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综合刷题提分练第七单元测试卷_第1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综合刷题提分练第七单元测试卷_第2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综合刷题提分练第七单元测试卷_第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综合刷题提分练第七单元测试卷_第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综合刷题提分练第七单元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总统曾多次威胁要对华使用原子弹。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下决心制造原子弹。由此可见,新中国发展核力量的目的之一是()A.解决台湾问题B.争取抗美援朝胜利C.发展核电站D.打破美国的核威胁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在“美国总统曾多次威胁要对华使用原子弹”的情况下,中国“决心制造原子弹”可以看出,这是要打破美国的核威胁。D项正确。2.“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试验获得首次圆满成功。这一“试验”是指中国()A.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蘑菇云”、“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圆满成功”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核试验首次获得成功。C项正确。3.新华社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①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②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③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④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其中的评价符合史实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文革”不仅没有促进科技的发展,反而给科技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尽管卫星发射于这一时期,但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②所述错误。4.阅读下面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表,该表说明中国航天事业()年份事件1956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1965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3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1975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被送入太空A.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独立发展B.因不受国家重视而发展十分缓慢C.因火箭技术落后导致卫星无法上天D.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陷于停顿答案:A解析:从表中看,独立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正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A项所述正确。B项所述与表中事实不符;不能从一次失败就断定中国火箭技术无法送卫星上天,1970年中国就利用自己的火箭技术成功发射卫星,C、D两项错误。5.有人称他为“当代神农氏”,有人说他“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他是()A.袁隆平B.邓稼先C.钱学森D.华罗庚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当代神农氏”、“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可知,他在农业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四个选项中只有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6.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袁隆平()A.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B.解决了世界的饥饿问题C.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贡献D.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结构答案:C解析:A、B两项夸大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现阶段的作用;D项所述在材料中未涉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对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有重要意义,只有C选项说法客观正确。7.201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以每秒2507万亿次的计算性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的这种以“亿次”为单位的计算机是()A.银河-Ⅰ号B.银河-Ⅱ号C.神舟五号D.东方红一号答案:A解析:我国首次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在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I号”计算机。C项是宇宙飞船,D项是人造地球卫星。A项正确。8.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彻底否定那一套理论和指导“文革”的方针、政策。但我们不能否定这期间的一切。下列事件可以为“不能否定这期间的一切”提供依据的是()①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③“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④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文革”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1973年“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1983年“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文革”十年是从1966年到1976年。①和②发生在“文革”期间。9.1951年,关于京剧的发展出现了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为此,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中央决定就语文教学等问题分别组织委员会加以研究,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由此来看,“双百”方针的提出()A.适应了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B.是为了解决京剧问题的争论C.是为了推动语文教学的研究D.是为了消除封建文化的残余答案:A解析:B、C两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部分材料,排除。D项所述不准确。从材料看,方针的提出是适应文艺、学术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10.1956年,一大批传统剧目被发掘、整理和上演,仅北京市就先后开放了传统剧目20余出,同时收到名老艺人献出和收集的剧目1000多个本子,1060余出戏。这直接得益于()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百花齐放”方针的提出D.“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答案:C解析: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百花齐放”适用于文学艺术方面,“百家争鸣”适用于学术方面。材料所述是文艺方面的,C项正确。11.华罗庚认为,要做到“自由讨论”,就要有“家”即学派,最低也应该有独创的见解,必须在研究工作中下苦功夫。这里探讨的是()A.科学家的自由B.“百花齐放”C.科学的创造性D.“百家争鸣”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自由讨论”、“‘家’即学派”、“独创的见解”等信息判断,这里探讨的应是“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故排除B项,D项正确。A、C两项是关于“百家争鸣”中的具体问题。12.潘梓年说:假如有人用唯心主义的理论,来结合中国所需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际,结果比我们用唯物主义结合得还好,那么,我们的唯物主义者就只有再接再厉,自己再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与唯心主义者竞赛、比较中战胜唯心主义。这说明在他看来,根据“双百”方针()A.要使唯心主义成为党的理论基础B.不应强制禁止唯心主义思想C.要承认唯心主义更能解决实际问题D.淡化了中国对意识形态的重视答案:B解析:潘梓年的话反映了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虽然当时提倡唯物主义,但是对唯心主义不是简单粗暴地予以禁止,而是作为学术领域的问题允许二者“竞赛”。B项正确。13.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和主题的范围扩大了,体裁和风格多样。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1956年发表的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陆文夫的小说《小巷深处》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党和政府放松了对文学的领导B.“双百”方针的落实C.民众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D.“大跃进”运动的进行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1956年文学领域的活跃和成就,这与当时提出和贯彻“双百”方针,鼓励文学创作关系密切。A项错误,“双百”方针的提出正是党和国家领导文艺与学术工作的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民众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扫盲教育还在进行;“大跃进”运动还没有发生,并且它也不利于文学创作,排除D项。14.曾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的老红军陈其通,1962年发表一篇题为《透骨的解剖》的评论文章。“文革”期间,此文被作为“反动戏剧纲领”遭到重点批判。这说明了()A.陈其通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B.建国后对革命文艺的否定C.“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D.政治问题被严重学术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陈其通本属正常的文艺活动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这是“双百”方针受到破坏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15.这一时期,举国上下放手发展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方法、风格、流派,引导文艺思潮向健康方向发展。文艺从单纯的政治工具地位上解放出来,这是文艺的身份和地位的解放,使文学艺术得以合规律地发展。这一时期是()A.建国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这一时期文学艺术较为自由地、合乎规律地发展,而此前则受政治的影响无法正常发展,那么“这一时期”应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16.1952年,新中国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其目的是()A.培养国家建设所需高科技人才B.提高人民文化水平C.落实“一五”计划的教育发展目标D.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工农速成中学”、“成人教育”等信息看,要解决的是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问题,以适应工农业建设需要,不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和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排除A、D两项,B项正确。1952年“一五”计划尚未开始,排除C项。17.1954年2月,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这种主张,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A.注意发展艺术教育B.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C.侧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D.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中强调“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即全面发展,那么教育就需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只涉及其中的某一方面。18.对联可折射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下列对联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情况的是()A.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B.东风吹奏园丁曲,大地迎来桃李歌C.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D.三尺讲台催苗绿,一方净土育花红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的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开展上山下乡运动,接受工农再教育,C项所述与此一致。19.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出现的被推荐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履历。据此可知,当时的高等教育状况是()姓名李卫红推荐评语性别女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多年……年龄39岁家庭出身贫农文化程度小学A.进入社会主义,急需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B.“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C.“文革”结束,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D.“文革”结束,急需高等教育弥补人才断层答案:B解析:从入学履历中的评语可以看出,当时上学讲求“出身”、“阶级立场”等,这与“文革”期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一致,结合“被推荐进入高校学习”可知,这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具体事例。B项正确。20.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一决定()A.解决了城镇人口就业难的问题B.延续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C.为知识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D.不利于此后观念的正常转型答案:C解析:恢复高考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帮助,但不可能完全解决,排除A项。B项所述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目的不同;根据所学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为广大青年提供了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了出身、家庭成分等的影响,通过努力都可考上大学,C项正确。D项所述错误,高素质人才的增加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包括社会转型。21.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激增B.社会动乱和思想“左”倾的影响C.党和政府在教育上的拨乱反正D.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受到重视答案:C解析:“文革”期间废除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高等学校减少甚至一度停止招生,使大量中学生无法正常升学,1977年冬,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从而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和现象可知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次高考,故选C项;B、D两项时间不符。22.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主要体现了()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B.教育要面向世界C.教育要面向未来D.教育要强调阶级性答案:A解析:材料阐述了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其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即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的现代化建设。23.下表为我国在校生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其中初等教育的变化得益于()A.《义务教育法》的实施B.“211工程”计划的实施C.“双百”方针的落实D.职业教育中心的建立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在校生达1亿多人,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普及,A项所述正确。B项是关于高等教育的,C项是关于文艺和学术发展的,D项属于中等教育。24.下面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高等院校招生数统计表(部分)。1998年人数大增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7198419921998人数(万人)274875160A.经济发展缓慢造成就业的困难B.大力推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C.“双百”方针的恢复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D解析:A项所述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不符;B项所述扫盲教育与题干不符;“双百”方针不是关于教育的,排除C项;1995年,中央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放在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大,D项正确。25.《邓小平文选》中讲到,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段话可以概括为()A.教育要全面发展B.教育要为劳动者服务C.教育要面向世界D.教育关乎国家命运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增强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这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概括地说就是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项所述与此一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的部分科技成就:图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二大亚湾核电站材料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的科技成果产生的重大影响。从图一到图二,所代表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要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分)答案:(1)影响: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从军事领域到民用领域。(2)减少网络的消极影响,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应扬长避短,合理利用,造福人类。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请回答:(1)对比材料一、二,毛泽东的认识有何变化?对执行“双百”方针有何影响?(6分)(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毛泽东的看法又有何变化?对执行“双百”方针有何影响?(4分)(3)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正确性和后来在执行中遭遇挫折的原因。(6分)答案:(1)材料一认为学术问题可以自由争鸣。材料二又认为不同观点的争鸣归结到世界观只有两个阶级之分。材料一的说法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材料二的说法不利于学术的繁荣。(2)材料三将艺术划分为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已不是提倡百花齐放。“双百”方针受到严重损害。(3)正确性:①“双百”方针的提出不仅是中共领导文艺的基本方针,也是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②“双百”方针是党在20世纪50年代指导文艺工作和科研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③“双百”方针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使我国的科技、文艺领域显示出勃勃生机。原因: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来批判,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被错误批判,严重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材料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