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_第1页
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_第2页
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_第3页
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_第4页
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师意想不到的事件。利用好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添不少色彩;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而且突发事件可能会使一堂课变得很糟糕。下面是我前不久亲眼所见的一个案例:案例:在一节研讨课上,授课教师正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可能性”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学生因为没坐稳,连椅子一起摔在了地上。授课教师与摔倒的那位同学近在咫尺。那位同学急忙而又慌张地站起来,脸通红通红的。课堂里顿时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屏住呼吸,等待授课教师的处理。可是只见他看也没看,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一样,不动声色地继续下面的教学……反思:很明显在这个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授课教师采取的是一种很多教师都倾向的“冷处理”的方法,但是在这节课中使用“冷处理”很明显是不恰当的。1、学生摔倒了,(与授课教师那么近)教师(都)不闻不问,缺乏最基本的关爱,与“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是明显不符的。2、这样的冷处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吗?我想,肯定不是的。最起码其他同学一定很想关心“他”,只是慑于老师的威严而不敢作声。表面的“波澜不惊”取代不了内心的“翻江倒海”。3、因为自己的不注意,陷老师于窘迫之境,我想摔倒的那位同学心里一定有一些难过吧。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立即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应该说不太现实。(从这位同学后面的课堂表现也可以看出,他后面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这次的突发事件打断了教师的教学预设,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令教师“手足无措”。然而辩证地看,突发事件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一种化教学危机为教学契机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种突发事件,它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假设我们这样处理:1、走进学生的心灵。快步走近学生,如果及时就帮他扶起来,问一问摔痛了没有,需不需要其它的帮助,提醒一下别的同学注意坐姿。这样的教师我想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通过浓浓的关爱之情,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后面的教学必将更加融洽,效率必定更高。2、走进本课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可能性。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摔倒事件就是一种不确定事件,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应用”阶段。如果改变一下教师的预设,将摔倒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是否又可以将不利因素变为课堂的生成资源了呢?假设如下操作:(老师面带微笑快步走到学生身边,将他扶起,问一下摔的情况。)就以这件事展开学习,如可以问:“同学们,刚才×××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件事吗?”、“在他摔倒之前可以怎么说?(他可能会摔倒)”、“只要他坐得端端正正的,那么他摔倒是(不可能的)”……总之,我认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首先要保护当事人的尊严,不能使突发的事件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要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巧妙而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把它转化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这种灵活应变的教育艺术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学校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去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带给了国人难以抹平的伤痛——垮塌的学校,瞬间消逝的幼小、花季的生命,至今让人唏嘘不已。痛定思痛,把加强应对突发事件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来落实,应当是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强化校长危机意识是加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教育的前提突发事件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和灾难,中国从古至今也备受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2008年,我们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特别是汶川大地震,惨痛状况前所未有,其中,很多学校建筑倒塌,致使在教室中上课的师生大量伤亡,学校的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当突发事件一旦不幸降临时,极易受到重创。由于突发事件意外性强、力度大、发展快、扩散效应明显,往往应对不及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否危害完全无法避免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处于汶川大地震震区的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中,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但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全部安然无恙,创造了汶川大地震中伟大奇迹。奇迹的出现,校长叶志平起了关键作用。叶志平是四川省优秀校长,担任校领导后,凭着高度的责任感,把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除注意建筑物安全(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将造价16万元的一栋危旧实验教学楼进行彻底加固),还把应急避险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方法、有落实、有总结,即使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多此一举,他也仍然坚持,所以做到了大灾无大难,网友们尊称其为“史上最牛校长”。叶校长“牛”就牛在强烈的避险意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每一天都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但一些人又存有侥幸心理,认为灾难不会发生在我这里;由于平时没有防备,当危机来临时,或匆忙应对举措失当,或坐以待毙损失无法挽回。不难看出,危机的结果一经发生,注定无法更正。作为学校,校长及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尤其重要。一校之长的危机防范意识承载着多少孩子、多少家庭的生命与希望。进行培训演练是加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形势发展,根据法律规定,按照国家要求,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监管下,各级各类学一但规矩,就养成了习惯,便可方圆自如,终生受用了。”是啊,我们做教师的面对刚入学的孩童,怎样教他们的坐、立、行、走,一言一行尤为重要!看似简单,但稍加放纵,就可能追悔莫及!即要言传身教,更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霍老师从德、智、体、美几方面协调互补,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坐姿训练法亦可圈可点。根据儿童的习惯形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她“及时纠正”、“堂堂提醒”、“周周表扬”,同时她还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牢牢把握家庭这一儿童行为训练的重要阵地,这些做法都是很有指导性和成效性的。可谓:小中见大。相比之下,我在教学中表现则相形见绌:对学生的读写姿势虽然偶尔强调纠正,但未能持之以恒,有时虽然想帮孩子改正不良姿势,但看见学生正积极思考、认真做答时,不想分散其注意力、打断其思路,只好以默认相对。事后思之,比法乃扬智抑人,犹如木舍其根,水断其源,不可取也。事后悟之,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教师可先不必打扰学生,待他完成题目之后,再相机表扬那些姿势正确、标准的学生,通过正面教育,鼓励那些“姿势不良分子”,及时改正,如有多次未改或忘改者,教师可择时与其沟通,讲明利害。我想,每位学生都会养成一种健康、正确的学习意识,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达到了教育改正的目的。如果把霍老师的校内育人看作“精心耕作的菜园”,那么她的校外育人艺术则是“丰收在望的广阔稻田”。就拿家访来说,她从不向家长告状。而且,家访的“面”很全,家访的次数也很多。在向家长介绍学校和班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后,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学生没来上学,就亲自登门去问个为什么?更多的则是利用“家校联系薄”把班级工作和学生的进步表现通知家长,并随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她认为:学校和家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基地,家长是老师的同盟军,老师应积极地调动和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她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是学生的事都应管,只要是学生需要,再辛苦,再受累都高兴。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霍老师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来实现这一高尚的境界,她做到了,而且自始至终,绝非是“昙花一现”。因此,我认为:“霍懋征老师是一位神圣的人民教师!”其境界,其品位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已准备坚定信念,手摹心往。因此我想:教师对学生授应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才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对此,我有深刻的体验:那是我在新立宫屯小学任教的第一年。刚刚走出师范校门的我对工作充满了无语伦比的热情,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利用休息或业余时间教我班的孩子学书法、打篮球,渐渐地与孩子们的情感发生了具大的变化,孩子们上课也瞪大眼睛,认真听讲,作业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总之那段时间,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与日俱增。刚开始是孩子们从家带东西给我吃,赠送自己的画作给我,接着便是家长的盛情之邀,孩子们的热情帮助。以至于后来与孩子们分别时竞难舍难分、泪流满面。此时,那种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真情让人好不惬意,这也正验证了霍老师那种伟大的教育力量--爱。在这片广阔的稻田中,每名学生好像是一根满载沉甸甸稻穗的水稻,霍老师对每根“稻子”都有信心,相信每颗都是“好水稻”。霍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有如春雨润物,急风暴雨只能水过地皮湿,不但滋养不了“根”,而且还容易损伤“苗”。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应该是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的座右铭吧!有了这种至诚的爱,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有了这种爱心和毅力,残疾儿童也可成材、成明星。05年的春晚中的“千手观音”不正是一群残疾儿童给我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名作吗?残疾儿童尚可成才,我们怎么能轻言这个孩子“笨死了”,那个孩子“不可就药”呢?我们怎么可以说这个学生“朽木不可雕”,那个学生“不是读书的料”呢?饭不熟是因为火侯不到,树不直是因为管理不善。不是孩子学不好,而是我们的功夫没有做到家啊!这几点霍老师的育人之举,只是沧海一粟,但以让我心情澎湃,与霍老师的育人相比,其教学思想之高瞻远瞩,教学技艺之绝妙精湛更让我钦佩不已!在当今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科技时代,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以成为世界各国的热点话题。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有两在痼疾导致其对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捉襟见肘:一是过于强调知识确定性,答案唯一性和标准化的知识观;二是过于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教师观。前者直接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被忽略甚至被压抑,因此,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富有新意的想象;后者则使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容纳异议。因此,霍老师认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教师就应该接受并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尊重并且鼓励学生唱反调,尤其是以自己的爱和宽容给聪明、淘气的儿童提供自由、开放的气氛。这也正是霍老师使淘气孩子成才的关键所在。看到霍老师成功的同时,仿佛我也体会到了她的欢愉。可能是共振的原理:我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也提倡学生不拘一格,驳古论今,借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开放了,教师的教学也被一种激情所感染,与学生共享那种和谐。流畅、清新自然的感觉,教学相长,言简意赅!细细品读霍老师的教学艺术,最大的亮点是她创造了语文教学的奇迹。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史无前例”的时期,霍老师经历了她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牛棚生活”。正如那句古训:祸兮,福所依。在霍老师看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明确了教学方向之后,霍老师能顶住其他方面的压力,知难而进,披文入境,情感教育双基教育便自然地融为一体了。尤其是她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更让我受益匪浅。当时的我,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诗句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从她的标新立意的教学技巧中汲取了许多实用的因素。她的成功,关键在于她是一位反思型教师:作为一线教育者,她凭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性质有清醒的认识,能够对当时流行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并且及时地将思想变为踏踏实实的行动。她从不盲从,也不机械地按照教材或者课程标准教学,而是在深入反思语文教学“少、慢、差”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阅读量,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优化,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益。正是这种关注增进课堂成就和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优秀职业品质,使得她的教改实验成果令人惊叹!一个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他应该对中国的古典文化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且在教书育人上也应该不停地向后看,也就是溯本求源,这情形正是:“一路山花看不尽,倒骑毛驴过野桥。”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问题的思考宝应县望直港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郭仁光衡成忠我国农村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党和政府继续采取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加快中小学学校建设,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了一些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办学相对集中,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但在初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布局的调整,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思考。一、存在问题1、加重家庭负担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让农民获益许多。现在又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的上学政策,确实使中小学生的家庭节省了一笔钱。但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使得不少家庭反而加重了负担。孩子不在家门口念书了,去了较远的中心学校,家长舍不得孩子,就让孩子乘车上学搭车回家,中午在学校用餐,这样一学年一般就得多开支500至1000元。有的家庭干脆在学校附近租用房子,专门为孩子上学,不大的房子一年租金少则500元,多则800元,生活用品再置办一套,加之一日三餐水电油气,增加了许多开支。一个孩子上学还要一个家长专陪,大多是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她们家务农活做不安稳,有的干脆不上班,一门心思陪孩子,这样一个家长一年又减少收入三、五千元,实则上给家庭加重了负担。2、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地区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脱离当地实际,快速撤并,提前完成调整任务,打破了一村一校的格局,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更远了。据苏北地区2004年调查,每天往返超过5公里的约为40%,超过10公里的约为10%,如果是山区水乡,再遇到刮风下雨等自然灾害,学生的人生安全无法保障。在交通上隐患最大,农村安全系数不高的农用三轮或小四轮车接送孩子时,经常超载,有时一辆马自达里面挤上10多个小学生。某县就出过一次车子翻到河中的事故。有些地方还没有通车,只好步行,早上孩子早起,晚上学校往往又放得较迟,可谓披星戴月,学生休息时间减少,身心疲惫,真是苦了孩子。再说有的学校虽然是中心校,或定点学校,但校舍、设备、操场等,一下子不能适应当前扩大了的规模,寄宿更不能保证,安全隐患大为增加。3、浪费教育投入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说是好事,集中办学一定有规模效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投入的大量浪费。我省农村中小学近几年先后实施了一无两有、危房改造、三新一亮、校校通等工程,投入很大,不少学校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建得象模象样、环境优美,可就是因为布局调整,由完小变成教学点,再由教学点变成办班点,直至全撤。学校的设备、资产逐渐流失,校园也很快变成了一个荒芜的大院落。有个镇原来一所中心学校,单校舍就值二、三百万元,竟然被私营老板以二、三十万元买走办了工厂。另一方面,中心学校因布局调整需要,扩大建设,一期二期缺乏规划,又造成很大的隐性浪费。4、影响教育质量中心学校班额陡增,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学校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问题负担沉重,学校建设难以进展,教育质量难以切实提高。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6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人。如果按照标准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特别是在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布局调整指标下得多,教育经费又给得少,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极为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不易,更不用说进行校舍建设、后勤配套、师资提高等。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现在的考核力度不断加大,甚至与工资挂钩,教师们埋怨:一个班五、六十名孩子怎么教怎么管?质量怎么有保证?5、引发社会矛盾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为什么要多花钱让孩子去那么远的学校读书?!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办学校比,好不了多少,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农民群众不满撤并扛着锄头包围镇政府的事件。有的地方村民们为保留村小,甚至提出由村里集资承担教师工资和学校开支;有的地方农民群众还自发集资进一步建设本村学校,希望以其办学热情和建校事实影响当地政府的布局调整,从而实现保留本村学校。据报载,仅在福建省惠安县,就先后有两个村子的村民通过集资建校来对抗当地政府撤减村小:一是惠安县后郭村的培文小学按要求要撤并到3公里以外的中心小学,为此200多村民先后两次到泉州市政府上访;为了不让教育部门有“借口”,全村60岁以下每人捐资200元,在100天之内建起了一座新的标准教学楼,并计划修建一座拥有电脑室、语音室的综合楼。村民们对撤并很不理解:培文小学是1936年由华侨捐资修建的,教育教学质量连续6年在全学区第一,这样好的学校为什么要撤并?二是惠安县美仁村村民为强烈要求保留村里的美仁小学,800多人扛着锄头,先后两次将镇政府包围起来;村老年协会还发动村里每人捐资100元,共集资20多万元,建起一座新教学楼。今年9月11日,新华日报上又报道,苏北沭阳县沂涛镇沈集村小学被硬撤并后居然又有人利用原校舍办学,既得到村干部支持,又有学生家长认可。开学初,就有一百多名学生到校上课,几乎与调整前差不多。为什么这么多家长还让子女到这个“非法学校”上学,这就是群众的意愿,群众的实际需要。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势必会引发农村社会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地区的稳定。二、原因分析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政策本身及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问题呢?1、对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简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国务院明确要求,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减缩”,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甚至在短期内)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2、对农村实际情况的调查不够深入农村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经济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布局调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然而,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这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重要工作时,却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在调整工作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违背了当地群众的意愿,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好事却不能办好。3、把布局调整任务的完成当成政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衡量的标准并非是撤减农村中小学的数量越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是看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有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快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我省2001年宣布当年“计划调减中小学3657所,实际调减超过4000所,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其实有些地方,上报的数字也属虚假。2003年,浙江某贫困县总结,“我县顺利撤并小学261所,初中15所,从而提前三年完成全县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十五规划”。三、提出建议1、要科学理解中央调整政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撤并”“减缩”,它是以保证农民子女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为出发点,如果急功近利势必会伤害群众意愿和切身利益。所以要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政策的背后深层所代表的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真正地认识到调整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