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赏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诗歌,会背诵,能默写;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

导入新课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他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时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写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朗读节奏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解题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在现今北京大兴)。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舍弃用更为明确的"黄金台",而取意境更为开阔的"幽州台",对于久负盛名的诗人来说,不会是疏忽导致,而是另有深意。

自古就有以九州代指中国之说。据《周礼·夏宫》载,天下共分: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和并州。周武王平殷后,封召公于幽州。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辽宁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地界,后几度易名,在唐开国年间,被重新设置为幽州。朗诵并理解诗意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我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补充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分析诗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这个与往昔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陈子昂想起姜尚受命于周室二代君主,成就伟业;想起燕昭王礼遇乐毅,使其连破齐国七十余城,垂名千古;想起太子丹知遇荆轲,壮士的绝唱似乎还在耳边;想起太宗启用敌臣魏征,终来贞观之治。“古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们,又遥遥无期,无法报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的措辞、句式,受《楚辞》的影响颇深。陈子昂似乎记起了屈原,在曾经同样因直谏而受到迫害的屈原身上,他照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一瞬间,诗人的寂寞和先人的孤傲再次神交了。北方的苍茫和南国的旖旎,也在吟唱中接壤了。九州大地充溢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忍不住滴下的眼泪,正是比血还宝贵的英雄泪。这里,陈子昂仅用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诗,就把时间感写得淋漓尽致,仿佛这诗是从远古洪荒而来,绵延到地老天荒,永无绝期一般。而第三句俯仰天地,遥想宇宙,又把诗歌的背景辟至辽阔空旷的境地。最后一句,突然推出自己的孤独悲伤。这股无法抑制的情感,立刻充满了诗人前面铺垫的时空。这种遒劲的诗风,举重若轻的艺术手法,让人根本无力拒绝,只能心怀激动、感伤,最终甘心被这诗篇俘获吧。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归纳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朗诵诗歌感受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

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写诗背景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朗诵补充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5)缘:因为。(6)眼:视线。(7)塔:铁塔。(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朗诵并理解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分析诗意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有关材料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它的意思是: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其中蕴含的哲理是: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拓展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