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1页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2页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3页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4页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考点目录考点解读课文解剖技巧解密真题解析04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记叙的人称,实际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第二人称,用“你”或“你们”来叙述,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部分地出现,将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用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

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考点解读

常见考查形式:

①文章运用了第×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试体会其表达作用。

③本文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段中却有两处运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④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⑤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考点解读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1: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部编版九上)“思考探究”三:

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曲折变化的情节,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同时“我”也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课文解剖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2:刘湛秋《雨的四季》(部编版七上):

文章前5段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第6段改称“你”?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答案示例】这里将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课文解剖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一、记叙人称的作用二、答题模式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技巧解密一、记叙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作用。

①亲切自然,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③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④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⑤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根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我”是故事的主人公。②“我”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③“我”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2018年陕西中考】《最美的化学反应》: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①“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

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③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2019年湖南娄底中考】《好人》: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我”充当线索贯穿全文,以“我”的所见所闻结构全文。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③以第一人称“我”,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

④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好人”。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2019年四川内江中考】《溜索》: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2)第二人称的作用。

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②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③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

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全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与孩子谈话的口吻回答了题目中设置的问题——我为什么打你?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自己对孩子的爱,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显得亲切自然感人。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技巧解密

例:【2004年北京海淀中考】《女兵墓》:

提到女兵,全文用的都是“你”。结合文章回答,如果把生前的女兵换成“她”,比如把最后一段改成“我深深地向女兵墓鞠了一躬,久久地仁立在女兵墓旁……”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案】不好(观点1分)。用“你”的称呼,像和战友倾心交谈,亲切而自然;把“你”换成“她”就产生了距离感(分析2分)。女兵平凡却伟大,柔弱却坚强,对工作兢兢业业,为保护男战友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地献出生命,虽死优生,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结合文章1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技巧解密

例:【2023年内蒙古赤峰中考】《洞茶》:

对“洞茶”的称呼由以前的“它”,变成现在的“你”,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呢?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曾传递给边防军人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疆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转“它”变为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砖茶的距离,更能表现出作者与砖茶久别重逢后的激动与欣喜,表达对砖茶的怀念。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技巧解密

(3)第三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觉”的人称,往往以一种更高的叙述角度来梳理故事。作用是:

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均可自由开展。

③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2007年安徽芜湖中考】《唤醒生命》:

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5分)

【参考答案】

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例:【2011年浙江】《第9节车厢》: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二、答题模式:

①使用第一人称,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使用第二人称,起到呼告作用,抒发了作者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③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客观灵活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灵活自如,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便于作者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评判。技巧解密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17年安徽中考】扁担的一生范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真题解析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1.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④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

根据第⑥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答案】笔直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2.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用“它”,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扁担人格化,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相关的一员,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扁担的无限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作者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第三人称的使用,使文章的叙述更加亲切自然。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属于直接抒情。先要对句子进行切分,这句话含着两种情感: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答案】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4.“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

【答案】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扁担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她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的生活,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扁担的一生也反映了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2023年广东中考】桂

圆李春华

①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真题解析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③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④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⑩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⑪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⑫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⑬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⑭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1.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咱要用之于民照应: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前后照应的手法。

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注意在文中找出相关联的句子。

第③段爷爷站在山顶,说“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用之于民”照应的是第⑨段“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答案】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2.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桂圆甜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结合第⑤段“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分析,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表现出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心之情。

【答案】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2.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解析】结合第⑭段“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分析,安叔回乡前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是暗示等国家独立自主了,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好吃的越来越多。“桂圆的甜”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越来越幸福。

【答案】“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暗示等国家独立自主了,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好吃的越来越多。“桂圆的甜”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越来越幸福。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3.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

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本文中“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经历了爷爷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带“我”采药、“我”偷药房的桂圆吃等事件,并且见证了安叔和爷爷从山里采购药材运送到沂蒙山区等抗战活动。

②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于叙述讲故事者的亲历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文中的“我”,时隔多年之后,依然记得年少时爷爷和安叔对“我”的关爱和影响,革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深化了文章“革命传承、红色精神传承”的主题。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3.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

③在文中用第一人陈的叙述,它的好处是真切自然,便于写“我”的心理活动,还可直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写出了爷爷的高超医术、爱国爱家和安叔的爱党爱民,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这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语言更生动,不僵硬。

④使用第一人称记叙,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自己见闻、经历和感受。“我”在文中是孩童的身份,对当时爷爷和安叔的送药材活动一知半解,这样反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04:揣摩人称作用

✱3.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