也许真正玩得故意思。3、新课标规定教师是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伙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关系重要体现在师生共同提出探究问题和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如:在教学《春天在那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开展“我的发现”交流会。以前的课堂中这样的交流会也比较多,也许会“冷场”,或许是学生窃窃私语,而无人举手,我们往往会点名让学生来报告。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这时,我们就该扮演伙伴的角色,可以说:“有的同学在说悄悄话,能说给大家听吗?我也有好多疑问,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发现多,疑问多。”这样一来,教师很自然地就成为了学生的合作伙伴,当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后,就可以适时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出课堂,开展“探究春天的奥秘”的活动,通过看课外书或向别人请教等多种途径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教师不再只是教导的人,也是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得受教者。而学生在接受教导的过程中,同时也进行教导。教师和学生为彼此的成长共同负责。(二)新课标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具体具体的规范旧课标中对教学活动的阐述集中在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没有关于教学过程的具体规定,以前我们思考的更多的也是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新课标完全颠覆了那样的模式,从教学准备、内容选择、活动组织和活动指导四个方面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具体具体的规定,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1、教学准备要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一方面需要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结合儿童生活背景的了解,科学、合理、充足地进行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的第一个方面是要充足了解儿童情况旧课标中没有提及“了解儿童”这一规定,新课标指出:要“尽也许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及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我们觉得对儿童情况的了解可以分这样三个层次:一方面,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7-8岁儿童有自身特定的道德发育阶段和学习特点。如:在教学《了不起的我》这一主题活动前,我们就应当对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结识。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就会有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看到别的同学有很多专长而自卑,会认为自己没有优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误区和现象,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也是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只有摸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干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了解儿童所在的班级和家庭背景。如:教学《假如我有二十元》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就可以让儿童回家后记录家庭的月收支表,然后互相报告交流自己的“家庭月收支表”,从而了解儿童的家庭背景,让他们初步知道父母是如何理财的。只有在了解儿童班级和家庭背景的基础上,充足吸取儿童生活世界的直观性、平常性、体验性,儿童的学习才可以成为一种“连续不断地、真实具体的、可感可触的、可以理解”的道德实践活动。再次,要了解儿童所在的社区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在教学《上学路上》这一单元时,各个地区和学校的孩子就有不同情况。我们学校生源有80%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女,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更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学校外面是座天桥,我们放学时,也只把孩子送到马路对面。学校附近的车辆较多,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强调安全,但天天放学时仍然会看见一些孩子,在路队放学解散后,就开始跑。这一情况的了解,就是我们顺利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教学的重要保证。也只有对儿童生活的背景进行进一步了解,我们的课堂才也许真正和儿童的生活密切联系,使儿童和课程融为一体。(2)教学准备的第二个方面是对的把握教学目的旧课标中没有对教学活动目的提出规范的规定。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活动的目的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那么,我们怎么来拟定教学目的呢?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教材那样直接呈现出系统的学科知识,甚至主线就没有多少所谓的学科知识。就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言,什么样的“目的尺度”是适宜的,关键是取决于儿童,而不是教师。换句话说,适合于儿童的目的就是合适的,反之就是不合适的。所以,拟定教学目的时,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了解儿童。他们需要什么,可以达成什么限度,应当达成什么限度,我们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如:《上学路上》这一单元中,有关于“交通标志”的主题活动,一方面我们就要了解学情,拿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就没有什么交通标志,并且,低年级学生大多由家长接送,对于交通标志、交通规则了解得太少,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交通标志也没有留意过。针对这一学情,我们拟定的教学目的就应当是“了解并熟悉常见的交通标志,初步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拟定教学目的,除了研读课标和教材,还要研究儿童。(3)教学准备的第三个方面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一方面,活动计划需要遵循“因材施教”。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合适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在旧课标中没有这样明确提出来。这规定我们要充足运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儿童感爱好的活动。如:《看看我们的学校》这个主题看似简朴,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我之前带一年级的时候,在入学教育时,也曾经带孩子参观校园,参观完以后,就有孩子来问我:“老师,门卫室那个叔叔都做些什么呢?”结合新课标,回过头去想,我才知道我只是让学生知道了学校的设施情况,但他们并没有完全了解校园设施的功能,就更不用说运用这些设施来解决问题了。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我们可以设计一次活动:在课前可以先准备好一些问题(比如:某某同学的手受伤了,怎么办?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在哪里?音乐教室在哪里?等等),设立好参观的路线图,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找高年级的孩子带领),在参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喜欢的地方(尽量多记录,可以写、可以画),参观完后,回到教室,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说到学校设施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该项设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抽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最后,再让学生完毕P11的活动(可以画、可以写)。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熟悉校园,并且也能让孩子知道如何运用学校里的设施来解决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活动时间需要合理安排。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毕,也可连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教学可在课堂上完毕,也可以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这与旧课标大体相同,我就不再举例了。2、教学内容选择新、旧课标对比看出,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改动不大,只是表述更加清楚。在“关注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以及“结合班级与社区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都跟以前的规定相同,我就不再举例。重点谈谈“灵活运用教材”这个方面。旧课标中也提及“教学内容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可视为帮助教师对的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很显然,新课标在指导我们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方面有了方向性地指导。如:教学《上学路上》这个单元时,在学生结识了交通标志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检查学生对交通标志的掌握和运用呢?这就规定我们灵活运用教材,针对课本中的“案例”,可以开展一个交通擂台大赛。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毕图标与意义的连线,及时对交通标志进行辨认,使知识得到巩固。然后将学生熟悉的校园周边街道运用简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孩子把我们刚刚学的一些交通标志粘贴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的活动,能真真切切地让孩子在现实中关注生活,我们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由于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干为此后的生活奠定基础。假如我们可以结合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经验,结合本地特色生成适宜的活动,使教材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教材才干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3、活动的组织活动的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根据活动目的、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宜、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以往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往往基于课本流于形式,一堂课多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主,但新课标则规定要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发展特点,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色,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就应当具有趣味性、整合性、连续性与开放性。如:选择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就应允许儿童喜欢的游戏进入教室,使儿童能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学习。如在《结识新朋友》一课中,为了让才入学的小朋友消除恐惊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在新集体中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我们可以设计“师生自我介绍”、“找朋友”、“网小鱼”、“请你记住我,我想和你交朋友”,让师生、生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在互相叫名字、专长展示、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活动组织(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连续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而言,儿童的一日生活即课程。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活动组织上应当要重视活动的整合。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如“重阳节”的活动,教师可以请家长先引导并协助孩子记录完毕有关于家里老人(爷爷奶奶等)的调查问卷,涉及姓名、生日、属相、爱好爱好等。然后启发孩子回家观测老人天天做什么事?喜欢吃什么?怎么保养身体?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人生活中碰到哪些困难?怎么帮助解决?如何使老人开心?并引申出活动:“我想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这样课程活动与生活融为一体,也结合了节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孩子层层递进地进一步活动,也懂得了“尊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品德与生活课程还应注意活动之间的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这里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各单元之间、各学期之间的活动互相呼应,互相强化。例如,引导儿童把探究“种子奥秘”的经验及使用过的观测、比较方法用到探究昆虫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植物生长的变化中去,进而扩大到探究自己成长的变化、社区的变化、自然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等,从而逐步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意识,体会到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普遍而深刻的道理。这样课程就可以连续不断地、广泛而进一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经验和体验。活动的组织(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运用各方面的资源,而以往的课程活动多是以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来进行的,而现在就是要打破这样的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发明条件。如:在学习“假如我有20元”这一课,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合理花钱,节约用钱。教师可以向家长发出家长信,建议家长能给孩子提供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给他们准备20元钱,在家长的指导、陪同下去超市购物一次,以锻炼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理财能力。从小引导孩子有计划、有目的的合理消费,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家庭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家长和社区资源得到了运用。下面我说说4、活动的指导在活动的指导上(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映及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一是,充足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足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要必须尊重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及爱好、需要、游戏的独特价值,应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自主发现、自主选择、自主感受的快乐状态。在组织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当密切注意活动的流程,观测儿童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有发言和操作的机会,保证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发展,以使儿童的主体性得到充足发挥。如:教学“了不起的自己”,在课堂开始就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本相册,珍藏了咱们班平时表现最棒,最了不起的孩子的照片请大家猜猜他是谁?”此时每个孩子都有想看的愿望。接着老师揭晓答案“其实这个很棒、很了不起的孩子就是你自己。由于,老师和你们一起生活、学习一年多了,在这些日子里每个同学都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们就像一朵朵小花,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最了不起的。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夸一夸了不起的自己……”教师通过鼓励,激发儿童主体参与性,让每个儿童感到活动的主题与自己有关,从而帮助学生对的、全面地了解自己,树立信心,在活动中人人都做到积极投入,人人都有所发展。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二是,充足倾听儿童的声音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给每个儿童充足表达的机会,并充足倾听儿童的声音,从而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积极表达者。但以往在实行的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候,课堂上会出现“一言堂”教师说得多,儿童说的少;或个别能力强的儿童说得多,其他儿童说的少。也有时候,儿童讨论看似热闹,却离题较远。究其因素,一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较空洞,讨论流于形式;二是不少儿童缺少倾听技巧。为了充足倾听儿童的声音,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要意识到倾听儿童声音的重要性。一位尊重儿童的教师,应当专心倾听来自儿童的声音。通过教学技巧改善谈话与讨论环节的效率。一方面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有挑战性的话题,使儿童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另一方面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多提开放式的问题,如“假如这样又会怎么样?”“你有什么不同的做法?”“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这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儿童的探索爱好和欲望,让每一个儿童通过思考或活动寻找答案,发表见解。如:在关心残疾人的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通过询问儿童“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盲人最想要什么帮助?”“你想如何帮助盲人?”等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盲人提供帮助。教师还经常询问儿童:“你尚有什么号办法吗?”“这个问题你想怎么解决?”“谁乐意试一试,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这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儿童有表达自己精彩观念的机会。爱惜儿童不规范、稚嫩的口语表述。往往在课堂上会有儿童回答地结结巴巴,不完整,不规范,而这时教师为了急于达成教学活动的目的,在课堂上随意打断儿童的回答,甚至代为回答。我们这时应专注倾听儿童的谈话、讨论和回答并且要多肯定、鼓励儿童的回答,发现儿童的点滴进步,用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对儿童进行评价。谈话与讨论应当重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在组织儿童讨论时应当注意分组,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并在讨论时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儿童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讨论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具代表性的儿童在所有发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培养儿童良好的倾听习惯。在讨论中,要引导儿童学习倾听,运用体态、眼神、手势等无声的方式暗示儿童尊重别人,认真听发言。可以通过“谁的耳朵最灵敏”,“小小录音机”,“传声筒”等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复述话语,从而达成认真倾听的效果。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三是,要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所谓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意味着教师真正理解了儿童的爱好和需要,并及时作出回应,根据儿童的需求调整活动路线。这个观点认为一个教学活动可以始于成人的一个建议,孩子的一个观点,或者生活中的一次偶尔事件。如:,两个孩子由于争抢玩具在课间闹不快乐,教师发现后,没有简朴批评,而是把这样一次偶尔事件带到课堂中,教师问孩子:“我们可以带玩具到学校吗?”孩子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教师便以此为契机设计了“玩具总动员——小小辩论赛”活动。孩子们围绕“是否可以带玩具刀学校”展开了大胆的表达,最后孩子们提出要制定一个“玩具分享日”的设想,讨论了“玩具分享日”的规则。这样一次的偶尔事件,教师没有运用单独教育儿童的模式,而是把这样的事件生成了一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课堂活动,教师也就成为了儿童真正的合作伙伴,可以说,是儿童和教师一起在共同引导和促成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发生、进行和终结。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四是,鼓励同伴互动,促进同伴学习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儿童之间的互相认同、学习、支持和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对的地结识自己与别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鼓励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如: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节日的名称和庆祝方式。一方面请“中秋节”小组的代表,该儿童上台后很紧张,低着头,声音小,台下便喧闹起来,此时教师适时的干预并提醒台下的孩子注意倾听,鼓励台上的孩子。儿童提高音量说:“中秋节的月亮很圆,我们都要赏月亮、吃月饼……吃粽子,还要划龙舟。”教师及时提问:“他刚才说的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对不对?吃粽子、划龙舟是哪个节日?”教师的提问使得气氛活跃起来,好几个儿童举手谈了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有儿童指出吃粽子是端午节,并由此谈起了端午节……上述谈话活动把“节日”这一话题谈活了,呈现出一种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多方交流的谈话氛围,体现了同伴交流的重要价值,也促进了同伴间的学习。(2)在指导活动时,重视活动过程,提高活动质量教学质量是课程的生命。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意识到教师、儿童与生活的关系,承担起一个支持、引导型的教师应尽的责任,使活动质量不断提高。保证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提高观测、了解儿童的能力,灵活推动儿童活动的能力,随机捕获教育机会的能力,生成与拟定活动主题的能力,个别指导儿童学习的能力等。一是,重视儿童的活动过程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以活动为核心,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体验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这就规定教师要重视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教师还应根据活动目的设计不同组织形式的活动,使儿童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使活动环节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如活动全过程中既有集体、小组又有区域和个别活动的形式,将不同活动形式加以整合,使每个儿童都可以选择或体验适合自己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机会,选择自己的视角和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二是,重视活动过程,提高活动质量,第二点就是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教育之根,正由于儿童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故意义,才干发挥自己的价值。因此,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