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1页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2页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3页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4页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布拉德雷对“绝对”的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与黑格尔的不同?

⑴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

验。从布拉德雷把绝对经验当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说,他仍倾向于黑格尔式的客观唯

心主义;当他认为绝对经验只能存在于众多的个人的经验之中时,他的理论又有明显的主

观唯心主义色彩。⑵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

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他所谓绝对经验中,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

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能体验,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起决

定作用的东西。

2.叔本华在心物、主客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首先,在论述表象世界时,他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纯认识论问题而忽视了其本体论意义,由

强调心物分别作为主客体在认识论上不可分割忽视了二者的本体论前提及各自不同的特

性。其实,物本身的存在并不依赖心(精神),它们只有在作为客体时才与作为主体的心

相互依存;而心则是物的产物,不能独立存在。由是唯物主义可以成立,唯心主义则必为

虚妄。而叔本华却把二者相提并论。其次,也正是由于他没有看到主客、心物本身各有其

特性,而只看到二者的相对性,因而也必然把认识看做是纯粹相对的、主观的东西。其

实,认识作为主客分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体在不断地接近和改变对象时本

身也不断发生变更。而这些都被叔本华忽视了。在他那里实际上不可能有现实的主客分立

和现实的认识,而主客分立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被绝对化了,这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义和相

对主义。

3.试述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

主要有两个方面:⑴他认为作为笛卡尔哲学出发点的普遍怀疑实际上不能成立。在人们的

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没有正当理由加以怀疑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不能仅

仅是怀疑,而必需有一定的信念,要将认识和行动看做是一个具体和现实的探索过程,也

就是肯定它的现实性和时间性。⑵他认为被笛卡尔当做惟一不能怀疑的“我思”未能越出

自我的狭隘范围,由之出发来肯定知识和观念的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意味着认为个体意识

的直观具有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认为“凡我清楚地确信的任何东西就是真的”⑶他在批

判笛卡尔传统时之援引中世纪经院哲学不是全盘否定笛卡以来近代西方哲学发展所取得的

进步,更不是要求从笛卡尔倒退到经院哲学。他只是认为笛卡尔没有从批判经院哲学中得

出正确结论,反而抛弃了经院哲学中本来存在的关于现实的人类精神活动的多样性的因

素,而后者则超越了绝对理性主义的局限性。总的说来,他对笛卡尔传统的批判主要是反

对其认识论的直观性和绝对性,特别是反对把知识看做是作为主体的个人的自我确定,而

强调应当将其看做是“共同体”中的不断商讨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实践

和探索过程。

4.简述詹姆士的真理论。

⑴真理只能是观念和思想的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属性.⑵把真理论与“人本主义”统一起

来,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真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

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作为尺度。⑶真理就是对确定人们的信念、注意有实

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愿望有用的观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⑷在强调

事实性和具体性的口实下把真理当做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方便工具、权宜手段,是纯

粹相对的,没有任何普遍的和绝对的意义。

5.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⑴彻底经验主义像休谟及其后继者的经验主义一样,把哲学、科学以及人的全部认识局限

于经验和现象范围。⑵彻底经验主义克服了休谟、穆勒等人的经验主义及以黑格尔主义为

代表的理性派唯心主义的片面性,特别是克服了心物对立等二元论的局限性。⑶他的彻底

经验主义与他的意识流学说密切相关。彻底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所谓纯粹经验或者说直接

经验,而这正是意识流、思想流的别称。

6.皮尔士是怎样改造传统形而上学的?

⑴一方面他强调要把逻辑当做形而上学的基础,由逻辑结构引出存在结构。他把本体论的

基本范畴与他提出的逻辑范畴联系起来,由后者来说明前者;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而上学

应以经验观察为基础。⑵他企图调和建立形而上学的这两种矛盾,当他肯定形而上学要建

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时,他所指的是现象学和规范科学所进行的经验观察。在他看来,

现象学是这样一种考察经验的方法,它从经验中抽取其最一般的、绝对必然的特征,这是

--种达到普遍范畴的方法,这些范畴同样可能通逻辑程序而获得。因此二者只是重点不

同,结论则一致。⑶经验观察观点着重于形而上学的思维的“物质”方面,逻辑观点着重

于“形式”方面,它表明范畴学说得自逻辑反省。由于他不懂得由特殊经验得出一般结论

的辨证法,他实际上无法真正把二者统一起来。

7.简述皮尔士的意义理论。

⑴他的意义理论与其符号学密切相关。⑵为了使意义或者说逻辑解释具有实际内容,必需

提出一种实际的意义标准,就是它们所引起的实际效果的总和,即皮尔士原则。⑶他非常

强调作为意义标准的可感觉效果应从行动和实验中去把握,感觉效果就是引起行动和实验

的效果。

8.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

⑴是固执的方法。人们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固执地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做不

可变异和动摇的,并把这种信念当做个人行动的指南。⑵是权威的方法(强迫的方法)。

即接受国家、教会或其它强力和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信念。⑶是先验的方法(又

叫倾向性方法、理性方法)。这是社会上有教养人们所使用的方法。这些人既不接受固执

的方法的极端的任性,也不接受权威的方法的过度专横。他们企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

分的知识根楣,合乎永恒理性的要求。⑷是科学的方法(探索、研究和推理的方法)。皮

尔士认为这是确定信念的最好方法。它既排斥主观偏见,又反对盲目崇拜权威,而只依据

不受个人意识影响的外部永恒因素,即客观事实。

9.为什么说新实在主义是从实证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立场来反对唯心主义的?

⑴他们肯定“自我中心困境”的存在,从而肯定人在与事物的认识关系中不可能证明事物

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也和贝克莱一样,把人所认识的对象同人关于对象的观念混为一谈。

⑵新实在主义者虽然反对唯心主义关于认识对象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命题,主张认识的对象

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

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

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

10.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

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

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

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观点。

11.新实在主义与柏拉图、中世纪的实在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利用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他们所说的独

立存在的本质、共相、形式等,首先就是指一些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而数学和逻辑

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客观基础的,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是先验的,因而是自明的,不依

赖于任何具体事物,并且本身就具有实在的意义。他们用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来代替柏拉图

的“理念”,并企图以此标榜自己的理论为“科学的哲学”,但其本质仍然和理念论一样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12.柏格森的“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

柏格森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

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它不间歇的冲动变化着,故又称“绵延”。他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

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柏格森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假象,它的本质是永动不息的

生命之流。生命之流不断冲动、变化,由此产生宇宙间万物。

13.简要评述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的理论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①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学说一一康德的伦理学,他

的普遍价值不外就是康德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

“应当这样”行动,按照“良心”原则行动;文德尔班的估价的最高标准也是“应当如此

进行估价”,按“良心”的原则进行估价。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标准类似康德的伦理学标

准。他指出:“我们认为这种伦理学规则是凌驾于个别人的个人感情之上的东西0众所公

认的标准是一种正确的标准,个人的决定必须服从它,必须与它一致。从这里,我们可以

看到良心的心理学性质,它是一般意识在个别人中的声音,我们由之而引出个人对它的服

从规律。”

②康德的伦理学最后把承认上帝当做是道德行为的保证。弗莱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者也同

样如此。文德尔班说:“我们相信存在着人类进行估价的绝对的标准……这种相信是以我

们具有超越的理性秩序的特权这个假定为基础的。只要我把这种秩序看一个较高的实在的

心灵的内容……那它们就必须看做是一个最高的理性、即上帝的内容。”

14.柯亨等马堡学派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改造?

柯亨等马堡学派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从先验方法出发,重新解释“自在

之物”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①

柯亨等人并不排除“自在之物”概念,只是排除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发挥其他意义,

特别是发挥其不可知论倾向的意义。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认识之物。它必然处于数

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其它科学范围之外,因为人们不能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方法

达到自在之物。人的认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范

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既然自在之物要

求具有经验以外的实在性,它就只能是不可知的东西。②发挥了康德关于灵魂、世界、上

帝等理性理念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因为人的理性在企图论证它们时必然陷入

矛盾,它们超出于人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外。③经常把“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它

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它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它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把

“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也就是把它当做一个界限概念,它表明人为自己的认识设

定的一种目标、界限。④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

起点,思维是不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

动。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由思维所规定的,也没有任何东西不能为思维所规定。任

何经验的规定同时又是思维的规定。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是纯粹思维本

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的结果。换言之,纯粹思维的创造

通过作为它本身的产物的时空等范畴表现出来。

15.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朗格为什么要求回到康德?

为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朗格主张最好是回到康德。他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

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并非把概念(意识、感觉、思想)当做某种绝对原则和

出发点,将一切事物均纳入其中,与其同一。康德强调的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其中主观

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客

观的东西不是指超越人的认识范围的自在之物,而是相对于人的认识(主观)的存在,即

经验的存在。但这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集体的经验。康德强调客观的东西要受到主观的

东西的制约,但这不是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

“如果把这种认识运用于对自在之物即绝对独立于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事物的认识,那它

就是超越的,或者说是虚伪的。”

16.简述新康德主义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他们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之中,把康德哲学改造为客观唯心主义;更

反对对康德“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由此建立某种新的唯物主义。他们的根本立

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上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

作用的强调。尽管新康德主义的各个支派在理论上互有差异,但他们几乎都否定康德以后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而要求回到康德。这当然不是简单地复活康德而是要求继承和发展康

德对形而上学和理性独断的批判精神,为哲学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他们大都力图按照他

们所处的时代的条件和需要为康德哲学加以改造。他们也同时接受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哲学

的思想,把它们与康德的有关理论融合起来。

17.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

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

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

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

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

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

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

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

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

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

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

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18.哈贝马斯对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⑵康德:先验统觉中的独白式自我。⑶费希特:孤独的反思

主体式的自我。⑷普遍与个别相统一的自我。⑸语言与劳动:交往中的自我。

19.简述实用主义与现在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联系。

⑴他们大都企图超越一般经验主义的感觉主义和原子主义倾向,强调经验的融贯性和连续

性,肯定经验中包含了各种非理性的内容,甚至把下意识的、神秘的情感和体验也列入其

范围。⑵他们否认通过理性思维所建立的概念、范畴具有反映事物的实在和本质的意义,

认为它们不过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向所提出的假设,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因而理性归根到底

服从人的情感和意志。

20.日常语言哲学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⑴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意义模糊的自然语言是引起哲学混乱和导致形而上学的主要根

源,因而必须构造一种严密精确的理想语言;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

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

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⑵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形

而上学基本上全盘否定,日常语言哲学家则比较缓和,承认形而上学的积极作用。⑶逻辑

经验主义者强调数理逻辑的重要性,他们主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

对古典学和语言学有更深的造诣,他们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意义分析和对语词与

句子的分类研究。

21.阿尔图赛的“结构的马克思主义”;

法国哲学家阿尔图赛等人,主张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结构主义

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歪曲,其许多观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

22.福科的结构主义的历史学(文化史)的基本思想;

福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不论其现象如何凌乱复杂,他们都受内在的深层结构

所制约。他称这种结构为“知识型”。他认为“知识型”结构决定着社会文化及其历史现

象。就象科学和技术一样,也都依赖于“人心”的抽象的范畴。由于结构不同,他们的文

化表现也就不同。

23.简述伽达默尔作为实践哲学的释义学。

伽达默尔认为,实践哲学是释义学的归宿。他认为释义学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理解、

解释和应用,由此表示了一种不同于近代哲学的知识态度,真正的知识不是客观的表象或

反映,而是改变事物,在讨论应用概念时,它创造的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

念。哲学释义学也不知追求争取的解释,而同样注重实践的推理。释义学不仅在它的历史

起源和形态上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它作为人文科学的理论内容和任务上,

也和传统实践哲学有着众多相似。

24.伽达默尔:语言与理解的关系。

语言是理解必不可少的媒介,理解只有通过这个媒介,才能得以进行。这并不是说,语言

是一种纯粹客观的表达形式或手段,也不是一种工具或符号形式,而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

式,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关系,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

关系。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其次,理解本身同语言有

一种基本的联系,理解和解释没有根本区别,解释只不过是理解的发展和实现,不同语言

就是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表达了不同的关系。

25.伽达默尔的“经验”。

伽达默尔的“经验”,与近代哲学中传统的“经验”理解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开放

的、发展的经验。“经验”是必须不断地被获得的,它不是固定死板的东西,它是一个历

史的过程,“经验的真理始终包含一种朝向新经验的倾向。”

26.简述海德格尔“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的已成为

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原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

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一切存在者只有先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存在者,没有

存在就没有存在者。但存在本身并不是存在者(无论是作为自我或对象),也不是一切存

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的和绝对的存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的“本质”、“规定性”,只能是存在者“存在着”,

即“存在起来”这个事实。

27.简述在世的存在状态一一烦。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烦,分为烦心

(Bedsore又译烦忙)和麻烦(Forswore;又译烦神)。烦心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

状态。他物、世界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从属于烦心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正是烦

心这种活动赋予其他一切存在者和世界以意义。麻烦,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

态。麻烦这种在世活动中的此在是共同此在。

28.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

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

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

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

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29.简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费耶阿本德反对单一、独断、不变以及“普遍适用”的教条方法:主张开放

性、创造性和自由选择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方法。这就是他的多元方法论的根

本原则。其他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一方法论原则展开的。主要有:选择法、历史回顾法及非

理性方法。

30.简述叔本华是怎样消解主客二分的哲学构架。

叔本华不把主体和客体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

因此,他强调作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的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体于一体的表

象。“我们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的。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

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客体分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寓于各种形态

内的根据律。”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叔本华坚决排斥唯物主义以及一切肯定在人的意识之

外存在客观对象的观点,认为它们的错识都在于把主客分立这个认识条件实体化,即把客

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尽管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蕴含着主客分

立;但这种分立并没有本体论意义,不意味着对象可以离开主体独立存在。对象总是主体

在一定的观点、一定的角度所观察的对象,即主体用其先天的充足理由原则构造出的对

象,总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主体就不能存在。

31.维特根斯坦是怎样论证对私人语言的否定?

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之有所了解。但我们却无法判

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

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

所涉及的心理内容。⑵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把使用第一人

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

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⑶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

当有概括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私人的感

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从中无法得到对任何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

语言。

32.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家族相似性”?

⑴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⑵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

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

答,而是通过分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明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

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⑶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

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

33.简述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拒斥形而上学。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

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⑵经验证实原则。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

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

的。

⑶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卡尔纳普等人认为,在传统哲学中由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命题

没有认识意义,心理学又属于经验科学,因而它们都应被排除在哲学领域之外;而认识论

则是心理学和逻辑的混合体,排除其中的心理学,在哲学领域里就只剩下逻辑。所以哲学

的惟一任务就是要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哲学活动也就是逻辑分析活动。

⑷物理主义和科学的统一。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知

识,把一切知识都建立在一种统一-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34.弗雷格对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的区分,在分析哲学的

形成过程中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⑴这使逻辑研究摆脱了传统的心理学影响,使逻辑学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从而确立了

其独立地位;⑵他把语词的意义和被判断的内容看做是客观的、公共的,可以为所有的人

所掌握。这不仅保证了这些思想内容的可理解性,也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提供了

先决条件;⑶承认思想内容的客观性,意味着就确认了数学和逻辑对象的客观性,这为分

析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哲学的理想提供了思想前提。

35.简述分析哲学之间的共同特征。

⑴分析的方法。分析哲学家都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⑵反心理主

义。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开来。⑶抛弃形而上

学。分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先天综合真理的可理解性,否认纯

理智能单独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⑷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对语言表达式意义的描述和解

释,是分析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哲学的重要标志,因而,“分析哲学”通常也被称

做“语言分析哲学”。

36.新实在主义者无法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⑴他们都反对把认识看做是对客观事物的映象或摹写,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⑵都把认

识和被认识的对象等同起来,抹煞了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或者说意识和存在之间的

区别;⑶都没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更谈不上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来探讨认识问题,因而不可能正确解决存在和意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所以虽然他们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但并未能超越唯心主义,他

们的理论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37.新实在主义者虽然给共相和特殊事物以同样的本体地位,承认它们都具有客观独立

性,但又认为两者存在着不同的意义是什么?

特殊事物存在于时间之内,而共相则是超时间的、超经验的。共相是永存的,具有实在性

的,是超时间的,和“存在”相对立的。相反,特殊事物的世界或者说存在世界则“转瞬

即逝、模糊不明,没有确定的界限、没有任何明显的计划或安排”,但它包罗一切事物:

所有的思想和感情、所有的感觉材料和所有的物质客体。这个世界不过是共相世界的“淡

淡的影子”。

38.简述简述海德格尔“此在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

上的优先地位;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

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它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

39.简评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后来称之为“本体论的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

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照安瑟尔默看来,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

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证明。这就是他所说的充足的证明的意思。证明被表

述为下面一个推理: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

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前提中“被

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思想中

的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在此,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

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

明的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在心中存

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更加伟大了。所以,如果说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

西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是相同

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既存在心中,

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

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

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40.简述叔本华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①在西方哲学家中,他较早提出主客分立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不应当把认识论的范畴本

体论化,把主客体割裂开来当做独立的存在;②他不是把实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实

体)概念当做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代之以活动概念。他不是把被当做自在之物的意志当

做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做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③对绝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

判。

41.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洛克也用社会契约说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和霍布斯一样,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

存在所谓“自然状态”。那时从平等、各人拥有私有财产,人人受自然法的控制,任何人

不得危害别人的自然权利,但是由于人性利己,这种和平状态无法保障,随时可能转化为

战争状态,因此人们共同约定,订立契约,并推选出公共裁判者,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政

府。他和霍布斯不同,认为在订立契约时,人们并没有把全部的权力转化给君主,而还保

留了一些,如生命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等。统治者如果不能保障人们的天赋权利,人们

有权推翻它。洛克认为,国家政权的最好形式是“三权分立”的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

立法权最高,应归资产阶级和贵族共同掌握。他的分权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

建贵族妥协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资产阶级限制君权,扩大议会权力的要求。洛克的

社会契约论说违反了国家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历史事实,完全掩盖了国家是阶级压迫

的工具的本质。洛克“三权分立”是为资产阶级政权辩护的,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不具有

实际致用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意义。

42.霍布斯是如何分析“自然法”产生的根据的。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

“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

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

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

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

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

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43.简述霍布斯的运动观。

霍布斯指出,运动是物体可有可无的特性,它既可以产生,也可以消灭。“任何一件静止

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

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

动。”在这里,霍布斯把力学中的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到哲学。不过,霍

布斯仍承认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按霍布斯的观

点,机械的运动是唯一的普遍的运动形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机械运动的原理来解

释。自然界是一部大机器,其中每一个物体是它的一个部件,都按照机械运动的法则不停

地运动。

44.简述斯宾诺莎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首先保存自己,而人的趋乐避苦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

望,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

源,反而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斯宾诺莎反对把情欲、追求私利本身看作目的。人类保存

了自己,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寻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人人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福

利,尽可能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存在。凡是受理性指导的人,即善于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

欲,以理性为指导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

西。所以,他们都是道德上公正、忠诚而高尚的人。在斯宾诺莎看来,道德不否定个人追

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对于资财、荣誉和快乐的追求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加以适

当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能够促进目的的实现。

45.简述斯宾诺莎对实体本性的分析。

实体是斯宾诺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他的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的东西;实体

也无需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而是通过自身而得到种种规定。对实体的特征作了分析:

(1)、实体是“自因”。实体本身就是存在的原因,而无需借助于他物而获得自己的存

在。排除外因论,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认为世界

万物都处于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可以通过因果规律得到说明,反对神学论。

(2)、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看来,如果存在多个实体,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个实体依赖

于另一个实体,一个实体只能借助于另一个实体才能得到说明,而这就违背了定义,因

此,实体只能有一个。

(3)、实体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么实体就必须依赖于别的事物,受到别的事

物的限制,并通过别的事物而得到说明,这就和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4)、实体是永恒的。因为实体既然独立自存,是自因,那它就不可能是被产生的东西,

它的存在不可能有开端,也不可能有终点,因为必定是永恒的。

46.简述笛卡尔的怀疑方法。

笛卡尔认为“理性”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一种辨别真假的能力。那么如何排除障碍,发挥理

性的权威,笛卡尔用普遍怀疑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他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

中尽可能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只是为了消除成见和谬误以

获得真理。在笛卡尔看来,通过普遍怀疑,人们可以摆脱一切成见,以便运用理性弄清楚

理性,为整个知识大厦建立可靠的基础。笛卡尔的这种普遍怀疑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启蒙作

用。

47.简述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近代哲学分三

个时期: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自然和人成为了当时思想界所研究的中心课题。二是

中期近代哲学。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若干问题上。

三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在抽象的哲学王国中,站在唯心主义的

立场上,再一次为维护人类精神的独立自由而斗争。

近代哲学的特征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欧洲人从中世纪的

长期冬眠觉醒后而获得的。近代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把思维着的人,逐步理解为具有主

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主体。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由此,近代哲

学便突出了认识论问题。

近代哲学对人的能动性态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文艺复兴时期,人从神的权威中走出,在

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人的能动性,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看作机器,使人受制于自然界的

因果必然性,19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又一次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近代哲学家不

仅认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且力图克服这种对立,他们对这对矛

盾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最高峰。

48.简评阿奎那“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托马斯通过存在与本质的区分,证明和论证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存在”的意义

来自动词“是”,“是"本身的意义并不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它首先表示被感知的现实性

的绝对状态。因为“是”的纯粹意义是“活动”,因而才表现出动词形态。“是”的动词

主要意义表示的现实性是任何形式的共同现实性,不管它们是本质的,还是偶然的。托马

斯所说的现实性即纯粹活动,“存在”的本来意义指活动本身,它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

并不指某一个或一类事物。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与潜在关系的学说运用于存在与

本质的关系。他进一步说明,任何事物,形式或本质在未获得存在之前都只是一种潜在,

一种可能性。存在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按照现实与潜

在的关系理解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高于、优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没有存在,就

没有实在的本质。他批判了把存在与本质属性的观点和本质关于并决定存在的观点,说:

“我在这里把存在理解为最高的完善性,因为活动总比潜在更完美,形式若无具体存在。

将不会被理解为任何现实的东西一一显然,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存在是一切活动的现实

性,因此是一切完善的完善性。”托马斯第一次对“是者”的意义作了存在与本质的区

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替柏拉图主义的本质说。

49.

50.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一个阶段是

感性,它与想象力结合起来,只能产生混乱的印象。比感性高一级的是理智,它的功能是

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诱导、指称一个事物。理智在矛

盾律的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是理性,它认为对立面是可

以调和的。尼古拉认为最高的一种知识是直觉的知识,是神秘的理性认知能力。在直觉之

中,对立面在无限的统一中取得了一致。尼古拉认为,感觉与理智的知识就像多边形,直

觉的知识就像是圆,多边形的边再增加得多,也不可能与圆相等,因此,对于上帝,我们

是否会有真实的知识的,人们只能通过“有学识的无知”而逐渐认知上帝。

51.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上帝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事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

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必须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

“先天证明”。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理由,其中前三个证明被

康德归为宇宙论证明。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这个证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

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

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

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

第二证明是事物的动力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个事物都以在

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个动力因就是上帝。第三个

证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于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52.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

论述。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

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

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

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

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精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

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第

三类是物质实体。它包含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在由质料和形式

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

经成为复合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

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质

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

小。

53.简析希腊哲学中“神”的含义。

希腊哲学中“神”的概念集中体现在“理性神”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宗教神话是古

希腊哲学的温床。

希腊哲学家总是在哲学之知识与宗教之隐秘智慧的诱惑之间犹豫不决,在对传统多神论及

神人同形同性观念进行了抨击的过程中出现了理性神的萌芽。继苏格拉底试图建立理性的

一神宗教之后,柏拉图指出,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中间有

巨大的鸿沟。除了“迷狂体验”,一般人的理解力是达不到它的。宗教意识和哲学思维、

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这里获得了一致的形式。柏拉图学说中的太阳之喻、迷狂说,也可

以在后来的否定神学利神秘主义者那里看到影子,成为西方具有经典和特殊意义的宗教语

言。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逻辑学、本体论、神学三位一体的形而上学体系,这里的神并非是

人格神,而是最高的实体、最后的原因和目的、最后的智慧,与柏拉图的理念相差无几。

在晚期希腊哲学中,斯多雅派、犹太-基督哲学家斐洛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对理性

神概念有所发展。

理性神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从泰勒开始的对本原的探讨,到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的理性神,已经显示了西方哲学演进中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希腊哲

学使人摆脱传统宗教,引发了人们的理性,与此同时,又诱导着一种新的信仰,为一神论

的犹太-基督教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

54.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

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

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

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

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

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

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55.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

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

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

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

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

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

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56.简述德谟克利特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

原子论的宇宙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而原因必然产生结果,基此,

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与碰撞和运动等同起来,这样碰撞和运动便取代了传统上归之于必然

性的决定力量,而这种决定力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神圣之力。于是,没有什么是纯

粹的碰巧发生,不可能有偶然的事件。在偶然性上,德谟克利特把最初的一切宇宙漩涡的

形成归因于偶然性。宇宙形成论的原子运动也是随意的。偶然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

特殊类型的事物和个别事件的解释是由如下原则支配的:不存在偶然的事件,但也无法给

出对根本的宇宙过程本身的解释。

57.

58.简述谢林的历史观。

第一,谢林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谢林认为,矛盾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他说:“对立在每一刻都重

新产生,又在每一刻被消除。对立在每一时刻都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

动的根据。

第三,谢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他认为人类历史乃

是一个有意识的自由创造的过程,但正如无意识的必然的自然界中存在着有意识和自由一

样,在有意识的自由的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着无意识必然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

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第四,谢林认为,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意志的自由性和规律的必然性根源于

“绝对同一性”,整个历史都是对这种绝对的启示和表露。

59.简述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异同。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在理论视界上仍有所不同。首先,从非理性主义是对近现代理性

主义的超越来说,它偏重于认识层次上的意义,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本体论的

论断;而唯意志主义除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以外,往往蕴含着某种以情感意志

为中心的本体论,甚至以情感意志来解释整个世界的存在。其次,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

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而非理性主义倾向并不一定接受唯意志主义,而可以采取其它

理论形态。

60.斯宾塞是如何调和宗教与科学的?

他承认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

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越来越失去其地盘,特别是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事物的解释上,科

学越来越取代了宗教。宗教不得不把自己局限于对作为整体的宇宙的存在作出解释。即使

在这个领域内,宗教也面临着科学的挑战。斯宾塞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泛神论和

上帝创世说一类有神论都站不住脚了,但是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做不可知的东西,

宗教和科学就可以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只要肯定

了科学只能及于现象领域,而不能及于作为现象的原因的实在,那这个实在自然就可以成

为宗教的领域。只要肯定科学的基本概念不过是不可知的实在的符号,不能解释作为整体

的宇宙的秘密,那就为宗教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地盘。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斯宾塞由

此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哲学一宗教学说”。

61.简述穆勒归纳法的局限性。

穆勒的归纳法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首先,这种方法仍是比较简单的、初步的方法,它只

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适用。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特别是遇到有着各种复杂联系和矛

盾、变化和发展中的情况,仅仅用这种方法就很不够了。为了更深刻认识世界必须掌握辩

证法,而这正是穆勒的方法所缺乏的。其次,穆勒的方法没有越出经验主义、现象主义的

范围。问题在于,他对因果联系的理解仍然是沿袭了休谟的心理联想主义,没有把因果联

系看做是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而看做是现象之间的前后相继。他在强调

因果性时却否定必然性,认为后者是形而上学的、神秘的概念。这种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

使他必然倒向不可知论。

62.简述孔德提出的思想发展的三阶段论。

他在研究人类智力在不同活动范围整个发展时,“发现了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这条

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

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这三个阶段表现为三种性质上不同、甚至相反的哲学方法,由此产生了三类哲学。

在神学阶段,人们自由幻想,企图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事物的最

后原因,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但这是办不到的事。于是他们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一

神来解释,因此这时宗教在各种思想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变相。这时人们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

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做

绝对知识。

在实证阶段,人们承认不能获得绝对的概念,于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

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便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

相似关系。他们把对一切事物的研究和解释都局限于现象世界的范围。对事物和世界的这

种态度正是实证科学的态度,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阶段,实证的哲学方法就是科学的方

法。

孔德认为,神学阶段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的出发点,实证阶段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最高阶

段。在形而上学阶段,神学阶段的思想和信念遭到了批判,实证阶段的思想信念的产生和

发展的条件正在形成。因此形而上学阶段是由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的过渡。由神学经形而

上学到科学的发展,既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也是个人思想发展的规律,或者说,

个人智力的发展是对这一规律的一种确证。正如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其思想发展必经历这

三个阶段一样,个人只要不早折,其思想发展同样必经这三个阶段。

63.简述孔德实证哲学理论的局限性。

①孔德的实证哲学在反对思辩形而上学对科学发展的束缚时却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那就

是把对科学的发展的确产生过消极作用的思辩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当做是对事物和世界的本

质及基础进行研究的哲学本身的局限性,在否定前者的名义上也否定了后者,也就是否定

了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特别是对本体论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②他否定哲学本体

论、世界观问题的研究,否定唯物主义,这必然使他把哲学和科学都局限于现象范围,使

它们失去现实的客观基础。他一再强调实证哲学所肯定的实在、有用的知识纯粹是关于现

象范围之内的东西的知识。至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现象之后的事物的本质是

什么?事物的客观的因果联系、规律性是什么?都不属于实证知识的范围,对它们的研究

与实证主义的精神不相容。

64.简述黑格尔关于认识是由抽象到具体发展的过程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具体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完整的认识

过程的第一阶段,完整的直观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第二阶段,用抽象规定重建思维具

体,在这一阶段开始时,出现的是“纯存在”。“纯存在”是一个最贫乏最抽象的概念,

从“纯存在”出发,随着范畴的向前推演,“理念”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质”的

范畴,“质”使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较之“纯存在”就丰富多了。然后由

“质”到“量”,又由“量”到“度”。认识的层次不断深入,不断丰富起来。黑格尔关

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想实际上揭示了人类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

发展过程。

65.简析康德的自律原则。

康德的自律原则是针对道德实践的基础而言的。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主

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

纯粹理性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称为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自由的,因为它以其自身为目

的,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规则,这种服从就是自律。

66.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

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

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

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

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

联系。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

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

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

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

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67.简述康德对知性能力的分析。

康德认为,对于知识而言,仅有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参与构成知识。感性之

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有两方面

功能:一是逻辑功能,一是认识功能。前者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判断的形式,这是

形式逻辑范围,后者为我们提供新知识,是先验逻辑范围。因为形式逻辑是“先天的”,

因而为形式逻辑提供知识内容的先验逻辑也是先天的。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对应,每一个

判断形式背后都有某种先验要素作为它的基础,这种先验要素就是“范畴”。康德根据形

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依据量、质、关系、样式,列举了四类十二种范畴。这样就可以在知

性学说中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调和起来,一方面肯定不经过经验,知性只是一个空架子,不

构成知识;另一方面,肯定惟有理性认识才有必然性,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

法”。

68.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

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

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

“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

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69.

70.简述霍尔巴赫的宗教观。

霍尔巴赫根本否定上帝的存在。他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全面地深入地批判了种种

宗教教条,特别是关于上帝存在这个最根本的宗教教条。按霍尔巴赫的观点,超自然的上

帝并没有客观实在性,只不过是“人的想象创造的虚构物”。因此,崇拜上帝无异于崇拜

子虚乌有的东西。

霍尔巴赫批判君权神学论,揭露了教会和专制君主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的罪恶行径。霍尔

巴赫坚决反对宗教道德,反复强调宗教和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不

能使人为善,反而使人为恶,使人变得贪婪、凶残、愚蠢和卑怯。宗教道德宣扬禁欲主义

和来世说,目的就是要人甘心忍受现实的苦难,放弃对现实人间幸福的追求。霍尔巴赫明

确表示,宗教和道德是对立的。他认为真正的道德应该建立在行为有益于社会的现实基础

上而不必以宗教信仰为前提。使人成为善良的是良好的教育、高尚的习惯、贤明的制度和

公正的法律,而不是宗教信仰。

霍尔巴赫反对宗教蒙昧主义,谴责宗教抬高信仰,贬低宗教阻碍科学的发展。神学是科学

的大敌,不打倒神学,科学就无法进步。宗教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无知。霍尔

巴赫对宗教的根源进行分析,渗透着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看到无知和欺骗在宗教产

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霍尔巴赫还寻求消灭宗教的途径是发展教育,发展科学,

宣扬无神论,以启发人的理性。

71.简析爱尔维修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人是环境的产物,理性支配环境。爱尔维修从感觉和人的智力天然平等的原则出发,提出

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类感情,一类是自然直接赋予我们

的,如饥渴、冷热等;一类是由于建立社会而得到的,如妒忌、骄傲、贪婪、野心等。前

者是人的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后者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获得的。人们的才能和美

德、人们之间的才能和道德上的差异,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产物。

爱尔维修所说的“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他所理解的社会环境不

是指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而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人们之间相互交

往、生活方式、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所读的书籍等等。人们之间的性格、才能和道德上

的差异都是由于人们接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的不同而造成的。爱尔维修认为,在上述因素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由此可知,爱尔维修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断定,人是

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的理性决定法律,观念决定环

境。

72.简述“人是机器”这一命题的方法论意义。

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征。”为了彻底否定“精神实体”,论证物

质是唯一的实体,拉美特利着重研究了人的肉体和心灵的关系。我们知道,物质和精神的

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世界是否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人

的心灵是否独立于肉体的问题。在宗教神学者看来,人的灵魂是上帝所赋予的,因而上帝

的存在是灵魂不朽的前提。拉美特利对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研究。拉美特

利指出,人本质上是物质性的东西,和万物一样,人也是自然用“面粉团子”造出来的,

人的心灵不过是肉体这种有机物的属性而己。为了论证人的物质性,他提出了“人是机

器”的著名命题,把力学运用于对人的研究。按照“人是机器”的观点,在人身上,思

想、心灵是不独立的实体,而是肉体的属性。在拉美特利看来,物质不仅具有广延性、运

动力,而且还具有第二种属性及“潜存于物质之中”的感觉能力,思想则是有机物质人脑

的特性。为了论证精神现象是肉体的特性,拉美特利利用当时医学、生理学的大量材料,

表明心灵的一切作用完全依赖于人脑和整个身体的组织。

可以看出,拉美特利的关于身心关系的学说,是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的,体现了

时代的精神,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

但是还可以看出,拉美特利的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理解,还是十分粗浅和狭隘的。人的意

识、思维不仅是人脑的属性,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正因为拉美特利不懂得意识的社会

性,所以他就不能正确指出动物的感觉和人的意识之间的原则区别,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

能动方面。

73.简析卢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一一不平等一

一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

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

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

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

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

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

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74.简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的主要精力是用以研究社会政治制度问题,它是资产阶级法学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的社会政论观点也是唯心史观。他曾尖锐地攻击封建专制制度,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对社

会起着破环作用,他认为法国所需要的是法国式的改革,而不是革命的改造。在他看来保

障公民自由的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

的政治制度。他认为“政治自由只能存在于适中的政府中……为了使人们不致滥用权力,

必须作出妥善的安排,以权力反制权力”。他指出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司

法权和行政权。他主张议会行使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专掌司法权。应使这“三

权”分别独立,彼此限制,相互制约,维护平衡,以避免专制独裁。在他看来,实行“三

权分立”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它既可以防止君主滥用权力,也排除了广大人民分享政

体。”三权分立说”,实质上不过是大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孟德斯鸠的学说对

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75.简述梅叶的无神论思想。

梅叶指出他写作《遗书》的目的是揭露宗教和专制政体的互相勾结以及宗教对社会的危

害,使人们认清麻痹人们意识的一切宗教迷信和谎言的性质,从而唤醒贫苦人民的斗志。

他愤怒地说:“世上的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和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富人和强者

掠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