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五)_第1页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五)_第2页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五)_第3页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五)_第4页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一、生平与创作简介——“我是一个乡下人”、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他出生于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沈从文没有经历过正统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熏陶,也没有得到五四时代精神的充分洗礼。1917年,不满14岁的沈从文参加了当地的一支土著部队。当兵的几年中辗转于沅水流域周边地区,谙熟于湘西的风土民情,这使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20岁的沈从文怀着“追求光明,追求知识”的理想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求学。但是大学没有接纳他这个远道而来的乡下青年。只受过高小教育的他因为没有文凭进不了大学。升学未成的他,在生活的逼迫下,开始学习写作。1924年起,他陆续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后出版《蜜柑》等小说集。所描写的湘西淳朴乡风民俗和奇异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等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1928年,沈从文已经成为当时著名的作家了。1928年,沈从文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1929年,以小学毕业资历的沈从文,竟被聘用为上海中国公学的教师。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返回北京,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30年代是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他一生中的30多个集子大都出于这个时期。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小说创作的成熟。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后至昆明西南联大担任现代文学、习作课程。在昆明期间,沈从文发表了长篇小说《长河》,《芸庐纪事》等中篇小说,以及《看虹录》《摘星录》等短篇小说,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烛虚》、《七色魇》等。他以自己的创作视角,关注乡村、民族的生命与人性、传统文化,在城乡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思想上的自由主义立场的价值取向。在30、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赢得了“文体作家”的称誉。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间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解放后停止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历史博物馆为展品写标签,后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的身份被邀请参加第四次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赴美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主要作品集】沈从文创作宏富,有多产作家之称,著有短篇小说150篇以上,中长篇小说10部左右,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文随笔,出版了近60个作品集。他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其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农民、士兵、水手、渔民、猎户、船工、木工、官吏、乡绅、商人、娼妓、巫师、刽子手等大凡湘西所有,他都悉收笔底。另一个视角是对都市丑恶人性的无情批判和嘲讽。《鸭子》(小说戏剧合集、1926年),《蜜柑》(短篇小说集、1927)《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1928年),《好管闲事的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老实人》(短篇小说集、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童话、1928年),《篁君日记》(中篇小说、1928年),《山鬼》(短篇小说集、1928年),《雨后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28年),《长夏》(短篇小说、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第2卷、童话、1928年),《不死日记》(短篇小说集、1928年)、《呆官日记》(中篇小说、1929年),《男子须知》(短篇小说集、1929年),《十日夜间》(小说、戏剧合集),《神巫之爱》(中篇小说、1029年),《旅店及其他》(短篇小说集、1930年),《凤子》(短篇小说集、1930年),《一个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说集、1930年),《沈从文甲集》(短篇小说集、1930年),《旧梦》(长篇小说、1930年),《石子船》(短篇小说集、1932年),《沈从文子集》(短篇小说集、1931年),《龙朱》(短篇小说集、1931年),《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年),《虎雏》(短篇小说集、1932年),《记胡也频》(散文、1932年),《泥途》(中篇小说集、1932年),《都市一妇人》(短篇小说集、1932年),《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说、1933年)、《阿黑小史》(中篇小说、1933年),《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1933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1933年),《沫沫集》(评论集、1934年),《游目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如葳集》(短篇小说集、1934年),《从文自传》(1934年),《记丁玲》(散文、1934年),《边城》(中篇小说、1934年),《八骏图》(短篇小说集、1935年),《从文小说集》(1936年),《湘行散记》(散文、1936年),《从文小说习作选》(上下册、1936年),《月下小景外八篇》(短篇小说集、1936年),《新与旧》(短篇小说集、1936年),《废邮存底》(书信体论文集、1937年),《一个妇人的日记》(短篇小说、1938年),《记丁玲》(续集、散文、1939年),《湘西》(散文、1939年),《昆明冬景》(论文、散文合集、1939年),《主妇集》(短篇小说集、1939年),《绅士的太太》(短篇小说、1940),《如葳》(短篇小说集、1941年),《烛虚》(散文评论集、1941年)二、小说创作概况(一)创作分期1、创作初期(1924年—1927年)主要是对生活的回忆,重在叙述人生经历。2、创作过渡期(1928年—1930年)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3、创作成熟期(1931年—1938年)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4、创作后期(1939-1947)创作数量明显减少,内容上也带有了明显的哲理色彩。(二)创作特点1、城乡对立的小说世界——乡村叙述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主体部分由湘西边民社会生活和都市上流社会生活为两个对立的世界构成。他以文学“治疗人性”,“相信文学能够修正这个社会制度的错误,能够修正人的生活观念的错误”。(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探索“人与自然相契合”的湘西世界(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以《边城》为中心,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向原始的自然人性(如《龙朱》、《月下小景》、《神巫之爱》、《阿黑小史》等);一个向摧折自然人生的社会现实(如《萧萧》、《柏子》、《贵生》、《丈夫》、《会明》、《虎雏》等)。湘西边地社会生活的描写,贯穿着沈从文对不同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的表现和探求。他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小说中描绘了“乡下人”的形象系列。作家既赞美“乡下人”独有的德行品性,又表现了他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形态的冲击下,无法把握自己人生命运的痛苦和忧伤。为了探求人生命运的理想形态,沈从文在《神巫之爱》、《龙朱》、《阿黑小史》、《自下小景》等民间传说和佛教故事中,追寻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的活力,在《边城》、《长河》等小说中,试图保留那种正在逝去的生命的正直和热情。他所要表现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和蛮悍粗野,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今古相同,不分彼此”,变与不变中的小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普通人坚韧顽强的求生努力,写的是下层民众世代相传的命运与人生形式。他希望通过这种追寻和“保留”,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与新的活力,为民族文化精神和国民人性、人格精神的重构寻找出路。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不时传达出淡淡的悲凉与惆怅。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觉的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乡下”在沈从文那里不仅是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时更是他经验背景、文化视野、美感趣味和文学理想的表征。但夸大湘西农村的那种非现代的野蛮的、粗暴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血腥来冲击、刺激,甚至于摧毁城里人建筑起来的脆弱的审美文化。这样的一种审美趣味背后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如《神巫之爱》。但《边城》时,沈从文有了改变,他开始表现一个城市人非但能够接受,而且非常喜欢、向往的一个湘西。《边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都市人需要有这么一个寄托内心向往的地方。(2)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批判庸懦、虚伪的都市世界(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1)批判病态的都市社会:对都市社会两性关系的虚假性的批判,批判“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认为这都是违反人性的病态现象。在沈从文小说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思维结构中,处于与“湘西世界”相映照、相对立的另一面的,是虚伪、庸懦、人性被文明阉割了的都市面影。这类题材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类:一是讥刺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和道德的沦丧;二是嘲讽都市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八骏图》、《绅士的太太》、《来客》、《烟斗》、《大小阮》等,这些带有暴露和讽刺意味的小说,为都市上流社会的“文明病”设下一面镜子。如《绅士的太太》的开头,他明确表示这是给高等人造的一面镜子。镜子里照出的是念经的绅士在外生活荒淫,而他们的三姨太在家和大少爷勾搭,而且还联合着把别人家的年轻太太拉下水。《八骏图》达士先生与七位教授的交往和他给未婚妻的信,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巧妙地表现这些体面庄重的知识分子,在潜意识里对两性关系的庸俗、懦怯的病态心理。2)展现沉沦中的人性挣扎沈从文也写出了这个沉沦的人性天地里,企图摆脱泥淖的挣扎。《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作品,写出了都市人生泥淖中的失性挣扎,提出了沈从文的反庸俗要求。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从文何以一再地宣称自己是个“乡下人”,“第一件事,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了”。这些作品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解体的忧虑,从另一个方面探索民族文化的建设理想。沈从文抓住都市上流社会言与行、表与里的分裂,从不同侧面揭露了人的本质的失落和人性的违背自然。沈对上流社会的价值估量,除了带有三十年代民族主义作家的共同倾向,即从人性的角度暴露都市生活的腐朽和虚伪。沈从文的独特视角: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谬。当然沈从文从单纯的道德的角度所做的审判,限制了他对城市生活的更深的开掘。有论者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出发,称沈从文有乡下人的自卑情结,可能触摸到了沈从文较隐秘的潜意识角落。2、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1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2小说悲剧意识的呈现和悲剧文体的创造3、独特的意境与文体(1)营造独特的审美意境: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与典型并立的审美范畴(2)不拘常规的小说文体4、古朴简约的美文语言三、表现优美“人生形式”的《边城》(一)情节主题1、故事梗概地点:湘西边境茶峒的山城人物:山城小溪旁一户人家,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县城码头掌管顺顺及其两个儿子天保18岁(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小儿子傩送16岁(眉清目秀、沉静多情)。情节线索: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恋爱故事。《边城》以上个世纪30年代湘川边境上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2、主题内涵(1)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赞歌关于《边城》的主题,沈从文自己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体现了人间的美好,在大自然的熏陶下的人性美(人自身的美好)和人情(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美。1)人性美《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人性美翠翠:天真活泼、善良乖巧老船夫:慈爱善良、古道热肠天保、傩送:雄健阳刚、正直专情顺顺:重情守诺、仗义疏财①人性美的理想化身——翠翠在《边城》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是全书之魂。翠翠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从外表到内心皆美好无比,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简单而执着,充满古朴之美。女性形象的柔美无比,映照了湘西边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样式。②男性美的书写《边城》中的男性美的书写,以天保、傩送为代表,是为了唤起民族的血性。文中有几处写湘西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风俗,这里把他们健康的男性气概发挥得淋漓尽致。男性身上要体现作者赋予人物的湘西精神,雄强进取,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表现了原始的蛮力。苏雪林说:这种湘西精神的书写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③人性皆美好而围绕着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沈从文说:“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中人还更可信任”。2)人情美人情美纯洁执着的爱情无私深厚的亲情和谐互爱的乡情小说通过人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层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2)建立在人性思想基础上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超越了一切世俗利害关系,是非物质、非功利的。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1)命运悲剧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作品中浸透着人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忧伤。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淳朴、善良、美好的天性,悲剧的具体的起因似乎是一连串的误解和偶然。2)婚俗观念冲突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3)淳朴民风失落的悲剧感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边城》是一个怀旧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3)理想化的“人生形式”(古老而常新的梦幻世界)《边城》是近于童话般的世界,实际上并不存在了,作者借此似乎在表达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式”。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二)艺术特色1、浑圆完整的审美形态(1)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描摹描绘具有诗情画意的湘西边地风景和风俗,为展开故事情节、刻画种种人情美创造氛围,是《边城》的一大艺术特色。《边城》描绘的这一幅抒情诗般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这风景美、风俗美又与种种光彩夺目的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把一个美好的边城点染得充满了诗情画意。(2)寓严谨于疏放的结构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迄,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诗。小说的线索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2、细腻传神的人物塑造(1)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的效果。(2)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状态,人物呈现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3)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3、古朴优美的语言风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边城》对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