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三步)从1980-1990年,用10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GNP)按不变价格计算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一步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到本世纪末,使GNP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GNP大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第二步第三步2000年2050年90年80年温饱小康富强(人均800美元)(人均4000美元)大三步战略部署图示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江泽民同志“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对新世纪前5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设想。(新三步、小三步)
(三)、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及重要性1、特点: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2、重要性:立足于本国国情,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2)从实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缺乏信心。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方针(一)、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并且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经济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我国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趋势(方向):(1)大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定增加产量。邓小平:“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科学,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进一步作好“三农”工作: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2)继续发展第二产业,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工业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产业。
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的建设,增强后劲。
振兴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
开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品升级。(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目标建立“三个体系”市场体系
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东、中、西)(1)总体情况:1953-1978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57:5.73:6.181980-1994年,年均增长率之比为10.69:8.72:8.68(三)、坚持“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52.7%和60.7%上升到1994年的59.91%和67.0%,而三大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1980年的1.81:1.21:1变为1994年的2.31:1.24:1。(2)地区经济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
经济发达地区与“老少边穷”地区的关系。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帮助,互利合作,对口支援,尽快使“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
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品和产业。加强协作与交流,共同发展。外向型经济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0月11日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重申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水平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部的发展。
现实依据:东西部差距拉大(3)实施西部大开发应处理好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10月,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战略是指以教育为立国之本,以科技为强国之路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加快科技进步(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0多年前,马克思:机械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这一经典论断,为科学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作了准确的定位。
1977年,邓小平:“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1975年,邓小平:“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英明论断。1978年的春天被称作是“科学的春天”。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居位置迅速上升,在许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本世纪初为5-20%,本世纪中叶为50%,到了80年代跃升为60-80%。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渗透,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掌握生产技术的熟练程度全面提高,能够更好地驾驶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工具的渗透,使生产工具不断发生变革,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渗透,不仅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而且提高了劳动对象的使用效率。
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生产管理是科学,是知识,也是技术。
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是指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早在1988年,他就指出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中国一定要参与其中,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2)加快科技进步的方针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2.优先发展教育(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文化落后:我国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加拿大的1/30,日本的1/15。平均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加拿大是中国的429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全世界8亿文盲,我国占1.45亿,差不多5个文盲中就有一个中国人。12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文化程度只有5.5年级。1985年,邓小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1994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全面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动员大会。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1995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开始启动。为了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10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原则通过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发展教育事业要使教育“面向现化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地提出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大思路。“三个面向”的题词,是邓小平根据国际新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来的。这个题词不只是对景山学校教学改革和实验的鼓励和指示,更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他从当代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3)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多种形式办学,两条腿走路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为了解决科技和教育投入的不足,邓小平还倡议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提倡有的人先富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他希望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文革”时期:“不学ABC,照样干革命”。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工作。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为了改变我国科技和教育的落后状况,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他要求教育部组织很强的班子来编写中小学教材,抓一批重点大学,尽快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恢复高校的招生制度。1978年春天,273000名学子踏入大学校门。江泽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2)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臭老九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整个社会都要尊重教师。日本原首相吉田茂:《一百年》朱镕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本届政府极其重要的任务。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2)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确定的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规模得到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如: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入学儿童比例,有文化成人比例,全球粮食增长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人口膨胀,南北差距扩大,能源危机,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速度加快,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等。(3)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内部培训师招聘合同书
- 水泥行业托盘租赁协议
- 2024年软件开发合作合同3篇
- 影视基地建设管理策略
- 汽车维修质量异常处理要点
- 临时演员加入企业年会合同
- 网络教育副总经理招聘合同
- 停车场导向牌安装协议
- 城市绿化施工总承包合同
- 泥水匠劳动合同模板
- 【课件】Unit1ReadingforWriting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液压爬模作业指导书
- 剧院的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 遗传分析的一个基本原理是DNA的物理距离和遗传距离方面...
- Agilent-E5061B网络分析仪使用方法
- 初一英语单词辨音专项练习(共4页)
- 庞中华钢笔行书字帖(完整36后4张)课件
- 最新版入团志愿书填写模板
- 河北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 毕业设计范本
- 医药企业研发人员考核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